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09106|回复: 17

一半风景,一半感动 ——2015中国散文家美丽青岛行笔会纪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6 1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鑫荷2015 于 2015-10-16 18:28 编辑

一半风景,一半感动
——2015中国散文家美丽青岛行笔会纪事

文/鑫荷
第一天报道

     从接到请柬的那一刻起,我便心怀忐忑,对于初涉文学殿堂的我,无疑是一个好信息,但同时感觉自己离她太遥远。我迟疑再三,去,还是不去?反复纠结中,最终得到老公的支持,买了北上的高铁,背上行囊,第一次独自一人出远门,有点胆怯和不安。望窗外的风景在自己飞速行驶中,不管“绿树村边合”的小村落,还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皆悄然后退,我的心绪也慢慢平静。对这次盛会又多了一份憧憬和期盼。从上午出发,辗转几次,终于在青岛的石老人观光园站下车,打电话给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也是资深策划人华夏散文杂志的出品人李剑锋老师,在老师的耐心指引下,到达目的地——北京大学青岛国际学术中心。
     一到大厅就见到著名作家、散文批评家梁长峨老师。正是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一下子,一路的忐忑和不安全没了。梁老师急忙帮我督促前台安排住宿,安顿下来梁老师才放心。梁老师对后辈的关心让我感动。其实梁老师一直一来皆如此,提携和指引文学后辈,让我们这些后生有了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一进房间,同室的是一位长发,大眼睛的美丽姐姐。她非常热情地说;“我们住一起,叫我紫影姐姐……”好美的名字,就这样拉近了我们从未谋面的距离感,从她以后的聊天中,慢慢了解她是一位四川诗人,最近也创作散文的作家,笔名紫影,还带了她的散文集《那时花开》,一打开扉页便见花开,紫影姐姐以她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写下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她说一切顺其自然,包括生命,包括散文。容我慢慢品读。
     放下行李,此时,才可静静地去看看整个笔会的具体安排,与会的竟有一百多名作家,还有好多著名的大家,除了梁老师之外,有《羚羊跪拜》的作者——著名军旅作家、散文大家王宗仁老先生;著名作家,散文家丹青老师、丁一老师、张继炼老师、余继聪老师等等。我是何其有幸。
    晚上的欢迎宴,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齐聚一堂,因为互相还不认识,我便捡了一空位坐下。不一会一位老者走来,在我身边落座,大概有七十多岁,一脸的安详,我想这么大年纪还来参加这样的笔会。我在心底生起一份敬意。席间,大家都对这位老者非常尊敬,几次有人请他去那边为他特意安排的地方,他都婉言拒绝了。我好奇地问:“老师你来自哪里?”老者低声地说:“北京。”“哦,北京。”我又重复了一遍老师的话。看了一下他胸前的名片,赫然写着“王宗仁”三个字,这下我有点不知道所措,故作镇静,给老师敬酒。正是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在面前,却浑然不知,也为我的冒失而感惭愧至极。老师并没有因为我的冒失而不快,还笑盈盈地问我叫什么,来自哪里,我一一作答。一晚上时光在愉快中度过。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颁奖、交流
   
