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58262|回复: 5

四平戏吉祥一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 14: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平戏吉祥一家
(题解:四平戏是古老剧种,属昆曲中弋阳腔,现仅存于福建屏南,此文为全国南戏研讨会在屏南召开而作)

太阳出来月亮回家了吗?没有!星星出来太阳去了哪里,天上!我为何找不到它?太阳、月亮、星星就是吉祥一家!……。这质朴纯甜的《吉祥三宝》成了我思想的一粒菌种,于是也就常常看着天空发问:四平戏的吉祥一家是什么?

“乡村三年不唱戏,普贤山上锣鼓鸣”一句普通的俚语却道出“四平戏”地理情缘。
龙潭村的一位被称为乡村活家谱的大伯给我解读了这个地理玄机。

他开篇点题:“当年开基始祖,看这北有峰顶普贤帽,南则双象交牙,东西二脉如两牛相拱,这一带龙气聚汇,严守不透。这顶普菩帽守在村头,按风水上的说法有至尊点化,这样村子可出尊出贵,寺院庙地可得道成仙。没想到帝皇和各品官员出在了戏台上。九峰寺素食者程惠泽食龙珠而成真龙。玄机已定,只要锣鼓一响,丈许戏台,帝王将相、臣子草民轮翻登场,神仙鬼怪大千世界万相尽现,锣鼓一息,你是你,我是我,做生意的做生意,学唱戏的学唱戏。大概这方水土就是这样。相传,村中若是三年不唱戏,这普贤山上就要响起锣鼓声,所以村子无论如何这戏不能不唱。”

我多次在村中沿溪走着,见溪中一里一滩,百米一潭,数丈一湾,溪中巨石随缘洒落,这里一台,那里一阁,时不时飞鸟停在石台上看水中鱼戏,水中鱼儿听台上鸟唱,又添白鹅浮影,少女照水。这样清水滋润的鸟鸣悦耳,鹅浮悦目,少女招呼有腔有调。站在“回村桥”上吟咏“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朝拱”诗文时,觉得这一溪清水不仅流淌着无数戏文,还滋润着四平戏高吭的腔调。
四平戏可谓是缘于山风送锣,清水润腔。

大伯说完地理,笑了起来,几股的烟雾升到了他头顶,他说:实际上是因为村子开基晚,占地少,而人口繁衍快。人多地少,村里的农活不要费太多时间,闲余的时间就得到外谋生。这样也就带回了这古老剧种。上祖的第七代,有两位兄弟在江西打工时,居然迷上了四平戏,便放弃赚钱开始学戏,三年学成便回村教戏。当时的戏叫七角戏(七个人做一场戏)。一开始教戏就立下班规:父传子,子传孙,传媳不传女。就这样,至今为止历经十八代传承。

大伯的记忆走进四平戏的历史旅程,眉宇间一展一拧越过了几百年,有如戏台上摔摔鞭子,转上几圈,就是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兵几勇就是千军万马。大伯说:四平戏成熟于第十二代,辉煌于第十五代、第十六代,据说第十六代时‘一场教子戏,十妇九人哭。真刀枪,真功夫,同行更折服。’那年头班里师傅辈出,成了职业演出团,影响很大,赚的钱多了,村里的田山地界就不断扩大。此后,再也没有超过这个时期了。

再说我们这邻近的几个县都要演神戏,过年、祝寿没戏就好像热闹不起来。俗话说:祝寿没戏看,不能说是好命汉。大家都追求多子多福,长寿长福,于是四平戏的“云头送子,八仙祝寿”很受欢迎。更主要的是四平戏班,班中都有道人相随,而且这些道人道法很高,会调动到天兵神将。四平戏班开台、祭台不仅台上台下平安,而且合境平安,于是许多村新建的戏台,喜欢请我们四平戏开台祭祀。这样四平戏自然红火。

大伯说:四平戏班谁当布袋,也是有信物相传的。虽然说布袋不一定演艺上的传人,但一定是班中财产和镇班之宝的保藏人。四平戏有三件宝:“老童爷、千岁拐、演出本”后来许多演出本都给省研究所收藏了,现在就剩下两宝。

我看到了两件宝,老童爷是一尊木雕,别的都没有什么奇特,特别的地方就是老童爷喜新不厌旧,他小小的偶像上穿了非常多层的衣裳,大伯说是人家向他求子而得,报答他就送一件衣服一枚铜钱。我还以为是唐明皇吊儿郎当的喜欢乱着装。有书这样记载:梨园神——唐明皇李隆基,俗称:老郎神(即老童爷)。他不仅通音律,还善于打羯鼓,时常亲自为乐队击鼓。有时还会穿上舞衣和宫女们一同歌舞。见乐工舞女练的不太熟练时会嬉笑地对他们说:“你们要好好练,莫给三郎丢脸。”他常自称三郎,后来亲随等也敢当面叫他“三郎”。安史之乱后,玄宗从蜀地回都,途中听到驼马佩带的铃声,忽有感触,就对亲信说:“铃声颇似人言语。”亲信回答说:“三郎郎当!三郎郎当!”玄宗笑了起来,同时感叹惭愧,感叹:我就是这样吊儿郎当做皇帝,才这样狼狈。

这个老童爷不仅是班中戏神的偶像,居然还是求子之神,难怪是宝。至于那根千岁拐,听说取材东海龙王惠泽龙羽化成仙的虎跳潭边,这拐奇特在不管多年轻的演员一握上它,走上舞台都会有一种颤巍巍的老态,把戏演到情节上。我握了握觉得有一股凉气透入,千岁舞台形像就在把握间,确实是宝。

想想大伯的话,看了这方山水,见了四平戏班中的传宝。对着洁白云说:地理、人文、戏中道法与四平戏是吉祥一家。
发表于 2007-1-12 19: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哥的文章,总是在长见识~问候大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9: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题解:四平戏是古老剧种,属昆曲中弋阳腔,现仅存于福建屏南,此文为全国南戏研讨会在屏南召开而作)
甘大哥这个是专题作啊,恭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2 19: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头大树长长长长长生,水尾高山朝朝朝朝朝朝拱”
甘大哥这个联中是不是多了一个“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3 15: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你删除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3 20:2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喜欢河南豫居,因为我老家是河南省的,经常听奶奶唱起。不知到你喜不喜欢呢/问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7-5 17:03 , Processed in 0.061477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