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5116|回复: 3

2017.2.28副刊选发《评董保存〈陆战之魂〉》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型小说

距 离
杨天斌

  迈进教室,总有点芒刺在背的感觉。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不动神色”,可额头上还是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后排座位上,几位风姿绰约的女青年朝我努努嘴,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我无疑成了众目睽睽的对象。也难怪,自己那副寒酸相,和眼前高雅的学府气息毫不谐调。坐在座位上,摸着满是胡茬的下巴,望着妻子昨夜洗刷干净的女儿用过的旧书包,心里的那份懊悔和惭愧自不待言。
  来自各个单位参加党校函授学习的同学都陆续到齐了,我这才惊异又欣慰地发现,来的人都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些身体高矮胖瘦不一的“孩他爹”、“娃他妈”们,目光躲躲闪闪流露着难为情。
  “唉!你知道《干部写作》这门课谁代吗?”
  “听说是个工人,还是个女的!”
   邻座的几位女学员叽叽喳喳地小声嘀咕着。
  “是个业余作家,经常用“晓荷”的笔名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和小说。”
  “晓荷”,这个名字好熟悉呵,我在记忆里细细地搜寻着。对了,“晓荷”不就是厂里那几个崇拜鲁迅、海明威、沈从文、川端康成的业余作者经常赞誉的工人作家吗?好像还得过什么文学奖,去年的省报《文艺副刊》上有篇文章叫《晓荷的叶脉连着故乡的血管》还专门介绍过。
  这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女同志。三十二三的年纪,扎着一束马尾辫,漂亮的瓜子脸上写着自信的微笑。她是谁?记忆又一次把我带到遥远的中学时代。那时我18岁,着迷似地喜欢上了文学,同班有一位女同学和我爱好一致,也迷恋着缪斯女神,我们在一块读书、讨论,互相修改习作。想到这些我的脑海中终于定格了她的形象,我敢肯定刚才进来的女同学就是我中学时代的女同学!
  往事不堪回首。这些年,我心中那些被称为散文、诗歌、小说的东西起初被抽烟、喝酒、闲聊乱侃代替了,而后又被婴儿的啼哭、繁琐的家务和哗啦啦的麻将牌搅乱了。而她也肯定走了与我相同的道路吧?要不,时隔这么多年怎么这么巧又在同一个空间里相遇,在补习的过程中追寻失去的理想呢?
  上课铃声把我拖回现实中。可是怎么不见老师的踪影?
  突然,座位前排的她站起了身,一阵轻风似地飘上讲台。“同学们,站上决定,干部写作这门课,由我给大家代任!”学员们惊讶地轻轻“哦”了一声,而我简直成了呆头雁,不敢正视她那双星星般明亮的眼睛。
  许久,我才抬起头来,在打量她的同时,我也在偷偷丈量我与她之间突然出现的距离……

