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7148|回复: 1

5月16日淮安区报文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6 16: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驸马巷边薜荔墙
——毛奇龄、倪之煌与驸马巷的情缘
  刘怀玉

  清初,淮安城内驸马巷有两位有名的寓客,一个是仗义好客的倪之煌,另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毛奇龄。
  据吴玉搢《山阳耆旧诗》注及其他资料,倪之煌字天章,山东临清人。其父名倪鸾,字和鸣,明末为总兵官,镇守宿迁,明亡客于淮。倪之煌在淮安娶了老婆王氏,便在淮安定居下来。他“为人坦易简直,不乐仕进。雅好为诗,慷慨苍凉,意兴豪肆,至于酒阑香灺,触绪成吟,亦复流宕清华,沉绵婉约,一时操觚家莫有过之者。”他是诗人之雄者,人皆“不敢以武人子目之。”他在淮安的寓所叫一草亭,就在驸马巷中。当时凡海内名流往来过淮者,“无不延揽结纳,唱酬无虚日。”他在淮安最要好的朋友叫刘汉中。倪之煌将自己的寓所,割出一半给了刘汉中,让他住到自己身边,因而他俩“晨夕聚乐,不知为两姓也。”
  淮安的各种版本地方志中都有刘汉中(1621—1701)的传。他字勃安,晚号拙安,贡生。他家本是振武卫人,其地在山西代县,在太原的北面,靠近雁门关。他的曾祖父开始来淮,经营盐业而定居于淮安,当时属于商籍。到了刘汉中时已经衰落,但他家贫力学,仍然仗义好施舍。亲故在他家吃饭的正常情况都有十余人,丧葬婚嫁不能办者,他便倾资帮人家把事办了。萧山毛奇龄避难淮上,还有临清倪之煌皆与之友善。八十岁时曾选官东流县训导,因年老未去赴任。他的儿子叫刘信嘉,字孚众,进士,官岑溪知县。孙子叫刘培风,字万吹,性纯笃,以文行并优贡入太学;刘培元,字万资,拔贡生,笃行绩学,文名冠一时。官虞
  乡令,改咸安宫教习。此二人都是曲江十子中人,大名鼎鼎。
  另一寓公是毛奇龄(1623—1716)。毛奇龄,字大可、于一、齐于,又名甡、晴,号秋晴,萧山人,明末诸生。明亡,入保定伯毛有伦军中抗清。因言得罪了南明权臣方国安,方国安欲杀他,他随即逃亡。又被怨家屡次陷害,便改名为王士方,亡命浪游。后事情缓解,以原名荐举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当时淮安同去应试的有张新标、张鸿烈父子,以及邱象随、李铠、阎若璩等。后来毛奇龄得了痺疾,遂不复出。他是清初经学家、文学家,治经史及音韵学,著述极富。所著《西诃合集》共400余卷。
  当毛奇龄避难至淮安时,匿迹寺中,没有人知道,惟刘汉中及倪之煌一见奇之,即定交于萧寺之中。后听说有人还在追踪他,刘汉中便将他藏到自己家中。毛奇龄回忆此事说:“他家无偏僻小屋,在‘屏牖之间’用芦苇给他搭了一个床铺,刘家上下人说话声音都能听到。刘汉中‘日夕备酒脯,洁旨恭敬’,如是者一个月。”
