赵日超 发表于 2017-10-25 16:24:35

大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淮安区委成立90周年

大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淮安区委成立90周年
中共淮安区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供稿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haqb/2017-10-11/59dcdcbb5e61a.jpg

   1945年9月,淮城解放后,淮安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在城墙边合影。

       中共淮安区委,肩负着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承载着淮安人民的希望,率先垂范,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走过了腥风血雨、波澜壮阔的90年历程。这一伟大的历史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党的历史时说:“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苍桑”。
       一、党的“八七会议”为中共淮安县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即八七会议),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江苏省委为贯彻八七会议精神,注重加强外县工作,使江苏农村土地革命和党的工作有了较大地发展。
      1、成立中共淮安县委
       1927年9月,陈治平、赵心权、厉石卿3名共产党员肩负着中共江苏省委的使命,在横沟寺成立中共淮安特支。
       特支成立后,在青年知识分子中成立左翼进步团体,宣传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主张,发展党员,培养农民运动的骨干分子。组织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深入到广大农民中间,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地主、土豪劣绅剥削农民的手段,启发农民的阶级觉悟,动员广大农民群众投入抗租、抗债、抗捐斗争。在农民发动起来的基础上,组织农民协会和妇女协会,巩固农民运动的成果,增强农民斗争的信心;动员农民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推动农民运动向纵深发展。到12月,农协组织遍及淮安北乡几十个村庄,会员达万人;党员发展到90多人,建立了7个党支部。
      12月23日,特支利用钦工镇逢集的日子,以“牛头会”的名义,召开万人武装**大会。会上公开举起镰刀斧头红旗,撕毁**党旗,烧毁二角亩捐契劵,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反动政府”的口号。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斗争热情激发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为横沟寺暴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预演。
12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为实施淮安在年关内举行暴动,决定成立中共淮安县委。28日,中共淮安县委在横沟寺成立。县委成立后,在积极开展暴动准备工作的同时,大力的发展党的组织,到1928年2月初,全县共有党员1000多人,建立党支部60多个。其中淮安北乡党员800多人,建立党支部40多个;没有建立党支部的地区有党员100余人。
      2、举行横沟寺农民武装暴动
      淮安特支在开展农民运动的同时,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省农委的指示,把建立农民武装作为农民暴动的中心工作。特支根据北乡土匪猖獗、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和广大农民抗租、抗债、抗捐的要求,采取统一战线的策略,以“御匪联庄会”的形式建立农民武装。特支通过设定农民武装编制,委派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担任各级领导职务,控制和掌握这支农民武装。
      淮安特支在淮安北乡开展农民运动的声势,引起了江苏省委的高度关注。江苏省委在《农民运动之第三次计划》中,把淮安作为全省农民暴动计划“发动中心”之一,认为淮安首先发动,“可以影响、推动涟水、泗阳、沭阳、淮阴先后起来”。12月上旬,江苏省委派省委农委秘书何孟雄来淮安传达省委《农民运动之第三次计划》的精神和要求。12月中旬,何孟雄在淮安横沟寺召开淮安、涟水、淮阴、泗阳等县的党员骨干会议,传达省委要求淮安在1928年2月15日(在农历年关)组织暴动的指示。
      1928年2月9日,淮安县委获悉**淮安县政府将要调集军队镇压农民暴动的消息,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提前暴动。2月10日晚至12日中午,参加暴动的农民武装1000余人,在暴动指挥部的指挥下,分四路横扫了淮安北乡80多个村庄,枪毙了2名劣绅、1名土棍,缴获枪100余支,烧毁了地主的地契、租约和地揽。横沟寺暴动打响了苏北地区农民武装暴动的第一枪,沉重的打击了淮安北乡地区地主、土豪劣绅等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极大的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斗争的信心。
      12日中午,**淮安县政府集中县警备队3个步兵连和1个骑兵队,分三路向农民武装发动进攻。县委将农民武装分成三路阻击敌人。农民武装奋勇迎敌,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斗至傍晚转移到涟水县境。
横沟寺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党在民众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横沟寺暴动的精神仍然鼓舞着民众开展新的斗争。
      3、坚持在革命低潮时期开展党的工作
      横沟寺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县委部分领导成员转入涟水县境内,县内党组织活动暂时停止。1928年4月,江苏省委根据何孟雄考察横沟寺农民武装暴动失败的意见和淮安县委领导成员的汇报情况,将涟水县委更名为淮涟县委,淮安北乡党组织划归淮涟县委领导,淮安城区党组织划归淮阴县委领导。
