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35333|回复: 12

“鼠兆丰年 品味乡愁”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7 10: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鼠兆丰年 品味乡愁”2020春节征文启事

  为充分展示家乡新风貌,特举办“鼠兆丰年 品味乡愁”征文活动。
  活动以“乡情”为主线,可以书写记忆中乡村的春节民俗、春节故事;书写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对家乡发展的美好愿景;书写乡贤反哺桑梓、引领新风的事迹;书写乡村见闻、感人故事。
        征文活动由淮安市国融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东方旅游文化网主办,东之韵文化传媒江苏有限公司承办。设立散文一、二、三等奖,颁发证书和奖金。优秀作品向全国重点文学报刊推荐发表,获奖名单在全国重点文学网络发布。
  征文自即日起至2月20日17时结束。邮箱:1165568832@qq.com



主办单位:
       东方旅游文化网   
淮安市国融投资建设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中国散文家网    江苏散文网   车桥镇政府   淮安区书法家协会   周恩来红军中学


投稿邮箱:
         1165568832@qq.com
我们的春节
王晓云

QQ图片20200117104029.jpg

    进入农历十二月,传统的春节就催着人们忙年了。为了迎接这一节日,到处是忙年的身影,人们把对新年的期盼、祝愿融入到购年货、买衣服、打扫除等一系列行动中。每到此时,我总会想到那些对“过年”无动于衷的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应征入伍,第一个春节是在新兵连度过。紧张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让我急切地盼望春节早点到来。初一早上醒来,发现枕头边放着两块大糕和红纸封,吃着大糕,看着红纸封里的四十元(津贴),心中雀跃,过年啦!今天可以休息啦!早饭过后,一切照旧,我们仍然被拉到操场训练,并且通知我们年初三进行体能测试。当时就感到心透凉,想着此时在老家的父母亲人们一定在休闲中品尝美食,那是多么的惬意。母亲擅长做猪油汤圆、豆沙包、绿豆糕……一家人从初二开始给亲朋好友拜年,直到十五还会意犹未尽,如此过年,自然乐坏了我们这些小辈,压岁钱和零食满载而归。可是,进入军营后一下让我心凉了半截:部队对“过年”就无动于衷吗?
    到了第三个春节时,收到通信保障任务,需要三位业务骨干前往。班长燕子因父亲车祸去世,连领导请求上级特批她回家陪母亲过春节,可是,一份归队令又将她从母亲身边召回。在部队越是隆重的节日战备级数越高,只有在平时视情况休探亲假。班长归队那天晚上,17个战友全部聚到她房间,你一言我一语地安慰她,陪她一起落泪。三天的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受到上级通报表扬。有些战友有点小情绪,说把班长召回来,不近人情。指导员说:“你们不是普通老百姓,你们是军人!你们心中不仅仅装着自己小家,更要关心大“家”,这是一个真正需要我们守护的家!”
    “说句心里话,我也有情,人间的那个烟火把我养大,有国才有家”。这句歌词写出这群人的心声,不是无动于衷,而是责任重大。当我们与亲人相聚,吃着团圆饭,举杯畅谈时,是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在岗位上默默奉献。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身影,节假日出行是交警保障,出现火情是消防员救援,120急救一分一秒也不敢耽误,还有工厂的机器隆鸣、环卫工人身影与的士、快递、外卖……很多人组成了一起守护大“家”的团队。这就是我们的春节。

QQ图片20200117103903.jpg
带着感恩过大年  
江苏省昆山市  新文

    回乡过年的时候,年迈的母亲总是把自己打理地干干净净的,执意要和我们一起去给先人烧纸祭拜,她说,人不能忘本,要感恩先人给了后人的生命,要感恩先人给后人留下的遗产,兴许是一间草房、兴许是一把锄头、兴许是教你挣钱的本领……
    祭祀完先人,回到家里母亲又忙着用围裙包裹着几十个土鸡蛋,要我分别给五保户孙大爷、村西头寡妇刘大嫂送过去,给孙大爷送去鸡蛋我能理解,一个孤寡老人过年需要温暖,给刘大嫂送鸡蛋我就有点以为母亲年纪大了,老糊涂了。母亲看出儿子的心事,很严肃地告诉我,你们都在外地工作,左邻右舍没少帮助俺,你瞧娘脚上穿的这双棉布鞋,就是你刘大嫂没日没夜地赶做出来的。哦!过年了,母亲总是带着仪式感,先把先人敬了,再把感恩的人回敬以温暖,然后才能心安理得地一家人喜气洋洋地过大年。
    年幼时在农村,总觉得我们的村子就是一个集镇,啥能人都有,比如铁匠、木匠、补鞋匠、剃头匠、泥瓦匠、石匠、郎中、教书先生……他们有的一边参加生产队劳动,一边做着自己的手艺;有的虽在外地工作,过年了总要回到村子里,像教书的李先生和行中医的郎中张守义等。小村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能人,所以我们的村子就很和睦,邻里间有什么需求大家都会相互帮助。过大年从铁匠埔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里拉开了序幕,用了一年的切菜刀有些钝不好使了,胡铁匠都会很认真地回炉敲打,把一把把锋利的菜刀送到每家每户;洗澡需要起早跑了二十里路的新集老街泡大池,至于理发,我们还是回到村里找剃头匠“胡一把”,如果大过年的在外面剃头,“胡一把”会怪罪大家,认为那样你就是拿我“胡一把”当外人了,况且过年里这些手艺人都是免费为大家服务;接下来写春联就是教书李先生的事了,每家会到小卖店里买来红纸交给他,他人身材高大,又肥胖,站着书写很有力道,字如其人,遒劲有力,洒脱流畅。
    儿时父亲叫我去找李先生写春联的时候,总会补上一句“要多谢谢人家李先生,还是你爸小的时候,整个村里没有识字的,就用瓷碗抹上墨汁印在红纸上,一家家春联都是大圆圈,外人都唤我们村是零蛋村,丢人哩……哎!自从有了文化人李先生,我们村过年就再也不愁写春联的事了。娃呀,你们可得给我好好读书啊!再也不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了。”那一年,李先生给我家的春联是“善良传家远,书香飘吉堂”。后来我们兄妹都进了大学的课堂,父亲一直感恩是李先生给我们家的春联写得好,我想李先生是本村人,每家的状况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给每家的春联都是有针对性的,要么鼓励、要么含有鞭策、要么给予厚望。
    去年我回故乡过年,看到家乡建设得跟花园一样,心里特别地高新。老母亲乐得嘴都合不拢,一口一声地说:“如今日子过好了,咱老百姓最该感谢的是党和政府,是他们使我们走上幸福的路啊!”