  关于一草亭的位置曾经有些争议。阮葵生《茶余客话》云,一草亭在湖嘴,后来的人多持这一说法。丁晏根据倪之煌另一好友杜濬的《一草庵记》,提出不同意见。他的《柘塘脞录》转录了《一草庵记》中的相关文字:
  吾友倪子天章,忽薙髪为浮图……一日,语余曰:“吾既已僧矣,偃然而庐吾庐,非是也。吾向者之一草亭,今欲改以为庵奉西竺古先生。方思名一草庵可矣。”案:一草亭在淮安郡城西门内,而倪子山东人也,侨居此亭于其室之左偏。
  杜濬(1611—1687)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人,亦前明遗民。明亡,避地金陵,寓居鸡鸣山之右。著有《变雅堂文集》,《一草庵记》载其卷七。丁晏说“茶村与天章同时友善,所言必得其实。吾山《淮故》谓一草亭在湖嘴,非也。”(见《山阳诗徵》倪之煌诗后附录)杜先生说一草亭在西门内,是他亲身所见,不会有错。虽未说是在驸马巷,大体方位近似,却肯定不是在河下。段朝端先生的《椿花阁续笔》、《叶打庵随笔》,很明确地认定一草亭在城内驸马巷。《淮安河下志》收录了一些有关一草亭的诗,凭诗中内容都无法判定一草亭在何处。段先生从毛奇龄的集子中,挑出两首,却能有力证明是在驸马巷中。第一首是《夜饮倪之煌一草亭放歌》,诗云:
  十日九过草堂坐,一日不过思煞我。
  檐前况复梅花开,啾啾鸟雀啄蕊来。
  镴盘烧烛闭柴闼,驸马巷南街鼓发。
  毛的另一首诗《寄和蒋楛》云:
  从兹日饮淮市傍,酒徒到处争相藏。
  元王庙后杏花开,驸马巷边薜荔墙。
  段先生解释说,“府上坂有汉元王庙,味‘相藏’意,毛曾僦寓其内。”即是说毛奇龄在淮安的寓所在楚元王庙,倪之煌的一草亭在驸马巷的南头,与楚元王庙直对过。因为驸马巷之说出自阮葵生,阮的时代较早,且是位达官兼学者,段先生不敢轻易像丁晏那样。因此他委婉地说,“《茶余客话》云在湖嘴,不知孰是。”依我的看法,两者可能都没错。倪氏本是一寓客,极有可能在河下湖嘴和城内驸马巷都曾住过,只是时间上有先有后,或者同时兼有。至于刘汉中,依盐商惯例,他家应住在河下盐商群中。然而李元庚的《河下园亭记》、王光伯的《河下志》都无他的住处及园林的记载。大约与盐商李时谦家仿佛,原居于河下绳巷,后迁居城内院东街。绳巷、院东街皆可认为是李氏的居住地。倒是阮葵生《茶余客话》还提到了刘汉中,他说“张养重虞山之古调堂,刘勃安、昭华之绿筠草堂在驸马巷。”刘汉中的住处叫绿筠草堂。我猜想这个绿筠草堂与倪之煌的一草亭在一起,即倪氏一草亭割与刘氏的地方。毛奇龄《东昌倪天章遗集序》云:他与倪之煌好像是“惊翔之鸟同集于濑,其意气相得岂顾问哉?”又说:“淮安刘勃安者,君子也,其交天章先于予,而意气相得即与予同。”毛、倪、刘的寓所应当靠得很近,段先生的说法可能是对的。昭华即刘琯,为刘琯之字,是淮安土著梅花老人的十世孙,与刘勃安是同时代人。二人本非一家,不知因何同一草堂。刘琯又号寄园老人,岂寄居于勃安处耶?
