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灰色的上午,薄纱般的水雾笼上心头,没有预期,只有约定,一脚踏入了蓉湖大桥下的运河公园,漫漫的环城古运河之旅就掀开了它的一角。
似曾相识的走廊、码头、亭台和仓储式的建筑,在无锡古运河与新运河的握手间悉数登场,俱往矣,无锡的米市、粮油运输、仓储加工集中地在我的眼里依稀呈现,那落帆的哗啦声、甲板的嘎吱声、作坊的流泻声、搬运工的哼哈声、滴滴答答的珠算声,还有邻里街坊照面时的寒暄……从往昔岁月穿梭而来。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初夏的上午,我就在此,坐着机帆船,外公掌舵,驶过石塘湾、五牧,去一个叫洛社双庙的地方。我知道自己的血脉中有一位南宋卫国将军的成分……
登临古运一舟,恰如走进时光隧道……
无言的河,无尽的水
在喧嚣的都市,在都市的尽头,一条无言的河脉脉地流淌过来,恍如一卷着色的黑白胶片,将河水和两岸在渐趋银白的天幕上投射了青绿的图景。多面通透的时光之舟能让人领略类似3D球幕电影,我伸手可触,却难以紧紧把握。
微微泛起的涟漪,能梳洗蒙尘的记忆。静谧闲适的水弄堂、满脸祥和的枕河人,在历史的默片中演绎着各自的角色。变幻的风云让运河两岸的寻常巷陌人家命运陡转。从黄埠墩至南长桥,环城一圈,我爷爷十五岁起就在这条运河中讨生活。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一个弱小的肩头要扛起抚养一家七口人的担子,除了依靠胆量、勇气,还要足够机灵的脑袋。从黄埠墩码头的过磅工开始,到圆筒米仓的小会计,爷爷结识大量南来北往的朋友,他们不断捎来运河上每个码头的信息。这期间的爷爷收获了两大财富:一是做生意的秘诀——和气生财,和合为赢;二是得到一位玲珑温顺的大家闺秀的芳心。我奶奶的父亲是乾德米行的何老板,当何老板将女儿许配给我爷爷时,就许诺自己百年后会将米行交给女婿的。哪知爷爷没有坐等老丈人的遗产,持家创业,在清明桥、阳春巷、三里桥陆续拥有多家粮油作坊、米行。环城运河地带,周老板名声在外,生意红火。好胜自立的奶奶在吴桥之畔的一家纺织厂当女工,后为迎接解放军进城立下功劳。
这条运河让爷爷也尝到了天地轮转、福祸相依的人生况味。在那个年代,树大必招风。解放前夕的一次暴力浩劫,让爷爷倾家荡产、一文不名。后来他改头换面,在运河之畔的一家中学当教工。“留着运河在,不怕没水喝。”这是爷爷人生箴言。他看破红尘,澹泊明志,宁静致远,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枝繁叶茂、和合为美的大家庭。
我的外公,土生土长的洛社双庙人,是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的部将尹玉的后人。当年尹将军与另一位将军共同抵御外强入侵,寡不敌众,战死在五牧。当地人为纪念他们,设立双庙。我儿时,外公教我习练南拳,常念叨:“我们是将军的后代,要保家卫国,就得强身健体。”外公与常住清名桥的爷爷是把兄弟,无锡解放后兄弟俩都在教书。当年参加过志愿军的爸爸从军校回来,沿着古运河,顺流至洛社的双庙村五牧古渡口,这里属于京杭古运河从武进流入的一个驿站。他邂逅了我外公的第五个女儿,一位从洛社双庙考上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女状元”(也就是我的母亲)。他俩一见钟情,悄悄恋爱,直到结婚,双方家长才恍然,有了这门“亲上亲”。从此,古运河上,亲来情往,增添了脉脉相传的人间佳话。
绵长的运河给予城市生生不息的和合之力。徜徉在环城古运河风貌带,静静的运河已为城市勾勒出了的“四门六区”,实乃大手笔,它再塑了城市历史空间架构,保护和修复运河地域文化的格局毕现。无论是控江门、靖海门还是望湖门、试泉门,无锡城通过古运河与长江、东海、太湖、山泉水脉相通的地理格局尽收眼底。“蓉湖溯源、北塘米市、莲蓉烟雨、站前灯火、熙春朝晖、望湖薰风、梁溪晓月、旧城怀古”等八段与地方历史沿革息息相关的主题景观,弹出了古运古韵之曲,运河人家依依相连、紧紧环抱在了一起。