QQ图片20200117103912.jpg
小城冬季
毛天乐

   冬季来临,可是小城依然保有着它的宁静雅致。
   早晨,处于寒冷中的小城里,还能够听见愉悦的鸟叫,着实让人惊喜。红彤彤的太阳,这时候也迫不及待地来到窗口,热情播撒着自己的温度。空气中,没有北方冬季那种逼人的寒气,有的只是一点点隐藏得很深的微微寒意和微微暖意,这两个交织在一起,让我不能真切地判断出,到底是冬季还是春天即将到来。
    街道上人很少,小城的人都不紧不慢,悠然地走着。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一个个都出来溜达,不知道是睡不着了,还是被小城的优雅所吸引,四处转悠着,闲不下来。记得同样的时间在大城市,看到的都是公路上如潮的汽车,和地铁里望不到头的人群,忙碌是大城市的代名词,堵车是常态,难得看见有人形色悠然地走着。能看到的只是一张张严肃的脸,和快速移动的脚步。
    小城的冬季,到处是一派安详与宁静。骑电动车人居多,不是很快,也不赶时间,都很自在地在路上走着。看见几辆汽车,车里的司机也是很轻松的模样,哼着小曲,不紧不慢地开。红绿灯这时候仿佛都弹起了协奏曲,为小城的可爱,嗤嗤地笑。
   沿路经过很多家店铺,照例没有开门。大家都很享受慵懒的早晨。小吃摊也刚刚上街,有很多人围着,等着,谈着,笑着,完全没有紧张的气氛,天气很冷,但没有一个人,表现出丝毫的厌恶,都吃的很开心。很喜欢这样的氛围,推门进了一家早餐店,吃一碗面条,然后配上一道刚刚炒好的小菜,热腾腾的香气,扑面而来。周围的人,也都在安静地吃着等着,丝毫没有一点着急,大家都很享受,这过程,这味道
    小城冬季的早晨,人一如既往的多,市场里熙熙攘攘,人们都在细心挑选着自己喜欢的菜,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日子,才是真实的日子,才是我心中最赞同的日子,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少了很多清淡生活的乐趣。虽然工资拿得高,住的房子大,开的车豪华,吃的东西高级,但是和我们这样有烟火气的生活比起来,顿时就黯然失色了。我们在享受中继续生活,他们则是在痛苦中放纵生活,相比于物质,精神生活还是更好的,何况小城也不缺物质。
    小城冬季的下午,完全是天堂,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天那么蓝,永远不会堵的路,车子慢慢地开,人慢慢地走,时间也慢慢地流。
    记得木心的那首诗,从前慢,我想,他一定是生活在像我们这样的小城里,才会有这样的心境吧,日色慢,车马慢,邮件慢,生活也慢,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
    欢迎来小城,过一次冬季,听一段安静时光里,最柔软的呼吸。