  按照杜濬的叙述,一草亭“亭三楹,南向,上不瓦而茅,是之谓一草。前列花石,后植梧竹。窗牖四辟,庭户光洁。晴明不燥,阴雨不暗。诗书饮酒,无所不宜。”是当时文人经常聚会的地方。靳应升有《重九雨中坐一草亭诗》、《长至日同张虞山过一草亭留饮、先生抵舍,张虞山过草堂,风雨留宿》、杜浚《八月八日,同天章饮虞山张子斋中,归经一草亭夜谈》、张养重有《倪天章薙髪为僧,暂归一草亭奉访》、邱象升有《倪天章招同陈子九、王任公、舍弟季贞夕饮于一草亭,有忆靳茶坡》等等,给人的印象一草亭应在城内。邱象升、邱季贞就住在城内,张养重住在驸马巷北头,与倪之煌、刘勃安是邻居街坊,所以他们诗酒交往很频繁。这也印证了丁晏和段朝端的说法。
  毛奇龄在淮受到很多人的关怀与照顾,淮安是他的福地,淮安人是他命中的贵人,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淮安。因而对淮安很感恩,对一草亭和驸马巷印象尤深,终生难忘。一草亭前,驸马巷中有一堵长满薜荔的墙。当倪之煌割其堂一半与刘汉中后,倪、刘两先生“共居堂前,薜荔墙则两家同之”。此薜荔墙上的薜荔是倪之煌亲手所植,虽“高才数仞,霜栖而叶红”,但却是有典故的。屈原《离骚》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这里屈原以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因而长满薜荔的墙一直为后世文人所钟情。柳宗元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云:“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可使诗人产生人生需要庇护,和友朋情谊值得永远怀念的无限联想。吴玉搢《山阳志遗》记载,毛奇龄与刘汉中及倪之煌每次赋诗饮酒时,看见这堵墙,薜荔“丹黃烂然”,必徘徊其下,恻然大发感慨。刘汉中说:“我所难忘者,就是这一堵薜荔墙啊!”据说倪之煌后来暴死于宿迁,因为无子,倪家人让刘汉中任意挑选倪的遗物,并准备将倪住的另一半房子低价给刘汉中。刘先生仰天说:“毛奇龄离开淮安时曾指着此墙说过:‘吾他时来淮,仍当与君共饮此,以无忘此墙!’现在倪先生去世了,毛先生也不在此,我怎么能独对此薜荔墙哉?”毛奇龄离开淮安时恋恋不舍,他曾经说:“离开自己的老家和亲人,即使是仰星而行,子女牵衣者呱呱,景况凄惨,都不如离开淮安让人难以割舍,让人揪心,三次出门而又三次退回头,很难决定是否应该离开。”他在《淮安袁监
  州七十寿序》中说:“独于淮阴故交,则思之憬然,语及之而惺然,有道淮人事于予前者,则心目俱瞿瞿然,虽醉亦醒,梦亦觉。”此后他在给淮安友人的书信中说:“韩信在淮的恩人只有一位漂母,而我的‘漂母’实在太多了。”他说的“漂母”主要是淮安的士人,刘勃安、倪之煌等是其主要代表。
  毛奇龄的这些话说明他对淮安,特别是驸马巷的感情深厚,说明了淮安人对人宽厚大度,尊重人才,善待朋友。同时也说明,无论是社会生态还是自然生态,淮安都是宜居的地方;驸马巷又是最最宜居之处,尤其适合文人居住与创作。驸马巷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厚,那堵“高才数仞”、“丹黃烂然”长满薜荔的墙,更具文化特质。此堵薜荔墙虽然不在了,但永远是文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我们恢复一堵薜荔墙,甚至在文渠上架桥,将楚元王庙与驸马巷打通,再现“元王庙后杏花开,驸马巷边薜荔墙”美景,一定会使驸马巷更美好,旅游事业更兴旺。
特殊的三月五日
阮 文

  1898年3月5日,全党楷模、开国总理周恩来诞生于今淮安区驸马巷7号周宅内。
  1914年3月5日,周恩来偕同南开学校好友张瑞峰、常策欧,发起成立敬业乐群会,事隔5天周恩来被推举为智育部长。这是周恩来参加社会进步活动的良好开端。
  1925年3月5日,担任东江各地党务组织主任职务的周恩来,由海丰随农民自卫军赴揭阳。在群众大会上,周恩来作题为《国民革命的宗旨和三民主义的真谛》的报告,提出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伸等救国主张,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7年3月5日,周恩来出席特别委员会会议,并就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准备事宜在会上宣布:“各方面动作已预备好,集中力量在闸北。”会议同意周恩来提出的暴动时机,讨论了起义领导机构的名单。时隔半个月,武装起义的工人经过30多小时的战斗,占领了上海。这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阶级的一次壮举。
  1949年3月5日,周恩来出席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等问题。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在分区经营的基础之上,有步骤有重点地走向全国统一”的主张。
