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524372|回复: 12

[推荐]黄迪声与《琴岛笛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5 22:4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迪声,男,1968年生,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即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以来在《诗刊》、《星星》、《中华散文》、《散文选刊》等发表诗歌散文作品300余篇(首)。诗歌《旅过荒原》1996年获第三届全国“路遥青年文学奖”诗歌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出版的作品有:诗集《笛声流远》(1997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听潮的树》(2000年北京出版社);纪实文学《情洒海疆》、《炮击金门》(2002年11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水样年华》(2005年11月中国文学出版社);诗集《琴岛笛声》(2006年6月山东文艺出版社)。诗集《听潮的树》分别在2001年、2002年获“青岛市首届精品工程奖”和第五届(1999-2001年)“青岛文学艺术奖”; 散文集《水样年华》2006年4月获首届山东省青年作家文学奖一等奖。 2004年12月始,受网友邀请,涉足网络。2005年初,开始在新浪新千家诗论坛贴出诗作.

[诗集简介]



《琴岛笛声——黄迪声1990-2004诗歌精选》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定价30元.

全书分10辑:
第一辑:1990—2000年诗选(一)·乡村
第二辑:1990—2000年诗选(二)·青春
第三辑:1990—2000年诗选(三)·爱情
第四辑:传统纸刊媒体发表的诗歌选录
第五辑:2001、2002年诗选
第六辑:2003年诗选
第七辑:2004年诗选
第八辑:古体新韵
第九辑:同题诗文选录
第十辑:诗评家·网友对黄迪声诗歌的评论

[邮购信息]

作者签名邮购地址:266200山东青岛即墨市振华街33号 黄迪声

邮购电话:0532-87576282 13853268556

E-mail:huangdisheng@163.com

[诗集节选/序言和后记]


爱的生命与生命的爱

——诗集 《琴岛笛声:黄迪声1990-2004诗歌精选》 序

□ 袁忠岳

什么样的诗是好诗?好诗的标准是什么?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回答,简直是众说纷纭。其实撇开理论上和观念上的分歧,在实际的赏析活动中人们对于好诗,往往倒是英雄所见略同的。这大概就是康德所说的“审美共同感”吧。譬如对于黄迪声的诗就是如此,凡是读过他诗的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对他的《旅过荒原》与《麻雀》这两首诗大加赞赏,而且让大家难忘的也都是前一首诗中的诗句“蓝空中那一轮透明的月 / 是浸润荒原的一滴泪”与后一首诗中的诗句“落雪的夜晚麻雀是一枚叶 / 长在冬天的树上 / 长在月光里”。这确实是难得的意象与语言俱佳的诗句,不由得你不久久地吟咏玩赏。另外,这两首诗也是有代表性的,它们深沉不露地暗示着诗人执着于诗的内在驱动力,那就是本文题目所示的“爱的生命与生命的爱”。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是干涸的,没有生命;而黄迪声诗中的荒原却有马蹄“弹奏生命艰涩的乐曲”,还有“地下水汩汩奔流”,因而“旅过荒原心中所有的荒凉正在失去 / 而嫩绿的树 正蓬勃长起”。同是荒原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主体之不同,是黄迪声自我旺盛的生命感把荒凉驱逐了。从另一首诗看,诗人在一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倾注了全神的关注,担心它薄薄的羽毛不能“抵挡这样厚的寒冷”;想与它交谈,又怕惊醒它疲惫的睡眠;为它没有温暖的家而“愧泪如雨”,把诗人对生命的爱演绎得淋漓尽致。自我的生命与自然的生命在这些诗中惺惺相惜甚至合而为一,这是怎样的一种诗意在我们眼前耐人寻味地展开!