时间的脚步匆忙杂沓,而运河依然不慌不忙,循序渐进,无尽的流水映照着日月星辰,演绎着绵长的梦想。
生疏的,熟悉的
生于斯,长于斯,却油升阔别之意。运河边的居民只把运河当做一条绕城水带者,大有人在。曾几何时,古运河成了露天的脏水池,夏天蚊蝇出没,冬天不忍卒睹。河床渐高,几场大雨,满溢的河水漂浮的污秽之物,侵入了沿河人家。人们选择了逃离,更多人则是将这样的运河清理出脑海。
运河丢了,丢失了运河的锡城人,还会丢失什么?这真是一个诘问,抑或是一场梦魇。
许多年前,我与哥哥们,由父亲带着,在运河里畅游。在石塘湾与孩儿们比赛。这样的情形在我们长大成人后,不再出现。我们的孩子都进入了游泳馆书写了他们孩童的水上记忆。
清淤、截污、驳岸整治、亲水平台修建;两岸绿化、亮化以及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和修复、旅游开发以及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成了这些年市政府的民生工程。眼下,古运之舟带着我从蓉湖大桥下的码头,途径莲蓉桥、通汇桥,浏览两岸的涵碧亭、涵翠亭,它们在运河岸边悠然耸立,清风拂面。亮坝桥附近飞檐翘角的古税卡、亭亭屹立的思古亭让我油然生发思古之幽情。鉴古亭、古画廊恰如又一幅清明上河图,凸显了运河的人文荟萃。蓦然出现了一艘古朴、明轮外露、刷满桐油的木质轮船,它停靠在水岸,据说这是中国第一艘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轮船,名曰“黄鹄”(就是“天鹅”之意),寄托着美好的期盼。过了工运桥,当年工人谋求权益的呼声已消失,代之光复门和站前繁华之景。经过亭子桥、槐古大桥,河面渐宽,沿河走廊处处可见,当时名震江南的业勤纱厂旧址匆匆掠过。环城运河“水清鱼游、两岸景美”的宜人生态又勾起儿时的记忆。我在无锡市三中读书的情形历历在目。放学回家途中,孩子们相约河边,让身体充分暴露,此岸彼岸,挥臂畅游。有时吊钩着机帆船从跃进桥一直滑至亭子桥,而后如等班船一样,吊钩着反向的机帆船回来。运河锤炼了我们一身黝黑、结实、健康的肌肤,也塑造了不畏艰险、激流勇进的性格。如今,那些在运河竞技畅游者,不少已成为生活的强者,有的已是卓有成就的企业家。
古运之舟行至跃进桥,在稀疏的细雨中蓦然发现当初的跃进桥已更名为“妙光桥”,与不远处的妙光塔含情对望,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恰如其分地凸现运河古朴古韵的内涵。返回途中,我又将古运遗珠尽情地捡拾了一遍。休闲亲水步道、旅游的黄金水道,还有触目皆是的历史文化长廊,让运河人心潮澎湃,那妙光桥堍依水而建的古朴建筑、船厂里如风帆高挂的楼群、透露神秘感的中国银行旧址、芙蓉湖龙首高抬的黄埠墩……无论是在苍穹之下,还是在世道人心,都存有一个“古运河博物馆”。忽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无锡作家吴翼民先生风尘仆仆地来我单位门口,将自己的长篇新作《枕河人家》交予我手中的情形。那时翼民先生已为我留下了一幅别样的“清明上河图“。枕河之畔,一条寻常巷陌中几家人家的变迁,其中有开黄包车行的,有开私人织绸厂的,有唱滩簧的,一群市井百姓在解放初的命运沉浮,至善和合之心终究没有沉沦,他们古道热肠,与生命之河同在、延拓。这本心血之作已收藏在我记忆中的“古运河博物馆”。
我那“古运河博物馆”里还有我娘家洛社,如今旧貌换新颜。表哥、表姐的孩子都是镇里生态建设的骨干,表哥说,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总投资 1.4亿元,完成洛社污水厂扩容工程建设,石塘湾污水厂、杨市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镇生活污水日处理量从3万吨提 升至6万吨。这里的水质,比当年一起游泳的水还要有全新的感觉。他还邀请我游泳,有机会再去洛社比试一下。
当然,这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让“拥抱”载入史册
