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08489|回复: 1

5月13日淮安区以“桥”为名的乡镇名字来历》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9 09: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淮安区以“桥”为名的乡镇名字来历
秦九凤

  前不久,市政协召开特约文史研究员会议。中午就餐时,上了平桥豆腐这道菜,于是,同席人问我,你是淮安人,请问那个地方为什么叫平桥呢?是的,我们淮安区乡镇级的行政机构不仅有平桥,还有朱桥、车桥、仇桥、季桥和席桥的地名。这些带“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平 桥
  平桥是淮安区南端的一个镇,与扬州市宝应县接壤。西傍京杭大运河,有上千年的建镇历史,曾名列江苏百家名镇。早在公元前486年(周敬王34年,鲁哀公9年),吴王夫差开挖古邗沟之后,构通了长江和淮河。那时淮河水位高,长江水位低。当时人们还不会造船闸,所以只能在古邗沟的北端末口沿淮河分别筑了仁、义、礼、智、信五个坝口。后来,古邗沟被截弯取直,开凿了大运河,但水位仍是北高南低。智慧的古人便在仙女庙(今扬州市江都区)往北这一段运河河道上连续给运河挖了许多弯子以减缓水流,并在高邮段的运河西岸造了一座宝塔。人们乘船北上,由于河道弯曲,船上的人常常看到高邮宝塔一会儿在河东一会儿又在河西,并且反反复复,成了观赏的一大景观:宝塔弯。
  地壳变迁,大地沧桑。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水面一度上升,而淮河水面却在下降。到明朝中叶的时候,大运河水流到平桥这个地方时,刚好与江潮涌过来的江水水面相平,静着不动,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取名为“平桥”。著名文学大师、《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就曾写作过《平河桥》一诗。
  平桥最出名的莫过于入选过满汉全席的佳肴——平桥豆腐。作为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过人之处。平桥豆腐绝在两条:一是用鲫鱼脑和鸡汤调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论汤口如何,能想到这一点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后,略带油脂看似不冒热气,其实很烫,勺不起,气不起,勺起气起,因此需吹后食之,小心慢用。平桥每年的笑人会集民间贸易,民间文艺,民俗等为一体,盛况空前。最热闹的时候,还在运河上架起“万岁坊”,断航数日。
  朱桥
  朱桥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这里属石塘区。1958年废区建乡,就以地方一个自然小镇——朱桥镇为名建立了朱桥乡。1958年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化,她又成了朱桥人民公社。“朱桥”便一直沿用至今。
  淮安处处有美食。“朱桥甲鱼”便是一道名菜。以烩甲鱼为主,也有清蒸、清炖、红烧等等,风味各异。现在的“朱桥甲鱼馆”不仅在市区、淮安区有,连南京、上海都有分店或有人挂牌经营了。
  车桥
  车桥,历史上是淮安县除淮城之外的最大农村集镇。那时人们把淮安县分为三个大片:东南乡、西南乡和东北乡。这三大片中各有一个中心集镇,叫做一车、二岔、三钦工。“一车”就是指的位于淮城东南乡的车桥。“二岔”是指西南乡的岔河。1956年洪泽建县后,被划归洪泽。“三钦工”是指现在仍属于淮安区的东北乡的钦工镇。
  车桥的得名是在明代中期,因为从淮安流经车桥的涧河(明代称菊花沟)自古无桥,人们要过河就以田车代涉过河,这就留下了“车桥”一名,并且一直沿用了几百年。
  1944年,在栗裕大将的直接指挥下,新四军发动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车桥战役,车桥由此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车桥名菜有软兜长鱼,相传清光绪十年,两江总督左宗棠视察淮河水患,驻节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车桥的厨师做了一道软兜长鱼。左宗棠食用后大为赞赏。在他的推荐下,软兜长鱼曾作为淮安府的贡品之一进京恭贺慈禧七十大寿。
  每年“三·二八”是车桥庙会,周围四县八乡的人都往车桥赶,主要是做生意,也有文人雅士前来吟诗作画的或民间艺人表演绝技的等等,而且连续几天。旧时交通不便,有乘船、骑驴或步行的,最远的达数百里。
  仇桥
  仇桥地处淮城东南,原来由县城流过来的市河向来无桥,交通不便。至清朝中期,一位姓仇的富户出资在这里造了一座桥,从而方便了当地民众。人们为纪念他的恩德,便将此地叫做仇桥。仇桥地名由此而来。
  季桥
  季桥地名由来与仇桥一样,也因为一位姓季的有钱人在市河上造了一座桥而得名。如果从旅游的角度去说,季桥是著名的淮河山阳湾的流经之地。笔者小时还记得当地人把这条已湮塞的河叫“黄河影”。再就是《山阳县志》上有记载的淮安藏军洞。它始于新城东门,终于柳薄湾。柳薄湾就在今天的季桥境内。
  席桥
  在明代后期,山阳知县开挖了渔滨河。渔滨河在排涝、抗旱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给沿岸人们出行带来了困难。民国初年阜宁的马玉仁任淮(安)扬(州)镇守使(驻节淮安城)期间,为了方便自己回老家阜宁,就征伕修造淮(安)阜(宁)公路。这条公路当时的走向是淮城——席桥——钦工——茭陵——苏嘴,然后入阜宁境内。因为渔滨河在席桥这里向东急转了一个九十度的弯子,所以马玉仁就命令在渔滨河上造了一座大木桥,可以通行汽车。这里未造桥前,只有七户人家,他们靠种地兼摆渡谋生。于是,人们就将这座桥取名为“七家桥”。后来,因为周围老百姓姓席的人家很多,人们在问路时,常把“七桥”当成席桥。在民国年间,“七桥”和“席桥”这两个名字就一直为人们混用着。笔者是席桥人,到我记事后,还亲耳听到过这两个名字被人们混用呢。直到新中国建立后,地名规范化,席桥这一名字才固定下来。
  2014年开始建设的宁(南京)连(连云港)高铁,淮安站目前就定址在席桥镇的南首,这或许会给席桥带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吧。

