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1700|回复: 6

藜蒿中的乡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3 1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今天偶尔忆及北宋苏轼的诗歌《惠崇<春江晚景>》,忽觉从诗中飘出一股浓烈得不可抵挡的藜蒿炒腊肉的香气,把我的馋涎和思绪,一齐勾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了。

  藜蒿,别名芦蒿、蒌蒿、小艾、水艾、水蒿、柳蒿、皤蒿、艾蒿,为菊科蒿属野生草本植物。藜蒿性喜温湿,“生于阪隰,而以沼泽尤佳”,在世界各国,例如日本、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和欧洲南部的湖沼地区,都广有殖衍。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西北、东北和华北少数温暖湿润的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藜蒿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早已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春秋时期,藜蒿作为一种君子之草和献祭之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诗经·鹿鸣》有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经·汉广》:“翘翘错薪,言其刈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诗中的“苹”、“蒿”、 “蒌”,即皤蒿(白蒿),也就是藜蒿,是与君子的交游和德音相匹伍的。藜蒿又别称“蘩”,最早人们是把它用作祭祀神灵的祭品的,如《诗经·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淽。于以用之,公侯事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采蘩”就是采藜蒿。在哪儿采呢?在沼泽地、在山涧中;采来做什么用呢?献给公候们祭祀祖宗和神庙。

  我国食用藜蒿,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藜蒿被列为野蔬上品。宋代“老饕”苏东坡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把吃藜蒿和韭黄当为“尝春”的首位——尽管他后来在另一首诗中又说:“三年京国厌藜蒿,长羡淮鱼压楚糟。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对藜蒿的喜爱立场显得有点不够坚定,但从诗句中也未尝不能看出这个有点犬儒主义的老头可爱而有趣的一面。厌,常常是因为饱食之故也。



  明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对以前落难时救过自己性命的藜蒿念念不忘,规定江南各州县每年清明节将藜蒿作为“贡品”进贡到南京,更是对民间采集野生藜蒿为食的习俗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此以后,用各种肉类拌炒,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的藜蒿,几乎成为每个江南人都爱吃的一道极品野蔬,一直享有“登盘香脆嫩,风味冠春蔬”的美誉。

    藜蒿是当今人们十分喜爱的绿色保健食品,不仅具有色、香、脆、嫩的独特风昧,而且营养丰富。据检测,藜蒿含有13种微量元素及粗蛋白、维生素C、酸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每100g可食部分中含水分82g、蛋白质3.7g、脂肪0.7g、碳水化合物9g、钙730mg、硫胺素0.0075mg、磷102mg、胡萝卜素1.39mg、抗环血酸49mg、铁2.9mg。

    藜蒿除食用之外,还可药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即列举了藜蒿的多种治病和保健功能,称“采其根茎”,食之可清火败毒。中医认为,藜蒿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抑火、祛湿、解毒、降压、行滞、清心、利胆、退黄、化痰、杀虫、通便、健脾、补虚,具有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独特作用。藜蒿又富含黄酮和芳香油,可软化血管,降低血糖、血脂,对治疗心血管毛病有特效。此外,藜蒿还可作配酒的原料,焚燃干草可驱蚊。

藜蒿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就我所知,大体有凉拌藜篙、砂锅藜篙、糖醋藜蒿、三丝藜蒿和腊肉炒藜蒿这么几种,而以腊肉炒藜蒿的味道最为浓郁纯正。叫“腊肉炒藜蒿”,或叫“藜蒿炒腊肉”,区别只在于藜蒿与腊肉量的多少。藜蒿炒腊肉,菜尚未起锅,即满屋溢香,直将人勾引得哈俐子直流;待得端上桌来,但见藜蒿脆嫩青绿,腊肉油亮金黄,黄绿相映,珠联壁合,真乃玉盘珍馐!只看一眼,便使人精神大振,食欲陡增;只吃一口,便令人唇齿盈香,胃口大开。用成语“风卷残云”来描绘食客们食用藜蒿炒腊肉的场面,通常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将“藜蒿炒腊肉”这道菜做成了一种美味佳肴中的极品,把它吃成了一种境界、一种文化、一种乡愁的,毫无疑问,当首推江西省南昌市人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藜蒿炒腊肉”作为一种打上了浓郁乡土印记的食谱,业已进入南昌人民的血脉之中,成为全体南昌人民,特别是那些漂泊在外的南昌游子们的精神图腾。我老家不在南昌,但我在南昌生活过数年,加上我是南昌人的“半子”,因此,我对“藜蒿炒腊肉”在南昌人民心目中所占有的份量,是深有体会的。

