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658847|回复: 2

徐怀庚:十一洞归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16: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洞归溪
徐怀庚

在淮安区尤其是渠南片,很久前就盛传“十洞归溪”的说法,其实不是“十洞归溪”,而是“十一洞归溪”。十一个涵洞的水都流入溪河,叫“十一洞归溪”。
溪河,历史上曾称为北溪河、大溪河,现称头溪河。原溪河上起平桥,经里运河东岸诸涵洞之水向东过高坝桥、七孔桥至横河口分由诸支流入荡。横河口以下,原为崔河,据清邑人潘宁廉撰《车桥见闻录》中记述,过去“溪自溪,崔自崔”。溪、崔为两条河流,清顺、康年间二河始通连,崔河成为溪河尾段,后因黄水入侵,溪河日渐淤浅,加之下游“盗溪为田”,一度几成平陆。
清代曾多次对溪河进行挑浚,据《同治山阳县志》记载:“清雍正中,知府朱奎扬详请挑浚,里人周龙官为作《重浚头溪河碑记》。”《碑记》记载:“此次挑浚,始雍正甲寅,成于乙卯,长万一千四十二丈,面宽四丈至九丈,底宽二丈四尺至四丈五尺,深九尺。”后雍正十一年、乾隆五十六年、嘉庆十六年、同治六年都挑浚。根据知府张仪林谕示:自平桥起至张公堤止,长一万零二百余丈,又由张公堤至盐城境(过去流均一带属盐城县)止,出口两路,计长三千七百余丈,一并挑浚。建国后,针对溪河屈曲浅窄,排水能力很低的情况,进行多次整治,1958年至1959年春整治时,将河头掉至头闸为河头,改称头溪河。1976年,兴建二堡船闸,决定以头闸灌区四支大沟为船闸下游引河,下通头溪河。经过多次整治,到1991年,头溪河上起二堡,下至流均荡口入荡,全长41.7公里,已达十年一遇排涝标准,且航运通畅。“十洞”说的是淮安区运南闸向南里运河东堤至泾河(抗战胜利后,泾河从淮安划归宝应)段明清时期修筑的十个涵洞,其实这段有十一个涵洞,而且都是流入溪河的。十一个涵洞中头涵洞、四涵洞、五涵洞、十涵洞是建筑于明代,其它七个涵洞有的建于清雍正年间,有的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到清末为方便管理和维修,依次从头涵洞向南排,排到第十洞,通称十涵洞。而因第十一个涵洞“十一”和“塞咽”同音,避忌就叫小涵洞。前十个涵洞的各洞分称为头浅头洞石洞(通称头涵洞)、头浅二洞石洞(通称二涵洞)、头浅三洞石洞(通称三涵洞)、头浅四洞石洞(通称四涵洞)、头浅五洞石洞(通称五涵洞)、头浅六洞石洞(通称六涵洞)、二浅头洞石洞(通称七涵洞)、二浅二洞石洞(通称八涵洞)、潘氏风水石洞(通称九涵洞)、三浅二洞石洞(通称十涵洞)。
九涵洞称为潘氏风水石洞,据当地上年岁的老人说:当时九涵洞地块上有个潘姓大财主,捐款修了九涵洞。洞修筑好后,他家业更加兴旺,他又拿钱请官府将此洞命名为潘氏风水石洞。
我们现在从1949年淮安县水系图中,不仅可以看到标有十一个涵洞的洞名,且还看到以各个涵洞命名的河流名称,河流都流入溪河。那么,头浅、二浅、三浅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史料记载,漕督陈瑄自淮安至临清,依据河势建节制闸四十七座,每座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自淮安至扬州,置平水闸数十座,各置官,使上河之水蓄泄有常,下河之水涨落有渐,涝年不至于淹浸,旱年不至于干涸,并沿淮扬运河十里置一浅铺,置洗浅船,编设浅夫,责令浅夫常年捞浅,于是漕运始达通州。因而有了一浅、二浅、三浅,石洞在哪个浅段就以哪个浅段依次命名。
徐怀庚,淮安织布厂退休工人,当过兵。先后在《淮安日报》《淮海晚报》《江苏工人报》《解放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等发表通讯、评论、散文。


发表于 2019-4-8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溪河,历史上曾称为北溪河、大溪河,现称头溪河。原溪河上起平桥,经里运河东岸诸涵洞之水向东过高坝桥、七孔桥至横河口分由诸支流入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2-18 10:23 , Processed in 0.03949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