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345404088 于 2015-3-11 12:21 编辑
古村新韵 坐在古村落的旧戏台上,带上乐器与琴友们一起弹拉吹唱,似乎在古老的建筑中触摸到了先人的灵魂,听到了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呼唤,我常觉得它是个性旅游中的自我放逐,是放慢生活节奏的守望或回归。 正月十二,我们的车穿过浙中“险奇一绝”的少女峰景区,驶上天屏山的半山腰,在马后山村东头的一幢5层楼前停了下来。这幢楼看上去整体气派,门前以青毛竹为主体的走廊上挂满了腊肉。听到车响,从楼里走出一个男子,个子不高却显得壮实有精神,他大约50开外,鞋子和裤脚上沾着泥巴,手上拿着一支春笋在去壳。 b 他是这家农家乐的主人,叫陈志,是朋友老周的好友。陈志笑着对我说:“明天有上海客人要来,27个房间全住满,得搞好卫生,备好菜与山货。你们从城里来,在我家吃顿农家饭。现在有时间,我陪你们在村里走走。” 如屏风般的天屏山,从东、北、西三个方向紧紧护卫着马后山村。太阳出来了雾慢慢地散去,地上还有些湿。村子里的一些土屋边,半山半墙的石缝里长出了树、藤、草,一些黄色、红色的花儿在草丛中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刚下过雨的石头上亮闪闪的 似乎在叙说沐浴了春雨的快乐,在苔鲜的新绿里它们再次握住了古老的青春。 陈志是个健谈的人。他说办农乐是因为山里空气好,吃的都是山里货,村庄离县里的几个主要景区不远,才迎来了众多的游客。三年前,他投资220万元建起了5层楼的农家乐,.每年从4月到11月是旺季,来的都是上海人,他聘请了厨师、服务员,自备了53座的大巴车,注册了自己的网页,有了自己的品牌,成为县里仅有的二家二星级农家乐之一。 50多户人家的马后山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村里人姓陈。尽管历史悠久但因地处山区,一路走去看不到众多的游客,没有牵手的情侣,也没听见鞭炮声。陈志说不燃放鞭炮,污染减少,火灾隐患减少,高兴的是环保与安全意识已走进了山民的心里。 村里唯一的小街边上,我看到400年前建造的古老厅堂,形象和地位完全改变了,却仍然坚硬地抗争着岁月的无情,26根立柱的身子依然挺立。 村子最西边的一间老屋门上贴着一张“阿敏土屋”的红纸。陈仁志说,这是一位上海女性在5年前化5000元钱买下的。每年在春夏之时来住一段时间。 说起上海客人,陈志的话就多了。他告诉我,上海客人到这里,会坐上他的大巴车去相邻的几家景区游玩,平均每位客人3天消费500元。上海游客看中的是这里的蘑菇、冬笋、春笋、土鸡、土鸭、香肠、腊肉,而他让上海客人吃的都是山货,带走也是这些山货。 要保证这么多的上海客人吃的地道,带的地道,陈仁杞发动村子留守人员,在山上养鸡,树上种蘑菇,在溪边养鸭、养土蜂,自制香肠、腊肉,整个村子都有了活力,每一位留守老人和妇女都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 我看见一块黄土地上,停着5辆新轿车,有人在往车里装行李。陈志说这是村民要外出做生意了。 从我们身边走过去几位大妈,拿着玉米去后山喂鸡。 陈志的弟弟迎面走来,他是一位城里饭馆的厨师,陈志说弟弟前几天就去上班了。 一排排的土蜂箱在不知名的树下、不方不圆的岩石边放着,阳光下密蜂快乐地在蜂箱里飞进飞出,制造出城里人喜爱的蜂糖。 不到5年时间,在与城市人的交流中,这片土地将沉默了百年的生活献了出去,迎来了现代化的汽车、电器和网络生活,上演了古村崭新的一幕。新与旧,正如钢筋水泥混合的楼房与百年前的土屋交织,一种交相纠缠的心情,让人感受到生生不息的生命与源源不绝的生存。 村里并无古戏台,我们就在陈志家里弹拉吹唱。 来自婺剧团的黄老师那甜美的唱腔,赢得大家的点赞。没想到陈仁志也要露一手,他唱的是婺剧折子戏“僧尼会”。一开唱就进入了角色,边唱边演。模仿剧中的和尚背尼姑的动作,嘿,一招一式,一句一腔,还真有几分像,特别是一人唱男女声,累的下气不接下气,把我们逗得捧腹大笑。 他喘了口气说,有的上海客人坐大巴车,看到车紧挨着悬崖峭壁行驶,路的另一边没有栏杆又是深谷不见底,心里害怕,虽然车里不停地播放碟片但游客的胆怯心理总是挥之不去。为了转移游客的注意力,陈志想到了在车上唱当地的戏曲。一段时间下来果然效果不错,可是他知道自己吼的不够味道,今天遇上黄老师就想学几招。 笑声中,陈志的妻子过来说:“每次听到他在唱,就担心吓跑了客人。”接着又问,几点开饭。 我素来对柴火灶有兴趣,就跟了陈志妻子去了厨房。厨房间很大,老式的柴火灶粉刷一新。我往灶里添了一大块柴,火势很快往上窜。 厨房内用的刀具和菜板,分切生菜和熟菜,这让我高兴。她一边切猪肚一边告诉我,30年前她从300公里外嫁到这里。那时候很不习惯与外界隔绝的山里生活,想出山,可是村子通到山外就一条山道,杂草丛生,树木挡道,每次不出一公里就迷路。 五年前她丈夫带人修好了下山的公路,进城也就是一个小时的车程。如今大儿子大学毕业已6年,学的设计专业,在义乌国际商城中的企业里当技术人员,业余时间开一家网店,每年收入有30万元。小儿子从部队回来,跟着有7年与俄罗斯做生意经验的姑妈学做管理,年收入也有十几万。 古村的一种生活远去了,另一种富足的生活呈现出来,是这片土地上的奇迹。 离开厨房走到了五楼。敞开式的大厅里安装着投影仪,摆了一张乒乓球台。有大块的门帘把东边的一角围成一个小房间。 我掀开门帘走进去一看,有一张宽大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毛笔数支,墨汁、宣纸、颜料齐全。看着山村的春潮涌动,我选了一支大毛笔,铺开宣纸,运笔顺畅,写下了春风、春色、春辉六个大字。 我还没放下毛笔,陈志上楼了。他拿笔写下了:春天是一首歌。看他的字,大气有力颇有魏碑风格,看他的表情充满了自信,春天是一首歌用在这里,也是构思巧妙,想象出众,意境优美。 他说:“摆放这些是让来这里的书画家和爱好者有个活动的地方。我学写字,是多少能与他们有一点共同的语言。夏天时,省级的书协、美协会员来避暑写生的有十来位呢。” 接着他又美滋滋地说:“我们已准备在山下开办新的农家乐,专门接待散客,也让他们有吃有住。” 从他身上我看到山里汉子的情怀,村民共富的观念,经商的能量,经营的精明,处处显示出了古村的新韵。有一种力量,有一种智慧,让我产生了敬畏与神圣。 哦,古村新韵,浸润着山里人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