新书短评

对待历史 求实存真
----评董保存纪实新作《陆战之魂》
白烨

  许多人知道我是一个文学评论家,但并不知道我还有另一个阅读兴趣,那就是痴迷于军史。我常常是白天看小说,晚上看军史。床边放的大都是有关军事人物、军事历史的书籍。在我看来,军史里有党史,有国史,它跟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密切相关、血肉相连。
  读到了军旅作家董保存所写的纪实作品《陆战之魂——中国十八个集团军》,我惊喜万分,可以说是伸纸疾读,先睹为快。
  《陆战之魂》这本书有两大特色。
  董保存用简洁清新的文字、朴素而又不失张力的语言,以中国陆军现有的十八个集团军的发展沿革为主线,以点带面地写了每一个集团军成立与成名的战史、战例,以及那些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英雄模范。在我的阅读范围里,一本仅用25万字就能很好地展现十八个集团军的历史和现实的风采的书,尚不多见。每个集团军也就一万多字,这一万多字,几乎全是我们所说的“干货”。 既为我们梳理出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又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有趣的细节。历史的脉络是穿起你一颗颗珍珠的那条线,而丰富生动的情节和细节,就是一颗颗闪光的珍珠。从而构成了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看”。对于一般的军事文学爱好者或者对于对军史刚开始感兴趣的青年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会使你的阅读变成悦读,同时也会给你很多的启发思考。
  我们说这本书是“干货”,是说它的真实可信。作者可以称之为一个专家型的作家,也是我军著名的军史专家。他长期研究军史战史,包括一批开国战将的生平。他对每支部队的史事可以做到如数家珍。几十年来,他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党史军史纪实性的作品——《毛泽东与蒙哥马利》《授衔怀仁堂》《杨余傅事件真相》《四两拨千斤》等。他对这类纪实性作品心存敬畏,秉承的原则是萧克将军曾经告诫他的,对待历史,对待历史人物要“求实存真”。所用的材料,都要经得起考证,对于那些道听途说或是经不起反复推敲和验证的材料,他是坚决不用的。经过反复核对史料和当事人的回忆,最后才成文发表的。而且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经历了一年多的过程,经权威部门反复审核。所以我们说,这本书既不是演义,也不是戏说。这部书,完全可以当做历史来读。所以我认为此书无论对于军事爱好者,还是对一般的研究者来说,都非常有用。这部作品充满了正能量、主旋律。
  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好看、耐看。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述历史,用小细节的组合来塑造人物,作者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我们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一部讲说历史的书弄得不好,就会枯燥无味。作者在这部书中特别会讲故事,他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把一个集团军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把这个集团军的那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能将读者拉入历史现场里,拉进历史的进程中,让你读得兴味盎然,不忍释卷。作者的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也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希望他的故事,越讲越好,越讲越深入人心,多用引人的用故事构筑我们中国军史的文学画廊。
  军魂永在。就是董保存所寻找的 “陆战之魂”。这就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近日,山东滨州市杨柳雪周恩来纪念馆与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举办了纪念周恩来诞辰119周年丹青笔会。王培栋、孟宪平、马鸣和、范正祥、黄振杰、刘保国、窦同聚等书画家现场挥毫,以书画的形式寄托了对周总理的深切思念和敬仰之情。赵日超摄影

往事回眸

三干会
蔡 怀 森

  上世纪70年代初,正是农业生产和农业学大寨时期。那时县一级工作主要是农村工作。每年三月份,总要开一次县、社、队的三干会。到队,即大队党支部书记参加。我曾作为知青代表参加过一次。
  按时间安排,由公社通知下来。离城近一些的,自己在会议召开前一天自行进城报到,远一些的,在公社集中,由公社农机站进城的拖拉机捎上,一个公社,三、四十人,自带行李(一床被子,一张草席),下午3—4点钟,全县各乡村干部全部在县委招待所集中,以各公社为单位,找自己住宿处。那时招待所多为普通民房,每处房子门口贴一张红纸,写着公社名称及人数,屋内靠墙一圈早就准备好了铺着稻草的地铺,边沿用木方或砖头拦齐,上面铺着柴席。报到人员到后,按标号找到自己住处,放下背包,先在柴席上铺上自己带来的草席,再放上被子,一圈人挤在一起,就算安置好了。接下到了开饭时间,服务人员抬着粥桶,还有放馒头的盆子,碗筷和一盆豆腐烧白菜,放在屋前的空地上,八人一圈,蹲着就餐。时间不长,菜和馒头肯定全部吃光,粥或多或少剩一些,完后就是相互邀约,出招待所去找澡塘洗澡了。
  那年月,在乡下,除进城,赶集偶尔洗一次澡,进城开会,必定是要去澡堂泡泡的。
  第二天上午正式开会,什么人,讲了些什么,都记不得了,印象最深的是中午散会后,回到住处,地上每摊一盆红烧肉,一盆白菜豆腐,一桶热气腾腾的大米干饭。特别是那一盆红烧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家立刻一齐动手,盛好饭,当然是筷子一起伸向了红烧肉。很多年以后,我都记着那红烧肉的滋味,是那样的香浓可口,尤其是那大块的肥肉,到嘴后,就像是一架整天转动磨合而干燥的齿轮,被浇上了浓浓的青油,无声的,欢快的,滋润的融入和畅意。一些有经验的,还要倒些油晃晃的汤卤,拌在饭里。吃得差不多时。再将白菜豆腐倒进肉盆中,搅拌着,就这样,直至两盆菜全部吃光,这顿饭也就结束了。
  会议共三天时间,每天中午如此,不收伙食费和粮票。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惬意的,也是有些奢侈的招待。当然这种待遇不可能是经常的,能享受这番待遇,须是开三级干部大会时,最低在大队书记任上。
  会议最后半天,一般是先进表彰大会。下午,在获奖单位捧着镶嵌在玻璃镜框中的奖状,回到住处,也就各自收拾行李,各按各的方式和途径返回乡村,准备春耕生产了。离开招待所返乡的一刹那,我还记得当时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招待所当一名服务员,厨师也行。
  多年过去了,在后来的工作经历中,我参加过无数次各式各样的会议,可我还是记着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那次三干会,那盆红烧肉。

