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得知我也写诗,忽然问我一个问题:农民说,他在三月里插入秧苗。诗人却说,他把秧苗摁在三月。问,诗人为什么这样表达,为何是摁在三月?作为老师,无论他教没教过语文,我相信这都不是一个难解的题。
我回答:诗人还说“人间四月芬芳尽”。老师打断我的话:这个人尽皆知。我一时穷词了,不知说什么是好。
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的语境,即由富有诗意的语言所营造的境界。古代诗人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尽了写诗的甘苦,可见炼意、炼句对诗歌是何等的重要。
通常我们所说的诗,首先应该具备诗歌特有的情趣、意象,用诗化的语言,艺术地表达真善美的意蕴,运用诗的语言营造诗的语境,以期达到诗性规范和审美要求。
中国新诗的缔造者郭沫若曾说:“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这是对诗歌语境的要求。让我们再次回到诗人的语境里,“把秧苗摁在三月”,三月是一个缤纷的季节,万物复苏的季节,作者运用形象、鲜活,富有内涵和张力的诗歌语言,把一桩简单的农活诗意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果说,农民在三月里插入秧苗是一幅静态的画,那么诗人把秧苗摁在三月就是一首律动的诗。
虽然不能单从一句诗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深信,诗人不仅仅只满足于表情达意这一语言的最低标准,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不断提炼,避免空泛、直白和概念化的语言落入诗行,使诗歌的艺术魅力得以最大化的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