       早上,紫影姐姐早早起来,喊我:“妹妹,快看日出。”我从惺忪中一下清醒,穿着睡衣便来到阳台,只见太阳从房屋一角露出她羞红的脸,仿佛她还在昨晚的梦里,春意阑珊。远处的大海,此时也很平静,微波澹澹,打渔船停泊在岸。一切都那么安详,那么静谧。我且受用这无边的宁静好了。深深的呼吸,可以听这初秋微凉的风吹来远处细微的海浪声,阵阵惬意。伸伸胳膊腿,这也是一种美,可惜没有带瑜伽垫,如果如此便可以,在瑜伽的一呼一吸中,感受天地间的空灵和阴阳平衡间的舒展平和,也平复我紧张的心情。
      早饭后,驱车前往颁奖现场,到会场各位大家已经在前排入座。在王宗仁老师的一声“开幕”中,首届华夏散文颁奖典礼拉开了序幕。随后由丹青老师、华镇老师、姚永海先生、丁一老师、张继炼老师、余继聪老师一一致辞。
       姚永海老师在致辞中,表达对华夏散文的支持一如既往,并向丹青老师发出邀请,到无锡这个山好、水好、酒好的地方去采风,去颁奖。作为企业家,玉祁酒业的董事长,对这群怀揣着文学梦的作家的支持,表示我的敬意。
       张继炼老师在致辞中,为在座的的点赞,为散文协会点赞。希望在内蒙古的“阿拉善”举办颁奖典礼,他说那里有沙漠、有胡杨……还有张继炼。是的,那里有热情在燃烧的文学梦,那里有梦里的胡杨林、沙漠,还有敬爱的张继炼老师……
       余继聪老师的致辞中,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他强调文字一定要有阳光的味道,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生活,感恩文字。颇有同感,一个作家就应该传递正能量,这也正是一个作家的良知和责任。
       大会的第二项:颁奖。首先颁散文创作奖,当我走向领奖台的时,老师把奖杯递我手中,并说:“恭喜你。”激动的同时又有几分沉重,我手中的奖杯是沉甸甸,我知道它的分量:凝聚着组委会对我们写作者的鼓励和鞭策,接过它便将担负着对华夏散文发展和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责任。这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
       依次颁发华夏散文奖的二等奖和一等奖。
      颁奖完毕,纷纷和老师合影留念,摄影师记下了这一永恒的瞬间,张张微笑的脸上写满对文学的痴爱,希望我们可以再接再厉,把散文创作推向又一个高峰。
       随后,获奖者代表发言,大家踊跃上台分享他们创作的快乐和收获,并借此说说自己的家乡美,谁不说俺家乡好,无锡的冯和年老师的一番话“在桃花盛开时分,来无锡共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又勾起我去无锡看看的冲动,早在读高中时学习曹禺的《雷雨》时,里面有句台词“无锡是个好地方”,就有无限的遐思和憧憬。
       还有来自新疆喀什市的朱大珪老师,以风趣的言语感染着大家,他说:“新疆很安定,欢迎大家去新疆,那里有和田玉,昆仑山在和田玉就在。”看来新疆必去了。
      还有年轻作家80后代表刘晟和95后的徐文奇代表发言,让我们看到散文的未来。
       颁奖典礼圆满结束,但大家余味未尽,会后找各位老师签名,梁老师为我写下“同散文作伴”五个意味深长的字,希望今后我不断努力丰富自己,多多创作,不辜负梁老师对我提携和激励。李剑锋老师写下我们共同的心声“因为散文,所以我们更快乐。”因为散文我们相聚,因为散文我们更快乐,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一路前行。
       中午草草吃了点饭,到会场等待下午王宗仁老师和梁长峨老师讲课。我有点兴奋,本来习惯午休的我,也无心午休了,期待中,终于等到下午一点半。
      先由梁老师讲课,开篇梁老师以一组排比,气势恢宏,提出“散文是一种精魂,一种精神的栖息地。”震撼人心。点出主题“用一根针,挖一口井”,大家一片哗然,语出惊人,这个观点新颖独特。
       他讲,“文学创作是孤独和无助的活动,是纯粹的个人自由活动。因此,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美的风景,如果不能慢下来,也枉然。”
      “散文创作其次要坚持,在孤独无助中跪拜、虔诚的去创作。坚持就可以滴水变成江河;坚持是雪域高原的精魂;是冷月下的清泉,就是摈弃世俗之爱。”这是何等的境界,我等怕是望尘莫及啊。
       “第三文学创作要有个性。个人不能被群体表达。”“写好身边事。”并举例葡萄牙的一位作家一辈子没有走出自己生活的小镇,照样写出好作品;诺贝尔文学得主莫言的作品也没有离开生活的地方。
       梁老师的授课,如一篇宏著,汪洋肆意,有贾谊《过秦论》之势,有苏洵《六国论》之妙,有先秦诸子百家之风。聆听此篇,深受感动和鼓舞。
      正如丁一老师点评一样,“只标题就触目惊心,让我们为之一振。”丁一老师总结“创作要有一种精神。”真是一语中的。
      而接下来王宗仁老师的讲课方式不同,却是如春风细雨,娓娓道来。王老师一开嗓子唱起了一首外国民歌来,“——田野里开满鲜花,鲜花被美丽的姑娘摘去了。
       美丽的姑娘哪里去了?
      姑娘被军营的大兵领去了。
      军营的大兵哪里去了?
      大兵到坟墓里去了?
       坟墓上开满了鲜花。”
       他唱毕说:“散文,不是歌中的姑娘,也不是那个军人,是开在坟墓上的花。”
       “开在坟墓上的花,这凄美悲壮的意境,才是散文创作的最高境界。”语惊四座。
       老师从自己创作《十八岁的墓碑》的过程,讲述如何写好作品。故事中讲述一个姑娘为寻找心上人——驻守在青藏高原的兵哥哥,把十八岁花一样的青春永远留在了这里。听罢心好痛,眼睛湿润了,感动他们最平实的爱情,却又如此伟大,体会到在西藏高原上那些士兵的艰苦生活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是啊,没有这样的生活,怎么写出如此感人的故事来。
       王老师说“要有真实的事,要有细节,要有感情。”“正如陕西民歌《找媳妇》的语言,是人们在劳作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细节有了,真实就有了。”“必须了解生活,走进生活,更要走出生活,才可以表达真实。”
      王老师的丰富阅历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七年的西藏军旅生涯,之后的120多次出入西藏,深入西藏,使得这位老人对西藏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摄持了这位汉地游子的灵魂,那里是他精神的故乡。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他写下的《藏羚羊跪拜》等作品对人性的剖析,才可直指人心。老师的这种创作精神是我们后辈的旗帜、标杆。
      王老师还说“文学是终身的事业。”“每天读书,写作是一种健身。”“阅历是情感的积累,读书写作是表达技巧的积累。”“我在享受苦难,你们在经历苦难。”一位近耄耋之年的老人,依旧坚持每天读书,我深深折服。王老师正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们如何写好作品,润物无声。受益匪浅,收获多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天崂山、太清宫行

