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45264|回复: 1

贾浅浅的诗很烂?文学界不这么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2-13 16: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诗人贾浅浅近日“爆红”。


mmexport63abe57506079271cbb9503ca62595b4.jpeg

      1月28日,微信公号“文学自由谈”刊发了评论者唐小林的文章《贾浅浅爆红,突显诗坛乱象》,一石激起千层浪。文章批评贾浅浅诗歌是“回车键分行写作”、“肮脏恶心的垃圾文字”,并认为,贾浅浅的诗歌与其获得的荣誉并不相称,受到赞美更多是沾了其父——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光。

      贾浅浅目前是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还身兼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一职。在贾浅浅的诗作中,有多处引发争议的段落,例如使用“屎”“尿”等不雅词汇,关于贾浅浅的争议顿时席卷网络。


      那么贾浅浅的诗究竟成色几何呢?不妨来看看文学界自己的看法。其实,贾浅浅近年来已经出版诗集多部,而文学界、诗歌界有不少人士为她的诗集写过推介文章,从中能一窥其诗歌在业界的评价。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
谁一辈子不写几首烂诗?

      《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中国作家协会《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彭敏2月3日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彭敏先森”刊文《贾平凹的女儿被骂上热搜:是谁不讲武德?》,对此事谈了自己的看法。

      彭敏在文中写道:“对贾浅浅的批判和羞辱,其实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的‘魔法’。它似乎并没有歪曲任何东西,也未提供虚假的论据,却真真切切地诓骗了大众,污名化了正常水平的诗人。”

    彭敏以鲁迅和莫言的诗歌举例认为,“长期创作的人,谁一辈子只出精品,不写几首庸诗、烂诗或者游戏之作?”

      他认为:“撇开人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正常水准的作品不提,揪住几首烂诗打高光用重炮猛攻,就把一个创作者钉在耻辱柱上,管窥蠡测,一叶泰山,取我所需,以偏概全,操纵公众的情绪,收割正义的流量,把正常水平的诗人污名化,把大醇小疵(整体数量上)的苦心创作叫做‘肮脏恶心的垃圾文字’,所过之处一地鸡毛谩骂如潮——这不是文学评论,这是不讲武德欺负人。”

      对于诗中用“尸字头”汉字描摹“黄白之物”,彭敏认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充满了不洁之物(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所以我们要允许不洁的诗歌存在,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生活的某个侧面。”

      在文末,彭敏提出:“艺术创作应该自始至终都是自由的,哪怕这种自由有可能被挥霍、被辜负。”
公开资料显示,彭敏,1983年生于湖南衡阳,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诗刊》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曾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年度新人奖、中央电视台第二届中国成语大会冠军、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
她显然已经为成为一个诗人做了充分准备


      2020年1月,贾浅浅的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出版。3月4日,《光明日报》在第14版刊发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的推介文章《用词语建立自我与世界的联系——读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

       李敬泽在文章中评价:“浅浅的词语和句子——那是好的,我怀疑,很多时候,浅浅的诗是被某个句子所引发、所带动,或者说,有了那样一个句子,她不得不写那样一首诗,或者说,仅仅因为一朵花开一声鸟鸣,她就拥有或失去了江山。”

      可见,贾浅浅的诗作在词语和句子方面,得到了李敬泽的肯定。那么作为一个诗人,贾浅浅是否够格呢?

       李敬泽在文章中写道:“浅浅显然已经为成为一个诗人做了充分准备,她熟悉那些外国诗人——现代诗的神祇们,她熟悉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她的口音里有本能的古意;同时,对中国诗歌当下通行的抒情风格和修辞调性,浅浅真是烂熟于心啊,有时我甚至觉得,浅浅是怀着一种儿童般的得意证明,那风格和调性对她而言是多么轻易、轻而易举。”

        文末,李敬泽写道:“然后,为了写这一篇序,我特意从网上搜出了浅浅的访谈,看完了我就笑了,浅浅在整个访谈中都在努力证明一件事,她如何不是她自己,她居然完全不知道这个时代的诗人是如何为自己发明理论的,她天真地、不熟练地力图把自己纳入一个她所设想的‘我们’。她还没学会如何冷冷地告诉大家:‘别读别人的,读我的。’这件事,我怀疑浅浅是学不会了,她不太可能以这种方式与世界相处。那么好吧,我替她说一句,低声说:这里是浅浅诗,读吧。”