   1928年10月,中共淮盐特委成立。12月,淮安县委恢复,北乡党的组织开始逐步恢复。1929年春,县委以下建立钦工、谢荡、章集3个区委,20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1930年夏,共建立党支部23个,党小组5个,党员总数433人。
   1930年6月以后,由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淮安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活动处于停顿状态。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淮安县委恢复正常工作。淮城从淮安县划出,成立中共淮城区委。1931年1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左”倾错误占据中央统治地位,使党的工作进入低潮时期。期间,淮安党的组织变化频繁,活动党员数量大幅下降,开展了发展共青团组织和策划淮城兵变工作。1932年9月至1935年2月,由于叛徒的出卖,从县委到基层组织彻底被破坏,党的活动被迫完全停止。
      
      二、中共淮安县委在抗战中背负起建立抗日根据地的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抗战胜利时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为,支撑起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1、重建中共淮安县委
      1938年12月,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党中央指示,为了将党组织发展工作出山东、入徐海、跨陇海,由北向南发展,决定从津浦铁路向东发展,开辟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准备与敌人做长期斗争。12月6日,山东分局组建陇海南进游击支队,向苏皖边区挺进。1939年2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派遣张芳久、高兴泰、戴曦在涟水朱后圩组建中共淮属临时工委。4月,淮属临时工委改为淮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杨汉章根据中心县委的分工,负责开辟与重建淮安地区党的组织工作。
      5月,杨汉章在岔河镇成立中共岔河党支部,接着,成立中共淮安县工作委员会(运西)。6月,杨汉章来到曹甸,对吴锡昌推荐的淮安中学学生进行考察。7月,杨汉章从苏皖边区第三地委(原淮属中心县委)来到运东,在钦工赵心权处和石塘许邦仪处建立联系点,将运东的工作交由许邦仪负责。8月,杨汉章介绍吴锡昌、许邦仪、周兴、罗清渠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八团随营干校学习。学习期间,许邦仪、周兴、罗清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9月,学习结业后,吴锡昌回岔河工作,罗清渠分配到涟水工作,许邦仪、周兴到运东筹备成立运东工委。9月,苏皖边区第三地委将淮安县工委划分为运西、运东两个工委。10月,运东工委组织机构正式建立。1940年夏,淮安县运西工委改称为淮淮宝泗工委,运东工委改称为淮安县工委。1941年1月29日,撤销淮安县工委,重建中共淮安县委。
      淮安县运东工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北乡,南乡派少数得力的干部和党员去做开辟工作。淮安北乡党的活动首先在宋集、横沟寺、古驿乡开始,然后逐步向外发展。到1940年夏,发展党员达70人,建立9个农村党支部和1个淮安县中学生党支部。在此基础上,县工委建立了钦工、顺河两个区委。县委为扩大党的力量,加强对抗日斗争的领导。通过开展减租减息、增资运动和借粮斗争,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通过乡级旧政权改造建立基层党的组织;通过开办民运训练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通过整党整风,整理支部、审查党员,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到1943年2月,全县党员人数发展到1542人,根据地大多数乡建立了党支部。经过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根据地不断扩大,党的组织随之迅速发展。到1945年4月,县委下属8个区委(不含石塘、张桥)、150多个支部、509个小组,党员总数2760人,其中正式党员2527人,候补党员233人。5月,划区废乡设村,村建立了党支部,支部总数达到300多个,党的工作由半公开转入全面公开状态。9月淮城解放后,县委机关第一次移驻淮城。
      2、建立地方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初期,淮安县工委按照上级党组织的部署,把发展民众抗日武装工作作为工委的中心工作。淮安县委重建后,进一步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建立了一支既能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又能独立完成作战任务的抗日武装。
      1939年初,淮安县工委在淮安北乡以共产党员和同盟会成员为骨干,利用党的群众基础较好地区和政治倾向偏左的小刀会发展民众武装,先后成立了“抗日民众自卫队”、“淮安大队”、和“抗日淮阜大队”。1940年4月,中共苏皖二、三地委领导的淮河大队扩编,淮安县工委领导的民众武装为淮河大队完成一个营的扩编任务。10月,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留下的部分民众武装改编为“淮安县大队”,成为创建淮安根据地的唯一武装力量。
       1941年5月,淮安县委根据刘少奇的指示,为建立一支坚持原地武装斗争的地方武装,加强了地方武装建设。一是将县大队按主力部队建制设置3个连队,请主力部队派营、连、排干部加强县大队的建设;二是通过减租减息等工作的开展,激发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掀起参军运动的**;三是发挥地方干部的积极性与优势,大力扩大地方武装。年底,县大队扩编到5个连队。同时,建立“三位一体”的武装体制。县成立民兵总队部;区成立武委会,设民兵大队部,建立民兵区队;乡建立联防队(后称自卫队),设民兵中队部。