黄迪声写过一些很现实的诗,如《富人的大街》、《羊肉馆》、《无语》、《无题》等,对生活中的不平、污浊、庸俗等现象表示愤慨、厌恶、嘲弄(包括自嘲)。说明诗人是有正义感的,也有自己的道德尺度,对现实并非无动于衷。然而把这些诗与他写自然乡村的诗相比,后者无论在心境上还是在诗意上显然都要比前者清明得多。这好像一面镜子,放在世俗中难免蒙上一层雾气,一到自然界就豁然晴朗了。由此可以断定,诗人本性是远世俗而亲自然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居闲话》中说:“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长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①黄迪声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他是喜欢徐志摩的诗的。不过,与徐志摩不同,他是用一种平民的心态去亲近自然的。因为他生长在农村,与农村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青草和我都长在乡村的根上”(《我家乡的青草》),与“草根”“相遇在村庄 / 相逢在牛羊的间隙”(《草根》),“在草地 / 我与草根连接在一起”(《草地》)。他没有忘了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庄稼是农民的命根,所以他赞美麦子的一生,因为它“有着严寒的经历 / 有着完美的爱情 / 有着迷人的成熟的历程 / 麦子开花 / 我的生命闪耀着融于麦田 / 晃动于麦浪万顷之中”(《傍晚时分》)。诗人正是从庄稼默默的奉献精神中体悟到人生价值之所在,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我愿是玉米 / 依在乡村的唇边 / 将平淡无奇的岁月咀嚼 / 然后将营养 / 送进乡村的肚里 / 把瘦弱的乡村喂胖”(《玉米》);他还要求乡亲们“在我暮年时的金秋来临 / 你们像审视庄稼一样审视我 / 是否辜负了你们/是否真的成熟饱满”(《我和我的乡村》)。在黄迪声的诗中,自然情结是与他的乡村情结融合在一起的,渗透着纯朴无私的情愫。

在世俗中生活久了,一回到自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新鲜的空气与盎然的生命使人呼吸畅快、心情通达、灵感飞动,好诗往往就是在这种情景下诞生的。自然入诗一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成为诗中的客体,像古代山水诗中的意境就是;另一种是成为诗中的主体,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物我合一。后者打破传统的视角束缚,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更具有现代性。黄迪声的好些诗就是这么写的,那时诗人已忘却自己的存在,而幻化为大自然的花鸟虫草了,“此刻在桃园里 / 我正在雨中消失 / 我是一株桃花 / 春雨正夸赞着我盛开的美丽”(《静观雨中的桃花》)。诗中的“我”可以是一朵“会跳舞的花”,“我在跳舞 / 有时深沉 / 有时漫不经心 / 我的身边一片寂静”(《跳舞的花》);也可以是一棵月下的梧桐,“今夜我的身影如此清晰 / ——在你的普照里 / 月呵今夜你以完美的装束 / 又一次与我对视”(《梧桐的月夜》)。诗人把自我物化为一草一木,既是对自然界纯净生命的认同,也是青春理想的自我表达的需要。他的《青春吟》就是一株破土而出的小草的自白,“我已被希望浸得透了 / 周身都是希望的水分 / 我把未腐的落叶埋藏 / 然后着手准备迎春的礼仪”。在《大雁》一诗中那迎着冷风孤身奋进的形象也就是诗人的自画像,“既然还有力量 / 就要高傲地飞翔 / 不去管是否孤单 / 不去管北风的寒冷 / 只要我还是大雁 / 只要我还能飞翔”。茫茫宇宙不难找到诗人层出不穷的思绪的客观对应物,自然中的可耕领域是极为广阔的。诗人的主体在与大自然的客体相应相通,由此就会萌发出意蕴深含、清亮醒目的佳作。

