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58339|回复: 0

许文金:话说刘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16: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刘鹗
许文金


刘鹗,字铁云,原名孟鹏(公元1857-1908年)。出身道台公子,不喜制艺,自学成才;经过商,行过医;治过黄河,卓有建树;做过小官,虽是过客,却有极好的人脉关系;办实业,倡洋务,寻求治国良方;思想开放,锐志改革,担任过洋务买办;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传奇人物。在甲骨学、音乐、天算等诸多学术领域有独到建树,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怪才、通才。百余年来,有论其人,有论其书,有论其事迹;都持有论据,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有的甚至相左相悖,大相径庭;真所谓至盖棺也无论定!研究者们往往各执一辞,有的在谨慎探讨,有的在激烈争论。长期以来,对晚清历史上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的研究,仍无实质性的进展!
近者坊间有李先生者,花功夫辑录了《国内外刘鹗研究论文题录》,收录了380篇之数。自1904年起,至2008年止,时间跨度达104年之久。我们对此目录作了一个大致的分类:这380个篇目中,大约只有80多却不到90个篇目的内容是研究刘鹗在其它学术领域的成果,其余290篇或以上却是专攻《老残游记》的研究。换言之,人们把着眼点都盯住《老残游记》;占比四分之三以上,甚至于二、八开。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客观上却形成了一个盲区:对刘鹗的研究,至少未能全面展开,未免失之于偏颇。仅着眼于《老残游记》的研究而淡化乃至弱化了其他方面的研究,这是很不够的;这样,就未免偏离了刘鹗研究的轨道。唯一值得欣喜的是:研究者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有人认为,近代小说《红茄花》疑为刘鹗所作。
即便如此,刘鹗其实并非一个专门的文学家。除了成名作《老残游记》以外,他甚至还是一名诗人;他至少还有100多首诗词佳作传世,收入《铁云诗存》,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由齐鲁出版社出版;他也不失为一位政论家、文学家:他的政论文章有相当的论辩性、说理性和逻辑性,同样写得有声有色,气势如虹。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地确定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要因噎废食,因为专注于文学作品《老残游记》的研究而耽误甚至影响了对刘鹗的全面研究。
刘鹗研究中的阵痛
解放后,刘鹗研究中出现了一次次阵痛。是何种因素使然?说白了,是政治。有些研究者们站在极左的角度,喜欢套用政治模具去给刘鹗划分“阶级成分”,并以此去“挤兑”他,是很容易有失公允的。
率先向刘鹗发起攻击的是张毕来。他的一篇文章刊于1955年第二期《人民文学》上:《老残游记的反动性和胡适在老残游记评价中所表现的反动政治立场》。之后,这篇文章一时跟风者趋之若鹜。他们抓住《老残游记》中有所谓“诅咒北拳南革”的毛病,痛加挞伐。刘鹗无异于受到一次次“鞭尸”!“汉奸”“反动”的帽子满天飞。也正因为有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的研究者们则谨言慎行,甚至噤若寒蝉。因此,一度影响了刘鹗研究的进程;乃至视刘鹗研究为一个“雷区”,出现了停滞难前的不正常现象。
后来,张毕来先生也反省到自己的话说过了头,居然敢于在一封**中致歉,承认是自己“一时认识上的片面性”。有错必究,这是一种光明磊落的学者风度,值得称道。尽管如此,仍有人抓住“北拳南革”不放,穷追猛打;其实就逼使刘鹗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另外,由于研究者们所持的立场、观点或态度不同,对相同的史料却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有的甚至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刘鹗至今还是一个谜,他给后世留下了若干待解的多元方程。人们从不同的侧面提出置疑,并归纳了若干置疑的话题。诸如刘鹗的经济来源等等,但无论怎么说,这些未解之谜,还是容易找到答案的。更重要的是,这些都无法颠覆也无法动摇刘鹗在中国近代史上应有的地位!
是否该给刘鹗一个说法?