        早上,8:30准时出发,前往黄海之滨,被誉为“海上第一仙山”的崂山,从仰口景区走索道,入山寻洞。
      下大巴车,这座仙山已经矗立眼前了。我们一般说水是阴,山是阳,但大海的水有阳刚之气,如女汉子,因此这傍海的山,由于从海底起,被海水冲刷的没有了棱角,温润的很,便多了几分秀气,温柔了许多。形成千姿百态,情态各异的山峰,倒像极江南的小男人。缆车缓缓前行,群峰一一走来,“疑是幻境”“寿字峰”等一一向我们致敬。回眸醉看,悠悠海岸线偎依在崂山脚下,此时退去了她的霸气,一如多情的少女,娇羞可人。
       索道尽,便有洞,此为“觅天洞”也。据说洞内窄且黑,且洞口有提醒游客肥胖者不能入内的牌子。我看看自己的体型还好不胖,不会卡在洞里,否则如在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一般留在洞内食露饮风了。恰巧在洞口见到王宗仁老人,担心老人身体,登山穿洞的,能不能吃得消,但王老师笑笑:“可以的,走慢些,累了可以歇一歇嘛。”初入洞口,便漆黑一片,我开始有些迟疑了,想退出,只一会功夫王老师已经走在前面了,我也没有退缩的理由了,走吧。我是真的在爬洞了,手脚并用,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洞中,摸索前进,一会碰到石壁,一会摸到别人的脚,就这样曲曲折折地缓慢前行,突然头上有光,但一个转弯,光又被抛入洞底。终于出了洞,洞口石壁上有题字曰“山高无风暑自消,洞幽不雨草常湿。”正是这儿真实写照。此时豁然开朗,觅到天了,海又在眼前了。远远望去:“秋水共长天一色”之美,美轮美奂,我欲倾倒。
      见王老师在那休息,便跑去攀谈、留影,以海为背影,以山为依托,留下永恒的瞬间,那一刻美了人间。王老师和我们一行人,继续攀岩,盘山而上,海和山交替出现,美的我有些眩晕。我突然有感触便说:“这里可以一边爬山一边观海。”“你说的很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写作题材。”王老师很高兴地回头对我说。一路走来,一路聆听老师的教诲,王老师不失时机地亲切地和我们谈生活,谈写作,谈风景。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到了“天街”,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刻在崖壁,我用手机拍下,但见王老师在笔录,为王老师的严谨认真折服了。登上“天苑”,此处的最高峰“手可摘星辰”了,星星没摘到,我的手已触到云了,仿佛依稀看到天上的街市了,琳琅满目的珍惜之品,如果晚上便可以提着星星灯笼走在天街了……
      休息一会,依依不舍地下山。路上遇到梁老师父子,梁老师身体不是太好,走走停停,但依然没有落在我们后面。儿子梁濯镥,一直陪伴在梁老师左右,这背影温馨的胜了人间美景无数。一位大哥老师举起相机给梁老师父子拍下这感动的画面。是的,再美的风景如果没有人便感觉少了些灵性,少了些感动。(还记得我高中语文老师赏析课文时说的,呵呵。)
       因为上山时那些美丽扑面而来,让我目不暇接,我如坠幻境。下山时,才得以慢慢心绪平静,见小径边,野花处处,在这初秋依旧不管不顾的绽放,各种树木依旧苍翠如新,如果不知时节,还因为误入春天里了呢。下山时和梁老师父子同行,梁老师讲他,到这个年纪,感觉有很多东西要写,总感觉时间的不足。他要深挖他最关注的两个主题:一是人性,一是文人。并告诫我们不要等待“尤记少年骑木马,回首已白发。”而后悔什么也没有做。
       一路上梁老师和王老师不顾自己年迈自己登山,他们用行动感召着我们,一如带领我们攀登文学殿堂之峰,他们这种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感动着我们。