斯塔尔夫人在一本书中谈到法国文学时说:“古人在把每一株花、每一条河、每一棵树加以人格化的时候,排除了简单直接的感觉,而代之以一些美丽的臆想。”②黄迪声的有些诗也是这么写的,如《晨霞》一诗想象“所有光明的使者 / 披挂上流金辉煌的衣裳……纷纷上马……去遥远的平原山间 / 去一些为黑暗困扰的客舍 / 完成一种神圣的使命”,视觉感很强也很美,而且表达了诗人“也能让我飞身上马”参与这么一支光明使者队伍的急切愿望。诗人的价值观、使命感、生命意识在这些描摹自然的诗中得到情真意切且富有诗意的呈现。我这样说并没有排斥其他类型诗作价值的意思,只是觉得黄迪声在面对自然时更能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更加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罢了,故而也就多说了几句。至于其他一些佳作自有别人会来论说,不必在一篇文章中都把它说尽,譬如他的一些短诗《桐叶落了》、《叶儿落了》、《听雪儿轻落》、《诗经》、《绿茶》等。已故台湾诗人、曾任《世界诗坛》主编的刘菲读了黄迪声的第一本诗集《笛声流远》后,曾撰文下过简要恰当的评语,他说,“黄迪声的诗歌,具有真挚性、音乐性、简短性的特点”。他概括得这样好,还用我在这儿重复啰唆吗?



(袁忠岳,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评家)



① 转引自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20页。

② 伍蠡甫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卷34页。


写 诗 随 笔

——诗集《琴岛笛声:黄迪声1990—2004年诗歌精选》后记





在上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多位语文老师为了鼓励我,总爱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阅读,幼小浅薄的我和熟悉我的人因此就以为自己有点写作的才能了。上初三的时候,我的一首小诗《乡村的黄昏》在市教育局的一份小报《即墨教育》发表,这或许就是我写作的启蒙了。



我最早写东西是在1985年。那时候我读初中,每年都要借阅《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很佩服其中的小说和诗歌作品,并深受熏陶和影响,就忍不住学着写小说。我当时的班主任解松本是一位书法和文学造诣都很深的老师,他给了我和同学孙克诚、朱崇昕、崔永平等几个书法和文学爱好者不少的鼓励和辅导,为我们后来爱好文学和书法起到了引导作用,能和他结师缘实在是我们的幸运。



1989年,即墨市文化局搞了一次“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创作评奖”,刚刚高中毕业的我创作了组诗《初冬无诗》,获得其中的诗歌奖。在座谈的时候,我有幸认识了我们市的文联主席武永森以及作家肖冰、董安荣、魏世仪等多位领导和老师,他们在我以后的创作中给以了不少的指导、鼓励和帮助,使我能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下来。我真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是在高中毕业后的1990年。



对于文学,我最喜欢小说,其次是散文、诗歌。实话说,诗歌并不是我的最爱。

有的人或许会奇怪:为什么你创作的诗歌作品最多?——这实在是与我的处境很有关系。我1990年参加工作,因为有点写作的特长,一直在乡镇和市直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无论在乡镇担任专职通讯报道员或在市直机关担任秘书,都要求我写的是公文,而不是文学创作。写公文是正事,搞文学创作则是“不务正业”。我所在的单位一般来说文字工作比较繁重,经常还要晚上熬夜。我虽然对文学深深热爱,但是属于我用于文学创作的时间很少,很难展开需要时间比较集中的小说等长一点文学作品的创作。但是零星的时间总是有的,我就把零星的时间用于诗歌创作(因为诗歌不需要集中的时间)。曾经很多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觉得最大的享受就是关起门来专心读书、创作,但始终未能如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至今的文学创作,准确地说应该是业余文学创作。412 /413



1992年,《青岛日报》举办“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50周年文学圆桌征文”,我把自己的一些诗歌作品归拢了一下,寄了过去,被文艺部编辑龙思训老师等评委相中。这年的8月17日,《青岛日报》用较大的版面一次推出了我的两个组诗《听黄河流淌在耳边》和《我在乡村写诗》。看到报纸后,时任即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韩乃桂老师留意了我的名字,并给了我一些鼓励。我从此有幸结识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即墨文化名人,他是对我此后的成长和文学创作给以很大帮助的恩师。



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发表意味着作品被承认和达到了一定水平。1992年,我的文学作品相继在《青岛日报》、《青岛文学》发表之后,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省级刊物《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1994年,我如愿以偿,在《山东文学》、《朔方》省级文学刊物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之后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全国级刊物《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就是这样,我像一个虔诚的旅者,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在文学之路上跋涉了10多年,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确定又不断超越的文学追求的目标。



