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去年脱贫的老徐就要住上新房了!
王奕澄 来源:2020年08月01日 人民网
徐洪海开着久保田植保机入库 冷金明摄
“嘟嘟嘟嘟……”,绿油油的稻田旁,齿轮轧过留下两排宽厚的泥印子,徐洪海开着高低械植保机下田了。
老徐今年58岁,是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三庄村村民,也是村粮食烘干中心的农机管理员。老村部北面400多亩的稻田,也是他工作的地盘儿,插秧、施肥、放水、抽水……不同的时节干不同的活,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种农用机械一应俱全,轮番下地作业。
临近中午,妻子一个电话打来,“我要赶紧回家做饭了”。原来,早在2004年,徐洪海的妻子突发脑溢血,从此瘫在床上,吃喝拉撒全靠他照顾,十几年不离不弃让他成了当地有名的“模范丈夫”。老徐没法出远门做工,家里经济陷入困境,一度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考虑到他的难处,给他在新成立的土地合作社里安排了工作岗位,负责机械和农田管理。
2018年7月,三庄村实施农房改善项目,连邻村部分庄户一起共639户仅用了40天全部达成搬迁协议。村里通过宅基地复垦,净增农田1000亩。与此同时,三庄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35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旗下。这其中,2500亩转租给大户种植,亩均收益1082元中,农户得到1000元,村集体收取82元服务费;其余1000亩以稻虾、蟹虾共作和芡实种植为主。
“土地是农民的根,我们要让大家伙的土里生金。”三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宝军说。在村里的这次大动作中,老徐把三间老瓦房拆了,在安置小区选了套120平米的新三房,家里的7亩田也流转给了村集体,“种田忙不过来,流转给村里还能保障收益。”一年下来,土地流转费、集体分红加上在合作社的工资也有2万多元;此外,老伴每年还有一笔残疾补助金。女儿已经嫁出门,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杭州找到了工作。2019年,老徐脱了贫。
三庄村也喜讯不断: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村里也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前几年,三庄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高速公路从村里穿过,桥洞高度限制了物流运输,村里处于零产业状态。加上村民之间人心不齐,干群关系疏远,村庄居住环境差。“伴随农房改善,集体产业也要发展起来。现如今,我们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杨宝军说。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2万元。最近,村里正在与一家网上商城洽谈常年供应大米的销售协议,今年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关口。
眼下,老徐临时住在附近的村庄,每月300元的过渡费,他用200元租了房子住。安置小区三庄佳苑正在加紧施工,现已全面封顶。这个新式小区里居民楼30余栋,配套有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养老中心、超市、健身广场等。“和城里的小区一个样,我家房子选在一楼,方便推老伴上下楼。”老徐对此很期待。
看着不远处塔吊转动,老徐心里踏实,“过不了多久,就要交房了。”
石塘镇张兴社区农房改善围绕三个“精"字做文章
今年以来,石塘镇张兴社区为集聚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秉承“宜居宜业、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规划设计理念,紧紧围绕“三精”规划集聚农房建设186户,整治改造提升212户。该社区已人选“江苏省农房改善示范项目”。
张兴村位于233国道西侧,为市级康居示范村。全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476户、2076人,耕地面积1456亩,村总支部下设2个党支部,39名中共党员。
精准选址,彰显特色。充分利用本村境内233国道的交通优势以及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环境,精准选址,精选项目,合理布局村庄产业配套,秉承“宜居宜业、交通便捷、产业配套”的理念,做足水乡文章,展现田园休闲特色。建筑设计注重江淮特色,多种户型,满足不同群体农民群众的需求。配套建设同步进行,在做好社区房屋建设的同时,开展老旧房屋的整治提升,有序做好道路建设、河塘整治、绿化景观施工、亮化工程施工、给排水工程施工,达到生态环境面貌一新。
精挖文化,做强产业。深入挖掘张兴村知青文化、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排出张家行善、吴承恩在张兴等人文故事,结合现代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利用60亩水面、400亩苗圃和700亩农田资源,做精做好做强荷藕种养园、苗圃观光园、亲子菜园、民俗农家园和生态游乐园“五园产业”,壮大发展张兴创业园,统筹协调做好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同时留住乡愁记忆。