       一路我的行囊满满,一半收获了风景,一半收获了感动。

       下午,去太清宫——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位于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南临大海,由于被三面的群山环抱,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寒流,南向大海,保证了气候的温暖湿润,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近似江南的气候环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是最适宜养生居住的风水宝地。现在这里有一个长寿村,有七位一百多岁的老人。
      崂山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名庵”之说,其中太清宫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2000多年。以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为主殿,每个大殿都立有山门,并有便门甬道相通,房舍简朴、古拙,有着宋代的建筑风格。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处机从昆化山来崂山讲道。从此崂山道教,包括太清宫名扬天下,天下道众多慕名而来,有的在此隐居潜修,有的在此著书立说,如张三丰、徐复阳等均在此修过道。成为道教全真第二道场。正是“仙山胜景、洞天福地”。
       “可以写一写太清宫的树,就树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是很好的题材。”王宗仁老师一入太清宫,就边走边对我们说,我仔细聆听,在走进太清宫我也特别留意太清宫的树。
       的确太清宫,古木名花众多,有1000多岁的银杏、700多岁的柏树、1100多岁的榆树,600多山茶花、最年轻的也一百多岁了。它们虬枝蟠踞,苍劲有力,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傲然挺立。
       进入三官殿,但见殿前两株山茶花,东侧为一株开红花的名曰“耐冬”,已有600多岁了,据说花期长达半年之久,从秋天11月开至下一年的夏初6月,大雪纷纷的时候,却花红似火,可以消融了皑皑白雪吧,故名曰“耐冬”。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一篇小说《香玉》中,穿红衣的花神“绛雪”,就是此树。花神还在,黄生是归了黄土,抑或修道成了仙?或许云游不知去向,独留花神年年空怒放。那一树树的花开,是等待的相思,一地的落红是一树的泪痕。还好有她的妹妹——西侧一株400多岁的白山茶相伴道观、青灯。          出了三官殿,在“逢仙桥”,有一株1100多岁的名为“龙头榆”,形如卧龙斜逸,它见证了千年历史变迁,风云变幻,历经生命一次又一次轮回,不争与世,独处在这清幽之地,不管我们却依旧盎然生机。我想又有多少人留下匆匆的脚步,有多少人如我们这样信步闲庭,仰望古木感慨万千的呢?我们终将也是过客。正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三皇殿内,一株汉代古柏,竟然寄生着凌霄花和盐肤木,三木一体,互相拥抱,不离不弃,可谓一绝,他们应该是一家三口,此时凌霄花开的正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5: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天浪花、酒花