1993-1996年,我到市文化局协助工作,担任即墨文化局秘书和《即墨文化报》的编辑,有幸和文化界一些老师和同仁交流和学习,这期间成为我文学创作进步最快和取得文艺成果最多的时期:1994年,我的诗歌《麻雀》(外二首)在年度诗赛中获奖并发表在《星星》诗刊1994年第11期;1995年我的诗歌《草根》获得社全国朗诵诗大赛优秀奖,名单在《诗刊》公布;1996年,我的10行短诗《旅过荒原》与伊沙一起获得第三届路遥青年文学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并获得奖金5000元——我第一次知道真正的艺术获奖是主办单位给你奖金,而不是像有的所谓的获奖反而要给主办单位交钱。



1997年12月,在多位老师和好友的帮助下,我的第一本诗集《笛声流远》正式出版,著名诗人纪宇为这本诗集作了序。据他自己说,他只给除我之外的两个人写过序,一是在老山前线打仗立功后回来的军旅诗人韩维民、王海渺;一是身在工厂,热情抒写现实生活的工厂诗人徐世波。



1998年之后,我到即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有幸结识了李克顺等德高望重的老领导,受到了他们诸多的教益和帮助,使我更能在文学之路上坚持下来。

414 /415因为要担负更多的文字工作,期间又参与编著《爱心之歌》、《情洒海疆》、《炮击金门》等五本书的编纂,个人的创作让位于所担负的工作,只好暂时搁置了起来。所以1998年-2002年,是我个人文学创作最少的时期,2001年的诗歌创作甚至只有1首,2001、2002年两年也不过20首。在这些诗作中,收获最大的,或许是创作了《即墨》、《诸城》两个组诗。但这期间,我编写或协助编辑出版了《爱心之歌》、《炮击金门》、《情洒边疆》、《国旗下讲话》、《春蕾竞芳》等一批以教育和社会效益为主的书籍。



2000年,即墨市作协按青岛作协要求上报了多部诗集和文学作品集,参加青岛作协扶持出版的“青岛青年作家丛书”选拔,我上报的诗集稿《听潮的树》,经过诗歌评委组的严格审,侥幸入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目前我惟一一本不是自费出版的诗集。青岛大学教授冯国荣老师为这本诗集作了序。2001年,“青岛青年作家丛书”获得“青岛市首届精品工程奖”;2002年再获第五届“青岛文学艺术奖”。《即墨年鉴》(2000年卷)在“大事记”中这样记录了这件事情:“即墨市青年作家黄迪声的诗集《听潮的树》入选‘青岛市青年作家丛书’,由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收录诗作170首,是即墨市惟一一部入选该丛书的诗集。”

十一

在我的心中,我觉得青岛这座城市,不仅有美丽的红瓦绿树,瑰丽的高楼新区,她更有诗的底蕴和魅力。这座刚过百年的城市,不仅臧克家、闻一多等诗界名家在此居住、创作过,在今天,依然活跃着一大批全国知名的诗人。这浓浓的诗歌氛围,深深的诗歌情缘,让我常为身在这片诗的土地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对诗歌的热爱,既有前辈们的熏陶和环境的影响,也是火热生活激发的结果. 想想看,在我们这片土地上,随便一处地方,都涌动着时代的潮汐;随便截取一段新时代的生活,都甘醇如青岛啤酒……诗言志,即使久处深山的顽石,又怎能不萌生诗情?并且,美丽的家园也让我魂牵梦绕和陶醉:在这片土地上,随便走到一条路的尽头,都会踩到洁白温润的海浪花;任何一个角度,抬眼即可见青黛神秀的崂山……当然,我对诗歌的热爱,更是禀性使然:如花之择色,云之择状,木之择形——我从心底是喜欢文学的。