情感独白

静待花开
苏雪巧

  四年级班主任徐老师在孩子同学群里发了张瓶养风信子的图片,一个瓶里花已开,紫色的花朵正生机勃勃地拥簇在绿色间,透明玻璃瓶内白色的根须浮在水里缠缠绕绕,煞是好看!另一个瓶里的还没有开,饱鼓鼓的正整装待发。图下配文为,教育和养花一样,花开有先后,花开总有时,请学会静待花开。教数学的刘老师留言说,是的,每个孩子的花期都不一样,家长只要坚持不断地为孩子提供阳光,水分等营养,终有一天会开出最美丽的花。
      家长们可随时随地老师探讨交流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老师也会及时在群里给家长们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优秀的学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调皮的学生也会因为班干部的监督,不但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回到家,还要接受家长的严词厉语。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科技节活动,体育健身比赛活动,户外踏青活动等等场景,家长们是不可能跟孩子在一起的,想了解孩子的动态,互动能力如何,还真亏了老师用视频拍下,发到群里。
   以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教育方法,在管孩子时难免动怒。结果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弄得不欢而散。上学期和徐老师微信交流后,他建议我可以从听写,背诵,阅读入手,只要坚持下去,必有果效。于是,我找出孩子入学以来所有语文课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以及晚上完成功课后的时间,循序渐进,每天坚持听写半小时生字组词,反复练习,错了的及时订正。过几天,再听写之前有错的部分,循环巩固。如今,五个听写本已被分别标上序号,存档。相信以后这听写习惯一直会坚持下去,本子也会积存的越来越多。该背诵的课文,及时背诵,随时巩固。阅读的习惯,在二年级时已经养成。关于数学,主要在于细心多练习,多动脑筋。这只慢蜗牛尽管进步不是太快,但只要坚持往前行,总会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意想不到的惊喜。
   静待花开,需要一粒好种子,起码是活的,有生命的种子。在接受泥土中的挤压,水分里胀大,新的生命催促着渐渐爬出地面,与空气交合,继而接受阳光的洗礼,才能如蜗牛的速度在不急不缓中长大壮实。一切都是美善的,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一切都会过去的,只是我们时常在曾经的流年里忘返。惊喜是瞬间的,努力才会让自己变得有深度和厚度。
  风起了,云涌了,我在树影斑驳夕阳下看生命的年轮;雨落了,心静了,我在粉黛飘香的荷叶里观飘荡的波纹;雪飘了,情安了,我在冰清玉洁的思念中想这一季的美好。静待,悄悄地欣喜。我看见一季花开的惊喜,我怀念一季收获的感动,静待水样年华的点点滴滴。金秋的稻谷谦卑地低着自己的头颅,那饱满的籽粒多像待产的孕妇,等待一双收获的大手接受一份希望的托付。教育孩子阅读经典,开启智慧之门,用冷静从容睿智的心态接受学习成果瓜熟蒂落。
  一觉醒来,我依旧在平淡里打磨时光,用文字的这张网捕捉偶遇的惊喜。天空的灰色被赶散了许多,阳光透过渐渐密集的枝桠把细碎的银子铺成一地。空气中潮湿的味道,让正在排毒的肺荡漾在惬意的摇篮里。静待花开,在孤独里守护,在寂静里打磨,为那片能长出惊喜的土壤。

《水调歌头》淮安
蒋春明

    今上状元阁,昔有曲江楼。天下人才群聚,美景不时收。文赋枚皋父子,武略兴汉豪杰,琳檄震王侯。千秋繁华史,渐盛启邗沟。   红颜鼓,须眉笛,话西游。雄气英魂哺育,沃土毓风流。滋圃虎门捐骨,鞠通杏林济世,刘鹗胜同俦。翔宇无伦比,正气引神舟。