淮阴驿
毛鼎来

  我们许多人都曾看过描写历史事件的电视连续剧,大多有这样的一个镜头:八百里加急快报,士兵气喘嘘嘘地递上公文,供官吏对公文中所描写的事件发生地采取应急措施。这些士兵就是古代传递公文的驿兵。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系统的邮政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信函、公文都是派人骑马递送,为了便于传递文书,出纳王命而修筑的道路,故多称为驿路。每隔一段距离,路旁就设一处供各地信使换用车马和饮食歇宿的房舍,称为驿站。驿站和递铺,为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员提供食宿和车马休息的处所。驿站的设置最早应始于汉代。
  元代淮安府路辖有四个驿站,在山阳县(今淮安区)境内驿站名为“淮阴驿”,“淮阴驿”为淮安府管辖的驿站,相当于现今的淮安市邮政局。明代淮安开始设递铺,专司传递信函和文件。到了清代同治年间,淮安设有递铺为:府前总铺,东部辛甸北铺、刘伶台铺、柳浦湾铺、姚家荡铺;西路杨家庙铺、武家墩铺、黄家集铺、顺城集铺、越城辅、周桥铺、蒋坝铺;南路十里亭铺、三铺、泾河铺、黄铺,北路板闸镇、清江铺(乾隆中于清江铺设立了清河县治,清江铺、武家墩铺划归清河县管辖);中路新城头铺、田家庄铺、胡家庄铺、袁家沟铺、拔铺、永丰庄铺、小坟铺、瓦子滩铺、娘子庄铺。
  淮阴驿的设置,始于宋,原在淮安府、山阳县治所所在地淮城旧城西望云门外,“明天顺中建在运河西岸皇华亭地方,后移建”(同治《重修山阳县志》)淮阴驿,“设运河东岸南角楼北,城墙脚下”。由于明清两代漕运的兴盛,淮阴驿几经重修和扩建,颇具规模。
  据同治《重修山阳县志》记载,驿站内堂、厢、库、橱齐全。“淮阴驿门前,旧有牌楼一座,照壁一道,朝南大门三间;朝东大棚十六间,内砖砌板槽十三张,朝西大棚十间,内砖砌板槽七张,煮料豆锅两眼;朝南马神殿三间,朝南上房三间,草亭一间,朝南厨房二间;朝东住房七间,朝南住房三间。”按照朝廷编制额定,淮阴驿内常设“递马九十五匹,(每匹价十五两,共银一千四百二十五两,马草料,每日每匹一钱,岁共支银二千七百五十两。)”,“公文夫十二名”、“报船三只,水手六名,水夫一百四十五名(每日支工食银四分,岁共支银三千五百三十八两)。添置鞍辔、槽、铡、缺、兜桶、灯油、药材、修理棚等,岁共支银一百三十五两。旱夫四十七名(每日支工食银四分,岁共支银一千百四十六两八),马夫七十四名(每日支工食银四分,岁共支银二千八十四两),铺兵六十二名。”至乾隆元年,淮阴驿实存递马七十八匹,船三只,水手六名,公文夫十二名,水夫一百三十九名,旱夫四十一名,马夫六十九名。
  到了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邮传部设邮政局于山阳,新的邮政事业代替了古老落后的驿站,淮阴驿也就失去了作用,被拆毁了。解放后在其旧址建立了淮安植物油厂。
  注:参考资料:《天启淮安府志》、《乾隆淮安府志》、《重修山阳县志》、《续纂山阳县志》、《清河县志》等。