      1943年5月,县大队和县民兵总队部合并成立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经过整训,扩充到6个连队建置,总人数811人。区级武装组建了淮淮大队、淮涟大队、涧北大队和泾口、钦工、马厂、顺河、季桥5个区队,总人数达1000人;各乡成立联防队,民兵发展到8600多人。12月,根据盐阜地委和军分区关于“扩大武装,准备反攻”的指示,县委在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的基础上,从各区抽调基干武装组建淮安独立团,同时成立县民兵总队部。
      淮安地方各级武装,在县委和区、乡党组织的领导下,为开辟与扩大淮安根据地,与日伪军、**顽军、地方土匪武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0年11月至1942年底,在开辟根据地的斗争中先后作战10余次,开辟了淮涟阜边区、十一区,粉碎了敌人破坏抗日民主政权的阴谋,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43年2月至1944年5月,在反“扫荡”、反“伪化”、反“蚕食”斗争中先后作战100余次,开辟了泾口、石塘、张桥、季桥、马厂等区,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压缩到几个重要据点,使抗日斗争的形势由被动防御向局部反攻转化。1944年5月至1945年7月,配合主力部队和单独向敌重要据点发起攻击,拔除敌据点10余个,淮安涧河以北广大农村获得解放。1945年9月,配合新四军三师解放淮城,圆满地完成了县委和全县人民赋予的抗日斗争任务。
   3、建立广泛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淮安县(工)委建立后,积极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地发动民众,为取得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民众基础。
      一是建立“三三制”政权。淮安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在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在区建立区署,在乡以下沿用旧政权的建置,保证了根据地工作的开展。随着党在根据地工作的开展,统一战线政策逐步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赞成和拥护。1942年初,县委按照华中局的部署,对乡以下政权按照“三三制”的形式进行改造。乡级抗日民主政权的人员分配,按照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的要求,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委任乡抗日民主政府组成人员,召开乡民主政府成立大会,宣布乡民主政权组成人员名单。乡旧政权改造以后,县、区相继按照“三三制”的形式,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42年9月,县成立了由各界议员参加的参议会,进一步扩大了各界人士参政议政范围。
      “三三制”政权形式,让广大爱国民主人士了解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主张,激发了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日热情,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在借粮运动中,根据地开明人士及被借粮者795户,借出粮食753940石,帮助1934户缺粮者度过春荒。在参军运动中,汪育才等爱国民主人士,带头动员子女、亲属和其他人员参军。还捐田、捐粮、捐钱、献枪支持参军运动。
   二是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2年6月,淮安县委按照盐阜区党委和区行政公署的部署,在根据地开展为期两年多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县委根据减租减息政策要求,结合淮安农村租佃的实际情况,兼顾到农民和地主两方面的利益。在减租方面,规定了地主对出租土地的所有权和收益权,佃农向地主交租和租用土地的永佃权。在减息方面,规定了借贷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同时要求地主、富农、工商业者改善雇工的生活条件,减少劳动时间,不准打骂虐待,有参加群众组织和抗日活动的自由。规定了雇工具体工资标准。这一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地主、富农和工商业者理解和支持,大多数都能为抗战出一份力。广大农民因减轻了负担,改善了生活,扩大了人生自由,抗日热情有了明显的高涨。减租减息运动,推动了参军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抗日群众组织的发展。
      三是建立抗日群众组织。根据地创建后,县(工)委积极贯彻党的抗战政策,广泛地动员民众和各阶层人士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组织通过开展减租减息等运动,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发动民众,推动运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群众组织提高民众的觉悟、增强民众的斗争信心、巩固民众的战斗力。
      到1942年5月,各区农救会相继成立。同月,县农救会成立,会员发展到11340人。8月,根据地农救会会员发展到21882人,妇救会会员发展到13141人。与此同时,工救会、青救会等组织也有了响应的发展。抗日群众组织,对于建立和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开展敌后斗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建设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淮安根据地创建后,淮安县委为把抗日根据地建设成为游击战、持久战的阵地,最终实现拖垮、消灭敌人的目的,团结带领淮安人民全力开展根据地的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大生产运动。1941年底,由于日伪顽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淮安县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生产和供给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在发展农业生产中,要求农民按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在公私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1942年春,县委根据盐阜区垦荒条例,颁布垦荒细则鼓励农民垦荒。在县委领导下,从干部到群众,从机关到县区武装,不论男女老少都投入大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一些开明地主、富农、士绅主动捐田给抗属和无田或少田户耕种;顺河区顺河乡成立榨油合作社;根据地大部分地区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以马厂区为代表的纺织运动在根据地推开,到1944年形成了“村村有织机,户户有纺车”的局面。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而且根据地军民做到了自给有余,还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发展。
