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10145|回复: 1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总设计师黄旭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2 21: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总设计师黄旭华2016-02-29 人物传记


核潜艇,他的中国梦

----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总设计师黄旭华

陈少娜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2014年2月在“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加之于入选人物之一黄旭华的颁奖词。

此时,一位白发苍苍、身着西装革履的老人第一个走上颁奖舞台接受荣誉。他,就是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总设计师黄旭华。

1958年,31岁的黄旭华和他带领的年轻科研人员一起向国家郑重承诺:严守机密,献身于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从此,黄旭华便与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30余载的光阴,他与他的同事们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用心血书写了共和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历史,实现了新中国的核潜艇之梦!

————————-----------                          
少年立志,投身核潜艇研发工作

黄旭华,原籍广东揭阳,1926年生于广东海丰县。其祖辈世代为医,父亲希望他能继承父业。然而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祖国各地,年少的黄旭华也不得已远离家乡,四处逃难。日军的欺侮,战争硝烟不断,这些都在黄旭华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亲眼目睹了日军飞机狂轰滥炸的场面后,他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灭亡的危机,燃起了强烈的爱国报国之志,决心弃医从工,以此救国。“我老家就在海边,小时候经常可以看到海面上游弋着的外国军舰,也知道制海权事关重大。所以当时想如果不能学航空,那就学造船,服务海军,反正都是对付敌人。”黄旭华后来回忆说。

1945年,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同时也成功地考入了他理想的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犹豫再三,他最终选择了上海交大的船舶制造专业。“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爱海,最终选择了造船。”他说。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船舶工业百废待兴。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后,人们更是逐渐认识到了核能的威力与重要性。1958年,我国的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因曾经参加过几年仿制苏联常规潜艇经历,加之又是上海交大造船系毕业,黄旭华遂被选中参研。由于缺乏技术与人才,我国寄希望于苏联来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却傲慢表示要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这东西你们搞不了,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毛泽东主席听后当即向国内有关部门发布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作为深谙船舶制造的专家,黄旭华非常明白主席这番话的深意。对于刚刚在世界站稳脚跟的新中国,核潜艇的研发并不仅仅是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所能具备的科技水平,也是为了保障新生祖国的国防与安全。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民族的振兴,黄旭华毅然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与其他来自北京、上海、大连、哈尔滨等地的技术人员一起汇集到那个承载着国人重托的荒山半岛,开始了中国核潜艇研制这项神秘而伟大的事业。

    ————————-----------                          
攻坚克难,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

“原子弹爆炸的地方是沙漠,导弹发射的地方是戈壁,都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我们的核潜艇工作,也是在荒岛上起步的。”黄旭华院士提起当时的环境,不无感慨地说。1958年,黄旭华告别新婚妻子,来到这个人迹罕至的荒岛上,开始漫长的核潜艇研制工程。

在荒岛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一整年都是风沙弥漫。据黄旭华的同事介绍:“一年要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要刮半年。”当时的物资也严重不足,一到冬天,成天的土豆烧白菜;一到夏天,成天的辣椒炒茄子。


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代核潜艇,被称为“汉”级攻击核潜艇


然而真正令黄旭华担忧的,并不是这些恶劣的生活条件,而是当时国内的科技和人才的不足。他深知,核潜艇是一项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对技术和人才有很高的要求。从艇型设计到弹道方案,从模型制造到模拟试验,每一步都需要耗费极大的物资和人力。然而当时国内落后的科研能力远远无法支撑这项庞大的工程,帝国主义的技术封锁也使得许多关于核潜艇的资料、技术难以传到中国,加大了研发的难度。

“核潜艇和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试验方法、测试仪表、模型制造、模型试验等等,一切都无例可循。”黄旭华回忆说,“我们有的,只是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

骑驴找马——玩具模型打开核潜艇大门。为了弥补人才和技术上的不足,黄旭华率先提出“骑驴找马”的策略,在确保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先骑驴上路,因陋就简地开展工作,同时积极找马。”

在当时一无资料、二无手段的情况下,黄旭华和队友弄来一架核潜艇模型进行研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初步推理出核潜艇的构造、原理。为了充分发挥核动力运用于核潜艇的优越性能,黄旭华选择了当时最先进、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艇型设计:水滴线型,并创造出围壳舵与尾水平舵相结合的操舵方式,以此来获得水下高、低航速下的良好运动稳定性和机动性,同时也成功解决了水下发射导弹时对艇体严格的技术要求。

一般而言,核潜艇体积较为狭窄,而装艇设备和管线数以万计,如何确保重心稳定和艇的平稳性呢?黄旭华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计算、分析、研究,推导出直径比常规潜艇大一倍的艇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据此来调整核潜艇内设备布局。同时,精确测量和保证船艇的承载量,他还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称重,后来这一要求一直持续到核潜艇正式完工。

“正是这样的‘斤斤计较’,才使得我们的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基本吻合。一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艇能做到如此,实在不容易。”在一次采访中,中船重工719所党委书记张彦表示。