十二

诗人之写诗为了什么,因人而异,我想,诗应是真实的辩思和体验,常常是因为某种体验太深,灵感大军压境,甚至责任感。1995年6月,我到济南参加诗歌座谈会,赵林云兄对我说:“偶尔想起诗歌,可以减慢人的坠落速度。”我很赞同他的话,也感到了某种欣慰。

十三

我常常想,一个真正的诗人,应以诚实的劳动歌唱,应以真情,注以激情,蕴以哲理。诗应源于生活,或给人以清新的美感享受,如唐朝诗人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或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普希金的《假若生活欺骗了你……》,如舒婷的《致橡树》,雪莱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或给人以激励和鼓舞,如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诗人应先是一个热爱生活者,一个好读者,一个高尚者,一个普通者,诗人应把作品奉献给最广大最平凡的人们。

十四

我主张诗歌先要让人读懂。好的诗歌无不让人念念不忘,刻骨铭心,振聋发聩。而不是迷迷糊糊,如坠雾里;好的诗歌无不经久耐嚼,而不是肤浅单薄,味同嚼蜡;无不是浑如天成,而不是无病呻吟,生硬做作。我赞佩中国古典诗歌创造了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极致,所以很多诗作虽已历经千年,多少代人都对之爱不释手;而自由体的诗歌又为放牧诗的羊群提供了广阔、自由而富有生机的牧场,所以它也得到了认同和赞赏。我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地所谓创新,一直在躲避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当然我更拒绝呆板和媚俗。因此,我阅读和学习最多的是唐诗宋词元曲,其次才是西方诗歌。比起现代主义,我的诗歌或许是落伍的。我很敬佩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的作品,他们的诗歌有新古典的特色。

十五

我的诗观是:好的诗歌应该让人读懂,读后又让人觉得不同寻常、颇有所得。我遵循传统胜过莫名其妙地所谓创新,所以一直在躲避故能玄虚或非艺术的华而不实——当然我更拒绝呆板和媚俗。诗应该是被打动和能打动的。

十六

我至今所创作的所有诗作,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内容或主题:即青春、理想、乡村、爱情——我至今所熟悉的生活内容无非这些。

十七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是在乡村度过的,对我来说,乡村是一把琴,无论是黄昏、月夜、麻雀、渔人、承包田,无论是苦菜、乡邻、黄鹂、麦子、玉米……,这一切,是我的琴弦。

我写乡村的作品,大约有200首,都收录在《梦绕的乡村》、《乡村的琴弦》、《故乡的风》三个大的组诗里。

对于我的写乡村的诗,林童说:“……黄迪声乡土诗有非个人化的特点。(一些作品)表明了非个人身份,而是公共身份,这就决定了他的思维乃是一种公共思维,他是作为乡村代言人身份出现的,结果就成了他的诗所传达的信息是定向的,定位在宣传我们常见的某种思想。如果非要给他的这些写乡村的诗贴上标签的话,我以为是古典现实主义,即他的审美要求是古典的,但写法与人们所理解的现实主义相同。”是的,我承认很多时候我的作品不是我自己的感情抒发,而且还有整个村庄和我的儿时伙伴的。虽看上去间接,其实很直接——因为我们很多的时候是同呼吸,共命运。

十八

青春理想是我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或是因为‘诗言志’的原因吧。

我认为,诗歌,特别是青春理想题材的诗歌,应该有健康的格调,应该使人安静和不坠落。向上。

诗是实在而纯静的艺术,任何诗的成功,都依仗于诗之本身的内涵底蕴所释放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十九

我曾经很喜欢泰戈尔、雪莱、萨福、布朗宁夫人的抒情诗。爱情诗词我最喜欢宋词和国外的十四行诗。

在青春理想、乡村、爱情这三个我写作的领域中,爱情诗是我写的最少的,总共不超过60首——但每一首似乎都是刻骨铭心的。”