      二是发展文化教育事业。1942年初,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根据地的文化教育工作,先后召开全县小学教师会议,小学主任、校董会议,高、初、小学的校长联席会议,讨论小学教育、开办民众学校和加强妇女、儿童教育等问题。相继开办乡级干部训练班、农救干部训练班、小学教师暑假讲习会、民众学校、纺织技术培训班等。到1942年秋,根据地建立小学28所。1943年反“扫荡”以后,车桥、蛇峰、季桥、泾口等小学也纷纷开课,新增钦工区小学6所、泾口区小学11所、季桥区小学5所、顺河区小学4所,根据地内小学总数达到54所。
      1942年7月16日,淮安县中学于苏嘴街上成立,9月举行开学典礼。在敌“扫荡”期间,坚持分散办学,并使招生人数扩大到200多人。1944年9月,淮安县实验学校在苏嘴区龚营诞生。随着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县政府提出民办公助的办学方针,要求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办学校。文教科以实验学校为基础,开展民办公助办学试点。1945年,根据盐阜专署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淮安县委成立北季干校,设干班和少年班,招收村级以下在职干部和村小学毕业的儿童。
      1944年三四月份,淮安县文工团成立,全团共24人左右。 1944年6月,苏中抗日根据地召开华中地区文教工作会议,邀请淮安文工团前往演出,受到粟裕、管文蔚等首长的表扬。


       三、淮安县委领导淮安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一个是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另一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为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1、开展惩奸反霸斗争
       1945年12月,中共华中分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发动群众的指示》,苏皖边区政府颁布《惩治叛国罪犯(汉奸)暂行条例》,部署惩奸反**作。
      淮安惩奸反霸运动于12月中旬首先从淮城开始。淮城通过审判汉奸蒋鸿芳、张寿元、沙贵章、高必发,把惩奸反霸运动推向**。到月底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惩奸反霸斗争的群众有3万多人,参加群团组织的群众有3500多人,发现积极分子近400人,发展党员61人,各行各业普遍建立健全了组织,佃户公开提出减租要求。悔过自新人员1564人,清算逆产粮食2223石、抗币86410元。
   在淮城惩奸反霸运动的影响下,全县惩奸反霸运动迅速展开。五地委、淮安县委相继派出工作队进驻砖桥、刘伶等地开展试点。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五地委书记曹荻秋参加全县党的活动分子大会,分别在会上作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政组织动员发动群众,以较大的声势彻底摧毁封建制度、打倒封建势力。4月底,全县惩奸反霸运动基本结束。据不完全统计,共召开斗争会1848场,斗争对象1324人,获得土地36.9万亩(雇佃贫农平均每人获得土地2.5亩)、粮食近7000石、房屋1500余间。参加斗争人数达37万余人,其中9.6万余人参加群众团体组织。
      运动期间,石塘区发动6个乡4000余佃户,“请”淮城75个大中小地主下乡减租算账。《新华日报》(华中版)、《华中通讯》分别发表报道,充分肯定了石塘区的斗争行动。县委、县政府总结清算斗争的经验,成立清算仲裁委员会,不仅解决了清算过程中佃户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而且推动了清算工作的开展。同时,五地委还将这一做法在全区推广。运动结束后,地委书记曹荻秋专门撰文,对砖桥乡的群众运动给予高度评价:“石塘区砖桥乡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群众工作的经验,这套经验不仅适用于石塘区,而且适用于所有解放区。”
       2、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1946年5月15日,五地委召开区委书记以上党员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五四指示”和华中分局会议精神,部署土地改革工作。5月18日,华中分局土改工作队进驻石塘区鹅钱乡进行土改工作试点。5月下旬,五地委土改工作队进驻石塘区砖桥乡进行土改工作试点,淮安县委土改工作组进驻临城区刘伶村进行土改工作试点。6月底试点工作结束后,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县普遍推开。土改工作一般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情况、建立组织、进行人口土地登记;第二阶段:宣传发动、落实对象、制定具体分配方案;第三阶段:开展算账、献田、抽田;第四阶段:解决土地分配具体问题;第五阶段:调整巩固党政及各种群众组织。这次土地改革,由于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未能全面完成土地改革任务。但它打破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削弱了农村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农民的程度,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阶级觉悟,初步建立了共产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为取得自卫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地民众基础。