QQ图片20200117103951.jpg
回不去的家
(天津) 刘士帅


    不觉间,一年又走到了尽头。
    有时候感觉岁月真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时光的刀锋上行走,久而久之,那眼角眉梢就有了细碎的皱纹,那笑容深处就现出了几缕沧桑。而年,却仍旧似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精灵,任时光飞逝,日月穿梭,它独自沿着自己的轨迹轮回着。
    白天,单位里家在外地的同事正在网上抢票,焦急的神情中写满了一个游子期盼回家的渴望。蓄积了一年的想念,终于在那一刻得已淋漓的迸发。或许一个人在异乡呆久了,也真的只有在临近过年时,才发现,原来,家一直都在心里,也一直在忙累的打拼中暗自等待着那个关于团圆的契机。      QQ图片20200117104516.jpg
    和同事相比,我不算一个异乡人,我的家乡离我不过十几公里,充其量我只是把我的“根据地”从乡
村移居到了城镇。同事不知道,作为一个本地人,我羡慕他,从心眼儿里羡慕。他就算离家再远,哪怕倒了火车倒汽车,背着行囊再爬山过梁,也终归会回到那个叫做家的地方,那里有他的父母,那里有他浓得化不开的亲情。而我,在生命初始的地方,早已经失落了曾经属于我的家园。
    如今,我在城内有自己的住房,有老婆孩子,每天下班只需一刻钟就可以回到那里。在外人看来,这怎么都是一个完整的家。可是,在我的骨子里,我真的以为那是我自己的家吗?我从没和老婆说过,其实,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方只是孩子的家,是孩子在多年以后离我们远走高飞再回来时提到的那个家。这里不是我的家,真的不是。我的家在故乡那个小小的村落,我的家在童年隐隐的梦里,我的家在少年浓浓的思绪里,我所有关于家的记忆都留在那所破旧的老屋里了啊!
    不知道是谁说过,童年的记忆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对于一个乡下孩子而言,过年总是显得简单而纯粹,穿新衣戴新帽,提着灯笼放鞭炮。可在大人眼里,过年是一根喜庆的红绳,一头牵着岁月过往,一头系着老人和孩子。记得小时候,每每刚过了腊八,母亲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为哥哥姐姐和我添置新衣,一点点囤积必备的年货,把老屋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除夕夜里,老屋周围还会亮上数盏灯,站在高高的河堤上远远望过,老屋就像穿了一件新衣裳,别提多亮堂了。 QQ图片20200117103940.jpg
    后来,我长大了,在城里谋生,一到年末就开始魂不守舍了,心里就如同长了草儿。放了假,不做片
刻停留就开始往家奔,归家的心情急切切的。那时,母亲还健在,老屋也还在,对于长大的我来说,与其是盼着过年,莫如说是盼着那份回家的亲情。
    再后来,母亲意外的离我而去,老屋也很快被拆除了,倏忽间,维系一个家的纽带就断了。母亲离去的那个春节,我第一次感受了回不去家的滋味。除夕夜里,我在城内的单元房里,看着每家每户亮起的灯光,看着那些忙忙碌碌喜气洋洋的身影,瞬间,我的心里有一种深深的痛感。那时我还没有孩子,我和老婆两个人,除夕夜的饺子只煮了30个,零零落落的摆上了桌,孤独得愈发孤独,冷清得愈发冷清……
    大约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在以后很长的一段岁月里,于我而言,年是要过的,那个灵魂深处的家却是再也回不去了。好在,渐渐长大的女儿安抚了我内心寥落的过往。于是,每到年终岁尾,心底里仍旧有着小小的企盼:唯愿岁月年年静好,好人一生平安!

遥忆新年
周爱萍


    在我的的记忆中,有一个新年是冷清的。
    那年,我19岁,喜祸相当,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白手起家,新建了时下最宽敞明亮的大房子,紧接着哥哥结婚成家。祸事是父母在哥哥婚后第二年双双得了重病。
    为了让哥嫂有自己的生活,我主张让哥嫂分家另过。面对负债累累的家,我将苦字踩在脚下,以瘦弱的双肩担起一家生计,每天起早摸黑像是一根丝带般飘扬在田间地头。
    那年,没有新年的喜气与热闹,一切显得冷冷清清。大年初一,我比平时早起两小时,烧好饭,在堂屋香案上,虔诚地装两碗高高的像是尖塔似的饭寓意为一年比一年高;放两碗豆腐、青菜寓意清清洁洁;放些苹果寓意为平平安安;放些糖果寓意为甜甜蜜蜜。点燃蜡烛、香纸,许下心愿,拜天地神灵,最后在院子里点燃鞭炮和大炮迎接新年。
    那时的我,胆子特别大,用一根燃着的香点着大炮的引,看到大炮引冒烟,我淡定的将大炮往高空一扔,只听“嘭、啪”两声脆响,仿佛炸飞了一年的劳累,艰辛,苦难,留下的是新的希望与期盼。
    忙完过年时的那些程序,我才给病床上的父母端茶送饭,接着又给住在老屋的奶奶送去早饭和火笼。那年,旧年三十夜里下了场大雪,新年第一天,到处白茫茫一片,那洁白的雪仿佛笼罩了一切的不如意。
    奶奶吃着热乎乎的早餐,眼含泪花地说,萍,你真是万里挑一的好闺女。而我却觉得那是我应该做的,不值一提。我也要抽时间帮奶奶洗衣服,穿针线,剪指甲。奶奶为人慈善,我做这些不都是奶奶传承的
    天道酬勤。几年后,我还清所有欠债,换来病危的父母康复,弟弟完成学业,奶奶安享晚年。回首新年,我并不感觉辛酸与无奈,反而生出许多自豪与力量。
    婚后不久,我外出打工,每年回家过年,能干灵巧的婆婆不用我洗菜、烧饭、涮碗,也不用我做任何事,我就能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过大年。
QQ图片20200117104055.jpg