  1950年3月5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李富春、王稼祥电,告知对苏联提出的中苏关于在新疆创办有色金属、石油两公司协定草案“大体均可同意”。这是新中国中外合作经济的开端。
  1952年3月5日,周恩来召集北京、天津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讨论《北京市人民政府“五反”运动中关于工商户分类处理的标准和办法》,提出了增加违法行为的追算期限等补充条款。这标志着周恩来以法治国的法制理念。
  1954年3月5日,周恩来分别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商谈日内瓦会议期间加强外交活动的计划以及国际宣传问题,标志着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正式登上国际外交舞台。
  1960年3月5日,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员研究广西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的问题,随后乘船视察邕江。这表明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周恩来仍密切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利建设和农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周恩来的题问:“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不久,周恩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你们年轻人要向雷锋学习,我同样要向雷锋学习……向雷锋学习。就是要为人民而加倍地工作,这就是我的理解。”翌日,《解放军报》刊登周恩来第二次为学习雷锋活动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这是周恩来重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精神建设的突出例证。
  1966年3月5日,周恩来在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全国工交政治工作会议上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周恩来在报告中强调:要认真地抓农业这个基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要支援基础工业等国民经济的主要问题。这体现了周恩来发展国民经济一贯的指导思想。
  1971年3月5日,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问越南。其间,同越南党政领导人就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战争及印度支那局势等问题举行多次会谈,并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国政府签署中越两国联合公报。这体现了周恩来支持亚非拉国家独立解放运动的一贯主张。
  1973年3月5日,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关于湖南批林整风情况的报告,并通过中共中央转发湖南报告的批示。至此,周恩来成功地协助毛泽东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不失时机地促成时局转换。
  1975年3月5日,这是周恩来一生中最后一个3月5日。这天傍晚,当得知北京通县发现地裂后,立即通知国家地震局,连夜派人赴当地调查,并为此事批评有关人员:“这么紧急的事,为什么非等到明天?夜间看不清,可以设法解决照明问题。”这时,周恩来的病情已较严重,体内已发现大肿瘤。尽管如此,周恩来总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时刻放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淮安区的牌坊
陈伯新

  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殿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
