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2635|回复: 0

又见长安 文/谭树林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西安的旧称。由于历史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09:4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又见长安

文/谭树林

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西安的旧称。由于历史原因,长安曾有过迁徙,但大致位于现在关中平原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在这里先后有13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在这些朝代中,曾经建都长安的汉朝与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很长的一段的历史脚步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留下了痕迹,从而使这座城市极富底蕴,无不彰显着古老的文明和历史的沧桑。
1992年夏,我曾来过西安,一晃24年过去了。那时的西安看上去更加古朴,抬眼就能看到一座古迹,迈步就能走进古街,没有现在这么繁华和喧嚣。面对厚重的历史和众多的古迹,我的脚步也不由自主的奔走起来,大雁塔、小雁塔、半坡遗址、钟楼、鼓楼、历史博物馆等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也去了临潼的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秦始皇陵,每到一处参观瞻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年后,当我再次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全新的西安已完全不是旧日的模样,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满城绿色,欣欣向荣,到处都在焕发着勃勃生机。然而,那些著名的古迹依然分布在原来就属于它们的地方,依然是原滋原味,古色古香,它们用自己的古朴、沧桑和向人们讲诉着这座曾经辉煌的历史。
一、走近兵马俑
     兵马俑,位于临潼区境内,距离西安市区三十多公里,距离秦始皇陵1.5公里。上次慕名来看它,感觉就像下乡一样,出城后,走了好久才到了兵马俑博物馆。可是,这次再去探访它,在环城高速上走了没有多久,好像还没有出城就到了它的门前,城市的快速发展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当我再次走近兵马俑,整个景区没有大的变化,只是人行通道和外围绿化有了很大的变化,博物馆里依然是一号坑馆的高大和壮观吸引着所有游客。一号俑坑和24年前的样子没有大的变化,它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它实际上就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过洞中。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结构建筑,即从地面挖一个深约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间筑起一条条平行的土隔墙。墙的两边排列木质立柱,柱上放置横木,横木和土隔墙上密集地搭盖棚木,棚木上铺一层苇席,再覆盖黄土,从而构成坑顶,就像一座大的地窖,坑顶高出当时的地表约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砖铺成,现在看上去依然完好。坑顶至坑底内部的空间高度为3.2米。制作好的陶俑、陶马放进俑坑后,古人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门道,门道内用夯土填实,于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闭式的地下建筑。咋看上去,它们就是一座在地下列队待发的古代军人战队,一个个活灵活现,站立整齐,全副武装,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场面和规模都十分壮观。面对一大坑活灵活现的兵马俑,我又一次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中华民族的历史辉煌和伟大文明可见一斑。
秦始皇兵马俑,除了规模宏大,建设奇特之外,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精细,每个陶俑的发式衣着无一雷同,人像表情刻画入微,甚至能分辨出人物的相貌年龄,也似乎能揣摩出每个兵马俑不同的心里状态,栩栩如生。我看到最生动的一个兵马俑,看上去只有30岁左右,它略蓄着胡须,手持长戈,目视远方,表情肃穆,似有重任在肩、压力沉重。从他的服饰上判断,这应该是一名相当于“营级”的军事主官,他的手下有300多人。从这些人物特征的刻画上看,当年大肆践踏秦文化的焚书坑儒社会,也有着如此人性的一面。¬