仰望天空
孙德喜

从那一刻开始
母亲走了的那一刻
一朵圣洁的白云
永远飘在我蓝蓝的天空
仰望,我时时仰望
仰望母亲俯视的眼睛

母亲走了
家乡也飘离而去
我在异乡漂泊
我不孤单
冷风吹来的时候
我仰望蓝蓝的天空

我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
当我仰望的时候
只知道蓝蓝的天空
飘着一朵圣洁的云

村庄故事

大锅灶
 骆洪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苏北灌溉总渠南边的老家, 家家户户都支有一口大锅灶。家境好的,支的是两锅一罐,双灶塘,灶台宽敞气派;条件差的,支的是单锅单灶,简单实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庄户人家里什么都可以缺,唯有大锅灶不能缺。父亲曾经给我讲过家里大锅灶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兄弟五人,排行老大。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不久,爷爷找他俩谈话,说道:你们已经成家了,就自立门户过日子吧。村子西头的三间老屋分给你们,口粮、烧草、农具及锅碗瓢盆也分一些给你们,你们结婚时的衣服被褥也全部带过去,其他的生活用品自己添置。父母亲明白爷爷的用意,点头应允。  
  第二天,父母亲就搬到老屋去住了。老屋是低矮的土坯草房,两间面朝南,一明一暗,一间锅屋面朝东,屋前有一小块自留地,可以种蔬菜,屋后还有一个小河塘。新住所父母亲很满意,虽然是土墙草屋,但是不透风不漏雨。小俩口单独过日子,倒也自由自在。唯有一事让父母亲犯了愁,就是锅屋里的锅灶是单锅单灶,因年久失修,一副歪歪斜斜随时倒塌的样子。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将就着用。先烧饭,后烧菜,有时为了节省柴草,饭菜一锅煮。因此,新支上一口大锅灶,就成了父母亲的最大心愿。他俩商量好,从现在起,省吃俭用,在明年的麦收前,支上一口两锅一罐的大锅灶。
  父母亲要支上一口新的大锅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备好几百块土坯砖,几十斤白石灰,两口大铁锅,一口铁汤罐。其次,还要请专业的支锅灶的大师傅。父母亲从河塘边挖土挑到生产队的谷场上,用铡碎了的稻草末和水与之相伴,赤着双脚在上面来回不停地踩踏,还要用铁锨反复多次的摔掼。等到土粘熟后,用手捧到木制的砖模子里去抹平,再轻轻拿掉木模子,一块像砖头一样大小的土坯砖才算做成了。
  开春后,经过一个冬天的土坯砖干透了。这时侯,母亲拿出结婚时的“压箱钱”,让父亲到乡供销社买回了石灰和铁锅等物品。请来邻村专门支大锅灶的王大爷,他支的大锅灶聚火省柴草,通烟效果好。
  麦子收割前,父母亲的大锅灶支好了。大锅灶既大气又漂亮,雪白的灶台上安装了两口铁锅,一大一小, 中间有一只小汤罐, 灶墙上还有放油灯和灶神爷的地方。爷爷奶奶高兴极了,带来了猪肉、豆腐和蔬菜,一家人吃了一顿幸福而快乐的“暖锅饭”。从此以后,母亲用大锅烧饭,烧猪食,小锅烧菜,小汤罐里的热水洗碗筷。
  我是吃这口大锅灶烧出来的饭菜长大的。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大锅灶烧出来的饭菜很好吃。麦收时节,大锅灶上总是飘浮着麦面鲜美的味道,小麦面饼、面条子和大馒头轮换着吃。中午时分,母亲经常会从自留地里摘一个又圆又长的大番瓜回家,番瓜锅里贴面饼,番瓜甜,面饼香,一顿午饭真吃得又甜又香。秋后,新米下来了,大锅灶上又会飘浮着稻米清香的味道。雪白的大米饭亮晶晶的,没有菜也能吃上几碗,尤其是金黄色的饭锅巴,又脆又香。那时,母亲最拿手的菜肴是猪肉炖粉丝。
  大锅灶伴随着父母亲四十多年了,至今还舍不得放弃。八年前,老屋翻建成两层楼房,老锅屋和老大锅灶父母亲不让重建,修修补补,至今仍在使用。他们不愿意和我们在城市里居住生活,想孙子了,进城来住一两天就回去了。问其原因?他们说,一是城里人不熟,没朋友;二是嫌煤汽灶烧的饭菜不好吃。我想,他们还是离不开早已习惯了的乡村生活。