惜字墙洞
——趣谈传统街巷墙体上的特殊设置
  樊国栋

  河下古镇湖嘴大街南段,黄杨院巷口的南墙,镶嵌着一块中间开凿圆洞的石构件。有老人说,是昔日供人丢字纸的“惜字洞”;有老人说,是早年河下盛行的防盗栅栏关闭时固定横闩杠的洞口;更有知根知底的老人说,这虽不是惜字洞,但河下、下关乃至城里的巷口,都有过类似的惜字洞,不过并非石料,而是罗底砖质料的。第三种说法比较客观可信,我在扬州东关街,还真的看到一处罗底砖质地的惜字洞。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河下惜字洞比较精致,开圆洞的罗底砖上,镌有“敬惜字纸”四字,还饰有简洁的花纹。
  仅就抗战前后的一段时间而言,在几个热衷于拾纸修行的“迂夫子”中,数颜六爹最为突出。他总是身着干净的大襟长袍,双肩背着衬上油纸的篾篓,手持顶端敲扁并弯起的长火剪,穿行于大街小巷。每发现地面有纸,就弯腰伸出长火剪夹住,再舒起持火剪的手臂,以一个漂亮的大环绕甩臂动作,准确地将火剪顶端伸进篾篓脖子,将字纸收入篓中。1937年冬季奇寒,屋檐挂下的一排排冻铃铛有尺把长,老虎灶搁水瓶的吊板外口,滴水形成的冻铃铛则一直挂落到地面,连树上也挂起冰凌块、人称“树头凌”。颜六爹仍然背篓持剪外出,不仅添加了衣帽,还多了自言自语、反复不断的顺口溜:“今年‘树头凌’儿坏,不知人劫在哪块……”  第二年,淮安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河下人不禁为颜六爹头一年的预言式顺口溜而暗暗称奇。
  颜六爹的家庭背景亦具传奇性。家里开有杂货店,位于湖嘴大街与竹巷的交汇处,店铺的山墙与跨巷的武帝楼紧邻。相传父辈曾得着一笔意外财。外地一陌生人来店购物时,将一扎紧的方包搁在柜台上忘了带走,过了好长时间也不再来取。推想那人已记不清丢失何处,便打开看究竟,原来是大烟土。尊崇武帝关公、信奉忠义生财的颜家,既不敢据为己有,又不甘眼睁睁地让财气老这么窝囊着;毅然决然变卖掉这批烟土,在漂母祠旁捐建了公益性的关帝庙。老人们还说,如今陈列在镇淮楼上的特大尺寸的青龙偃月刀,就是从那座关帝庙附近蒲田里出土的。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刀柄也是青铜铸造,沉重得一般人难以搬动,可以想见关帝庙耗资之巨。如此殷实商家的小开,热衷捡拾字纸,绝非出于一般老人卖钱糊口的考虑。联系他心忧天下的顺口溜,很可能属于一种儒商式的个人信仰修行。
  颜六爹等人篾篓里的字纸塞满后,就近集中到惜字洞里,还是直接背到什么地点集中?惜字洞里的字纸,又由谁来掏出?那么多的字纸被集中起来,将如何处理?后续的种种细节,已几乎无人知晓。
  不过,从有关文字资料里,我们仍然可以幸运地窥探到一些处理方法。《山阳河下园亭记》续补篇的校补者汪继先,补载了闻思寺内“惜字炉”的来历:他的高祖汪奎元,字吉星,是更早的淮上名医之一,晚年对放生与爱惜字纸最为关心,同孝廉黄曰堪创办“瘗骨惜字会”于闻思寺。他幼时至闻思寺,亲见高祖所铸惜字炉铁榜上,领头人即高祖姓字汪奎元,后面依次为:黄曰堪、马如骏、谷天锡、许炜等募建人姓字。
  令人叫绝的是,寺中还存有镌刻于道光二十八年十月的“瘗骨惜字碑”,篆额竟是周恩来的外公“南昌万青选”所题。《续补》还记载了汪奎元等在下关后刁庄购田48亩,作为收买字纸及雇人瘗骨之用。另据《山阳县志》卷二建置载,瘗骨会“始于道光二十五年,由好义者募资经理。后置寿字五乡麦田十八亩有奇,以收柤息,以供经费。”在邑令重视、督抚立案的前提下,劳驾酷爱书法、又隶属同一淮安府的邻县父母官万公题字,就毫不奇怪了。万公三次出任清河知县,晚年又代理过淮安知府,种种机缘巧合,皆成历史佳话。
  惜字墙洞,随惜字风俗的盛行而设置。而惜字风俗的兴起,当远早于汪奎元等生活的道光年间。所以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河下“古天兴观”内的焚纸库,是值得一提的。文史专家毛鼎来先生对此有专文描绘:第三道院的三官殿东墙根,竖“有一巨型烧纸库,形似一塔,高约丈余,顶有透气棚,上中段四面有窗”,“终日轻烟袅袅,弥漫半空,颇为大道院增加不少神秘气氛。”河下老人还提供了今中医馆对面的彤华宫内也有过“烧纸库”的情景。
  与扬州齐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连同具有“天下第一进士镇”美誉的河下,众多的“惜字墙洞”,是不亚于“礼让墙拐”的又一古代文明标志。对待附着在传统民居上的这两个文明标志,好生守护并加以传承,是后代的历史责任。
发表于 2014-7-17 20: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淮安的文化底蕴浓厚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1:14 , Processed in 0.05228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