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施向平 于 2012-12-26 09:09 编辑
长篇小说《车桥战役》后记
亲爱的读者,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了这部小说,写的时间虽不算多,但我早有这方面的积累了。我的老家就在涧河边,紧靠周庄,离韩庄五里多路,离车桥不到二十里,我对车桥这块地区的环境很熟悉。我从小就经常听父辈们讲车桥战役的故事,特别是听父辈们讲芦滩血战,新四军用口袋阵消灭了大批鬼子,鬼子在芦滩尸野遍布,芦荡里的水都被染红了,可见战斗之惨烈。 为了写好这部小说,我在车桥地区采访了许多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了解战斗的实况,了解战斗中的人物,了解遭受鬼子扫荡地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等。正因为有了这些老人们的讲述,才使我下笔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至于出现离开真实的胡编乱造。我不是为了某种任务而写的,而是带着强烈感情来写的。车桥战役,是新四军抗击日本鬼子的一次重大战役,是可以与八路军抗击日本鬼子的平型关大捷相媲美的,为苏北地区饱受日本侵略者蹂躏的人们带来了希望,送来了曙光;极大地提振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抗争精神,消除了人们恐慌、绝望的情绪。在这场战役中,我新四军歼灭武器精良的日本鬼子和伪军1260多人,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数字,说明新四军在战斗中是很顽强、很了不起的。而我新四军战士和民兵也牺牲了很多,他们中有的是在东台刚刚告别父母新入伍的,有的是从福建一路战斗过来的老红军战士。整个车桥战役新四军40多名烈士的名字留了下来,有的留下了名字,但出生地没有留下来;有许多名字都没有留下来。这些新四军战士的鲜血流在了车桥的大地上,流在我家乡的土地上。亲爱的读者,当我提笔写车桥战役的时候,一种对新四军将士的热爱、感激、崇敬之情便涌上笔端。 我写这部小说,借鉴了不少历史资料,借鉴了革命老同志一些回忆文章,在此我感谢他们辛勤笔耕,为人类留下这些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历史资料!是因为雪国耻、扬国威这一主题激起了更多的共鸣;是因为新四军的这一壮举就发生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所以我的这部小说的出版,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的这部小说,描述了新四军在80里涧河线可歌可泣的战斗过程,展现了当年粟裕和华侨将军叶飞领导的新四军抗日的风采,同时也描写了在日本鬼子铁蹄下老百姓地狱般的生活和他们高涨的抗日情绪。这些将成为很好的爱国教材。为了给人一点直观的印象,文中插了几幅抗战图片。这部小说得到了江苏省侨联主席史宇同志的肯定和支持。由于我的水平有限,素材掌握的还不够,在这部小说中,一定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和错误,恳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更正和道谢。施向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