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它不仅是中国西安的象征,也是中华古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兵马俑规模宏大,步兵、骑兵、战车、战马、战刀以及各种兵器应有尽有,一应俱全。现在发掘出的俑坑就有4处,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但是,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只有一号大坑,其他坑都没有彻底发掘,所有兵马俑都是呈战时方阵排列,生动地再现秦王朝当年千军万马的气势。这些古代军事力量,足以说明了当年的始皇帝就是靠着这支精锐之师横扫天下,统一中国。
      秦始皇兵马俑早已闻名遐迩,用举世闻名来形容它一点也不为过。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各国首脑、政要访华时,大都将西安作为访华的必经之地,而到了西安,他们的首选参观之地便是秦始皇兵马俑,每一个外国首脑都被兵马俑的壮观奇迹所折服,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与辉煌。¬
      据资料介绍,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杨村村民在秦始皇陵附近打水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当时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在惊吓之余,上报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经考古学家发掘论证后,确认为秦始皇兵马俑,这一发现极大地震惊了整个世界。当年的发现者之一的杨大爷,在我上次来的时候,他还每天坐在兵马俑博物馆门前,与中外游客签名合影留念,现在可能是年龄大了,早已回家颐养天年了。
二、置身华清池
        走出兵马俑,行车不多时,我们就来到了骊山脚下的华清宫,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24年间,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华清宫很清静,远处山脚下除了一些国家机关和大单位的疗养院之外,在华清宫周围以及进出华清宫的游人并不是很多。现在,随着对其进行大开发、大建设,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抬眼望去,一条长长的高山索道从山脚伸向山顶,好不壮观。
       说到骊山,总会让人不自觉地想起“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同时,人们又不禁会想到“华清池”。提起华清池,人们又不能不想起唐明皇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温柔香艳。 ¬
       当然,他们毕竟都不是什么好的货色,因为两个君王最终都难免失去了江山,而那两个美人,褒姒和杨玉环也都没能善始善终,死得都很惨。因此说,江山与美人是不可以同时获取的,其矛盾不言而喻。只是现在看来,昏庸皇帝的做法实在可笑,也可惜了那两个美丽的女人不仅白白送死,还要替男人担了千古骂名。当然,在古代社会里,宫深似海,予取予夺,完全由不得她们自己的选择,只能是任人宰割,只能是听命由天。我想,尽管他们都不是什么好鸟,但在今天的一些影视剧中,对她们过分的谴责和刻画也实在是脱离实际,不够公允。¬    华清池建在骊山脚下,虽然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然而,当我走进那里,却发现当年杨贵妃洗浴的池子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富丽堂皇,高贵典雅,见到的是不大的房间当中几个不规则的用石头砌成的池子,也只不过是用普通光滑的石头砌成的池子而已,没有光泽,没有色彩。在我看来,现在的华清池很简陋、也很粗糙,和现代洗浴设施简直无法比拟。我想,它只是因为有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洗浴的传说而声名远扬。
据史料记载,杨玉环本是唐玄宗儿媳,育有2子,夫妻和顺美满,因为容貌太过美丽而被公公夺爱。杨玉环专宠后,更是风光无限,杨家也随之鸡犬升天。但是,好景不长,它们的行为激怒了天下百姓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他们对杨氏家族的仗势欺人和专横跋扈强烈不满,纷纷要求皇帝处死杨贵妃,甚至不惜用哗变来要挟皇帝,为国家除害。结果,一代美人就这样烟消云散了,皇帝用牺牲一个女人换来了江山的稳固,换来了权力和尊严,这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军中将士逼皇帝杀皇妃事件。马嵬坡事件后,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一首《长恨歌》,诗中道出:此恨绵绵无绝期。然而,这是怎样的恨,而恨的又是谁呢?¬
