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逥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公元80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永贞革新在即得利益集团的反对下失败,其领导人王叔和被杀,参与革新的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边远地区的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司马是刺史的助理,是无权的闲官,九年后即公元815年八司马被调回京一个月后便在宦官及权官阻碍反对之下,再次贬入边远的地区,虽然官职升为刺史,但所辖地区,却更为穷困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荒无人烟,这首诗便是柳宗元再次被贬寄给他的同僚的,顺便说一句当时的八司马巳只剩下了他们五个人了。 这就不难理解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更茫茫的感慨了,同时也让我想起来杜甫的“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的诗句来,诗人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柳子厚初到再贬任所,便登临柳州城楼寄给他的四个同时遭贬的朋友,再度抒发他的苦闷心情,首句似可看到翘首远望的姿态,次句更是奠定了这首七律的情感基调。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惊风与密雨当然代表了邪恶的势力了,不过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不能直说那些朝中的权贵罢了,而芙蓉与薜荔必然是当时的革新正义之风气,但风气代替不了实力。没有疑问,他们代表了社会上进的力量,他们是真理,但在一定历史时期,真理不一定强大,这是由于当时人们还不认识真理,有时甚至认识了,在权贵面前也是不敢和无法坚持的,所以说真理在强权面前往往是苍白无力的。 但他的朋友仍然直言敢讽,刘禹锡就在首次奉召的途中,满怀愤慲之情在玄都观题讽刺诗: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 将紫陌红尘喻为当朝权贵,次句喻为投机小人,桃千树喻投机之升官者,结语直抒胸臆,不过他又在一个多月之后同柳宗元等五人再次被贬往边远。显然正义和真理只是服从了强权。 三十年后题再游玄都观,他的朋友柳宗元那时已谢世了,一代大家享年只有四十七岁,给后世留下了多少无奈,他也只有正理柳的文与诗的份了。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逥肠。再次被贬,与众好友分赴各地边远如岭树重新隔开不能相见,当然这种情感相思如江水九逥肠那样愁悲交集了,这又让人想到了刘长卿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送友之句了,用看不见与听无声的细小事情表示了一心专注的愁闷心态。宋词秦少游也写:…飞花轻似梦,…丝雨细如愁。刘长卿因别离之愁,不觉丝雨湿衣,听不到落花之声,表示了离愁最苦,一个愁字概括了刘诗也是柳诗的全程思维,可见历代诗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百越是我国古代越族人民居住的边远地区,荒凉而偏辟,而边民多有在皮肤刺花文身的习惯,一行五个朋友都来到了这个地方做刺史,由于交通和仕途都很坎坷故云音书滞一乡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他的好友刘禹锡九年后的一首怀古诗中的“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虽然风格不同,但诗思非常贴近,脉络相通,不愧是荣辱与共的好友,最后我想用李商隐的几句诗作结以表达当时柳子厚的心态,也许不太准确,姑且存之吧: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何事已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