窗花翩跹年味浓
李仙云

    在我家乡陕西东府一代,贴“春联、年画、窗花”,可谓新年里的“吉祥三宝”。追溯往昔那冬冷情暖,却喜庆欢悦,带着浓浓“中国元素”的年味,心间顷刻就氤氲在一股暖流中,与回忆相逢,往事就像烟火般在心空“噼里啪啦”璀璨绽放。在漫漶岁月的那头,最温馨的就是新年清晨,在鞭炮齐鸣中睁开惺忪睡眼,阳光柔柔的撒在窗棂上,雪白的窗纸上贴着用油光纸剪的五颜六色的窗花,它们像寒冬里绽放的花儿,用一抹靓丽点缀着新年,也点亮人们对新年的憧憬和希望。
    记得那时一到腊月,母亲就开始为新年忙碌了,她是个仪式感极强的人,老辈们传下的规矩她一样不落,亲力亲为。而雕刻窗花这种精细费时的手艺活,就由我和姐姐去“精雕细琢”了。依稀记得,每每讨来漂亮的花样,我们就把它粘在白纸上用水浸湿,在点燃的煤油灯上用袅袅黑烟熏色制样板,这精细活稍不留神就会让样板窜起火苗。
    时常是屋外寒风萧瑟,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娃娃围坐在暖暖的炕头,每个人都像手握画笔的艺术家般,敛神聚精,剪刀在指间轻舞慢刻,不一会儿,一个个“鱼儿泛莲、凤打牡丹、莲里生子”就翩翩然呈于眼前,那喜庆靓丽的色彩,像鲜花般带着古拙灵韵,让整个房子都有了春的气息,难怪有人说,窗花是报春迎春的第一个信使。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那个寒假,不知谁提议把窗花拿去集市卖,我也兴致浓浓天不亮就跟随大家出发了,结果还是晚来一步,好的点位都被先来的抢占了,我们只好把摊位摆在倚角旮旯处。当冬阳撒满街市,糖糕的香味飘入鼻翼,我垂涎欲滴,可满地窗花无人问津,我只好先把味蕾冷落着。
    日已三竿,终于有个老爷爷左挑右捡,看上了我的窗花,他老人家满脸皱纹却慈祥和蔼,像极了我可亲的爷爷。我好奇问:“爷爷,你孙女不给你剪窗花吗?”老人家神色暗淡道:“唉,我老了,不中用了,谁还会理会我这糟老头子!”一股酸楚涌上鼻翼,我把满地窗花麻利收拾好,在爷爷手指颤抖着拿出仅有的几张毛票时,我把他的手推了回去。“爷爷,我卖窗花就是玩的,你喜欢,我都给您,我不要钱,如果明年遇到我,还来啊,窗花我给爷爷剪。”老人家颤颤微微的把我谢了又谢,边走边念叨:“好娃娃啊,窗花有了也就有年味了。”
    记忆中,北方经常是“瑞雪迎新年”。那时我目光经常停留在用黑色油光纸剪的左右各贴一个、图案
是猪背上驮着一聚宝盆的窗花上,或许正应了那句民谣“猪入门,百福臻。”它让一种祥瑞在新年里荡漾。院子里雪已盈尺,白茫茫一片,洁白似玉的雪花,映衬着色彩斑斓的窗花,我眸子亮晶晶的透过窗户,望着雪地上花狗印出的一朵朵梅花,鸡儿嘎嘎的在雪地上踩出一片片竹叶,最让人莞尔的是胖嘟嘟的黑猪,用鼻翼哼拱着积雪,似乎雪下埋着“美食”,而足印却似夏日的凤仙花般一簇簇挨挨挤挤。风寒雪舞中,我在靓丽的窗花间,也嗅到了春的气息,年的浓烈。
    新年降至,穿过悠悠的时光隧道,那些尘封在岁月深处关于新年和窗花的记忆,也像春天的一棵棵幼苗开始破土而出,虽时隔半个多甲子,那新年里色彩绚烂的窗花,却在我心中飘着缕缕芳香,也把一缕乡愁在心间洇染。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02:4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好的年
        年,意味着辞旧迎新、驱灾接福;年,寄托着希望和憧憬;年,象征着喜庆和吉祥。那家家户户门上端端正正张贴着的春联、墙壁和窗上倒贴着的“福”字,还有小区门楼上和大街的路灯杆上高悬着的大红灯笼,无不佐证着年的意蕴和内涵。不过,世易时移,年俗年味悄然地发生变化。
         记忆中,小时候年味深深浓浓的,距春节还有一个月就能嗅出年味来,家家户户开始着手筹备年货,准备过年,老人们将其叫做忙年。一个“忙”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年的景象和面貌,溢出渐浓的年味。当时的大米、白面(时称洋面)也属年货,暂不说别的,就是石臼舂米、石磨磨面就够忙活一阵子了,汗水伴着苦水,艰辛而寒酸。
         每家腌制较多的肉类,鸡、鱼、肉,连千张、豆腐也要腌制一些,冬日阳光下,家家门口墙壁上或多或少都挂出咸鱼咸肉,成为一道过年的风景,那可是家庭贫富的象征,能多则多,再说老家初几街上是买不到菜的;同时油盐酱醋备足备齐,蔬菜也得成篮往家买……所有这些征兆仿佛在告诉人们春节就要到了。
        过年了,再穷家里每人得做件新衣服,实在拮据,买条围巾、一顶帽子、一双袜子也行,新年要新;除旧迎新,年前家里家外、床单被褥和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过年要净。那时广为流传一句话:大人怕花钱,小孩盼过年,可见生活的艰辛和年的欢乐之复杂心情。
        除夕这一天乡民叫大年三十,是家家最忙、最热闹的一天,大人做饭忙菜,七碟八碗的——一年仅有的一次奢华和享受,菜的种类花样越多越好,剩的越多越好,三十余下的初一吃,这叫去年吃到今年,年年有余、一年余到头!小孩子则随老年人去坟墓烧纸钱祭奠先祖,然后再回家找人写春联、贴春联,放鞭炮,也忙得不亦乐乎。
        一大家好几口人像一个小单位,忙忙吃吃,快快乐乐的,年的氛围不渲而染了。看那成大笾的足有几百只的水饺,还有成巴斗的足有上百个的馒头,年的盛况和热闹可见一斑。
        忙年,浓浓的年味,看上热闹,实质是物质贫乏,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一种无奈,一种对基本物质需求的向往和期待。
        如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市场、超市各类商品林林总总、琳琅满目,随到随买,集中抢购年货的现象早已成为历史,以前一家人要准备多天的团圆饭轻而易举地被饭店的年夜饭所取代,“一吃了之”。现在人们都讲究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年买的东西少了,腌制肉类更少,看看电视,打打牌,外出游玩一下,轻松安逸,年味看上去比过去淡了许多,但千百年传统年俗年味的精髓、核心依然如故。
        年,是一种浓浓的亲情,维系着血缘纽带的脉脉温情。无论置身何处,也不管境况如何,此时此刻,游子的那颗心都会向着故乡,期盼早日与亲人相逢团聚。
        每年春运一派繁忙,无论相距多遥,哪怕天涯海角、万水千山,也无论车子多么难坐,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外出的游子归心似箭,千方百计地带着礼包,装满对亲人的思念、祝福和关爱,赶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短暂的团聚,却凝聚亲情、积淀真情,让人感到亲情的可贵、美好、温暖。
        年,是一种殷殷的期待。人人喜爱过年,因为心中亮着一种光芒,期待日子越来越好,瞧,那一副副寓意深刻的春联,孩子健康成长、学业进步;老人健康长寿、福如东海;商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福运、财运、鸿运、好运,祝福装满酒杯,举起酒杯泻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年里满载期待、祝福、吉祥和美好。
        年,是一种深深的快乐。过年时人们的心情总是欢乐愉快,笑语写在脸上,便是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说,等年后再说,别影响过年的好心情。平时形容某人快乐时,常说:看你乐得像过年似的。过年也是一种激情、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只要努力,生活会一年更比一年强,一年更比一年好!
        流逝的是时光,淡去的是年味,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对曾经带给童年快乐、美好的“年”,仍然有无限的向往,如儿时的知己,一年一年的相思,一年一年的期待,亘古永恒。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23 1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山 于 2020-1-23 11:50 编辑