古代的皇帝在此蒙羞,当代的蒋委员长也在这里遇到了麻烦。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蒋介石坚决拒绝其北上抗日的主张,强令其剿共,否则就把他的部队撤离到东边去。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再次上书蒋介石,请缨抗战,遭蒋拒绝。1936年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进华清池。
1936年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抓捕蒋介石。1936年12月12日晨5时,张、杨按计划发动兵谏,东北军冲进临潼华清池捉蒋,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然后,爬起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后来,被士兵发现活捉。从而促成了全国统一战线,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
三、登临古城墙
      古老的西安,古迹固然众多,毫不夸张地说,它的一砖一瓦都堪称古董,都有着千年的历史。当我从地下通道走过转盘来到它的拱形大门前,仿佛一下子穿越了历史,回到了古长安的世界。应当说,西安的古城墙,是典型的西安象征,它高大、古朴、威严,一看到它,就使我和评书里讲的古城联系起来,既古老遥远又深沉厚重。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筑起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它是西安外在的形象代表和重要标志。
      西安古城墙有四个城门:东门是长乐门、西门是安定门、南门是永宁门、北门是安远门。每个门有城楼三重,分别是闸楼、箭楼、正楼。底层有回廊环绕,古色古香,巍峨壮观。城墙东西长,南北短,如果步行一周,大概要用时三个多小时。
绕着古城墙信步观赏,我发现尽管有些墙体是现代修建或修补的,但也好像是站在了厚重的历史之上,心里非常震撼。在古城墙下,在护城河边,有很多当地的老住户结伙在此闲聊,有的在锻炼身体,也有的靠着城墙根晒太阳,暖暖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暖在了我的心上,闲适又温暖,似乎在证明着兵戎互见、烽火连天的场面已经过去久远,也似乎告诉人们,那只是历史,与现在毫无关系,丝毫看不出昔日的兵荒马乱场景。但是,只要你回过神来,用心的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在修茸一新的城墙上,隐约还能看到过去古城的沧桑,还能听到远处马蹄声声的厮杀声。 ¬
24年前,因初来西安,为了饱览城墙的雄伟,我登上了古城墙。站在高高、宽宽的城墙之上,迎着自古以来在黄土高原上呼号的清风,边走边四下张望,大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威风,在这种神威之下我瞬间完全陶醉其间了。如今脚下的这道城墙是明代的城墙,全长也不过十几公里,只是唐朝时期全部城墙的九分之一。可见,唐朝之盛,让人难以想象。
      从鼓楼附近走下了城墙,城门口的市井气息又把我带回了现实。只见到处都是抖空竹的、吹唐人的、捏面人的,这些从电视上看到过的景象,果真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捏面人的老人面前的箱子上插着不少作品,从传统的孙悟空到最流行的形象都有。一个调皮的孩子让老人给捏个机器猫,还不忘嘱咐捏像点,老人眼都不抬地说,都捏了20年了还不像。说着,只见他手中没几下的工夫,一个活灵活现、笑容可鞠的机器猫就诞生了,真是叫绝。我看着他那副举重若轻、神态自若的样子,立刻想到了“身怀绝技”四个字,真的了不起。
西安古城墙,一处高大优雅的古迹名胜,你简直就是一位丽人,任何人都禁不住想要走近它、靠近它。应当说,在这近距离的接触中、在这充满温情爱意的感知中、在这远离古战场厮杀硝尘的现实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悠远、深沉与厚重,感受到了中国古都的文明和辉煌,同时,我也仿佛与中国历史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
四、徜徉书院门
书院门,是西安的一条仿古步行街,地处西安古城墙下,入口就在西安南大门转盘道的东侧,沿西安的南城墙蜿蜒向东,与名满天下的西安碑林相通。一座高大的牌楼上书写着书院门三个金色大字,她得名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
这次来西安,我并没有再上古城墙,而是在拱形门前驻足观看了一阵之后,便沿着城墙跟走了一趟书院门。这是一个各得其所的地方,它的骨子里透着古色古香,却依然活泛,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物品,勾勒出一个个逝去的十三朝帝都的模糊背影。书院门就像北京的琉璃场、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观前街,古董、字画、瓷器、陶器、玉器、宝石、根雕、文房四宝等等应有尽有,都与文化有关。
