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姑苏
几十年前尚未涉世的我,就曾来过苏州,它留在我记忆中的模样是:用碎石子嵌砌的、长有青苔的小路,黛瓦缀边的白粉墙,多处高耸别致的古塔,随处可见的,门口卧着小石狮子、门庭立有影壁、内有一口小井的宁静小院;紧临民居墙边,流淌的幽深泛绿的河水及粉墙下临水的小石阶;带着远古印记的城楼、城墙、狭长的拱桥,还有桥下不时荡过的带竹蓬的轻悠小舟……。
最忘不了的,是散落在苏州城中,许多的设计构思精妙、建筑年代久远的古典园林,里面不但有绝好的景致,还有文人墨客们留下的的诗文、名句。古代诗人张继的的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让“姑苏”及“姑苏城外寒山寺”名扬天下;每天来这里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其诗句还曾被引用、新编入现代流行歌曲,一首唱火的“涛声依旧”,将“寒山寺”外“枫桥”边,曾经了千年的“江枫渔火”、“钟声客船”中的一缕思绪,流行传唱的很远很远......。
苏州在我眼里,一切都是那么清秀、那么柔美、那么有灵性、那么有韵味,所有的景致即是那么刻意,又是那么自然。是一座完全可以和“威尼斯”媲美的、同时又满浸着经典、儒雅文化气息的东方水城。
已是“耳顺”之年的我,为带孙儿又来苏州,今天的苏州真正可谓是“面目巨变”。
现在的“姑苏城”中,现代建筑比比皆是,道路两旁楼房林立;许多的高楼大厦还修有仿古式屋顶屋面,尽力保留古韵;用流行材质建造的仿古门楼、仿古牌坊、仿古的拱桥,散嵌其中,今古交融,相得益彰;一些剩留老式的“黛瓦粉墙”,也装饰一新,留在了街巷的深处。
老城区街道明显拓宽,坦阔的柏油、水泥路面的行道上,密集的汽车、电瓶车和人群,川流不息,车水马龙。
沿水网河道的两侧,都筑起坚固平整的堤岸,还围有美观的护栏,有的地方还修有供行人们休息的凉亭、绿地。
疏浚后的河水更加清澈明亮,河面上新架起了许多座,双向二至四车道、气势壮阔的现代大桥。
尤其抢眼的是,苏州新建的许多条便捷通达、造型别致、立体宏伟的环城高架公路大桥,交织成网,它边上点缀的彩色亮灯,到了晚上,像是悬挂在夜空的串串链珠,流光异彩。
这时尚、壮观、雄伟的一切,让原本姑苏城内高耸清晰的古塔,也变的有点模糊了。
再看苏州新区和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景致依然是水陆相间、桥路相连,绿树相映,人境相融。相比起旧城区,开阔大气了许多,幽雅敞亮中,更多体现出的是,面向世界的现代风情。
重游“巨变的姑苏”,又细细品味她的时侯,发觉她依旧透着古色古香,除了精心保护的古迹和古老园林没有多大的改变外,还有许多方面,也都没有改变。
千百年来,苏州 “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的地理位置没有变,至今仍是一块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四季常绿、物产丰富的宝地。
千百年来,苏州享有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富甲一方”的美誉没有变,至今依然名扬天下。用当今的经济指标来衡量,她的GDP据江苏之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千百年来,苏州“地肥水美出人杰”的传统,没有改变,各种工艺品、家具、刺绣、玉器、乐器、戏装、金银饰品、桃花坞木刻等在苏州人的手里,变得赋有文采,赋有品位,赋有灵性;每一个精彩的物件,依然能道得出一个长久优美的故事。
千百年来,以"水为魂"的苏州,“以太湖和运河的水为生,以长江和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的“生命方式”,没有改变,至今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的“容貌”,依然保持着古老而又现代东方水城的浪漫情调。
仔细想来,虽然今天她的面目中,添进了不少现代的新元素,但她并没有丢弃本原的文化和文明,她的骨子里,依然保留着她那传统的柔和、秀美、灵巧和殷实,只是她“温润”的气质中,更添加了许多“现代”的气息,使她更加的时尚、更加的俊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