热热闹闹过大年
梁路峰

       大年三十,是合家团圆的时刻。镇里乡村炮竹声声响彻一片,从早上到晚上,各家各户都在做团圆饭,满桌的鸡鸭鱼肉,香喷喷的农家小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倾情享受十几碗美味佳肴,品尝每一道好菜。到了下午,一家人全部要洗澡,换新衣服,傍晚时分,一家人一边贴春联,一边看孩子吆五喝六地放着烟花鞭炮。晚饭后,家庭主妇会拿出最好的茶点零食放在厅里的桌上供家人们分享。
    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一起一边看春晚,一边品味新年的家庭茶点,那才叫欢乐幸福,喜气洋洋呢。什么是年年有余,什么是心想事成,什么是吉祥如意。也只有在这时,这些溢美之辞听起来才叫人畅快。新年,孩子们总是欢天喜地,开开心心地找伙伴们玩,可以尽情在村头放鞭炮,玩家家,可以不做作业,可以犯点小错误,家里的大人也不会打屁股。到了下午,小伙伴们在一起放一串串的“天地响”、冲天炮”,贴春联,穿新衣服,蹦蹦跳跳地拜年要压岁钱,给少了还不行,缠着大人要大张钞票的压岁钱,大人们总是以考试成绩分数来交易。而此刻,小孩会不加思索地承诺,一定考100分,多惬意啊。      
    过去,老年人说不太喜欢过年,因为每过一次年自己就老了一岁,就像树的年轮又多了一圈,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医疗保健条件大大提高,活到七八十岁并不稀奇,所以老人们也会像孩子一样兴高采烈地喜欢过年了。看儿孙绕膝,福气满堂,更重要的是一家围坐在一起,品尝浓茶,吃着点心,看着电视守岁,欢欢喜喜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守岁至正月初一零时,刹那间从四面八方响起了震天的鞭炮声,一声声、一阵阵,万炮齐鸣,让人心灵震撼,精神跃动,仿佛整个世界都在用这种响彻云霄的鞭炮声欢庆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年。鞭炮过后,是应接不暇的拜年电话、短信和微信。
    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在不断改变。比如说吃年夜饭吧,之前是兄弟姐妹们一起回家集体过年,而现在享受过年的轻松愉快,兄弟姐妹实行轮流坐庄,在饭店里,农家山庄酒店里定餐。生活富裕了,还没到腊月,有特色、服务好的饭店早已被过年的人们预订一空。那些酒店老板说,提前订年夜饭的很多,餐费标准也提高了许多,大家尽可能地挤进酒店餐馆,特别是有风味特色的酒店餐馆,有的去海鲜楼,吃鲜活海鲜,有的去火锅城,全家涮羊肉。人们渐渐丢开了一些累人又伤神的家庭作坊式的过年劳动,开始转向调节自身、追求文化享受了。
    过年穿新衣也是人们对传统老路的追求和继承。生活不富裕时,一年到头做一件布衣那是梦寐以求的目标。后来生活稍好些,人们穿上了的确良、涤卡、驼绒棉袄,可现在,人们穿的是种种流行的夹克、长短大衣、皮夹克,每件套几百上千元,款式十分新颖别致。唐装过后,流行休闲装、时装,成为节日期间的一大风景。在舞台上,在街头,商店,走进公共场合,五颜六色、质地多为上等好料休闲装,色彩斑斓,已成一种浪漫流行色式过年了。家家团聚,户户欢歌,火树银花,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啊。当下还有许多家庭出国旅游过年,可以千里回乡过年,可以到南方花城过年,也可以到椰果飘香的海南过年,这些早已不是梦想和奢望了。
    微信拜年成为时尚,有转发的拜年段子,有自创的拜年祝福语,或问候,或讴歌幸福生活,或展望美好愿景,甜甜蜜蜜,热热闹闹。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8 00: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的门铃声
  陈宏宇