    提到南昌人对藜蒿炒腊肉的钟爱,我们无法绕过“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这句俚语。“鄱阳湖的草”,说的就是这藜蒿。每到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的湖面上,便会飘满这种名叫“藜蒿”的野草。早先湖边的村民们尚未发现它巨大的经济价值,他们用钉耙和镰刀胡乱地在水上收割,然后一船一船地装回家里剁成猪食;现在则是整船整船地将它运到南昌市的抚河桥码头。于是,整个南昌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在掐着它碧亮青翠的嫩茎;于是,一种奇特的类似于中草药的芥香,便混和着腊肉的咸香,飘满了南昌市的每个角落。

    藜蒿成为南昌人饭桌上的“上宾”,与重庆火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一位南昌游子的博文中,读到了这样的文字——

    早些年,南昌人并不知晓藜蒿为何物,但常年在鄱阳湖和赣江水面上讨生活的渔民船夫们,却是靠它来佐酒下饭的。原南昌府七门之一的章江门外码头,常有南来北往的船舶停靠,每到晌午或傍晚,船民们架锅造饭时,整个码头便飘满了藜蒿特殊的香味,惹得岸上饥肠辘辘的城里人驻足撮鼻。有脸厚者忍不住登船品尝,继而讨得一把归屋,遵船家所嘱如此这般地炒了,拿与左邻右舍尝鲜,尝者皆曰:“好吃!”自此,登船索藜蒿者日众,先是白拿,再是以物换物,城里人拿些子针头线脑换船家一把子藜蒿。再后来,有些有头脑的船家就干起了贩卖藜蒿的营生。每到春发,把藜蒿一船船地运来南昌府贩卖,收入颇丰竟胜过打鱼捞虾,于是效仿者如雨后春笋。藜蒿——这鄱阳湖上名不见经传的水生野草,遂成为南昌人碗里的美味佳肴。


    要做出上品乃至极品的藜蒿炒腊肉,对原料的要求很高。藜蒿必须是采自于鄱湖的野生嫩茎,腊肉必须是农家自己腌制的上乘的土猪腊肉。做配料用的韭菜,也必须是农家自己地里种出的香韭菜——做藜蒿炒腊肉,加些香韭菜,能更好地衬出藜蒿的原香;不加香韭菜,味道要差得多。甚至,连加在锅里的小辣子干,也必须是农家自己晒的,而不是用机器烘焙出来的。这样炒出来的菜,方能香辣到位,让你酣畅淋漓,充满快感而大喊——“我要!”“我还要!”

    原材料选好了,要做出一盘让自己自得、让客人大快朵颐的藜蒿炒腊肉,也不是太难。大致的操作步骤是:先把洗好的藜蒿嫩茎和韭菜掐成或切成段,再把腊肉切成丝或片装盘,然后炒腊肉,锅烧热,不用放油,把腊肉肉色煎到金黄,赶紧铲起来,将藜蒿倒进油锅,略炒片刻,再倒入韭菜(韭菜不可与藜蒿同时入锅,以免韭菜炒黄),加红辣子干,大火爆炒,加盐,再放炒好的腊肉,在藜蒿颜色碧青时起锅。一道香喷喷、油光光、辣兮兮、碧闪闪,色香俱佳、风味独特的“藜蒿炒腊肉”便大功告成了。

    正宗野生的藜蒿,绿叶红蔓,气味芳香,然而其生长期极短。湖南、湖北一带流传着“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的谚语。鄱阳湖地区可能在气候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藜蒿的生长期略晚于两湖地区, 流传的则是“三月藜,四月蒿,五月藜蒿当柴烧”的说法。尽管两个地方的谚语在字面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对藜蒿这种野生植物极强的时令性的概括上,都极为精确。过时的藜蒿,入口如嚼草根,农民大多用来喂猪,或者晒干焚烧做有机肥。近些年来大棚栽培的藜蒿倒是延长了生长期,外观比野生的更粗壮,颜色也比野生的更翠绿,不过味道比野生的却不知要差了多远。