————————-----------                          
争分夺秒——老算盘解决大数据。

与普通的潜艇相比,核潜艇的构造更为精密、复杂,仅艇身上的设备就有上万台,所需电缆、管道也有几十千米长。为了筹集这些物资,黄旭华不辞辛劳,来回奔波,先后联系了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最终凑齐了核潜艇所需要的基本设备。然而部分精密仪器仍然欠缺,无论是艇型设计、弹道设计,还是模型制造、设备试验,都得人工亲自操作才能完成,工程量巨大。正当大家为此一筹莫展时,黄旭华另辟蹊径,鼓励大家用最“土”的方法解决最尖端的问题。当时国内还没有手摇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用老式算盘和计算尺来计算。他在采访中介绍,“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我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黄旭华院士为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学生题写寄语:“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至今,黄旭华还珍藏着一把北京生产的“前进”牌算盘,在手摇计算机出现之前,这把算盘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毫不夸张地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都是出自于这把算盘。”黄旭华笑言。


————————-----------                          
深潜大海,勇做深潜总师第一人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成功试航,我国因此成为继美、苏、英、法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当那一艘凝结了成千上万名科研人员心血的潜艇稳稳浮出水面时,黄旭华难掩心中的激动,与队友们相拥而泣。1974年中央军委将其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在短暂的狂欢过后,黄旭华又回到了核潜艇研制的前线,他日夜计算、钻研,不断改进核潜艇装置,为之后的核潜艇深潜做准备。1988年,核潜艇按照预定程序在南海进行300米极限深潜挑战。这是一项极具危险性的试验,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做深潜试验时就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因此,在深潜试验开展前,艇员们也不免心中忐忑。


2014年,黄旭华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原本不必下水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亲自参与深潜。当日,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艇员按照计划有序操作,庞大的核潜艇载着他和100多名参试人员,一米一米地下潜。100米、200米、250米……直至最终突破水下300米深潜。新纪录诞生了!当时已62岁的黄旭华,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即赋诗一首:“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               
隐姓埋名,三十年寂然无声

黄旭华和其他总师密切协作,共同奋战,带领科研人员,用13年的时间走完了美苏用二三十年走完的核潜艇研制之路,这一创举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牺牲。为了保证核潜艇的顺利研制,所有参研人员都必须严守机密,不得暴露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内容,甚至不得与家人联系。

1957年,在担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之前,黄旭华回家探望父母亲。离家之际,母亲再三叮嘱:“过去颠沛流离,如今工作稳定了,要常回家看看。”他答应了。然而,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与家人亲友断绝联系,全身心投入到核潜艇研发的工作中。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30年间,黄旭华从未回过广东老家,甚至在父亲去世时,他也未能回家奔丧。这数十年里,他日日夜夜守在实验室内埋头苦干,唯有在夜深人静之时,想起去世的父亲,想起临走前母亲的那一声叮嘱,一向坚强的他也禁不住泪眼婆娑。

1986年,当他再一次回到阔别30年的家乡时,盼了多年的母亲早已满头银发,母子俩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后来,从报纸上得知黄旭华的事迹后,母亲把自己的儿女都召集起来,只说了一句话:“三哥(指黄旭华)的事情,你们要谅解,大家就认可了吧!”

这句话,黄旭华记了一辈子,每每提及此事,已80多岁的黄老数次哽咽,眼角泛起泪花。“过去家里很困难,还想方设法培养我读大学。我30年都不回去,家里人自然有怨言,以为我大学一毕业,就把家给忘了。所以母亲的谅解,这辈子都让我非常感动。”


            ————————-----------                        
功勋赫赫,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隐姓埋名30年,黄老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潜艇,却从未有过怨言,也从未要求任何名和利。直至2014年,黄旭华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与核潜艇的故事才终于被众人所知晓。谈起往事,他淡淡地回应:“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我无怨无悔。”

今年黄老已届89岁高龄,但老骥伏枥,壮志犹存,他为国家、为核潜艇奔走的脚步未曾停歇。即使是在退出核潜艇研发一线后,黄老仍不忘继续助力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为核潜艇研发奉献自己的光和热。今天,已过耄耋之年的他仍然精神矍铄,从整理资料、场外指导、到全国各地作报告,他的工作行程都排得满满的,少有闲暇。在他自己看来,核潜艇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真正退休。只要我能动,就会继续做下去。我愿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贡献到最后一刻。”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黄老说:“今天的梦,还是核潜艇。希望中国的核潜艇更上一层楼!”寥寥数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仍如他当年决心献身核潜艇事业之时。数十年的光阴,一辈子的誓言。黄旭华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相系,与大海碧波相伴。这一路,没有掌声,没有鲜花,陪伴他的常常是只有一盏孤灯、一架算盘,以及无数个不眠之夜。然而他却毫无怨言,毕其一生,用汗水浇铸出了深海中的国之利器,用热血谱写出一曲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华彩乐章!

核潜艇,是黄旭华生命的意义。而爱国,则是他一生的主题。那驰骋于汪洋中的一艘艘舰艇,是他一生追逐的中国梦,亦是他对祖国深情的、无声的告白!

责任编辑 汪新


发表于 2016-5-4 10: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坚克难,成功研制第一艘核潜艇。

伟大的人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23 , Processed in 0.06629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