      3、开展土地复查和平分土地工作
      1946年下半年,华中分局和五地委鉴于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各地利用战争间隙开展土地复查工作。1947年2月,五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会议专门部署土地复查工作。淮安县委按照五地委的指示,在中心区和恢复区发动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算盘,白天打仗忙后勤,晚上算账忙分田”。
       1947年3月,县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全县土地复查工作。3月至7月,主要复查土地改革分配不公的问题。查地富农留多田、留好田;干部多得田、得好田、留“公学田”;雇贫农得少田、得差田和侵犯中农利益等问题。1947年7月下旬,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和农会代表约900人的会议,贯彻中央和五地委"射阳合德"会议精神,通过复查彻底消灭封建势力。8月至11月,土地复查主要是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消灭封建势力,不但要解决土地问题,而且要解决生活及生产资料问题,达到土地、浮财归家,满足雇贫农的要求。1947年10月,县委根据土地复查中党员干部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召开扩大会议布置整党和“三查”工作。11月至1948年3月,土地复查工作主要是在党内开展反地主、富农思想,清查阶级异己分子,在干部中开展“三查三整”(即查阶级、查思想、查工作,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运动。
      1948年3月中下旬,全县整党三查工作基本结束。通过整党三查,全县干部和党员队伍中除县区级有少量富农成份外,乡以下基本没有富农成份,中农成份普遍下降,雇贫农和雇工成份大幅度增加。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11月,中共华中工委就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作出《彻底平分土地的指示》。县委总结土地复查的经验教训,作出平分土地的部署:一是发动群众开展“三斗”,即斗地主、斗浮财、斗政治。二是划分农村阶级成份。主要是根据占有土地的数量、剥削收入与劳动收入的比例、剥削时间的多少(以民主政府建立时间为起点),通过群众评定,乡级政府审查批准,确定各户成份。三是制定平分土地的步骤。第一步,统一认识、建立组织机构、确定全乡土地等级评定标准。第二步,按村进行土地人口调查登记、造册。第三步,审核全村土地总面积、总人口、土地等级,选举分田代表。第四步,中间不动两头平,抽肥补瘦,达到平均分配土地。第五步,划定界址、写好田契、确定产权。第六步,调整不当,消灭熟荒,明确权益。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haqb/2017-10-20/59e8bda8d9759.jpg
      1948年7月1日,地委召开土地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区结束土地改革工作。淮安县委根据地委的部署,在试点的基础上分老区和新恢复区逐步开展结束土地改革工作。淮海战役开始后,结束土地改革工作被暂时搁置,全县结束土地改革工作一直延续到1951年3月。
         4、开展自卫战争动员与准备工作
      1945年12月,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违背“双十协定”,集结重兵包围苏皖边区。1946年1月,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在《新华日报》(华中版)发表《1946年的新展望与新方向》上,要求华中军民动员一切力量,争取自卫战争的胜利。2月,淮安县委根据盐阜地委和盐阜军分区的指示,通过参军运动组建县独立营、扩大区级武装力量,加强民兵队伍建设,在乡村建立联防队。
   8月,盐阜地委和专署先后发出关于“动员起来,争取自卫战争胜利”的指示。随后,淮安县委召开县区两级干部会议,进行战备形势教育和战争动员。成立支前组织,县成立支前司令部、区成立支前大队、乡成立支前中队、村成立支前小队。各区召开乡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争动员,开展战前宣传,落实支前队伍,部署支前工作。
      9月上旬,五地委(盐阜地委)将所属各县划为3个中心县委,淮安、涟东、阜宁组建第三中心县委。淮安县委以涧河为界成立涧南工委。9月中旬,县委提出:“保卫土地,武装自卫,坚持原地,开展游击”的口号。要求各级干部、党员带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支援前线。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进行动员,县委组织部长周邦美带头报名参军,全县有600余名党员、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及积极分子报名参军。被批准的500余人组成“邦美大队”,编入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三十四旅一00团。9月下旬,县委部署在全县开展一次镇压反革命运动和对还乡团进行一次大搜捕行动。
   10月,县委将淮城市武装与县武装合并组成县总队,总队下设4个连队,共385人,步枪251支、机枪13挺;区建立30至50人的区队,6个区共建立机动武装229人,步枪24支、机枪6挺;乡建立30人左右的联防队。10月下旬,根据五地委关于“坚持原地斗争”的指示,淮安县委在乡以上干部中开展“县不离县,区不离区,乡不离乡”的坚持教育;开展审查党内党外干部和民兵干部,坚决撤换政治上不坚定分子;实行一元化领导,精简县级机关,加强区乡领导。
      5、做好涟水保卫战支前工作
      涟水保卫战打响后,淮安县委在全县开展了“一切为了涟水前线”的支前动员活动。在战役前,为了保障主力部队通行和食宿供应,动员民工45429人次,修路85公里;动员民工12014人次,造桥20座;筹集门板3400副、板凳3478只、桌子338张、床175张。战役开始后,县后勤司令部在境内设立粮草供应总站和分站8个,除了供应境内驻军粮草外,还要供应境外驻军的粮草,共向前线供应粮食500余万斤、伙草1000余万斤。动员常备民工2382人、船只1050只、各种车辆500余辆、挑子1000余副、担架近5000副,负责向前线运输粮草和转运伤员。在后方,动员民工17408人次、民船3142只、商船321只、小车6222辆、牛车35辆、牛108头、驴2070头,负责粮草转运和粮食加工。顺利的完成了支前保障任务。