  爬满水面的藜蒿,是一面幽光闪闪的青铜镜,幻映着人间的沧海桑田。藜蒿的出身很贱很贱,贱得就像湖边那些蝼蚁般渺小的生民一样。“养女莫说八埠口,不见白米只见藕。养女不嫁梁家桥,弓着屁股挖藜蒿。”这首旧时流传在湖北孝感地区的民谣,道尽了藜蒿和藜蒿一样贫贱的生民的悲酸。在漫长的饥饿岁月中,藜蒿和湖边苦难的生灵们相依为命,俨然一位慈母,用她那干瘪的乳房,奶育着穷途末路的儿女们。但人是一种忘性很大的动物,日子稍一舒松起来,就把恩人撂在了一旁,这时的藜蒿,只被人们用做猪饲料和营养大地的肥料,成了一个无人理睬的弃儿。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人生活条件的改善,藜蒿与马兰头、蕨菜、马齿苋等几乎所有昔日难登大雅之堂的野菜一起,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走进了大排档、小饭店,乃至豪华酒店、星级宾馆,成为令食客趋之若鹜的餐桌上的“宠儿” 。过去不值一文的野草,如今身价百倍成了金条。北京的“毛家饭店”,把藜蒿改名为“洞庭人参草”,60元钱一盘,仍然食客如云。作为一种纯正的“绿色食品”,藜蒿的市场需求量连年上升,在全国很多地方,人工种植藜蒿已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与此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从藜蒿中提取各种营养物质,制成各种保健产品的加工企业也纷纷涌现;此外,一种专利产品——速食藜蒿,也已在市场上露面。

  在南昌人民的食物谱系、话语谱系和情感谱系中,藜蒿,是同春天、亲情、友谊、乡愁等词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名列“赣菜三宝”之首的江西名蔬(其他两宝为:血鸭、瓦罐汤),“藜蒿炒腊肉”业已成为南昌市餐饮文化的一张“金名片”。这道菜一直是南昌人民宴请本地亲友、款待外地宾朋的首选菜,一直是南昌市下至街头排档、上至星级酒店必备的一道压轴菜。游南昌,不登滕阁辜负目,不食藜蒿辜负胃。藜蒿还是一种怀乡植物,它柔柔的根系,一经在人的心中扎下深根,此生便再也无法拔除。

  由于藜蒿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并不是每个南昌游子都能在漂泊地随时品尝到这种令自己刻骨铭心的家乡“神草”。于是,每逢过年过节,那些返乡的游子们,离昌前总不忘让亲人准备好几把藜蒿带回客居地;不能回家的,则纷纷托回家的人给自己捎回几把,聊解嘴里的馋涎和心中的思乡之情。藜蒿还成了南昌人加深感情的精神纽带,他们出差会亲友,往往会捎上几把码扎得整整齐齐的鲜嫩藜蒿送给对方,让亲友们在分享家乡风味时,慰藉心头的故乡之思。藜蒿炒腊肉,在每一个南昌人心中,已不仅是一份思之馋涎欲滴的美味菜蔬,更是一种令人无法割舍的家乡情结、一盘香气缭绕的浩淼乡愁。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题为《藜蒿市长》的微型小说,说的是“极其反对铺张浪费”、“两袖清风”的某市“好市长”周某,莅临其所辖的“北山乡”视察,乡党委刘书记从周某秘书嘴里探知周某喜欢吃藜蒿炒腊肉,于是打发自己的秘书花1500元钱,专门飞到南方买了几斤藜蒿回来,又花3000块钱作为红包,请“做的藜蒿腊肉极好吃”的县委黄书记的爱人主橱。这顿“藜蒿炒腊肉”,“周市长吃的很满意:‘像小刘这样的书记,不铺张浪费,不像南山乡的那个书记,吃一桌饭,花2000块钱,相当于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若抛开小说的讽喻意义不说,单就主人公周市长对藜蒿的感情而论,他倒不失为一位“藜蒿炒腊肉”的铁杆拥趸。藜蒿成为向上司进行精神贿赂的一种道具,也算是藜蒿的一种妙用。对这篇小说作者的情况我一无所知,但我判断,他应该是一位南昌人。

