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施向平 于 2015-6-10 09:08 编辑
为涧河英雄儿女立传 ──评施向平的长篇小说《车桥战役》 孙德喜 施向平是我的高中同学,早在同窗时期我就知道他爱好文学,三十多年来,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一直孜孜不倦地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到目前为止,他已先后出版了散文集《一盆无名草》、《乡愁》、小说集《人间奇缘》等。数天前,施向平将他的长篇小说《车桥战役》(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2月版)送给我。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车桥距作者和我的家乡并不远,只有十多公里,而且还有涧河相连,因此让我感到很亲切,而且也很感动。这部小说之所以令我感动,就在于作者通过战争与和平、基层与高层、军人与民众、家仇与国恨、豪情与爱情、历史与虚构的叙述和描写,为我们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涧河英雄儿女,为他们的可歌可泣的抗战壮举立传。 涧河儿女是热爱和平的,他们渴望和平,过上安宁平静的生活,但是日本侵略者闯进了他们的家园,烧杀奸淫抢掠,搞得涧河两岸的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迫使他们走上反抗侵略的道路。孙坤和雪梅正当举行婚礼之时,日伪军前来扫荡,孙坤和雪梅被迫逃亡,而孙坤的父亲则被侵略者杀害。芦花本来与父亲相依为命,以打渔捞虾为生,但是日本侵略者的到来,迫使芦花跳水逃生。侵略者的暴行不仅破坏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欠下了累累血债,激起了涧河儿女的仇恨,于是他们有的参加了新四军,走上抗日的道路,有的以各种方式积极支持抗日打鬼子,保卫自己的家园。新四军之所以能够取得车桥战役的伟大胜利,就在于涧河儿女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战斗。 孙坤与芦花在逃亡中参加了新四军,参加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像他们这样的涧河儿女构成了车桥战役的主力军。小说生动地叙述了他们这些新四军的基层战士以一腔热血和机智勇敢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作家在刻画了孙坤、芦花、雪梅、沈石铭、张英华、徐宝生、姜连宝和顾树礼等英勇作战的基层官兵形象的同时,精心塑造了粟裕、叶飞、陈丕显、陶勇和廖政国等新四军高层指挥官形象。在新四军的队伍中,既有来自涧河边的普通民众,又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民,还有来自日本的反战人士松野觉,他们共同战斗在涧河两岸,他们都喝过绵延八十多里的涧河河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涧河儿女,构成了涧河抗日英雄群体。 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人民战争,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小说在刻画新四军官兵的同时,还描写了人民群众。小说中的群众不仅淳朴、厚道,勤劳,而且竭尽全力掩护和支持新四军抗战,甚至参与到抗敌斗争当中。芦花的父亲王老汉既帮助孙坤养伤,又支持孙坤和芦花参加新四军,还帮助雪梅度过难关。雪梅和张二嫂在战斗打响之后,立即奔赴战场及时抬下伤员。芦春萱虽然不是新四军战士,但是他和乡亲们也操起了扁担和草叉等主动参与搜寻残敌。在车桥战役打响之时,涧河边的大批群众参与破路,阻止敌军向车桥驰援,为赢得车桥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涧河儿女积极投入抗战,就在于他们怀有对日寇的仇恨。他们最初的仇恨由家仇转为国恨。是日本鬼子的侵略与胡作非为,祸及平民百姓,造成了涧河儿女的严重的惨剧,从而使他们的美丽家园变成了人间地狱,因而他们要向侵略者复仇。他们就是怀着这样朴素的情感投奔新四军、支持新四军。到了部队以后,这些农民的子弟在共产党的教育,思想觉悟有了巨大提高。他们意识到抗日不只是为自己的亲人报仇,更是为了我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只有敢于抵抗侵略者,才能将他们从我们的土地上全部赶出去。思想觉悟的提高为取得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根本保证。 《车桥战役》既写到了军民抗战豪情,又写到了个人的爱情。孙坤与雪梅在新婚之夜由于日本鬼子的扫荡而逃亡失散,他们彼此思念和寻找。就在孙坤寻找雪梅没有结果的时候,与他一道参加新四军的芦花爱上了他,然而孙坤心里仍然惦念着雪梅,没有接受芦花的爱情。后来当他听到雪梅改嫁到盐城的传言时,才向芦花表达了自己的爱情。尽管芦花后来不幸牺牲,孙坤也与雪梅团聚,但是爱情在小说中既显示出英雄的柔情,也令小说洋溢着优美的诗意。 《车桥战役》是一部历史小说,它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但是作家在叙事时没有拘泥于历史,而是将历史叙述与艺术虚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故事框架而言,故事的叙述是严格尊重历史的,同样,指挥车桥战役的新四军高层领导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则基本上源于虚构,参加车桥战役的新四军战士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则大多是虚构的。宏观的历史叙述可以将读者带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去感受历史,回味历史,牢记的历史的教训和光荣;艺术虚构可以让读者在虚构的细节感受到艺术的美,接受情感的熏陶。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捧读施向平的这部小说,可以在生动的叙事中回到历史中,感受到我们的先辈在抗战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可以在敬仰抗战中涧河儿女的群像中接受历史教育,并且激发起了我们精神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2015年6月7日于扬州大学存思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