  春节的鞭炮声还没有响,我就和老伴儿忙乎开了:贴春联、粘福字,张罗着一桌子的好菜。
  儿子、儿媳在外地工作忙,一年到头只有在除夕这天才能看到他们全家。可是,今年儿子打电话说不回来了,要到亲家过年。其实,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我们家过年,儿媳妇也是独生女,今年也该到她家过年了。
  一阵门铃响。老伴儿去开门,我心想难道是儿子他们回来了?打开门,一个陌生的男孩儿灿烂地笑着说:“财神到!财神到!恭喜明年发大财!”边说边拿出一张财神的粘贴画。在我们这里叫请财神,每家每户都会得到这样一张财神,也会给那个孩子一个红包,新年好兆头。
  刚打发走了男孩儿,门铃又响了。这次是我开门,一看是对门张嫂的小孙子拿着挑杆,挑着一串红红的爆竹,杆子很长,撞到了我家的门铃。看着孩子被我开门惊着了,我慌忙拿出准备要讨好小孙女的糖果,哄得他乐呵呵地放炮去了。
  关上门,想着张嫂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屋里。老伴儿看出了我的难过,拍着我的肩膀说:“没关系,明年不就来咱们家过年了吗。”我听着老伴儿言不由衷的话,看着他落寞的脸和满桌子的菜,心里忍不住一阵心酸。
  这时门铃又响了,我和老伴儿一起去开门,突然看到小孙女,她扬着红扑扑的小脸蛋,喊着奶奶伸手要我抱。我一把将孙女抱在怀里,心里别提那个高兴劲儿啦!儿子、儿媳拎着大包小包就往地上放,嘴里说着:“爸,妈,我们回来过年了!”我刚要问为什么,就看到后面亲家夫妻俩也来了。我一愣神儿,亲家母拉着我的手说:“我们知道两个人过年的滋味,所以就带着他们回来了。”
  一瞬间,我百感交集。原先我们一直沉浸在孩子回家的幸福里,居然忘记了亲家也是同样的心情。儿媳看出了我的尴尬,拉着我的手说:“妈!还有什么没准备好?”亲家母也说:“我也做几道拿手好菜,让大家尝尝!”
  新年钟声敲响时,我们全家终于大团圆了。
  黑龙江省海伦市和龙名苑北栋五单元602室陈宏宇(收)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2: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中的年画
  王春玲
  小时候过年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在我的印象里,过年是炸响的爆竹,是红红的对联,是诱人的饺子,是长辈的压岁钱,还有今天几乎已经消失了的年画。买画、贴画、看画,是我童年记忆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以前,在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俗语:“有钱没钱,买画过年。”临近春节,父亲赶集办年货,挑选年画也是重要任务之一。年画拿回家,我们往往要洗干净手,打开它,先睹为快。爷爷是戏迷,父亲为他买张《智取威虎山》或《苏三起解》的剧照;哥哥喜欢梅兰竹菊荷,父亲自然忘不了;那张孙悟空大闹天宫或者哪吒闹海的年画,则是我喜欢的;当然也少不了五谷丰登和大胖小子之类的年画。
  除夕那天,院内院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对联,就呈现出一派祥和喜庆的气氛。然后开始在屋内张贴年画,这活儿由大哥和姐姐负责。贴新的年画时,先要撕掉旧的,清理好墙面。揭下来的旧年画也是抢手的宝贝,大哥和姐姐把它们留起来包书皮用。贴上新年画,屋里焕然一新,喜气倍增。我趴在炕上,一动不动看上老半天;忙进忙出的父母亲也抽空高兴地瞄上几眼;爷爷则会坐在屋内那张老式木椅里,袖着手看画,即兴哼唱一段京戏。
  大年初一,年轻人要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吃过热腾腾的饺子穿上新衣服出发了。像我这样的孩子还不懂斯文,到了长辈家里,就亮亮地喊一句:“爷爷(奶奶)过年好啊,糖果少不了啊!”长辈们高兴地应和着,把糖、花生往我们手里塞。我们喜欢看墙上的年画。有些年画就像那个时代的小人书,是有故事情节的,长辈们就主动讲给我们听。当然,他们忙着迎来送往,不可能讲得太详细。我惦记着,回家后一定要缠着爷爷细细地讲。
  从童年到少年,我见证了年画由盛及衰的历史。年画曾经一度很盛行,工艺越来越精致,内容也越来越丰富,祖国的名山大川、文物古迹、湖泊大海……无不入画。后来,随着人们住房条件的改善,家居装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年画已经很难满足这种变化,贴年画的习俗慢慢淡了。
  然而,年画是镌刻在我心里的风景,任沧桑漫卷,流年飞逝,都不曾失去颜色。因为年画承载着我太多欢乐和甜蜜的回忆,包裹着浓浓的亲情,难以割舍。
  又是爆竹声声的新年,那在我心中不曾失去颜色的年画连同着有关过年的温馨回忆,倏忽间又漫至眼前。
  联系地址:261051山东潍坊市奎文区文化南路730号育华学校王春玲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22: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乐中国年
蒲苇