  淮安区从东晋到明清,一直作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漕运中枢、盐榷重地、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商贾云集、群贤毕至、物阜民丰、风光无限。过去,竖立了许许多多的牌坊,见证着古城的灿烂历史文化。
  河下人沈坤于明嘉靖20年(1541年)中得状元后,奸佞当道,为人耿直的他不被重用。16年后,因母去世回家守孝。恰逢淮安地区遭倭寇骚扰。他变卖家产,带领千余乡兵,斩杀倭寇近千人。抗倭结束后,沈坤不仅没被重用,反而吃了官司含冤入狱至嘉靖39年死于狱中,终年54岁。淮安人民为怀念他,把他家附近的抗倭屯瞭望所改建成状元楼。清咸丰年间,重修了状元楼,竖立一座牌坊,刻有对联,“倚马成文,上马杀贼;国子师表,天子门生。”可惜状元楼及其牌坊毁于“文革”。
  北宋时期,城南博学多才的徐积,三岁丧父,因父名叫徐石,故终身不用石器,走路遇到石头时,都绕开不去踩踏一下。母亲去世后,他就住在母亲墓前搭的小茅屋内守孝三年,哭不绝音。徐积死后,家乡人立坊纪念他的孝行。
  封建时期仅存的牌坊现躺在勺湖公园内,是为表彰一个叫丁璋的人。在明朝,南方的漕粮是由漕运的小兵负责押运。如果船上的粮食受潮霉变、缺损,都由运粮的兵丁负责赔偿。如不能按期赔偿的,便被关进大牢,受尽折磨。自小生活在漕运咽喉要地的淮安的丁璋,深知漕粮军士的辛苦,当了顺天府通判后上奏朝廷,改革漕运押运机制被采纳实施后,既减轻士兵的苦役,又激活漕运机制,深受驻淮运粮士兵的喜爱,他们自发募款替他修了这个功德牌。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更好地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建成富庶美丽幸福淮安区,复建了许多史迹,新建了不少仿古建筑,同时在这些史迹与建筑旁竖立了许多牌坊,不仅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深层次的挖掘并丰富了古城的文化魅力。
  牌坊展示河下昔日之风采。在河下古镇北侧有两座牌坊。西边牌坊正面横额是著名书法家尉天池苍劲浑厚的“千年古镇河下”六个大字。背面横额是书法家戚庆隆书写的“长淮古渡”四个大字。东面牌坊横额是淮安籍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对故土饱含深情豪书的“河下古镇”四个大字,正面镌刻一副楹联:“杏林泰斗,文学宗师,十二翰林三鼎甲;巾帼英雄,须眉名将,千秋青史几干城。”背面为:“聚徽商晋贾,黟山堂构汾阳宅;扼漕要盐襟,江汉风波燕洛尘。”这两副楹联从不同的侧面道出了弹丸之地的河下有不一般的历史。讲述了这里曾诞生中医泰斗吴鞠通,文学宗师吴承恩、枚乘、枚皋,巾帼英雄梁红玉,抗日名将左宝贵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状元一名、榜眼两名、探花一名。
  牌坊展示大师作品之精华。北门大街与竹巷街交汇处,有一个吴承恩故里的牌坊。牌坊正面有两幅楹联,一副是“旧宅揽胜迹萧湖长淮邗沟水,故居接芳邻枚亭梁祠钓鱼台。”前句说出吴承恩故居周边有萧湖、古淮河与邗沟(古运河);后句是指吴承恩故居与枚乘、枚皋家(现位于里运河东岸的枚亭),梁红玉祠与韩信钓鱼台相邻。另一幅是“东土西天降妖伏魔万户传颂孙大圣,楚风淮水述异志怪千载推崇吴承恩。”前句歌颂吴承恩作品《西游记》的主人翁孙悟空护驾师父唐僧西天取经过程中降妖伏魔的英雄气概,后句高度评价淮安人吴承恩创作盖世奇书,流芳千古《西游记》的功绩。
  牌坊展示高官爱民之情怀。淮安曾是漕运中心,设有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总督漕运部院,为正二品或从一品级,管辖南方八省漕政。在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的广场上伫立气势恢宏的牌坊墙,这也是淮安区最大的一处牌坊。牌坊墙中间一副长联为“地居黄运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滴皆从心上过,官作群民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此联道出了漕运总督们治黄治淮治运,为君为官为民中,时时真心做事,处处秉公执法,为百姓造福的情怀。
  淮安府署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府衙。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公生明”三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皇帝赐给府署作为官场箴规用以警戒官员的,意即“公正方能明察事理”。背面是宋人黄庭坚从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颁令箴》中摘录四句“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而书成的戒石铭,意为:你们领的俸禄,都是民众的血汗。底层百姓好欺负,但你瞒不过老天爷。