       6、坚持原地反“清剿”斗争
      1946年12月涟水战役结束后,淮安进入坚持原地斗争时期。1947年2月,县委鉴于对敌斗争形势的需要,将全县区域分为4个片:丁澄、郝渠、涟水城南3个区合并成立郝渠大区,县委委员、县总队副总队长颜景詹兼任区委书记;泾口、施河、平桥、石塘4个区合并成立石塘大区,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许邦仪兼任区委书记;顺河、苏嘴合并成立苏嘴大区,县委委员、顺河区委书记陈岩任区委书记;季桥、嘉树、车桥合并成立季桥大区,县委委员、组织部长张美璠兼任区委书记。区以下设联防分区,乡设联防中队,区组建区队和武工队,全县乡以上干部根据身体状况分为坚持内线、外线武装机动、后撤学习三部分。
   1947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敌在其特务和还乡团的引导下,分数路采取突然包围袭击、重点突击搜索等方式,对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我遭受严重损失。2月,敌一个团包围泾口马铺县总队2个连和泾口区队1个排共200余人,有7名战士牺牲、数十名干部、战士被俘,泾口区委副书记负重伤后牺牲。月底,敌1个连夜袭石塘区涧河联防分区武装驻地,随行的《盐阜日报》社特派记者钱毅不幸被捕,几日后被敌杀害。3月5日,敌两个团在县保安队和还乡团的配合下分两路对季桥区进行“清剿”。季桥区第一联防40多名队员,大部分在突围中和被捕后牺牲;第二联防大部分队员因地方群众及时报告,突出敌人的包围。第二联防桃园乡联防中队30多名队员,在突围中牺牲7名队员;第四联防在突围战斗中牺牲18名队员;被捕的380多干部、党员、群众,干部、党员大部分被杀害;同日,郝渠区马堡、小堆两支联防队在突围中牺牲乡干、党员、队员共6人。3月7日,敌1个团突然包围石塘区武装驻地,在突围战斗中牺牲区委委员8人、区队和联防队干部战士15人、群众2人。
      坚持原地斗争的干部与武装人员相继发生重大伤亡事件后,县委专门召开区以上干部参加的县委扩大会议,总结前阶段坚持斗争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一是根据涧南地区对敌斗争形势,调整了斗争区域和组织领导。二是选派有武装斗争经验的同志充实大区领导力量,扩大区队武装。三是总结推广郝渠区的斗争经验,加强“三密”工作,开展割“小耳朵”运动,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作战的方式打击敌人。四是开展反倒田倒租斗争和争瓦工作。五是县总队武装配合斗争形势复杂地区的武装开展工作。六是在斗争形势恶劣时,为保存实力,将大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撤退到相对安全地区。这次会议对于提升坚持原地斗争的信心,开展反“清剿”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反“清剿”斗争中(1946年12月至1947年7月上旬),共进行小规模的战斗100余次。毙敌15人、伤敌26人,生俘还乡团100余人,击毙还乡团38人,缴枪87支、子弹4254发、炮弹12发、手榴弹31枚,截获敌军大米240石、稻子40石、其他粮食6000余斤、土布70匹,争取还乡团56人反正、争取瓦解敌保长30人、镇压顽固不化的敌保长8人、枪决倒田倒租地主7人、抓获特务13人、摧毁敌乡保组织10多个。期间规模较大的战斗有:1、夜袭小孙庄战斗。郝渠区武装配合盐阜军分区部队夜袭小孙庄,敌县保安队贾凤昂部118人除1人逃跑外全部被歼。2、桂码战斗。郝渠区武装在县总队的配合下,桂码乡还乡团大部被击毙,俘还乡团27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20支和大批弹药。县总队召开庆功大会,对参加战斗的有功人员授予“人民功臣”称号;军分区和县委表扬奖励了郝渠区;苏北区党委、五地委分别发来贺信与嘉奖令。3、马厂战斗。郝渠区武装、县总队和军分区部队对马厂地主武装、还乡团发起大规模搜索行动,毙敌10多人,俘敌190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100多支。
      在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1947年9月中旬至1948年3月),县区乡干部和武装人员在敌大规模“清剿”时,主动撤至县境以外地区,敌“清剿”过后立即返回原地开展反“清剿”斗争。发起小规模战斗30余次,共击溃敌军400多人,毙敌军41人,毙还乡团20余人,活捉还乡团30余人,缴获粮食100多石。发起第三次马厂战斗,毙敌保安队50多人,被河水淹死16人,俘4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50多支、子弹1000余发。进行贾庄阻击战,毙敌军17人,伤敌军70多人,缴获枪5支、子弹400余发。开展争瓦与反自新工作,到1948年8月,争取各类回归人员1712人;敌外逃人员855人,争取回来的209人。
   开展反敌“总体战”的斗争。1948年3月,**军队通过军事、政治、经济、特工等手段,对苏北地区实行“总体战”,企图达到消灭或驱逐苏北**的目的。3月下旬,**军队对淮安地区实施大规模史无前例的“扫荡”,县委为避敌锋芒将大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撤出县境。5月中旬,根据盐阜地委的要求,淮安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扩大县总队的机动力量,充实区武装的实力,要求撤出外地的干部和武装人员迅速返回原地开展全面恢复斗争。7月,苏北兵团攻克涟水城。8月华东野战军南下,县区武装乘势向敌据点发动进攻,相继恢复了解放区。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haqb/2017-10-20/59e8bda9cb0a0.jpg
      7、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支前
   1948年9月,华中工委为保证淮海战役粮食供应,下达淮安秋征任务600万斤(因淮安遭受严重水灾)。淮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进行动员,并将任务逐级分解到区、乡、村、组、户,进行互评,最终完成989万斤。淮海战役开始后,华中工委制定了借粮办法,下达淮安县借粮任务335万斤,按60%完成,借粮为201万斤。淮安县委经过广泛的动员宣传和深入细致的工作,实借粮210万斤。