        年是什么?年是中国人的一种信仰,年是温馨的家园,年是远隔千里亲人的召唤,年是故乡亲切的等待,年是人生美好的回忆,年是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味道……
         无论平日里你有多么的忙,过年的时候,你都想停歇下来,安静地品味年的滋味。无论你身在何方,过年的时候,你总是千方百计赶回家,与家人团聚,分享过年的喜悦。无论你社交能力是多么的强,人气有多么的旺,过年的时候,你还是要与家人呆在一起,共享过年的乐趣。也无论你是富有还是贫穷,每当过年的时候,你一定会把诸多的事儿置于脑后,此时最令你惦记的还是你的家人。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天,充其量也就半个月吧,大家似乎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年货一定要办,过年的新衣服要买,春联一般都会贴,灯笼最好挂在显眼的地方,团年饭是过年时最为丰盛的家宴。
          吃团年饭之前,周围团转好像在参加比赛一样,赶趟儿似地燃放着此起彼伏的鞭炮,这是过年的先兆。
          按我们老家那一带的习俗,吃团年饭之前,一定要先在祖先的坟头烧些纸钱,上些供品,放些鞭炮,孩子们还要跪在坟前,毕恭毕敬磕上三头,以示对祖先的纪念。然后才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坐在桌前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吃过团年饭后,穿戴一新的大人孩子们,有的在家里观看喜庆的电视节目,有的在院坝、茶楼里边喝茶边娱乐,有的在拉家常或给亲戚朋友发送祝福的短信,也有的漫无目的地四处转悠,享受着过年的乐趣。最为高兴的莫过于孩子,他们三五成群兴高采烈地聚集在一起,活蹦乱跳,快乐极了。
         除夕之夜,烟花爆竹声响个不停,几乎是通宵达旦。我们老家流行守岁的习俗,一家老小围坐在火炉旁,边看春晚,边吃喝着畅所欲言……那气氛煞是热闹,很是祥和喜庆。
           记得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有一年过年,吃过团年饭后,父亲便带着我们几姊妹到各处去窜门儿。几乎每到一处,我的叔伯婶娘们都会拿出一些吃喝来,笑容满面地招待我们。直至天黑了,才依依不舍回到家里,而我们的兜儿里早已被糖果之类的小吃装得满满的了。每次过年,我最喜欢 “窜门儿”,至今留给我极为美好的记忆。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过年的时候都闲着。我亲眼看见我隔壁的一位婶娘,吃过团年饭后还下菜园子挖地除草,还看见几位大伯吆喝着在山坡上砍树,准备一过完年就修房造屋……
        我不解地问父亲,过年了为什么他们不休息。父亲是个德高望重的教师,他很少正面告诉过我原因,只旁敲侧击说了一句:“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长大了,你就懂了。”在父亲严格的约束下,我们几姊妹在学习上算是争气,丝毫没有辜负长辈们对我们的厚望。当然,妈妈每年给我们的压岁钱都会多于上一年。父亲看着我们手里的压岁钱,乐呵呵地说:“孩子们,这也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面对新年,我的内心充满了美好的希冀和无限的渴望。每一次我都会在心底里默默地祈祷,盼望我的梦想能成真。行进在岁月的长河里,我的心系着美好的憧憬而奋发图强。在新年的祝福声中,让我们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快乐幸福的三百六十五个朝朝暮暮吧!                               四川省通江县第二中学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7 15: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春联迎新年
黄森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写尽了新年的喜庆,脆脆的爆竹燃起,红红的桃符贴上,一个崭新鲜活的年便款款地向我们走来。

  挂桃符,写春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新年之际,贴上红红的春联,写上吉祥祝福喜庆的文字,寄托着人们最朴素的感情、最纯洁的思想、最美好的愿望,火红的春联总能把平凡的日子点亮。

  父亲是一名教师,小时候,我老家整个村庄写春联的光荣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过了小年,搞过卫生,村里人都买来红纸和墨汁,来到我家,请父亲写春联。不论是谁,父亲都乐呵呵地接受。然后裁纸、润笔、想词,最后凝神静气,洋洋洒洒地写起来。那个过程中,我总是帮他把写好的春联拿开,摊放在其它地方,等待墨汁变干。

  从我上初中一年级开始,父亲就把写春联的差事交给了我。那时,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父亲把纸裁好后,我提起笔,蘸上墨,就开始写。村里人都夸我能干,耳边尽是溢美之词,听得我轻飘飘的很受用,手冻红了也浑然不知。那时最头疼的是我想不出对联的内容。父亲就在旁边说一句我写一句。后来父亲干脆让我写古诗。可那时我背的古诗也是有限的,把我知道的都写了一遍。记得有一年,我把才学的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后四句都写上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对还可以,可是下一对我还没有写完,父亲就叫停了。原来下对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父亲说,大新年的谁还愁啊?可是我已经写了一半,父亲想了想,就叫我把最后那一个“愁”字改为“休”,并解释说,在烟波浩渺的江上休息休息。那一副春联最后贴在我自己的家中,拜年时,我的一个表哥看了后笑了我好几年。无论如何,写春联的那几天,是我最快乐最自豪的日子。

  上高中后,我就再也不愿写春联了,一来发现自己的字实在对不起观众,二来是那时有了印刷好的春联,买回后,除夕之夜直接贴上就行了,省心省事。

  可是,人总是喜欢怀旧的。虽然印刷好的春联的确让人省去了不少事,可是,我总是感觉到少了一点过节的气氛。心中总在想着从前的快乐。于是从前年开始,我又重拾毛笔,开始自写春联。

