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说:旅行者的一生始终包含着真理 赵日超
我爱好文学30多年,产生一定影响的作品凤毛麟角。勉强可以提及的大概是2014年出版的散文集《窗外风景》,《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著名作家袁鹰在《人民日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王宗仁在《文学报》评论常常让我激动不已、**难抑。我被到过的一些城市的文化气氛深深感染,这个经历给我极大的鼓舞和快乐。我们身处其间,时代的氛围、接受的环境等让我有切身的感受,这是别人难以体会的。旅行者的一生始终包含着真理。但旅行的路上,我们当然也有局限,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局限而天马行空。 李敬泽是著名文艺评论家,也是著名编辑家。创作过《颜色的名字》《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看来看去或秘密交流》《见证一千零一夜》《为文学申辩》《小春秋》《致理想读者》等,曾获2000年度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2005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2015年《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文学评论家金奖。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曾任《小说选刊》杂志编辑,《人民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主编。他一直关心支持网络工作和旅游文化工作。 李敬泽认为旅行应许着自由,同时自由中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和困难。当我们决定旅行的时候,人是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未完成的、向着某种暧昧不清的目的和愿望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自己,我们发现自己,同时我们也会迷失,也会被过程中的种种困难、种种考验所击败。在这个意义上说,旅行的意义几乎就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是永恒的。 2018年,我加了李敬泽老师的微信,之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关注他的朋友圈。他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旅行的路上吉凶难料,然而旅行者的一生却始终包含着真理。我们也就是靠着真理,在万象万物中找回自己并不断重塑自己。尤其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发自拍,刷抖音、微博、朋友圈等,无一不是重塑自己的过程。 这些年,因为网络的原因,我到过了不少城市的旅游景点,也参加了不少活动。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我们有游记的传统,读了无数的游记,我不认为游记里的游山玩水的人是旅行者,因为他只是在他熟悉的世界里重复着他所熟悉的世界,感受着他所熟悉的世界,真正的旅行者面对巨大而危险的未知。 19世纪的欧美文学基本上就是旅行者的文学,是各种意义上的旅行。历史有的时候会重复,李敬泽认为21世纪的中国可能会迎来真正的旅行者和真正的旅行者的文学。真正的旅行者,真正愿意承受旅行的自由和风险,真正愿意在旅行中认识世界、同时创造自我的旅行者会在文化和文学中越来越多地出现。 就我个人来说,我满怀激*情地从事旅游文化推介这个工作。我曾经也有过犹豫和矛盾,特别是看到很多朋友成功“跨界”和“转型”,有了另一番天地。我在“进与退”的边缘上徘徊,最大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对旅游散文写作有情感而难以放弃。其实,这些属于个人的选择不值一提,人一生做不了多少事,能够有一件事伴随自己已非常幸运。从事文学写作以来,我观察到旅行者在旅途中一方面面临的难以克服的挑战,一方面也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无穷的资源。因此,不断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是一生的功课。 就东方旅游文化网举办大运河文化研讨活动,本人参加中国作家运河行采风活动,李敬泽说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从传统而来,向着未来而去。大运河不只是物质的,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条长河。运河沿岸成了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千百年来运河文明也孕育了无数伟大的作家、诗人,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艺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全长3200多公里,贯穿8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2500多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着国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和运河有关。李敬泽以《红楼梦》“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举例,林黛玉即是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进京。而明代文学家张岱也在文集中记载,自己曾沿运河赴山东兖州游历。李敬泽认为,大运河把中国南北的生活经济文化联通,深刻影响了南北文化,也锻造了南北方不同的品格。网络文学作家非常辛苦,他们的不少作品也有着激励人们向上、不怕困难的能量。 网络文学作品有广泛的受众,对大众的精神影响作用需要积极引导。最近几年,在国家级文学奖评选中,中国作协有意识地引进了网络文学作品参评。支持地方成立网络作协,是希望发挥协会的沟通、协调功能,尝试建立评价体系。调研中,网络作家、写手们也期望有一个组织机构来帮助他们维权、推荐作品,提供研讨文学创作、提升创作水平的机会。 这几年,李敬泽先生感染着我也激励着我。他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榜样。还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之间保持了几十年的友谊,这友谊除了情投意合,最终还是与文学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