中国作协会员杜阳林:
贾浅浅是个保留着童真的女诗人

       同样是《椰子里的内陆湖》,中国作协会员杜阳林去年10月曾在四川在线刊文《让个体经验成为人类情感的归宿——评贾浅浅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做了推介。

       杜阳林认为:“一个‘天然’的诗人,必定是不受拘束,自由游弋于诗歌国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贾浅浅是一个‘心中藏有一匹野马’的女诗人,在诗集《椰子里的内陆湖》中,也多次遇到她“摘‘马’入诗”的境况。”

      用“心中藏有一匹野马”的女诗人这样的词句形容贾浅浅,可见杜阳林对于她还是颇为推崇的。文章还写道:“贾浅浅的诗人身份是‘业余耕作’,她广为人知的主业是文学系的教授,对于教书育人,她有非同一般的敏锐视角,总是从旁人难以想象之地,去拓展生活中随处可得的诗意……贾浅浅是个保留着童真的女诗人,在她眼里,世界非常有趣,她像是拥有一个别致的‘望远镜’,通过这特殊的镜头看过去,万事皆可入诗,且有着别致独到之处。”

      这段评价其实颇值得玩味,既点出了贾浅浅的诗人身份在于“业余”,也提到了其诗歌“万事皆可入诗”的特点。以此推论,“尸字头”汉字描摹“黄白之物”,也是诗人“保留着童真”的表现而已。

西北大学教授陈晓辉:
注定是‘天成的’诗人

      再来看看贾浅浅在西北大学的同事对其诗歌的评价。
      

       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辉去年在《文艺争鸣》刊文《多元与迷茫时代的突破与复归——贾浅浅诗歌论》。文章开篇就写道:“孔子曾将人分为‘生而知之者’和‘学而知之者’,约翰·斯图尔特·米尔进而将诗人分为‘天成的’诗人和‘炼就的’诗人。贾浅浅可能就属于‘生而知之者’,注定是‘天成的’诗人,甫一出道,就像一只轻盈的百灵,用婉转嘹亮的歌声恣情肆意地吟诵着对自然和人世的思考与情怀,连续出版了《第一百个夜晚》(2017)、《行走的海》(2019)、《椰子里的内陆湖》(2020)三本诗集,不但在向来以小说见长的陕西文坛特别突出,甚至在全国也赢获了不俗的口碑。”

       “注定是‘天成的’诗人。”同事陈晓辉对于诗人贾浅浅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他在文章中还写道:“观其创作轨迹,浅浅已然完成创作蜕变,走向诗歌创作的自觉。”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16: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文坛的“一根筋”,几乎把名家“骂”遍
陈歆耕 

mmexport42c6087085d25b26e1bffa8a94956238.jpeg
      老家乡亲常用“一根筋”来表述对某人的看法。通俗、形象又语意复杂。似乎是说某人“憨”、“迂”、“愚”,脑瓜子不会拐弯;又似乎是说某人坚韧、执著,沿着既定方向义无反顾,用一首诗来描述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甭管怎么理解,与“聪明人”是不沾边的。脑瓜子“灵光”的人,绝对不会“一根筋”。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这个世界多“聪明人”,“一根筋”反稀缺。但真正能成大事者,往往是“一根筋”,而非“聪明人”。先贤有言“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几人真正明白这道理?

mmexport1015214a7cd922d35aa9555a4759d7c0.jpeg
     以此来概括“打工评论家”唐小林,不知是否妥当?

 我与唐小林的接触,是从电子邮箱往来开始的,而且是从一件并不令人愉悦的小事开始的。2011年6月初,《文学报·新批评》创刊后,稿源匮乏。编辑部一方面策划选题向专家约稿,另一方面向社会广泛征稿,对邮箱里的每一篇自由来稿都认真对待。只要符合专刊定位,不问名头、背景,即会采用。于是在自由来稿中发现了唐小林。谁知首发他的一篇来稿,就给编辑部惹了麻烦。那篇文章是批评一些期刊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其中点到了《扬子江评论》。报纸一出,该刊编辑部负责人立刻来电“兴师问罪”。因是老朋友,语气尚属温和:“本编辑部从不收取版面费,对编辑个人管理也很严格,量他们也不敢私下收费,批评失实,该何处理?”

      然后问作者何方“神仙”?