精细管理,助农增收。细化社区管理模式,建设互联互通的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土地合作社、社区物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构建“法治、自治、共治、德治”的“四治”社区事务治理体系。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水面承包等资源,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助农增收,达到富民强村。
(来源:2020.12.9《淮安日报》
卢滩村:村景美如画 新居“颜值”高
融媒体记者 张攀江 赵日超 仲卫卫
村中有景,景中有人。走进车桥镇卢滩村,白墙黛瓦、绿树繁花,一个个崭新的农家大院映入眼帘。今年来,卢滩村围绕特色保护类和集聚提升类村庄要求,结合红色文化背景,突出乡愁记忆,全力打造新型农村社区,走出了一条风光美、文化浓、产业强的宜居宜业道路。
塑造特色风貌,建设田园乡村
当前,卢滩村正在改善370户农民住房,建设卢滩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过程中,卢滩村采用“一二层联排、自带院落、白墙黛瓦、绿树繁花”江淮平原中式居民风格,并结合改造提升项目,全面整治环境、疏通水系,利用水车、磨盘、石碾等老物件进行生态化布置,在沟渠河塘沿岸搭配种植花朵鲜艳的桃树、梨树等经济型果树,既提升村庄视觉效果,又增加农民收入。砖房小院,错落有致,绿树繁花,掩映其中,巷陌之间,淡香沁脾,一股乡愁悄然萌发,在美丽宜居的新农村画卷中缓缓流淌。
做大芡实产业,实现富民强村
“最美卢滩秋月中,芡叶连连接天穹”,在新建的卢滩社区周围,是一片片芡实塘。既展现卢滩特色新农村美景,又彰显着卢滩芡实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卢滩村通过成立芡实合作社、芦家滩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系列措施,引导改变以往零散种植模式,实现规模化集中种植,全村芡实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并建成了总投入680万元的集保鲜冷藏、生产包装、市场营销于一体的芡实种植加工基地项目。今年,卢滩村还将新建占地3000平方米的芡实加工厂,发展芡实酒、芡实饼干等深加工产品,帮助搬迁改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全力打造“红”土地上的“绿”产业。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车桥战役的芦家滩阻击战发生在卢滩村,这场阻击战是车桥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弘扬车桥战役精神、传承红色革命基因,卢滩村新建了“芦家滩阻击战遗址”公园、“芦家滩阻击战纪念馆”和“乡村振兴知行馆”等,铺设了以烈士命名的“春萱大道”。同时,通过开展党性教育,举办道德讲堂等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结合农房改善,下一步村里还将对芦家滩阻击战纪念馆、红色文化茶室、红色教育基地等实施改造提升和景观绿化,发展红色文化旅游,进一步扩大卢滩村对外影响力,助推村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善公共服务,建设美好家园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卢滩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实施河道、绿化、亮化、水系、公用设施、节点打造等六大工程,全面整治、梳理田园道路,补植水岸绿化,开展河塘清淤、水面岸线整治,改造居民住宅,建设污水管网并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和公厕,架设主次干道路灯及新建相关配套设施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同时注重多功能整合,综合集成建设红色文化中心礼堂、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等,全面提升村庄公共服务,努力建设美好家园,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来源:淮安区报)
复兴镇:推进农房改善打造新型社区
徐峰 赵日超 潘 健 李晓标
今年以来,复兴镇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为抓手,将农村自然环境、地域文化、村庄现状、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不断提升农民群众住房品质,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农村社区。
复兴镇今年实施2个农房建设项目,分别是集镇类农房改善项目银鑫社区和乡村类农房改善项目任南社区。目前两个新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银鑫社区位于复兴镇渔滨居委会,项目计划总投入4000万元,占地面积72.6亩,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目前基础工程量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量已完成65%。
复兴银鑫社区项目施工方负责人李跃祥说:“复兴银鑫社区项目共建57栋,181户,现一层在建的8栋,二层在建的是24栋,有25栋即将完成封顶,我们争取在10月底项目基本全面封顶,11月份全面竣工,12月份交付使用。”
任南社区项目位于复兴镇任桥村境内,项目计划总投入5000万元,项目占地43.7亩,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新建居民住宅16栋,三层庭院式住宅180套。基础工程已完成,主体工程完成70%,正在三层砌筑8栋,三层立模5栋,已完成封顶浇筑3栋。
