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选择叙事散文的切入点-------郭萍散文《手心手背》赏析
我曾经向网友们推荐郭萍的散文《手心手背》,是因为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叙事散文怎样选择一个切入点?尽管她在天涯社区发的文章不多,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篇佳作,并选择这一篇加以赏析。 我们时常为找不到叙事散文的切入点而苦恼。比如你想写一写身边的人和事,或者是母亲、父亲,或者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爷、姥姥等。写了几稿总不满意,一张稿纸写了撕,撕了再写。其实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我老早就想想写一写我的奶奶,因为自小我就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待我恩重如山。写了好几年,撕了好几稿,总是不成功。这时我想起了鲁迅的话:写不出的时候,不要硬写!因此我就又搁下几年。直到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奶奶向我要大米饭吃,就像活着一样,拘偻着腰,花白头发。醒来时出了一身冷汗,意识到这是奶奶在向我显灵。同时又一想:这不是很好的文章切入点吗?好,就从这里写起,一篇《梦里奶奶好凄凉》散文,一挥而就。现在我读郭萍的《手心手背》,也想到切入点问题。这篇散文甚至提供的启示更多。 郭萍又是怎样选择切入点的呢?她首先从妈妈向哥哥借钱写起,一上来就把感受最深的母亲给大嫂下跪的镜头呈现给读者。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男青年,他考上了大学,四邻八舍亲戚朋友都借遍了,学费还差三千元。母亲终于下了决心,向两个哥哥求助。两个哥哥和父亲一样老实木讷,不善言语,可因为两个嫂子,和母亲的关系很紧张。二哥不在家,二嫂没有等母亲坐下喘口气,就开始向母亲诉苦,数落二哥的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地看着让人心酸。他和母亲都知道她擅长演戏,死人在她的嘴里也能说活。今天她演戏是给母亲看的,他知道从二嫂这里借钱是不可能的。他与母亲便来到大哥家。没想到大哥不当家,大嫂死活不借。还指着大哥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窝囊废,瞧瞧你挣的钱?自己家都养不起的,还想供人家读大学?凭什么你只读小学,他要读大学?”于是便有了母亲的下跪:“不要这样!求求你,帮帮你弟弟吧!都是一家人,手心手背啊!”大哥一下子跳了起来,把烟丢在地上,伸手拉起了母亲,转身一把抓过大嫂,一记耳光在屋子回响,屋里乱成了一锅粥。文章选择这个镜头作为切入点,是有深意的。一是这是最触目惊心的细节,二是揭示主题“手心手背”及伟大的母爱,三是兴起下文,使文章有波澜起伏。假如从其他细节入手写这篇文章,比如从衣锦还乡写起,来个倒叙,也不是不可以,但文章的力度就减弱了许多,并且容易陷入俗套。因此,我认为郭萍是很讲究文章切入点的,她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切入点找到后,文章要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在这方面,郭萍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一个贫困农户的大学生,连开学之始的第一学年费都是母亲下跪借来的,以后的学费更是母亲节衣缩食从口中省出来的。这个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的生活艰难困苦程度就可想而知。他节省一切开销,四年的寒暑假我没有回家,躲在图书馆里玩命地读书。不是我不想家,是因为车票钱够几个月的开销。他不敢在食堂买菜,每顿饭都是两个馒头就着开水。他手头拮据时没钱买饭吃,就趁别人不注意到垃圾箱起捡别人扔掉的剩馒头吃。不料被计算机系的一个老教授看见了。大二那年,那个发现他捡馒头的教授帮助他找到了一份工作,给老师的企业做计算机系统管理,此时他的计算机水平已经达到了四级。当他接过应得的薪水时,第一个反应就是给哥哥们邮去。他要还清他们的钱,不想欠他们的情,也不想让母亲再承受一点点难堪。母亲的那一跪在眼前总是挥之不去,像一块重石压在他的心上。这一细节,也是非常令人难忘并且信服的,因为高校实行产业化以来,不少贫穷农民的孩子东借西凑上了大学,却没有生活费。这是社会现实,而且具有普遍性。对城市里的孩子们可能不真实,对广大农村的孩子们来说,的确就是现实。作者就抓住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实加以概括与反映,体现了“我为农民鼓与呼的”责任感。我们说文学反映现实,难道仅仅是花天酒地、花前月下吗?文学如果对下层人民的贫与病无动于衷,怎么能够流传后世?唐代杜甫和白居易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与发扬。 这篇散文在揭示人性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两个嫂子的自私、吝啬,在文章前半部分已有充分表现。而当这个小叔子读完大学,凭着教授对他的偏爱和自己的努力,他又很快地在商海里成功。春节来临,他衣锦还乡。哥哥很热情,两个嫂子见了他脸上讪讪的。大嫂小心翼翼地观察他的脸色,陪着小心,用极温和的语调:“你有出息了,可别忘了家里人。”他什么也没有说,把眼睛扭到了一边,她灰溜溜地到厨房洗碗去了。大哥看了看大嫂,慢慢地劝他:“小弟,不要跟她计较,女人就是这样。”后来两个哥哥请他去吃饭,在饭桌上看到海鲜竟然是他带回来给母亲吃的,海鲜怎么又跑到两个哥哥家的饭桌上?原来是母亲给他们送来的。这一细节说明他两个嫂子的自私吝啬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这一方面深深刺疼了他的心,同时也感到母爱的圣洁,又一次体现了“手心手背”这一主题。直到他大哥患了严重的肾衰竭,他与母亲争着献肾给他大哥,以挽救他年仅四十二岁的生命。这时大嫂才跪在母亲的面前,痛哭流涕。母亲拉起了她:“孩呀,一家人,都是娘的儿呀,手心手背!”到这里,自爱伟大母爱的感召下,嫂子的人性终于复归,母亲的爱更加圣洁。文章嘎然而止。 文章的剪裁也值得称道。篇幅不长,总共不到三千字,有波澜,有起伏,而且首尾相连,前呼后应,剪裁有度。几乎找不到多余的句子和段落,每一细节都是精心安排的,而且每一个细节都是能够表现主题的。文章最后写到:“我悄悄地看了看自己的手心,轻轻地咬了一口,那份疼痛让我清醒,又转过手背,也轻轻地咬了一口,伴着疼痛我泪沾衣襟,我懂得了母亲心痛的滋味,也理解了当年母亲那一跪的意义。 唉,手心手背,圣洁的母爱!”这就使文章的切入点有了照应,突出了“手心手背”这个主题。围绕主题剪裁文章,可以说是这篇散文另一成功之处。另外,我所倡导的“作者退出,退得越远越好”,在这篇散文中也有体现。你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存在,第一人称是“我”,这个“我”不是郭萍,而是主人公:那个大学生。真是文章虽短,其妙无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