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樊国栋 于 2015-12-23 14:53 编辑
“新旅”发源地——新安学校莲花街旧址 文/图 樊国栋 闻名世界的新安旅行团发源地是新安学校。其创始人陶行知(1891-1946),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毕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推行“小先生制”,主张“教学做合一”。早先创办的晓庄师范,就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一系列新鲜的、科学的、民主的教育思想。为扩大实验基地,他选中了位于苏北淮安萧湖长堤莲花街旁的徽商同乡会办公地——借用灵王庙挂牌的新安会馆,增购土地,扩建成新安学校,并于1930年委派学生汪达之(1903-1980)接任他的校长之职。 汪达之创造性地发展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为了让学生把生活自理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他在校内开辟菜园,邀请附近菜农做先生;为让学生及早树立社会小主人的意识,他推行学生自治,还发动学生帮当地贫苦群众(亦是家长们)建立各种自救形式的生产合作社,被群众称为“古庙活菩萨”。汪达之收容的外地孤苦儿童,不乏革命烈士的遗孤,(甚至不便公开身份的革命骨干的后代如项英女儿项苏云等),编为“基本学生”,让他们过上温暖而有尊严的集体生活。为深入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汪达之1933年组织7名基本学生建立“新安儿童旅行团”,到镇江、上海旅行修学,轰动大上海及全国教育界。1935年随着全国抗日救亡形势的发展,汪达之在取得儿童旅行团经验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新安旅行团”,为切实锻炼学生,自己只担任顾问。抗日战争初期,新旅主要在国统区宣传抗日,慰问伤兵,收容难童;1941年进入共产党领导的盐阜抗日根据地,鼓舞军民抗日之余,担当起组织儿童的任务;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成了随军的综合文艺团体。直至1952年累计17年,途经22个省市,行程达5万余里。其间在广西桂林、江苏涟水、淮安莲花街,莲花街附近的河下湖嘴街,都恢复过新安学校。可最受人们神往的,还是“新旅”出发地——莲花街的新安学校旧址,都希望得知她的全貌。
笔者依据当年新安学生的追忆及宋文明老人的平面示意图,绘制了立体感较强的效果图。该图立足通济桥、采取成角透视画法,主要考虑到: (一)可以增强亲切感。老校址紧贴着通济桥以西的莲花街南侧的路边,足有80米长。南楼前的小路很少有人走,学生也不愿耗时间、多绕路从南楼下的过道进出学校,而是干脆从街边的教室与北楼之间的“后门”出入。昔日的来往行人,对于从这个角度看学校的印象最深刻。驻足莲花街的游客,手捧此图也容易引起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便于亮出某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南楼正中央一间的过道上层,是朝北的戏台;最东的底楼北窗,经常挂着厚窗帘,是汪达之校长冲洗印放照片的暗室;两个北庭院的南围墙,不仅砌有花池,还饰以实心花墙;北楼的东西两侧,分别长有紫藤、翠竹……。 (三)亮出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汶美村”建筑。陶行知的小妹陶汶美,对哥哥非常崇拜,积极支持哥哥派人“远征”苏北。经过艰难交涉,莲花街的新安学校,终于在1929年6月6日正式开创。可就在那一天,年轻开朗、外秀内慧的汶美小妹,不幸病逝。汪达之特在街北离萧湖最北水域很近的一小块陆地上,选准了学校中轴的延长线的位置,盖了三间瓦房,亲自题额“汶美村”。由于汪师协办的“莲花街合作社”办公地点就设在这房子里,长期以来,东、西两头房分别住着合作社的负责人宋锡福与韦佩云两位老农友,以致日、伪、顽政权都不以为是新安校产,这款式与普通民居一样的瓦房,才得以免遭破坏。 (计1367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