二十

我的诗集《笛声流远》和《听潮的树》出版后,受到读者们的关注。虽然我坚持在诗歌创作时坚持“诗歌要让人读懂。”但是还是有很多读者要求我对诗集中的一些他们难以把握的作品诠释。2002年,我从为读者的回信释疑中得到启发,将原来的一些诗歌用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很受晚报类报刊的欢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在全国各地晚报发表此类散文50余篇。2003年,我整理了这类散文(共约有100篇)时,给它们取名‘诗释散文’。

我的观点是,所谓‘诗释散文’,是诗的融化,是立意于已有诗歌的主旨,进行再创作的散文。如果说诗歌是高度酒,那诗释散文就是用之勾兑出的低度酒。‘酒’的度数不同,可以适应不同的酒量(鉴赏水平)和口味。它是诗的散文化再现,但不是散文诗。”

二十一

2002年,应一些老诗友的邀请,我加入即墨市诗词学会,并组织和参与了一些创作活动。

我接触和学习了韵律,尝试创作了一些古体诗。应该说,我学的不精,作品大多是古风。我觉得“古风”不错,既有古诗的样式和基本韵律感,又不那么严格,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可以发挥。

二十二

2003年,我的心情还在田园徘徊,我在不停地回到家园和回想家园,似乎我对乡村的感情还远没有表达出来,想在此年补充一些。

这一年,也有一些情感类的作品。

二十三

前人论说伯牙有一句话:学琴三年,精神寂寞。我觉得时下,写诗还不如弹琴。我自己常常不敢回望自己的文学之路——这条路让我体验到了艰辛和世间的酸甜苦辣。

二十四

作诗是件苦事,又是一件乐事。一个诗人的苦,常人一般常常难以知晓,一个诗人的乐,读者却常常会感受到。

二十五

时光荏苒,飞逝如流,回首行程,太多碌碌无为。或有可拾捡者,惟诗歌和贫困而已。

二十六

诗人出诗集,在时下那些很会赚钱的人看来,或许是“最傻的人办的最傻的事”,出诗集一般来说不仅要自己赔钱,而且诗集出版后因为读者也是寥寥无几不能畅销,书店不愿意给卖,想靠诗集赚钱简直是白日做梦。有人就奇怪:这些傻诗人,为什么还要坚持?

我想起了诗人严力的一句话:“诗歌是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不管追得上追不上,最起码,我们被蝴蝶领到了春天的菜园。”

二十七

高平先生曾说:“所谓诗人,无非是非常善良,十分多情,加上驾驭语言的才能,因为善良而常常受骗,因为多情而常陷入苦恼,但在语言的驾驭中能寻得安慰。”他还说:“真正的诗人会以舍身饲虎的精神把自己献给社会,如果盘算个人利害(更不用说让人吃亏了),他的诗即使也呈金色,便只是镀金,而不是纯金。”

二十八

有人愿意把我的名字写成“笛声”,有“笛声悠悠”之意,受此启发,我给我的第一本诗集就取名叫《笛声流远》;有人愿意把我的名字写成“迪生”,因为美国有个大发明家爱迪生,我一般不写成这个名字,因为我不愿意占发明家的光。其实我的名字很简单,“迪”是我的辈分,“声”是我小名中的一个字,原来是“胜”,后来是“升”。我长大后,爱好文学,很崇拜作家高晓声或者梁晓声,就自以为是地改成了“声”。

二十九

2004年10月,受朋友的邀请,我开始涉足网络。网络是诗友们交流的好平台,这里不但有很多的专家和著名诗人,而且大家可以少些顾忌,开诚布公地交流和互相学习,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求教的机会,就把从1990-2005年15年创作的600多首诗歌先后发到网上,接受网上专业诗评家和诗友的广泛评判和挑选。经过近一年时间的交流,根据网友的评判意见和回帖数量,从1990-2004年我创作的600余首诗歌中精选出了诗歌230首。

三十

我把网上筛选出来的诗歌,加上已在《诗刊》、《星星》等传统纸刊媒体发表或全国诗歌比赛中获奖的一些作品,共计诗歌290首,结成了这本诗集。这本诗集是我正式出版的第三本诗集。