       答曰:“在深圳打工的业余作者。”
mmexport3dc3dd6b6bcd852e8ede24107fd1307d.jpeg

       经调查核实,原来是唐小林误信了网上“李鬼”盗用杂志名义收费的信息,导致批评“误打误伤”。最后了结此事的方式是,《文学报》刊登《扬子江评论》澄清事实的来函,及唐小林和编辑部的致歉信。经此风波,编辑部仍一如既往刊用唐小林来稿,因为他的稿件“靶标精准”、文字犀利、敢道真言,正是专刊所需要的;而唐小林的批评文字,在继续保持犀利风格的同时也变得更为严谨,在首届“新批评”优秀评论评选中获得“新人奖。”直至他来上海领奖,我才见到了真人面目:原以为是血气方刚的小青年,一见才知已是中年汉子;观其言行举止,敦厚温和,与杀气腾腾的文风似也不相谐合;虽通过办刊才知其名,其实他酷爱文学写作多年,已有不少文字问世,并非初出茅庐。
mmexportf47735ef3ee0c8f7f7bd4c8c8346570d.jpeg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来唐小林进入了创作的井喷状态,他的稳、准、狠的批评文字,频频登陆诸多名报名刊,文章越来越成熟老道,受到整个文坛和文学批评界的瞩目。有人说,没有被他“批”过,都算不得名人。虽属调侃,却也道出了几分实情。他的“剑戟”所指,几乎皆为国内文坛一线名家、“大佬”,如果要列出名字,像冰糖葫芦那样可以有几串。诸如莫言、贾平凹、刘震云、王安忆等。

       让我感到诧异的是,他这般舞枪弄棒、一路冲杀,为何至今却未见有人冲出来与他对阵?不排除有人自视清高,不屑于与一位打工业余作者“纠缠”;当然,也许有人虽有不同看法,但以沉默来显示大度、包容;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他的批评文字从不玩所谓学院派理论家的“弯弯绕”,而是通过细读文本,进行考证比对,然后揪住作品中的“硬伤”实施“打击”,说的都是有理有据的真话。如果说他的文章达到“一剑封喉”式的力度,可能有点夸张了。但被批评者要推倒那些被揭出的“硬伤”,却也不那么容易。除了沉默,只能沉默。心中不快,其奈如何?也许有人说,这种批评缺少理论建构,属于“小儿科”类。但我觉得当下文艺批评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理论“产能”过剩,缺少的正是此类指名道姓不怕得罪人的批评。宏观否定、个体肯定的滑头批评策略,为很多“砖家”玩得炉火纯青。更不要说对“美人香草”和“麻风病人”都一概赞美的“吹鼓手”,正成为“抢手货”,频频现身在各种高大上的论坛、研讨会上。

    古人有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峣峣者易折……”。以唐小林这般持续勇猛、不见有任何收敛之意的批评姿态,在感佩之余,也常常为他捏一把汗。担心“一根筋”绷得太紧,会在某个无法预料处发生断裂。因此,有机会见面时,我关心的不是他又写了多少批评文章,指名道姓“骂”了谁,而是提醒他注意劳逸结合,不必过于地“鞍马劳顿”,也会问候一下生活上有无困难?以目前的稿酬标准,又无固定职业收入,更无“红包”可取,靠写批评文章获得几文稿酬,大概连吃外卖、盒饭也很困难的。

      前不久,在一个作品研讨会上,友人在就餐闲谈时向我传递一个信息:有人私下议论,说在下与《文学自由谈》老主编任芙康先生,培养了一批文坛“打手”。唐小林当然是其中代表之一。此“议论”当然不是褒奖,而是语含讥讽。听罢此“议”,着实让我受“惊吓”不小,几乎也如刘备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那般“失态”,将手中筷子滑落到地上。受“惊吓”不是因为“议论”中的讥讽,反是觉得“议论”者过于高估一份报纸或刊物主编的能耐了。所谓“打手”,岂止是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办报纸和刊物,不是开武术馆,主编不是“教头”,更无武林秘籍可传。媒体只是一个平台或舞台,作者是演员,在这个舞台上,你能演出什么角色,全在个人修为。当编辑的充其量也就是拉拉幕布,调调灯光而已。但当今文坛确有某些报刊的编辑或主编,听作者尊称几声“老师”,就俨然以“老师”自居,如“武术馆教头”般气宇轩昂,得意于某作家因自己“帮忙”而成名,以为自己已经和正在“培养”很多“文学大师”,并正在写一部伟大的文学史。

    对此,就一笑了之罢。

  唐小林的上一部批评文集名为《孤独的呐喊》,现在又一部文集即将面世了。在表示衷心祝贺之余,也希冀他的“呐喊”不再“孤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9:45 , Processed in 0.062858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