      10月10日,县委发出支前工作指示。到11月中旬,县区乡普遍建立了支前组织,县成立支前总队,区成立支前大队,乡成立支前中队。全县共组织6个支前大队、117个支前中队、351个支前分队。在战役过程中,据五分区支前司令部统计:支援前线出动常备民工17647人,担架1171副、7368人,运输队员12757人、大车247辆、小车4228辆、船546只、挑子5184副、牲畜2327头。运到前线和转运粮食455万余斤、伙草98.5万斤,为伤员服务7389人,直接支前民工8489人,干部1000人。后方修造公路110公里,修造桥4座,设粮草供应站11个,调用小车1166辆次、挑子205副次、平车36辆次、担架6副次、船980只次,牛12头、驴1178头次,共用民工50723人次。提拔干部192人,其中区级15人、乡级36人、村级139人、组级2人。发展党员1318人(其中在前线560人)。复员民工4081人、干部864人、立功受奖406人、被授予淮海战役纪念章152人。
   1949年1月底,渡江战役支前工作正式启动,至6月上旬结束。全县共出动支前民工20079人、船工2397人,小车7973辆、挑子3088副、船只3501只、门板4421块、桌子290张,驴1659头。修公路85公里,投入民工45429人;修建桥20座,投入民工12014人。转运伙草36万斤、公粮4.8万斤。战役结束后,有16人获得渡江战役纪念章,泾口区船队荣获"支前模范"称号。
   四、淮安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全面开展新民主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中共淮安区委的历史也揭开新的篇章。淮安县委领导淮安人民为建设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斗争。
   1、建设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1949年1月,淮安县委、县政府全面接管**淮安县政府。3月,淮城市撤销,淮安县委、县政府全面接管淮安城乡(除运西地区)。3月、4月,县委书记宋天民等337名党员干部参军,县长俞臻等400多名县区乡干部随军渡江南下(淮城区几乎整建制南下),全县干部严重缺额。县委为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突击提拔一大批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与此同时,县委要求大力发展党员,老区每村党员达到5人,新区每乡党员达到20人。通过发展党员充实基层行政组织,逐步改造行政政权。4月底,县委专门成立工作组对全县干部个人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登记。5月,县委在石塘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干部中开展享乐思想、无纪律、无政府“三种倾向”的教育整顿。5月底,对全县大部分乡以上干部进行了调整。8月,全县乡级行政政权实现了全部改造。
      1949年5月,县委在淮城、丁澄、苏嘴三个区进行建团试点。7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淮安县委成立。12月,全县194个乡镇建立118个团支部,团员发展到6100人。1949年6月,县委召开全县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成立淮安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农会会员发展到15474人,其中妇女会员4356人。1950年3月,淮安县第一届工人代表会议召开,成立“淮安县总工会”。年底全县职工会员发展到3439人,占职工总数的83.7%。
   1950年2月,在区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建立的基础上,成立“淮安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会议建立常务委员会组织机构,筹备召开淮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1950年3月5日至10日,淮安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35人,其中主席1人、副主席4人、委员30人。提出提案209件,批评建议165件。1953年1月27日至29日,淮安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常务委员会委员47人。
      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颁布后,淮安县委开展基层普选工作试点。8月,基层普选工作开始,至1954年3月结束,普选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7个区111个乡镇,第二批9个区133个乡镇。全县已登记的常住人口171848户,总人口758094人。1954年7月6日,淮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淮城召开。会议选举新一届县人民政府组成人员。
      2、加强党的组织与思想建设
   1950年1月,中共盐城地委发出《对公开党支部工作的指示》。同月下旬,淮安县委在苏嘴区苏嘴镇和石塘区砖桥乡开展“公开党支部与党员名单”试点工作。同年夏,公开党组织工作从老区逐步向面上推开。11月,全县基层党支部全部从地下转为公开。县委下属11个区委,除县直机关党支部共194个党支部,774个党小组,5221名党员。其中,正式党员3071人,候补党员2150人。1950年2月,全县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淮城召开。3月淮安运西地区划回,县委为推进土地改革、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运动,于6月召开全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年底,全县80%的乡支书、乡长,60%的乡支委、部分党员、部分青年团干部进行了培训。
      1950年7月,县级机关整风运动全面开展。9月,对县委、县政府领导进行整风。10月,对县区一般干部进行整风。11月上旬,全县整风运动结束。同月,盐城地委制订《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计划》,决定从1951年底到1954年底,对基层党组织逐步由点到面、由机关到农村进行一次普遍整顿。县委按照地委要求,制订党员培训计划;对全县党组织和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开展工作试点。1952年8月,县区机关、学校28个支部、500多名党员,进行为期45天的整党。11月,农村基层整党工作分批逐步展开。老区、恢复区13个区、210个乡支部,新区34个乡支部,分五批每批3个月。1954年2月,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扩大会议,布置全面结束农村整党工作。1954年10月下旬,全县244个乡镇支部,9637名党员(其中候补党员2474人),先后完成整党230个支部,9153名党员(其中候补党员2335人),正在进行整党的14个支部。1955年春,全县整党工作全部结束。