岁月留痕
打夯
周建洋

    垫宅基就是要在平地上垫起一处高高的宅基。做宅基地的土不能用农田里的熟土,不仅因为农田中的熟土取走后会影响庄稼的生长,更因为农田里的熟土做宅基地不太结实。宅基上土都是从附近的河边或者荒地中取来的生土,这些土庄稼不易生长,而做宅基地却很好。虽然宅基地需要土很多,但由于运土的任务可以由家人慢慢完成,倒不需要什么成本。村民们往往在收工之后,或者闲余之时,运上几车或挑上几担,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就可以运够了做宅基地的土。有的人家甚至在盖房子前好几年就准备了宅基地的土,当然,每天运土也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特别是要结婚的儿子是很卖力气的。
    正式打夯那天,主人家要准备平时很难见到的鱼肉烟酒,烟酒都要档次好的,鱼肉都是大碗的上桌,这样打夯的人才肯卖力气。早晨请打夯的人吃早点,一般是蛋炒饭和肉包子,蛋炒饭中的鸡蛋要多,油也要多,这样才压饿。吃完了早点,打夯的人就开始打夯。他们用四根粗木棒,成井字形围在大石磙的四周,再用麻绳捆结实。每根木棒的一端一个人,共计八人,一起喊着号子,把大石磙高高抬起,再一起丢下大石磙,利用大石磙的力量砸土。刚开始打夯,大石磙落下去后,地面会留下一个深深的坑,几次砸下去后,大石磙落下去砸的坑就很浅了,于是,他们再顺着这个坑的旁边再砸。这样一排排地砸过去,直到把所有的地面砸完,还要来回再砸上几次。
    打夯很费力气,就算壮劳力砸不了太多下就要休息,这时候主人家就要递上烟和点心,让他们一边休息,一边补充能量,同时说着一些感谢的话。当然在打夯的时候,主人家也在准备中午的饭菜,饭菜当然会很丰富。主人家准备饭菜的时候,往往是当着打夯人的面,也是让打夯的人看到自己准备的饭菜,让他们卖力打。中午打夯的人是放开了肚子吃,和主人家开着玩笑,说着一些祝福的话。在酒足饭饱之后,主人家顺便求着大伙在盖房子的时候再来帮忙,打夯人都是满口的答应。
    我记得,那时候打夯人在村里的地位是很高的。现在村民盖房早已不再打夯,打夯已经成为记忆中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8: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喊  春
张红亚


雨水。这时,润润喉咙
必须喊一嗓子
将音量调到最大

喊得东风发热
喊得黄河拐弯
喊得响雷炸开百花
喊得漫天裙裾飘扬
喊醒蜜蜂,喊醒蝴蝶
喊得大地欢颜

唢呐,曲胡的喊声都太单调
摘一枚柳叶,抽一根柳条管
鼓起腮帮子一起喊,和弦
才是春天的交响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8: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戽涵洞
张士旺

  深秋季节来临,稻穗打绿豆色了,就停止灌溉,加之天气渐冷,雨水也少了,田野里的水基本都积聚到低洼的排涝河里,鱼儿自然也就跟着进入排涝河了。而我们老家排涝河上的涵洞尤其是水泥筒子因埋设年代长,大多下沉在水下,加之里面黑咕隆冬,这就成为鱼儿躲藏及保暖的最佳场所。因此,冬天捕鱼,用小网探鱼扒箕扒鱼穿皮裤摸鱼外,我们这些“鱼摸子”往往还会戽涵洞捉鱼。
  戽涵洞是个笨方法苦活儿,因为冬季排涝河里的水不流淌了,相对静止,于是我们就在涵洞两头打坝子,然后用盆桶笆斗什么的把涵洞里的水戽掉。水尽鱼现,鲫鱼、鲤鱼、鳊鱼、鲢鱼、鳜鱼、昂刺鱼,什么都有,而且往住收获不小,少则几斤,多则十几甚至几十斤。

  当然,戽涵洞偶尔也有失手的。记得有一年结薄冰的季节,我走亲戚路过离家十几里路的一条大马路上,发现一个排涝河水泥筒大涵洞,这涵洞至少二十米长且有一米多粗,涵洞深藏水下,凭经验判断里面鱼肯定不少。第二天正好星期日,一大早我便约了四五个年龄相仿的十来岁的小伙伴,带着铁锹盆桶等家伙去戽涵洞了。戽了一个多小时,水快见底了,只见里面的鱼又蹦又跳,我们兴奋极了,劲头更大,连戽带戽,不一会水戽干了。想不到的事儿发生了,原来那么多蹦跳的鱼儿竟全没了踪影,我们猫着腰拱到涵洞里面一看,原来这几截大水泥筒连接处缝隙过大,加之大河大水流多年冲刷,使水泥筒下面淤泥掏空了又形成小涵洞,鱼儿便从大水泥筒缝隙钻入水泥筒底下小涵洞里了。明知水泥筒下面藏着不少鱼,但面对坚硬结实的水泥筒,我们无计可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3-1 21: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各位上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9-29 02:11 , Processed in 0.055796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