“阳光 沙滩 海浪  仙人掌
还有一位老船长
晚风轻抚着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大海最初的印象,阳光,沙滩,海浪,晚风。
便一直没有改变,再次来到青岛,依旧如此亲切。
在习习秋风中,我让心随海浪一起舞蹈,让思绪和沙鸥一起飞翔。在这个美丽的海滨之城,和你相遇,也许时光搁浅了相遇。相遇又不知所措,乱了此时的秋。
乘船,在大海上飞驰,海风吹来,海浪轻轻吻来。如果可以挽着你的手,细数缕缕阳光,聆听大海歌唱,看云朵悠悠浮在碧海蓝天上,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时光清浅,岁月未老。
我的梦还在船上,我们已经来到栈桥,栈桥远远看去,若“长虹卧波”“蛟龙探海”般。回澜阁静默在栈桥尽头,仿佛诉说着什么,又好像只是静静的无语。栈桥始建清朝用于我军防运输军用物资的码头,但她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满身疮痍。战后重修多次,成了青岛的建筑标志,也成了青岛对外开放的风景。
从栈桥的左手边望去,在海岬坡地上,各式建筑错落有致,红瓦绿树相映成趣与碧海蓝天相呼应。海岬向深海处延展有岛名曰“小青岛”,形如古琴,水为弦,风吹来,便有铮铮如琴声,故名又曰“琴岛”,岛上白塔高耸,掩映在婆娑绿影间。据说岛上有琴女,是否在等待,等待一场高山流水的盛宴,我不知,也许吧。
从栈桥的右手边望去,却是高楼林立,一片现代繁华的气息,展示着青岛飞速的现代化建设发展,也昭示我们祖国的强盛。
我们沿桥至回澜阁,海景尽收眸间,一首七绝便由心生:“天地苍茫一线收,白云万载共沙鸥。栈桥伸颈如龙卧,细浪探身似玉流。”让我如此婉约的女子也豪放了一把。难怪诗人面对大海总是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了。
来青岛,看了大海是不够的,青岛啤酒不品可不行。
下午,当然去青岛啤酒厂了。
远远的就嗅到啤酒的淡淡清香,我想馋酒的应该抑制不住了吧。
但好像没有让我们品酒的意思,先参观厂房,导游小张说:“青岛啤酒厂,最初是德国出资建的,这百年来,原有的厂房基本没有动,只是做了外扩。”设计者站在一个高度,高瞻远瞩,百年如新。为德国人在理念上的超前,做事风格上的严谨,点赞。
随后,参观了啤酒博物馆。展馆里展现酒厂百年风雨历程,其间几次易主,更名,如今它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企业形象。走入展馆,撩开青啤这有着百年世界品牌的神秘面纱,仿佛穿越时光隧道,从上个世纪青啤的初建一直到现在的新貌一点点呈现我们面前。
我们顺着时光隧道,来到了啤酒生产车间。
车间外,第一次见到啤酒花,一种酿啤酒的酒花,好漂亮,像一串串绿色风铃,挂在长亭,微风拂过,阵阵轻语。
入车间,最初的模样,用现代科技再现德国啤酒师正在工作的情形,惟妙惟肖,一开始我以为是真的呢,后来才发现是幻影。古老的设备,见证了百年啤酒的发展。现代化的科技又彰显着青岛啤酒的实力和前景,赞叹不已。更让我们赞叹的还在后面,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车间几乎看不到工人。只见啤酒装瓶到装箱,一个流水线下全部完毕。正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终于,到了品酒室,可惜我不会喝酒,不能豪饮,不过看别人畅饮也是一种快乐吧。总感觉喜欢饮酒者必性格豪迈,如太白,如东波。此时,同室者,皆文豪也。

时光总匆匆,短短几天时间,已经到了说再见的时刻。
晚上,大家欢歌笑语中畅饮,这场面或许唯“兰亭集会”才有吧。虽没曲水流觞,却也觥筹交错。有“畅叙幽怀”者,有“放浪形骸”者,大家无不痛快。喝的酣的或上台高歌,或串桌再饮。
我注意到有一个人特别忙,那就是本次活动的策划人李剑锋老师,拿着那个笨重的摄像机全程不辞辛苦地记录着这次盛会每一个精彩的瞬间。这次活动能够圆满结束,皆源于他的精心策划和部署,以及现场的指挥,整个活动有条不紊。在他敦厚朴实的面容上,看不到一丝倦意,反而看到他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
我挺佩服李剑锋老师,能够在纸媒如此萧条的今天,坚守《华夏散文》和《中国散文家》这片阵地10之久,为中国散文的发展,铺就一条大道,为那些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依旧怀揣着文学梦的热爱者搭建一座这样的平台,实属不易。
只有举杯表达敬意了。
不言再见,只言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829550C4D85E69EA84FC4768E73A015B.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526765113D429454F44172616628B50D.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3:27:43 | 显示全部楼层
7C57B18080F5A283D12C8B31579B8B0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6 14: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燕:网络之间都有版权之争。请你直接将图片一张张发上来吧。我正在一篇篇拜读。当然你把图片发我,我帮你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6 18: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日超 发表于 2015-10-16 14:24
春燕:网络之间都有版权之争。请你直接将图片一张张发上来吧。我正在一篇篇拜读。当然你把图片发我,我帮你 ...

{:soso_e183:}{:soso_e18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0-16 2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半风景,一半感动。风景,让我想到了《窗外风景》,由王宗仁老师作序的大作。联系一下写开去,会更好,更感人,更有说服力。

点评

谢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21 18: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6:25 , Processed in 0.086195 second(s), 5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