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平 发表于 2024-4-7 08:32:08

至臻的追求 文/刘海平

至臻的追求(电视人物纪录片文稿)刘海平


画外音:他一生默默耕耘,心里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同期声: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本科生,这是我的期望。画外音:他从不追求鲜花和掌声,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挚爱的事业。同期声:从74年7月份我调到学校,我粗算了一下吧,07年退休以后,我始终一天没有休息,始终在从事教学,到现在从事教学工作已经43年了。画外音:从教一生,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期声:要求是一招一式的,一个手指头都不能错,一句唱腔也不能唱错,不能走样。他,就是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退休教师张少春。定版:至臻的追求。(一)画面:河北电视台《潜心梨园苦追求》片段。画外音:这是20年前的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是河北电视台对当时的河北省艺术学校张少春老师的一段专访,它记录了张少春老师潜心梨园,默默耕耘的感人事迹。20年后的今天,年逾七旬的张少春老师依然坚守在自己的母校,坚守在教学岗位上,风雨无阻,始终如一。1947年,张少春出生在河北保定蠡县的农村,他的父亲是河北省京剧团的工作人员,他从小跟随父亲所在的剧团辗转保定、承德等地,耳濡目染,他开始慢慢的迷上了京剧。同期声:我记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因为我每天看,每天看,有时候我就,岁数小我就坐到观众席里面慢慢躺下就睡着了,其实戏已经早散了,后来观众走光了以后,人家扫剧场的把我扫出来了,那时候特别迷京剧。还有一次就是,由于迷上京剧以后呢,有时候我跟我爸说上学去了,实际我没有上学去,我在小树林里我自己练踢腿,练劈叉,自己就练。画外音:后来,张少春成了剧团的团带学员,一边上学,一边练功学戏。同期声:小时候开蒙戏学的是武生戏,赵红梅老师给说的是《卧虎沟》,一出武生戏,朱明琪老师说的《夜战马超》等等。那时候印象非常深。1959年,张少春考入了河北省戏曲学校,也就是河北省艺术学校的前身,在这里,他练功、吊嗓、学习文化、学习文艺理论、一学就是八年。同期声:那个年代就是东西比较困乏,有的时候就是连饭都吃不饱,非常艰苦,有时候练功也是精疲力尽,老师要求也非常严格,有时候下腰,老师两边给搬腰,搬的都晕过去了,有这种情况。有的时候老师给撕腿,也是一样的,疼的龇牙咧嘴的。但是那时候喜欢这一行,虽然苦,苦中有乐,所以也就不觉得苦了。之后,张少春被分配到河北省京剧团、保定市京剧团工作,这个时期他主演了《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等大量的样板戏,同期声:这个阶段因为特殊年代嘛,传统戏都禁演了,演的都是一些样板戏,全国各地一样演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我个子比较高,我记得团里领导,军代表还专门领着我去北京,珠市口做的服装。奇袭白虎团里面带的大檐帽什么的都是给我量身制作的,回来演了这出戏之后呢,反响挺大的,觉得专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跟剧团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他就是有文有武,发展比较全面的,有好多唱念,不仅唱念唱的好,还得有武的,翻越铁丝网什么的,还得要翻,那时候年轻嘛,我也不触这个,那时候该翻就翻,该唱就唱,在保定演出中,观众反响还是挺强烈的。(二)1974年,张少春再次回到了自己挚爱的母校——河北省艺术学校,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教学过程中,张少春潜心研究杨派须生艺术,实现了从博到专的升华。1982年,张少春又被单位选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同期声:后来我们到中国戏曲学院回来以后,我们学校组织汇报,当老师以后演出就比较少了,有时候到电视台,有时候到外单位邀请,有时候演一些清唱,折子戏作为舞台实践,不断的充实自己。 ……代表作《捉放曹》,我在河北省惠满丰大赛中,我得了十佳奖。由于自己做了一些成绩,河北电视台有时候邀请我做了专题,叫潜心梨园苦追求,在这里面比较全面系统的采访了我。张少春把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用于教学当中,对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同期声:要求是一招一式的,一个手指头都不能错,一句唱腔也不能唱错,不能走样,要求是非常严格。同期声:比方说在唱念当中吧,目前我正在教大保国,大保国有些寻腔当中,学生很难把握,而且在念白当中也是挺难把握的,所以要求学生为了把字念清楚,而且还得有韵味,要求学生把音调,如何收,如何把唱腔唱的更加优美,要求学生达到字正腔圆,使字头使学生念的清楚,字符要圆润,字尾要收的清楚,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方说杨大人慌里慌张为了何事,学生正在那个在字一定要把它收回来。学生正在,你不能学生正在,这就不行了,一定要圆润,以下是唱大保国,。。。。所以它里面有音调,就跟我们盖房子一样,哪个是高的哪个是低的,怎么才能支撑起来,形成以个完美的整体,它有着基本的结构和框架,才能行了。唱也是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唱,都唱这个戏,为什么有的人唱出不同的味道呢,观众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个,你比方说中间有个剁板,以下是唱。。。。。。。所以在演唱当中不仅要有口劲,嘴皮子要有劲,而且气息要运用的匀称,这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张少春非常注重学生表演过程中的气息运用,他反复给学生讲解气息运用的方法。