三十一

这本诗集共分 “1990-2000诗歌选录(一)乡村”、“1990-2000诗歌选录(二)青春”、“1990-2000诗歌选录(三)爱情”、“2001、2002年诗歌选录”、“2003年诗歌选录”、“2004年诗歌选录”、“纸刊传统媒体已发表诗作选录”、“古体新韵”、“同题诗与散文”、“对黄迪声诗歌的评论”共十辑。

三十二

我开始网上诗歌交流之后,结识了很多有才华的诗人和诗评家,开阔了眼界,他们中的很多方家对我的诗歌乃至文学创作有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我的诗歌也因此改变了很多,特别是诗风和诗意开始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这本诗集要截止到2004年的原因。

三十三

关于这本诗集的题目,有的朋友建议叫《路遥青年文学奖获得者——黄迪声15年诗歌精选》。我自己想了两个:一个是《十五只竹笛》、一个是《琴岛笛声》。三个题目各有特色,难以定夺。最后我只好求教于我的领导、原即墨市政协主席江崇冠先生。他沉思片刻,建议用《琴岛笛声:黄迪声1990—2004诗歌精选》这个书名,“琴岛”是青岛的别称,道出了作者的地域;“笛声”是我的名字迪声的谐音,还可以与我的第一本诗集《笛声流远》连贯,比较合适。我感谢并接受了他的提议。

三十四

在时下的社会,文学处于边缘,虽然坚持文学创作是件很苦的事,但是我无怨无悔。

三十五

回望文学路,我也常常感到温暖,如果我在文学创作上能有点什么成果,完全是我得到了太多热心领导、恩师、同行以及有关部门的热心扶植和帮助的结果。这本诗集编辑完成后,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文艺出版社的领导给以热情扶掖,使本书得以正式出版;著名诗评家、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袁忠岳,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青岛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耿林莽,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耿建华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让我不胜感激;著名诗人、青年诗评家、《作家》主编林童,广东诗人野松,河南青年诗人、诗评家李文,河北青年诗人远观,江西80后青年诗人佛之鱼,以及网络诗人李磊、提着棍子转、汪洛、海珊瑚、陈人华、少木森、游鱼、雪地游弋、大雁、罗家威、黑白、氤无心、施玮、叶逸秋、探花、王代生、梅笛等近百诗人通过网络发表评论,对这本诗集出版给以了热情的关注和鼓励,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张志庆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李明辉、郝万鲁分别为内文装帧精心绘制了装饰画。在此一并表深感谢!

三十六

有人说:诗歌从来不是写给大众看的,是写给文化贵族的。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我倒觉得时下的诗歌能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会让诗歌的处境更好一些。

感谢您阅读我的作品!恳望不吝赐正。

黄迪声

2005年12月6日于声藉居

[诗集节选/诗作]

“2004年,我学会了上网,开始了所谓的网络诗歌创作和交流。”

“这一年,我开阔了眼界,开始了与更多诗友的交流,诗风和诗意开始改变。这也是我这本诗集为什么截止到2004年的原因。”

“应该说,从2005年开始,我的诗歌改变了很多。”

——黄迪声:《写诗随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5 22:53:44编辑过]
发表于 2006-6-26 03: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笛声兄的诗歌是很值得读的佳作!我推荐!

朋友们,希望山东的青年作家细品,外省的青年作家,也希望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啊!

每个凡是来杭州的别忘记找我聚一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09: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好好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09:2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事情,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6 2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黄兄《琴岛笛声——黄迪声1990-2004诗歌精选》出版!握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18: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7 2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9 16: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应先是一个热爱生活者,一个好读者,一个高尚者,一个普通者,诗人应把作品奉献给最广大最平凡的人们。
喜欢这样对诗人的定位。

祝贺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5 15: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支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1 11:5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迪声兄的散文是很有灵性的。如果在精选一下会更好。诗个人认为要比文弱点。

问好迪兄,得罪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3:14 , Processed in 0.129160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