  我认为在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南昌(鄱湖)藜蒿是唯一可以与西湖莼菜相提并论的文化名蔬和乡愁名蔬——或者说,南昌(鄱湖)藜蒿和西湖莼菜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双子星座”或曰“双璧”。尽管在名气上,南昌(鄱湖)藜蒿目前尚无法与西湖莼菜比肩,然而在其承载的地域情感和地域文化上,在其暗设的人性密码和民俗密码上,二者应该异曲同工,难分伯仲。藜蒿,以其馥郁芳烈的香气,氤氲出弥漫在南昌人心房的一片静夜思;而每一个坚守在南昌这片令人爱并痛着的土地上的生民,以及那些在异乡的月光中展转反侧的南昌游子们,又任由这青翠柔韧的藤蔓,爬满心壁,将一颗思乡的心,蒙络摇缀成一口幽深的古井。

  无数漂泊在外的鄱湖游子,用他们饱蘸情感的笔,抒写出了他们对藜蒿的恋曲。我的余干老乡、青年作家、《北京文学》“漂流版”主编周美兰女士就有多篇描写鄱湖人民采摘藜蒿的小说和散文作品。2005年,长年客居岭南的音乐人、江西籍著名词曲作家颂今先生,应江西电视台之邀,为首部大型赣味系列情景剧《松柏巷里万家人》创作了全剧音乐,把家乡的“藜蒿炒腊肉”谱成歌曲,受到南昌人民的广泛欢迎。这支南昌市第一首方言歌《藜蒿炒腊肉》是这样的——

  (白)呷稀哩哟?候死人奈!(唱)鄱阳湖里咯几根子草,南昌人饭桌上变成了宝。蓬蓬香咯日子红火火咯过哟,活得有滋又有味,赛过那藜蒿炒腊肉,千家万户乐陶陶,乐陶陶! (数板)白猫黑猫守到咯八一桥,滕王阁青云谱物华天宝,百花洲梅岭是山青水秀哇, 红谷滩咯楼盘节节高。洗马池步行街人腾人哪,万寿宫咯生意多真火爆。蛤蟆街咯炒螺丝最吃价,牛肉炒粉肉饼汤鲜得不得了!(唱)呷得有滋又有味,赛过那藜蒿炒腊肉,千家万户乐陶陶,乐陶陶!……

  为一道菜蔬谱曲,这在中华文明史上,是旷古绝今的第一次。从这首方言歌中,你不难体会出全体南昌人民对“藜蒿炒腊肉”这道文化名蔬和乡愁名蔬的深沉感情。

  江南水乡,四十风雨,八百倾浪。望鄱户湖苍茫,横无际涯,藜篙草荡,凝滞碧空。千帆竞发,白鹤群飞,与天共湖水一色。忆往昔,泊湖景长江,苦水泡胀。

    梳落昨日荒芜。播花团锦簇绿神州。看艾黎水村,桅杆如林;新房新船,炊烟缭绕。姑娘汲水,小伙理帆,好一幅生活美图。凌空飞,衔璀璨珍珠,鱼米之乡。

  耳畔回荡着这支熟悉的《鄱湖渔歌》,从“藜蒿炒腊肉”这道名蔬中飘出的一股特有的香气又击中了我。

  我再一次无可抵挡地坠入一种连天接地的浩瀚乡愁中……
发表于 2007-8-23 20: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长,慢慢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8-23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藜蒿的介绍太多了些,建议再精练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6: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容很丰富,也觉得要剪裁一下为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16: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题目挺好,觉得围绕这个中心展开比较好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5 12: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来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7 16: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各位批!本来是作为说明文写的,题目就叫"藜蒿",想全面介绍一下藜蒿的有关知识.所以枝枝蔓蔓.后来临时加了个"乡愁",因此显得有点文不对题.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15 , Processed in 0.059581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