      3、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淮安解放以后,**反动政府的残渣余孽和反动“西乾道”组织的破坏活动,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1949年12月,盐城地委发出《关于荡区剿匪治安工作的指示》,县委成立剿匪指挥部,在沿荡等边沿乡镇成立工作组,集中力量进行清剿。逮捕匪首和骨干分子20余人,枪毙6人。1950年春,县委在全县开展取缔反动会道门工作,查明会道门人员181人,逮捕反动道首和骨干分子40人,处理道首25人,取缔会道门堂子44个,1860名道会会员登记退道。
   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淮安县委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12月,分三个阶段落实中央的指示。第一阶段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10月底,纠正"宽大无边"右的偏向;从小手小脚到大胆放手,从零星抓捕到大规模抓捕;集中力量审查积案。全县共逮捕反革命分子1703人,审结1520人,关押613人,管制65人。第二阶段从1951年11月1日到1952年10月31日,对全县农村镇反工作再摸底,继续深挖残余的反革命分子,逮捕反革命分子342人,判处**147人。第三阶段从1952年11月1日到1953年12月31日,集中力量解决镇反不彻底的问题,通过查对户口发现反革命分子98人,捕办15人,管制43人;查出特务分子123人;收容游民3124人。
      4、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1952年1月,县委召开乡以上干部会议,贯彻中央增产节约、反对**、反对浪费、反对**的决定。随后,“三反”运动在县直机关展开。运动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动员,组织准备,发扬民主,领导带头检查;第二阶段,自我坦白检查和民主揭发检举;第三阶段,运动以捉尽老虎、肃清领导阶层老虎为中心;第四阶段,着重贯彻自觉交待问题的方针。7月,“三反”运动结束。通过运动查处了**分子,暴露了单位存在的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
   1952年1月6日,“五反”运动首先在淮城工商业界展开,然后向农村主要集镇推进。第二阶段,针对揭发出来的大小不法个体工商户进行定案处理。淮城被检举的个体工商户185户,行贿案件120件,行贿干部243人,行贿金额1.25亿元(旧币)。6月底,"五反"运动结束。
      5、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时事宣传的指示》,要求全国人民行动起来援朝抗美,卫国保家。同月底,盐城地委召开县委书记、县长以上会议,对抗美援朝运动进行部署。会后,淮安县委召开扩大会议对抗美援朝宣传发动工作作具体部署。12月,县区分别成立了抗美援朝支会和支分会。全县设立72个培训场所,培训骨干7528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受宣传的群众达28万人;开展控诉美、日、蒋罪行的“三诉”活动,全县参加控诉的群众近5万人;在1951年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32万余人举行“反美爱国”****活动;组织中小学师生等4万余人深入城乡、工厂、学校、集镇、码头及居民家中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活动,拥护和平公约签名的达40万人以上。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haqb/2017-10-20/59e8bdaac0efa.jpg
   抗美援朝期间,全县开展三次参军运动,第一批批准参军的487人;第二批批准参军的2119人,超额完成任务200人。第三批批准参军的701人,其中乡村干部57人、党员13人、团员256人。
   1951年7月,县抗美援朝分会在全县全面推行爱国公约运动。在一个月时间内,全县16个区,244个乡镇全部订立了《爱国公约》。全县169888户,已订立《爱国公约》的占75%。《爱国公约》订立后,全县上下形成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实施《爱国公约》竞赛活动。全县16个区有14个区提前超额完成捐献任务,共完成捐献23.13亿元,超额完成任务5亿多元。
   全县县区乡三级分别成立拥军优属委员会,对烈军荣复人员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制定优抚政策和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1951年秋季生产中,全县共组织各种代耕代工组织7824个。1952年春,全县大部分地区采取包工制,组织固定包干的代耕代工组252个、固定包工组5353个、一般代工组2390个,全县有80%的困难烈军属享受代耕。1953年,全县建立固定包干组809个、固定包工组3401个,一般代耕组2251个,使缺乏劳力的烈军属在生产上的困难基本得到解决。县委、政府为了确保烈军属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先后发放救济粮57万斤、救济款461万余元、救济衣服14619件;发动群众捐献粮食25万余斤、款项16万余元、衣服1047件;政府贷放粮食13万余斤、款项1848万余元,帮助修理房屋1056户、2361间;对经济困难、从业缺少资金的烈军属给予一定救济和资金贷款,对烈军属子女入学一般免收学费,特殊困难户可补贴书籍费和伙食费的一部或全部,生病就医一般给予八折优待。
      县区乡利用节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组织“拜年队”由主要负责人带队,到烈军属家中进行精神和物资慰问。积极关心烈军属的政治生活。在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五次会议代表中烈军属代表占4.7%;苏嘴区建仪乡人民代表中烈军属代表占14%,一等荣誉军人王洪飞当选乡优属主任,三等荣军万洪友当选乡人民代表主席。



渠立华 发表于 2017-11-12 11:51:08

淮安的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的使命 光辉的历程 ——纪念中共淮安区委成立9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