同期声:气息匀称就是我们戏曲讲的丹田气,不能一唱就把气提到嗓子眼这,胸腔这,于是就憋着了,气息就不贯通了,要想唱的好,比方说有一出这个打金砖这出戏,就是翻完了紧接着就唱,唱完了紧接着又翻,你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就要求是你自己得尽心调整,每次唱完了之后,翻打完了之后,一个犄角动作完了之后,你不能累的呼哧呼哧乱喘,完了就唱不了了,智取威虎山这个现代戏也存在这个问题,上来是马舞,他也紧接着唱,你把那个气一定要调整好,完了才能唱的顺畅,观众才能听着舒服,否则你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就没法完成那个拖腔了。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张少春总是和学生一起反复揣摩,认真分析,力争做到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有血有肉。同期声:经过刻苦的排练,逐渐掌握人物的基本基调,郭景光他的光辉形象在哪,刁德一我也演过,他的内心世界是什么?通过唱腔,通过我们戏曲当中的四功五法,怎么来体现这个人物,充分调动唱念做表这几方面来深入的刻画人物。威虎山里面我演的杨子荣,这个戏就是文武并重,演起来比较吃力,前面有大段的唱,后面不仅有唱,还有表演,不仅有表演还有后面开打,最后跟匪首座山雕,单刀多刀对打,练的时候都是需要功夫的。杨子荣:唱印象比较深的是,大段的唱给观众印象比较深,有的零零散散的唱,恰恰在零零散散当中,特别需要刻画人物的感情,比方说他把情报交给了沈德华以后,非常喜悦的那么几句唱,我现在印象特别深,以下是唱。。。。。。。时间也比较长了,有些已经遗忘了,每些细节地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旋律,你为了刻画人物,为了给他增加人物光彩, 一点都不能放过,都必须是认真的去完成,这样才能使那人物更加丰满。 样板戏和传统京剧有着本质的不同,像《空城计》 《文昭关》 《搜孤救孤》 《击鼓骂曹》《红鬃烈马》等传统戏都是张少春经常教授的剧目,在教传统戏和样板戏过程中,张少春都会认真区别对待。同期声:传统京剧这个人物就是,我老师教我的一般它跟那个现代戏不同在哪,现代戏它就是比较张扬,非常显著的那么一个地方,传统戏它里面有内涵的东西,并不是非常张扬,非常显眼,它里面比方说唱念做打,它是比较含蓄的,比方说在唱腔和念白当中,它是分中州韵,湖广韵和北京音互相结合的,又从南方过来的京剧嘛,它这个湖广韵比较浓,所以在演唱当中,四声运用方面,非常讲究,一声怎么唱,二声怎么唱,有时候还强调更专业一点的四声变调又怎么运用,运用过来运用过去它不能离开他本身京剧的一种法则,所以在演唱当中他非常要求韵味,非常要求人物内涵的那种感情,像空城计里面,我本是散弹的人,他那个拖腔就体现了,以下是唱。。。。。。。在传统戏里面非常讲究字正腔圆,要有韵味,韵味越纯观众越满意,而且对待人物也更加丰满。   张少春研究的是杨派艺术,杨派艺术的特点是嗓音比较宽厚圆润,以中低音见长,结合杨派艺术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张少春制定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同期声:一开始把杨派艺术融入到教学当中,作为小孩开蒙不大适合,所以在中高年级以后才比较适合,我在教学当中就是到低年级的时候,给学生的要求是一招一式,一字一腔,横平竖直,来这么要求,一到了中年级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强化每一句唱腔,每一个念词,和每一个动作的难点,要进行强化他,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啊,把这些程式动作尽量的削弱一点,把它变成非常生活,非常自然的东西,这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情感上多加强,当然也不排除这个四工法的训练,唱念做,手眼身法步,所以戏曲是一个综合艺术,不能离开某一点,他比较综合的。要求唱念做打等等,都要求精,所以他不像舞蹈,光舞不唱,也不像歌唱演员,光拿话筒唱他不舞,所以说戏曲难点在这。所以经过六年的训练,在这中专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专专业生。画面:张少春现场排练场给学生讲课的片段。
(三)2007年,张少春办理了退休手续,但是,他退而不休,至今,他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挚爱的讲台,没有离开过他的学生。同期声:从74年7月份我调到学校,我粗算了一下吧,07年退休以后,我始终一天没有休息,始终在从事教学,到现在从事教学工作已经43年了,在43年教学工作当中,始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培养了10来届学生。同期声:有六年一届的,三年一届的学生,培养了很多,其中参加各种大赛比赛当中,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就是我的两个学生后来又正式磕头拜了我为师,一个就是上海京剧院的蓝天,现在是上海京剧团的主演,他是在全国第七届青年京剧演员比赛当中,他获得的是榜首,金奖而且是第一名。时隔几年之后我的第二个徒弟,原来也是京剧班毕业的叫刘蕾,她毕业以后我就把她送到中国戏曲学院去学习深造,在这期间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京剧学生大赛,她又获得了榜首,全国第一名金奖,所以我这两个徒弟在全国重大赛事中获得金奖的第一名,现在回想起来感到非常欣慰吧。从河北省戏曲学校到河北省艺术学校,再到今天的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张少春的一生都在陪伴着自己的母校,见证着母校的成长,张少春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了饱经沧桑的老人,但他心依旧,情如初,那份朴素的情感永远没有改变。同期声:我对学生的希望就是要求学生们要打好基础,打好基础之后好好学习文化,六年毕业以后呢从专业上要通过这个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这三大学院去报考,报考本科生,希望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本科生,这是我的期望。

   
作者,刘海平,纪录片编导、播音员、作家、诗人,本文发表于《艺术教育与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至臻的追求 文/刘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