依今而论,给刘鹗一个说法并不是很难的。
首先,他不是汉奸。这桩公案早在上个世纪的1987年就有了结论。学术界在淮安举办了“刘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究会”。会上,专家、学者一致对刘鹗有了公允的评介,有些观点是颠覆性的,成了刘鹗研究的分水岭。
其次,刘鹗在诸多学术领域均有所建树,我们该如何定位,其实也不难。美籍华人教授马幼垣先生在上个世纪的早期就在著述中称其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知识的介绍均有所贡献的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这十一种“头衔”加在刘鹗的头上,是当之无愧的。
再次,他信奉太谷之学,能从太谷之学的教义中脱颖而出;还能从太谷之学的神坛上走下来,把太谷之学划分为“教、养两途”(教天下和养天下),自觉地以“养天下为己任”。他所创树的“养民”(使民得其养)思想,与他创办实业,鼓荡洋务运动和实施实业救国的举措和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刘鹗的思想是多元的。既有对“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诗句)的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有对太谷教义的改弦更张;他又善于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活络而又开放。他是那个社会站在时代顶峰审视一切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他孜孜以求治国救民的良方,选中的就是冲破闭关自锁,锐意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举措为他所独创,体现了他的前瞻性。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驱者,正如美籍华人杨宪益教授所说:“刘鹗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不只一点,他的治黄工作,开采山西煤矿,赈济北京灾民,发现甲骨文和写作《老残游记》等等,其中任何一项就足以使一个人感到自豪了。”
纵观刘鹗一生,虽却命运多舛,但并不影响他成为天才,甚至是一个奇才,怪才,通才。他不仅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遗产,而且也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他的这些遗产,或将“成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和从事文艺创作、学术研究的财富”。
刘鹗也不失为一名强者。他目睹清王朝的**孱弱和民生凋敝,心潮涌动,顿生拳拳报国之心;明知“蒿目时艰,当世事百无一可为”,但一经择定了“以养天下为己任”的人生座标,便激流勇进。纵有风暴雷霆,也过眼不惊;便有艰难险阻,更百折不回。他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奉行为人生信条。因此,不仅自动请缨治理黄河,还积极倡导招商引资,策划筑路开矿,创办实业,鼓荡洋务运动。这种心系国家民族而忘我奋斗的高尚境界,应该永远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上。“谤言满天下不觉稍损,誉言满天下不觉稍溢”显示了他君子坦荡荡的襟怀。虽然他有时候也慨叹:”男人以才媚人,妇人以色媚人,其理则一。含垢忍耻,以求生活,良可悲也!况媚人而贾用不售,不更可悲乎!””贾用不售”,这看似一种无奈的宣泄,实质也是一种无助的抗争……
不管怎么说,在刘鹗的身上,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他人格的魅力、过人的智慧,超凡的品质,开拓的精神。我们应该纪念他,学习他以下的几种精神:
一、不守绳墨,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他把科举根本不当回事。“无才学干禄,乃志在圣贤。”敢于同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决绝。相反,却刻苦治学。凡实用之学,都有所涉猎;他虽非“科班”出身,却自学成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一时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奇才。
二、自觉以天下为已任的担当精神。体现在对太谷教义的理解与应用。他干脆把太谷教义划分为”教、养两途”,并把“以养天下为已任”作为担当,身体力行。一度成为实业救国的践行者,招商引资的先行者,洋务运动的鼓荡者,改革开放的先驱者。
三、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在通晓经史百家典籍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实用之学。他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乃至政治、军事、天算、河工、医学、甲骨学、音乐、文学……对这些所谓“杂学”,几乎无所不包。他一头扎进去,力求融会贯通,务必获得真知灼见。
四、讲究科学务必求真的探索精神。在黄河任上的蹉跎岁月中,他虽然人微言轻,却敢于力辟众议,申饰他的治河方略,终获成功,以致于一炮走红,享誉朝野,乃以知府任用;他跋山涉水,实地丈量,绘制黄河图,分厘不爽;在实地测绘中,与天算学家贾步纬发生争执,发明勾股测算法,居然精准无误;在考释甲骨文过程中,好古如色,常常“读画夜深匙钥冷,校碑昼永蜡灯红”(刘鹗诗句),较劲十足;从而奠定了他甲骨文之父的地位!
五、屡败屡战,矢志不渝的开拓精神。他首创招商引资,倡导筑路开矿,创办实业,鼓荡洋务运动,为外国列强不满,朝野官员不容,同道中人不解,可谓困难重重。但他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六、笑傲江湖,睥睨天下的抗争精神。在《老残游记》中,他大胆地揭开所谓“清官”的画皮;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更是毫无顾忌地针砭时弊。对清王朝卖官鬻爵的腐朽,他用“东华门外榷场开,无数英雄尽发财”的诗句来揭露;对那些贪赃枉法之徒,他指名道姓地进行声讨:“端毓刚徐赵李伦,兴高采烈杀洋人。两宫法驾依回匪,半部尚书作顺民。”对那些弄权者,更是不屑一顾:“敢与波臣争高下,一枝萍梗任风飘”,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胸中文字鲁春秋,吟啸长使山河动”这一类的诗句,更唱出了他的狂放不羁……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刘鹗应占一席之位。
许文金,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9:28 , Processed in 0.0394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