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顺
三月初,推开淮安驸马巷7号一户普通民房的大门,我仿佛与一名腆着大肚子的小媳妇打了一个照面。这人额头梳出一道汗箍,辫子盘成了髻,发髻为馒头式,还插着一只亮闪闪的银簪子。见有人进院子,她操着浓重的清江浦口音,客气地和我打招呼,并爽朗地让座。我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这不就是街坊常提到的,周家迎娶的清河县万知事家排行第十二的十二姑万冬儿吗?她和我打了招呼后,就忙着坐在小院子里做针线活了。她的手很巧,针线在一件即将成型的小儿衣襟之间飞快穿梭,身旁那个小篾箩里,放有几件已做好的婴儿衣服,她是为迎接一个新的生命在忙碌着啊!
又过了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路过这个小院,仿佛听到了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小院子里清晨的宁静。不知道是谁先叫了一声:生了,生了,是个男孩!这时,小院开始忙碌起来。一个男人随即设香案,向祖先报喜。家里有人找来了万年青、吉祥草放在堂屋前,又准备了红鸡蛋、算盘,并派人到清江浦万知事家报喜。从此,这个小院子里,多了一名婴儿的啼哭声,更增添了一个大家庭的笑声。该到为孩子起名的时候了,那个设香案的男人说,就叫“大鸾”吧,这人正是“大鸾”的父亲周贻能。
半年以后的一个午后,这个小院子里异常闷热,主堂屋前两间民房里,有一个男人躺在床上,脸色腊黄,不停地咳嗽。一个女人在床前一会喂药,一会倒水。这个男人正是大鸾的小叔叔周贻淦,在床前忙碌的那个女人正是他的新婚不久的妻子陈氏。仿佛又有一天,家里人请来了一位老中医上门给躺在床上的这个男人看病,老中医号了脉以后,一边摇头,一边叹气,最后什么药方也没开,也没收钱就走了。全家人都哭起来了,十二姑万冬儿也抱着仅6个月的“大鸾”在一边流泪。在场的一位亲戚看到了这个浓眉大眼的小男孩后,眼前一亮,出了个主意:“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家,就能冲喜消灾,他小叔的病也许会好起来的,以后他们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大鸾的父亲听后,阴沉着脸不说话,大鸾可是他的长子,怎么能舍得过继给别人呢?万十二姑看出了丈夫的心思,也为眼前妯娌一家担忧。她悄悄跟丈夫说,我们还可以再生,我们就将大鸾过继给弟弟、弟媳吧,反正都是一家人。万冬儿的通情达理也感动了丈夫,他们忍痛将大鸾过继给了他们的弟弟和弟媳。这事在驸马巷被传为佳话。
大鸾虽然过继给了小叔父为子,然而并没有挽回小叔父的生命,两个月后,小叔父还是离开了人世。大鸾的小叔母陈氏便成了他的养母。听说陈氏那年才22岁,她娘家在淮安南边的宝应县,父亲是清朝的秀才,精通医术,陈氏自幼受家庭的熏陶,不但喜欢书画,熟读古文,而且性格温和,心地善良。陈氏因为无奶水,还为周恩来请了一位乳母,大鸾叫她为蒋妈妈。
后来到这个小院子串门,仿佛看到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或在朗朗读书,或在奋笔疾书,或与一群孩子在一起嬉闹,或跟在蒋妈妈的后面种菜劳动。好像听到了一个女人正在小院子里的老榆树下,给一个小孩讲《西游记》《三国演义》和《窦娥冤》里面的人物故事,又好像听到有人在那口井前用吊桶打水的声音。
再后来,每次路过这个小院前,总会有意无意地打听这家人的情况,听说了不少在这个院落里发生的故事——大鸾九岁那年,生母万氏、养母陈氏相继得病离开人世,年龄都只有三十岁。大鸾失去了两位母亲,生父又不在家,生活的重担过早地落在了他小小的肩膀上。这个小院子发生的不幸传到了远在东北谋生的大鸾伯父耳中,他对家中发生的一切十分震惊,写信给12岁的大鸾到东北去。从此,大鸾告别了蒋妈妈,这一走就再也没有来到过这个小院子。
又是一个三月,再次踏入这个小院子,忽然闻到一阵扑鼻香味,原来是一株有碗口粗的腊梅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梅是花中一品,而当年从这里走出来的小主人,也是人中一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