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53488|回复: 2

乌镇的古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8 15: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到过周庄,去过西塘,但那天进入乌镇,踏在那刻满记忆的长石条上,望着那依水而建的窄窄的古街,如果没有那些操着各地方言的游客,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感。
三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到了乌镇,天下起小雨,站在离景区入口处不远的逢源双桥上,印入你眼帘的是一幅凝固的江南水墨画。泥土色密密的瓦片下,从上而下是略泛着点点斑斑淡红的一整排木板窗和木板门,每户人家都顺着正房,在河上搭有一间、两间用几根打入水底的长石条支撑的面积不大的小木房,打开小木房的木板窗,用一只小木桶就能直接从河里提上水来,有的人家在水面上还搭了个小阳台,虽不大,很管用。我想,在上世纪初,乌镇是靠这条河与外间来沟通的,南来北往的小木船把当地的蓝印花布糯米酒送出去,而每户人家只要打开那小木窗,就可以买到日常家居所需之物,怪不得这条河被当地人叫作“财神湾”。即使是现在,打开小木窗,或拿把竹椅坐在小阳台上,放根鱼竿,捧上本书,伴着你的是那细细的雨声,偶尔还会有从水里跳起来的小鱼,那也是十分的惬意。
  长长的古街,家家户户你挨着我,我靠着你,枕河而眠,那露出的一角角粉白色墙,使得古街相连成一片,错落有致。而水中的粉墙灰瓦,被细细的雨点打得分不清是墙还是瓦,别有一种滋味。
  乌镇的古街,特别窄,两人面对面站在屋檐下,伸出手就能勾住。打着雨伞,两人并行,伞与伞还不时地相碰。这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住过的老街,每天清晨,天还没全亮,四周的农家挑着竹筐,提着竹蓝,那还沾着露珠粘着泥土的各种蔬菜,把只有两米来宽的街挤得满满的。有时候,一个老汉肩上扛着犁耙,手里还赶着一头水牛,硬从挤挤地人流中过去。
   走在用长石条铺就的街上,.两边的屋檐,雨水连成一串,远远地望去,就像透亮的水帘门。街面房是一溜的木板门,虽然大多关着,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开店迎客,但我的耳边似乎依旧听到那一家家“林家铺子”每天早晨噼里啪啦的开门声。
   古街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作坊,让游客参观。踏进高公生酒坊,醇醇的酒味扑鼻而来,二十多只一米二三十高的大缸里,装着满满的已发酵的糯米。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在土灶旁,用木头把火烧得旺旺的,土灶的大铁锅上,放着一只直经一米五十左右高一米多的木桶,顶上是密封的。酒坊中还有免费品尝的白米酒。
   从酒坊醉熏熏出来,不远处是蓝印花布作坊。传统的蓝印花布现在已不多见,乡下老太太箱子底里还也许可以瞧见,而传统的染布作坊也只有四五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才看见过。在蓝印花布作坊的天井里,高高的竹竿上晾着长长的随风飘动的蓝印花布。作坊中,只见一位老太太拿着一个镂有花样的木板,用一种和着糯米的很粘的“东西”涂在白布上,据老太太讲这些印有花纹的白布干后,就拿到有靛青的大水缸浸泡数日,晾干就可以了。
   古街上还有不少仍然按老样子布置的比如米店、蚕丝店、中药店、铁匠铺、织布房等,不时让我想起“林先生”、“林大娘”、“老通宝”来┉
   走出古街,小雨还在飘散,望着那长长的窄窄的古街,我很随意,心好像在童年。
发表于 2006-10-8 15: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你说的,我现在就想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0 10:3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乌镇最好是挑一个游人少的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2-20 16:33 , Processed in 0.06404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