  写副春联迎新年,秉承一种传统,营造一种氛围,抒发一种心情,才能真正理解春联春节的意义。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7 15: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糊灰棚迎新年
黄森林
  豫南乡村多瓦房,屋顶高耸,宽阔敞亮。但是这样的房屋容易招致灰尘。所以,每到年终,这里的每家每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打个扬尘好过年。为了避免堂屋供桌上落下灰尘,人们都要在供桌正上方悬挂起一顶灰棚。糊灰棚是这里的人们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大餐,糊灰棚也彰显了豫南人民的才智和灵巧。

  糊灰棚首先得由男人们扎好棚。一般人都会扎,用的材料是竹子。人们比着供桌的大小,先用两长两短四跟竹竿扎一个框架,然后再小心细致地用篾片把框架内编织排满就算完工了。那些男人的手很巧,看他们像变戏法似的,把篾片几缠几绕,很快就把灰棚扎好了,看得人眼花缭乱。

  糊灰棚主要在于“糊”。男人们扎好棚后,余下的事就看妇女们的了。妇女们打好糨子,然后用报纸把灰棚两面都糊满糊严实。等晾干后,再在报纸上糊一至两层白纸,并把朝下的一面棚的框边都糊上绿纸,棚的正中是请先生用红纸写的四个喜庆的大字,一般是“福禄寿禧”,也有的是“吉祥富贵”等。这一切都妥当后,就该妇女们用巧手来对灰棚进行装扮了。

  说装扮其实就是剪纸,用剪纸把灰棚糊得花哨一点,好看一点。首先是灰棚的四个角,这里人们把四个角的剪纸取了一个专有的名字,叫“灰棚牙子”,用紫色的纸剪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一般都是花和果实的图案,譬如牡丹、牵牛花、石榴、佛手等。人们还在灰棚其它的空白处剪出燕子、鸳鸯等动物的图样,并涂上相应的颜色。把“灰棚牙子”和动物图样糊上后,整个灰棚立即就灵动起来,充满了无限生机。糊灰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的加工过程,不得不让人佩服那些妇女的心灵手巧了。

  最后就是把灰棚挂起来。这里不叫“挂”,而叫“升”,寓意“步步高升,年年高升”!把灰棚的一边固定在墙上,另一边用绳子悬挂在檩条上,正好遮住供桌,以挡灰尘。

  灰棚升上后,新年很快就来了。拜年时,大家往往都要对那些漂亮的灰棚仰头欣赏,大加称赞。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1-17 14: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春节好文章,赞!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来俏”的年舞台
马海霞

    李大妈今年68岁,越老越爱俏。儿女每次给钱,李大妈都接着,买衣服买鞋烫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时髦老太太。今年过年,李大妈提前一个月便约老姐妹逛街购物,见到漂亮衣服便挪不动脚,试穿一下若合身又舒服,便开心买下。李大妈年轻那会儿,一年能混得一身新衣服就不错了,结婚有了孩子后,每年春节给孩子们置办上新衣新鞋,余钱已经不多了,李大妈和老伴舍不得买新衣服,旧衣服洗洗就算过年了。李大妈想起这些就心酸,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自己想穿就穿,想吃就吃,得把过去对自己的“亏欠”补回来。
    李大妈冬天刚买了一件羽绒服,后来又看中了一件长款外套,买来挂在衣柜里,留着春节穿。儿子每年年底都会给她一个大红包,让她和老伴购年货、买衣服。今年儿子送红包时,顺便拉着李大妈和老伴逛了趟商场,李大妈又相中了一件中长款外套,儿子立马就给她买了。李大妈没和儿子说自己已经买了过年的衣服,她要在春节时给儿子一个惊喜。
    过了几天,李大妈见一位老姐妹穿了一件短款外套款式新颖,减龄又显气质,和女儿一说,女儿当天下午就跑去商场买了送母亲。李大妈今年过年外套就买了三件,裤子鞋子,里里外外也配套购置齐全,还把老伴从头到脚打扮得一身新。
    李大妈这几年,年年过年都为年衣忙,现在大家平时就穿得和过年一样,很多人过年穿新衣服的热情减淡,但李大妈却坚持每年春节都里外一身新。今年邻居王大妈突发疾病去世后,李大妈更想开了,她们这代人,苦日子熬过来的,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万事都为子女考虑,有钱也舍不得花。王大妈条件多好呀,自己有退休金,儿子开公司,但她生活还是旧时传统,一件棉袄穿了十年。李大妈可不想过王大妈的日子,到了老年,更应该心疼自己,过日子更要注重仪式感,吃好穿好,心情好,身体自然好。老年人精神矍铄,每天像过年一样开心,才是子女的福气。
    李大妈打算好了,今年大年初一,她要闪亮登场,早上穿一身新衣服,中午再换一身,到了下午再换第三身,换一次精神一次,换一次年味浓一次。自己开心,外人看着喜庆。老伴戏谑道,这三身衣服李大妈能“显摆”一个正月。
    李大妈回敬:出了正月她再买新衣服,继续显摆。别说,自从李大妈开始“老来俏”,儿女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李大妈说,只有父母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儿女才能放心搞事业,自然工作顺遂。
    李大妈年年忙着买新衣,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她买衣服的同时还备足了年话题,春节时亲朋人来人往,单李大妈的新衣就能聊上半天,不仅聊出了幸福生活,还聊出了儿女孝顺,聊出了家和万事兴,聊出了俏夕阳的精气神儿,聊出了越活越年轻的好心态。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55 , Processed in 0.072727 second(s), 5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