  牌坊展示缅怀先人之真情。为追忆仙逝的名人,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淮安区竖立了一些牌坊以表纪念。
  韩信的故事在淮安区家喻户晓,一些历史遗迹竖立的牌坊更唤起家乡人民的怀念。一是淮阴市碑坊。据传东晋时就有古“淮阴市”碑坊,后因水患损坏,明代万历年间重建,碑坊正面印刻“淮阴市”三个大字,两边有联,上联为“王孙遗址”,下联为“国士流芳”,北面刻着“汉淮阴侯韩信故里”,两侧有警示联一副,上为“文官下轿”,下为“武官下马”。这些字系当时的淮安府知府,东鲁刘大文题。两幅对联道出自古集王侯将相于一身的仅韩信一人,世代景仰。无论你官多大,到了韩信故里都要瞻仰他,敬重他。此碑坊是1987年仿建的。二是胯下桥牌坊。在兴文街和胯下桥街交汇处有个胯下桥牌坊是纪念韩信未发迹时曾从一屠夫胯下爬过之处竖立的,原址上是一座横跨文渠的桥,故名“胯下桥”,后因文渠水道变迁,此地变成了旱地。桥早已消失,人们便竖立了牌坊。
  牌坊展示商贸繁华之情景。为复兴淮安历史辉煌,建成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近年来,先后恢复了一些昔日繁华实物,建设了许多商贸集市。同时在这些项目中竖立了一些牌坊。
  首先改造了漕运广场的周边环境。漕运广场是总督漕运部院所在地,是淮安最繁华的地区。一百多年来,该地区一直传承历史繁华。上世纪九十年代,广场西侧一条名不见经传的上板街,成为淮安区个体商铺,特别是服装业最为发达的地方。人们在它的南北两端,各竖一个牌坊。2002年,漕运小区建设,商家在其辖内建了一条步行街,起名“园外苑”。这个“园外苑”依托漕运商业圈的优势,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淮安区商业的后起之秀。其次,复建了榷关的部分建筑。板闸境内的淮安榷关在明清时期是全国最大榷关,对维持皇家的财政起到突出的作用。仅以道光11年(1831年)征银的一组数据就足以证明其贡献。当年淮安榷关征银364363两,占全国关税收入的18%。2008年政府在位于里运河两侧的原址上分别重建了关楼与部分建筑。整个建筑共有九个牌坊。一处景点中出现如此多的牌坊在全国是不多见的。此外,淮安区新建的漕运小区、楚港兴市花苑、荷湖星城等仿古建筑群与驸马巷等古街改造多处也都建了牌坊。
  牌坊展示淮扬美食之芳香。淮安区是中国四大名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开洋蒲菜、朱桥甲鱼、 钦工肉圆、文楼汤饱、淮安茶馓等经典淮扬菜均出自于淮安区。新时期,为弘扬美食文化,促进淮扬菜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先后建立了东门美食街、萧湖淮扬美食文化广场等美食文化场地。这些美食文化场地都建有牌坊,配有楹联。东门美食街东西两头共有四副楹联,其中一副为“品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尝百味佳肴;游漕运部院、淮安府衙,览千秋古史”,道出了淮安历史文化与美食文化的精髓。在萧湖淮扬美食文化广场,有一副联为“迎四面八方宾朋,游天堂胜境;汲五湖四海精华,烹人间美食”,道出萧湖的美丽、淮安的美丽,也讲出了淮扬美食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美食,而是汲取了中华美食大家庭的精华凝练出更美更香的佳肴。
  牌坊展示法门无边之福喜。历史上淮安区的宗教文化是随着封建文化的繁荣而发展的,各种古刹寺庙香火兴旺。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与旅游业的兴起,淮安区陆续复建了一些古刹寺庙,其中拈花寺尤为突出。2005年,福州涌泉寺方丈普法大和尚捐资二百余万元帮助修建拈花寺。修建后的拈花寺所在的莲花巷东首竖立了一座牌坊。横梁最顶端的中央是观音菩萨塑像。两根横梁之间的匾额,是普法大和尚亲笔书写的“拈花寺”三个大字。牌坊上有两副楹联,正面的一副是“春雨夏云秋月冬风宝地占四时之景,东胜南赡西瞿北卢梵天统万法之宗。”这联是说淮安区人杰地灵,风光秀丽,一年四季都有独特的风光之美。拈花寺又是佛教胜地,在这里能哺饮到佛法甘露,享受到无边的福喜。背面的一副是“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这联是说佛门广开,修佛**,佛缘广结,共成佛门胜事。
发表于 2013-5-18 15: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淮安历史,欣赏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43 , Processed in 0.04537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