环型的护城河,环抱着城镇;城里有弓河、弦河和九支如搭在弦上的箭河。……很多居住在临河的人都能在夏日晌午,在墙上屋檐下看到这样的图案。它带着当时的气息、声响、心情,烙在每个人的记忆之页上。因此,现在翻动这脆响的一页,在看到金色水纹的同时,就能获得一个全息的过去时态。
我坐的古运之舟就这样驶出了马汉先生的《水绘的人事》,时间翻新了当年的底片,给了我们一个全息的现在时态。告别小舟,登上了蓉湖大桥与江尖大桥之间的运河公园码头,满目翠绿,不远处的惠山气势巍然,水色、山势环绕了这个无锡城最大的市内休闲公园。三面环水之地,竟是锡城典型的20世纪工业遗产保护特色园。记忆中九丰面粉厂旧址仍在,它已成为无锡书画博物馆的现址;当时留存的工业遗产——圆筒米仓内的14个砖砌筒仓被翻新,与中国合唱协会·无锡合唱基地、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储业公所等相邻。全长218米的通景式汉白玉浮雕长卷《运河无锡图纪》,刻有树木1655棵、人物917个、各类房屋1086栋,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以68个故事生动地记录了古运河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不忍释卷,流连忘返。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音乐水体景观,运河之水随音乐起舞飘摇,活力四射。
滨河长廊又让我体验了以单廊、回廊、复廊串连厅、阁、轩、榭的具有江南园林风格的线性古建筑,独具匠心。我顺道步入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
工业遗产与何振梁,两个互不相关的名词,却在古运河畔从此“水乳交融”。喝运河水长大的何振梁先生对古旧建筑情有独钟,因此运河公园内的原塑料厂最终被选定为“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的馆址。2008年5月启用的陈列馆展面3800平方米,国际奥运历史、中国五环之路、何老毕生伟业、无锡籍体育名人奋斗史绩,实物加文本,焕然灿立,为国内首座奥林匹克首座主题馆,莅临者已达10万人次。遥想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刚被萨马兰奇先生以平稳的口吻宣布时,中国申奥团队那一群体的“拥抱”早已定格在亿万国人的脑海。如今在这陈列馆,这栩栩如生的“拥抱”成为壁画呈现的永恒瞬间,抚今思昔,感叹万千。
而我的娘家洛社,此刻正以运河的“奥运之力”强势推动“江南工商城、锡西中心镇”的目标建设,在无锡古运河的洛社端口,吹响“发展争进位、质量攀高峰、全区当排头”的号角。洛社人以及从洛社走出的家乡人,志在让“天更蓝、水更绿、土更净”。我想,先祖尹玉将军、外公、爷爷、父母,在天有灵,一定会心悦长安的。
古运之波传温情,山清水秀人杰灵。运河历经沧桑,貌换新颜,它以和合之势环绕着城镇,如同母亲拥抱自己渐渐长高的孩子。
母爱与孩子同在。
感言——外行万里路,忽觉家乡的风景无限好。在依存的血脉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最难割舍、也最易忽略的是来自母亲河的滋养。从洛社始发,一路长行,回望,溯源,阔别的古运河以独有的文化浸润,让人宁静致远,知难思进,“活出一个真我来”。爱她,故而呵护她。
end
《和合古运》获“羲之杯”《大运河畔的赞歌》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
作者简介:
周小康,笔名一舟、周晓慷,江苏无锡人。江苏省作协会员,电信作协主席,梁溪区作协副主席,企业报总编。
获奖感言:
“和合古运”是“大运河畔的赞歌”中的一个小音符,但我深知,它已经融入了这一气势如虹的“大合唱”。
周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