复兴镇副镇长陈彦飞说:“为了让农户年底均能住上新居,我们制定详细的农房改善方案,提前谋划,早做准备,驻点人员靠前服务,深入项目工地,帮助查漏补缺、排忧解难。2个项目计划今年11月份竣工,12月份完成交付。”
复兴镇始终把农房建设的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质量标准,坚持严格审核,将真正需要改善的农户纳入改善人群,将农房改善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紧密融合,持续提高品质,确保农房改善工作改出形象、改出效果。
复兴镇还科学谋划、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鼓励闲置劳动力到工业集中区上班,既缓解企业用工难,又解决农民就业;推进土地流转,变“农民”为“股民”,增加收入。成立社区服务公司,由村居干部和社区推选代表共同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组建新时代社区志愿者队伍;利用公共资源集中、新建社区规划及配套完善的优势,努力挖掘复兴的悠久历史和红色文化传承,不断提升社区的形象和品位。 (来源:10月28日淮安日报)
用心谱写幸福篇章
——淮安区苏嘴镇农房改善工作纪实
■徐峰 曹亚东 赵日超
淮安区苏嘴镇大胡庄社区是该镇党委、政府倾力打造的“高标准居住环境、高效益农业产业项目、高水平社区集体经济、高质量富民增收、新思想党建引领、新时代红色底蕴”的新型农村社区。近年来,苏嘴镇党委、政府坚持全局谋划,靠前指挥,用心用情,真抓实干,确保农房改善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用保姆式服务将参建各方聚成一条心 “当日施工人数246人,预计明天再增加10人,今天新封顶两栋楼,计划明天再封顶两栋楼……”这是苏嘴镇驻点项目现场的工作人员庞明春在晚上八点半钟在镇农房改善项目工作群中的当日进度汇报。此时的项目现场,机器依旧在轰鸣、塔吊依旧在运转、运送土方的车辆依旧在进进出出、灯光下依旧还有不少工人在忙碌。而在一个月前,大胡庄社区的建设一度接近停滞,施工方觉得困难,因为工程量太大资金周转不时出现困难;指挥部觉得很困难,因为工地地势低洼,今年夏天的雨水太多,一场雨过后要两三天才能排掉积水,积水刚排完大雨又下了起来。 大家都很着急,该镇党委书记郭秋香是最急的那一个,承诺群众今年10月底交房,照这样下去,明年房子也建不好。困难实实在在摆在面前,绕不过去只能面对。资金周转有问题,该镇三套班子随时待命,工程一达到进度要求,第一时间开会集体研究拨付工程款,只要能保证工程正常施工,无论什么时候提出要求,一小时之内必定研究出结果。天气影响施工,郭秋香亲自出面协调,十几台抽水设备随时待命,将雨水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降到了最低,只要今天雨一停,明天就可以正常施工。 困难一个个出现,也一个个被解决,原本低沉的士气渐渐高昂了起来,参建各方的心也越靠越近,越来越齐。大家知道,只有心往一处使,完成农房改善这个共同目标才能如期实现。
用实际行动将参建各方拧成一股绳 农房改善工程不是跑马拉松,坚持到终点就行。群众交了定金,就对住新房充满了期待。这份期待催促着项目指挥部和施工方不分昼夜,抢时间、赶进度,确保到10月底时收获的是群众拿房的喜悦,而不是延期交房的失望。 土方运转出现困难,郭秋香在工地上连夜给周边县区的熟人打电话联系,当天下半夜土方就源源不断运抵项目现场;木工出现短缺,郭秋香又连晚给苏嘴籍在外发展劳务业务的公司老板打电话,从外地紧急调拨了100多名木工进场支援。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全天盯在工地,项目指挥部的分管领导和具体负责同志更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干。大家是白天盯在工地上赶进度,晚上抱着电脑在工地处理其他工作。项目工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全力以赴,拧成了一股越来越紧的绳子,拧出了巨大的**和能量,工程建设的进度条不断向前,百分比不断上升。 用一片真情将苏嘴绘成一幅画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苏嘴镇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在抢抓农房建设进度的同时,苏嘴镇积极探索新社区新发展,写好“后半篇文章”,打通“最后一公里”。 该镇党委、政府以党建引领为依托,完善社会治理,规划建设新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含办公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卫生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为新社区党员和群众筑牢基层阵地,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该镇党委、政府以产业富民为抓手,调整产业结构。大胡庄社区位于西片集镇,靠近镇工业园区,进一步畅通“家门口”就业渠道,健全企业用工和农民就业对接机制,加大农民就业技能培训,为农民群众就业创业铺好路、搭好桥,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以红色文化为纽带,凝聚核心力量。苏嘴是英雄的土地,大胡庄八十二烈士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苏嘴儿女,形成了“忠诚、担当、奉献、有为”的大胡庄战斗精神。该镇重点围绕挖掘“红色资源”、发挥“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紧紧围绕“争先进、创特色、树品牌”的工作标准和目标定位,坚定信心争先进,想方设法创特色,精益求精树品牌,加快推动苏嘴镇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转变。(来源:9月30日淮安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