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5902|回复: 3

[原创]寻找花明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5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找花明楼

陈富强

从不少已经披露的史料,或者民间流传的版本来看,刘少奇与毛泽东之间的矛盾,多是因为毛泽东的地位受到了挑战,才有了后来刘少奇的到开封。

我却不这么看。

韶山冲与炭子冲相距不远,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以湖南的地理,它们差不多就属于同一个地区了。这是湖南人的骄傲,一个地方,出了两位主席。但现在很多人在评述毛刘之间的矛盾时,却往往归咎于“一山不容二虎”。其实,毛泽东在建国后的地位,是无人能撼动的,刘少奇最后死于开封这么一个古都,从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意外,但多少又有些在情理当中。

炭子冲刘少奇的故居,在建筑格局上,与韶山冲毛泽东故居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屋前都有池塘,它们的周围,都是青山迭翠,这是祖先的选择,或者是湖南一带有实力的家族在建房时所要考虑的风水。有所不同的是,后来建成供人瞻仰的故居稍有差别。韶山冲的故居与铜像广场、纪念馆比较分散,而炭子冲的则相对集中。而且,看毛泽东故居,基本上下车后转个弯就一目了然。但是看刘少奇故居就不同,需要拾石级而上,才能走近刘少奇的铜像广场。

刘少奇铜像看上去色泽有些黯然,可能是材质加上日晒雨淋之故。手挟一枝香烟,刘少奇双目凝视前方,在他视线所及之处,是连绵不绝的青山和他美丽的故园。但是,我能想象,这个形象的刘少奇,他所眺望的,不仅仅是故乡的山水,他的心里,装着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他忧郁的眼神告诉我,他是何等的忧心如焚。他那么宏大的建设规划都只能和自己一起远离北京,回到曾经是繁华世界的开封古城。

进刘少奇故居天井,门楣上有一块沉重的匾额,上书“刘少奇旧居”。据说,这块现在看来非常珍贵的匾额是当时的炭子冲公社食堂炊事员保存下来的。以当时的形势,要保存这么一块匾额,恐怕是要冒杀头之罪的。炊事员将它翻过来当作切菜的案板,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每天所吃的菜肴就是从刘少奇的身躯上一刀一刀切出来的。我不知道这个传说是真还是假,如果是真,第一个保存匾额的炊事员堪称具有英雄的胆识,他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

纪念馆内容丰富,若要细看,大约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走马观花,三件物品让我难以忘记。准确地说,物品是两件,另外一件是刘少奇说过的一句话。
第一件物品是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时用过的一枚印章。印章下面还陈列着一张他任命某个部长的任命状。这枚印章,刻着刘少奇的名字,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荣誉,当然,也是一种至高权力的象征。

第二件物品是刘少奇的遗体火化证明书。上面写的却不是刘少奇,而是刘卫黄,家属栏签的是刘原。我在史料上所知道的情况在这儿得到了印证。刘少奇病死开封,到死也没有用上他曾经作为国家主席的名字。而家属栏的名字并非他儿子所亲签。

一个国家主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是以这种方式消失在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与热爱的土地上,可能在人类文明史上,也是颇为罕见的。

但是我相信,当火焰吞噬刘少奇的肉体时,他的灵魂其实已经复活。

第三件物品是刘少奇说过的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刘少奇说这句话时,他的处境已经很艰难了,国家主席之尊已经扫地,他在开封,再也无力眺望北京的天安门,甚至他的家乡炭子冲。

湖南人在说到毛刘时,很会掌握说话的技巧。他们在骄傲自己的先辈时,不愿过多谈论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恩怨。但他们也会说关于铜像的颜色问题,比方说这两尊铜像都是同一家厂铸造的,用的是同一种材质,但刘少奇铜像色泽却先于毛泽东铜像黯淡了。至于为什么黯淡,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这似乎想要证明一些什么,也许,毛泽东的光辉在他去世后也要盖过他的同乡刘少奇。这样听起来很有些荒诞,但经历过那个荒诞年代的人,却会很自然地相信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传说。

当时光过去很久,传说是民间惟一的传承。

其实,当所有人都认为刘少奇对毛泽东的地位形成了挑战,毛泽东才容不下刘少奇。在我看来,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毛泽东最终不肯退出政治舞台的中心,不仅仅是因为刘少奇要接替他出任党主席,因为刘少奇确实具备治理这个国家的能力。事实上,毛泽东也有意让刘少奇走上前台。

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有一幕很值得史学家研究。大会闭幕那天,与会者在按惯例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时,也有人自发地高呼了“刘主席万岁”。当时毛泽东在听到这个口号时,是什么心态呢?我不得而知,但他表现出来的肢体动作是拉住了刘少奇的手,并且说了这样一段话:“少奇你听到了吗?现在是两个主席,两个万岁,很好嘛,‘万岁’的重任,你早挑起来啦。”

我在看到这段网上广为传播的资料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那些高呼“刘主席万岁”的人肯定是支持刘少奇在领导经济建设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智慧。但是依当时的形势,这种高呼,很可能加剧了刘少奇的危机。

我一直认为,毛泽东和刘少奇最终出现那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结果,是他们的治国理念出现了偏差。毛泽东当然是公认的开国领袖,但是当他用政治的手段治理这个庞大国家的经济时,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刘少奇试图改变这种治理方向,这无疑对毛泽东希望构建的理想社会产生了严重威胁。极具诗人气质的毛泽东对建设他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有自己的方略,当刘少奇执行的路线与他的理想出现了裂痕,他的反应是必然的。

刘少奇故居炭子冲所在的乡名花明楼。如果从字面上理解,花明应当是一座楼。但我在花明楼,没有看到我想象中的那座楼。也许,花明楼只是一个地名而已,它本没有楼,所谓的楼,只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即使后人为了附会花明楼这个地名而建起了一座塔式高楼,也与花明楼没有必然的联系。

就像花明楼出了个刘少奇,他至死都得不到一个国家主席应有的尊严,但他相信历史是人民写的。他在死后终于回到他的家乡,他的灵魂终于可以安息。

是的,花明有楼,我不用再寻找,因为它就在我的心里。那应当是一座丰碑式的高楼,耸立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历史也许无痕,但在人民的心中。
发表于 2006-11-5 18: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富强的讲述,使偶熟知了一段历史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5 20: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现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6 13: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揭密了刘少奇之死的真实原因,评述着一段已被遗忘的历史,也唤起了读者的思索。不过历史已为历史,我们还是要向前看的,至于楼嘛,各人心中自有,也好比没楼的花明楼在楼主心中形成的那座楼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7-5 11:53 , Processed in 0.0567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