现在的书院门和过去相比,市场化水平更高了,在这里展示的小玩意特别多,除了文房四宝、古玩字画、雕刻印章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东西叫“埙”,它是我国最原始的一种古乐器,葫芦状,身上有八个小孔。据说古埙从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先民遗址中出土后,一直默默无闻,后来,经过研究和推广,埙这件古代乐器才被西安大众所接受,并成为一种风俗。贾平凹在他的小说中写道:“邀三五好友月夜登城吹埙,浑厚、悠长、闷浊、神秘、暧昧的埙音,让西安人都竖起了耳朵。”可不是嘛,当我走在这条古文化街上,埙的声音不知从哪里就冒了出来,到处都有它的弥漫,让人觉得特别温馨和浪漫。 ¬
    确实,很多西安人都会吹埙,这也许是西安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习惯。一时间,书院门的所有摊点上都摆满了陶埙,西安人把这些复活的古乐器推荐给南来北往的游人,作为来到西安旅行的纪念品。很多游人也把它作为礼物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在书院门的摊点上,好多卖埙的摊主信手吹奏着很多人都听不懂的埙音,悠扬的音乐在古老的西安城里变得更加古朴典雅,甚至高尚。我不懂音律,更不懂埙的技巧,也就没有听出什么美的音色。只是我对那些精美的青花笔筒、水洗,各种制作精良的毛笔、镇尺等文房四宝偏有爱好,把玩那些古朴的书法用品,喜爱有加,爱不释手。虽然路途遥远,行李中已经是没有了空闲,但我还是选择了比较精美的一套文房四宝,作为这次又见长安的纪念,回家也能派上用场。
五、品读古风韵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最有资格叫“城”的,可能就只有西安。不论从古代世界城市格局来看,还是从我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规模来看,没有一个能够超越西安的。尽管那时的西安叫做长安,但它的确给中华民族涂抹上了一种绚丽的色彩,它与罗马、雅典、开罗等世界著名城市并称“世界四大古都”。遥想当年,它用厚厚的城墙规规整整地圈出一个城,四边设立城门,人来人往,晨钟暮鼓按时响起,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4年前,我从书院门出来,向右一拐,就进入了著名的碑林博物馆。出乎我的意料,碑林并不安静,游人如织,很多卖字画、字帖的商贩和民间画家也聚集于此,进行着不同需求的交流与交换。一眼望去,石碑林立,长廊尽展,古代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等中国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应有尽有,且不说它们是否真迹,倒也尽收于此,赏心悦目。
初次漫步在碑林之中,尤其是看着这些古代大师的作品,心情格外激动。那一块块冰冷的石碑上都镌刻着历代大师的精美书法杰作,只有近距离欣赏、认真的诵读,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书法的内涵和意义,也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精华。然而,在大部分石碑上能够欣赏到那些隽秀刚劲的书法艺术之外,还有一些石碑上模糊不清的字迹和文言内容使人不得要领,即使有人讲解,也是云里雾里,颇显自己的才疏学浅。不远处,我发现有个做碑拓生意的地方,很多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师书法作品,从碑上拓下来,精心装裱后留作纪念。我也在满眼的字画中寻觅起来,一幅是慈禧太后书写的:“平安富贵”纵轴字画和另一幅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的横轴字画映入眼帘,直觉告诉我,它们就是我喜欢的字迹,一幅古朴洒脱,自然隽秀,一幅规整大楷,彰显皇家气势。用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这两幅拓片就已经在师傅的手中完成,黑白相间的字画十分精美。
     走出碑林,我来到了隐于化觉巷深处的寺院——东大寺,这座可以追朔到唐朝的寺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真寺。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每到朝拜的时候,戴白色小帽子的穆斯林有秩序的走进来,进行一天五次的祈祷。奇怪的是,墙外是幽静的几条巷子,每条巷子上面都用帆布遮挡,阴凉舒爽,行走其间,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当年阿拉伯人不远万里慕名远赴长安顶礼膜拜的情形。
24年后,我再次走进书院门,又一次受到了古老文化的洗礼。当我又一次注目于碑林门前,我的心情格外激动,那高大的牌楼,那古老的门庭,亦或是脚下的石板、青砖,都让我久久的凝神欣赏,不忍离去。在即将走出书院门文化街的时候,我和一同前来参观的董兄每人选了一块自己喜欢寿山石料,刻下了自己喜欢的文字,以作纪念。
      夜幕降临,借着满城璀璨华丽的灯光,我远远地注目凝神欣赏着钟楼和鼓楼,那恢宏的气势足以彰显了十三朝历史的久远和辉煌。我忍不住迈开大步登上了位于市中心的钟楼,当站在钟楼上的那一刹那,整个古城呈现在我的眼前,一览无余,大气豪迈。我似乎看到了既古朴又现代的西安紫气东来,玉脉如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6-18 17:05 , Processed in 0.0594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