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0153|回复: 0

张琳 | 隋堤烟柳“宿”至运河(“中国作家运河行”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1-12 08:55: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221112130051.jpg

      今天继续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系列作品——作家张琳的《隋堤烟柳“宿”至运河》。作者通篇大气着笔,气势恢宏,用丰富的文史知识讲述了宿州段运河的历史与辉煌。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隋堤烟柳、柳孜码头等一系列运河风景又以新的样貌展现在我们面前,在新时代展现着她新的风采。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一条河有多长,她的故事就有多长。运河岸边的故事犹如水中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

隋堤烟柳“宿”至运河
张琳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千里运河,迤逦穿行,水脉连着文脉,文脉连着国脉,大运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两千多年来,她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穿越2500多年、蜿蜒3000多公里,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在安徽宿州段,她既是润泽百姓的水脉、传承历史的文脉、更是凝练串联皖北大地的人脉。

mmexport1668214186857.jpg

大运河宿州泗县段(泗县文旅局供图)

隋堤烟柳千树雪

隋唐大运河安徽段,曾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在隋唐大运河中位居中枢地位。它沟通黄河和淮河,自河南省流经安徽省淮北、宿州两市三县一区,全长180公里,其中,地下河道遗址约133公里,有水河段约47公里。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里这样咏叹。宿州便是在隋唐年间因为大运河而兴起的一座城,也是隋、唐、宋时期安徽省境内隋唐大运河上的唯一州城。隋唐年间,因通济渠(汴水)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汴河是隋炀帝自板渚引黄河水下达淮海的一道运河,河堤上设有御道,道两旁种植杨柳树,后称隋堤。隋堤贯穿整个宿州城,自西而东。在宿州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一百多公里,整个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上游河口(汴口)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北连接黄河,其间流经安徽省的淮北市、宿州市,在江苏省盱眙县汇入淮河。通济渠成为沟通黄、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重要通道。“水面阔四十步”,渠旁筑御道,植榆、杨、柳,自隋沿用至宋。大约经历了五百年沧桑后,由于地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到南宋时完全堙废了。

上世纪80年代末,数十位国家学科专家组成“隋唐大运河综合科研考察团”开展隋唐大运河学术考察,在淮北市濉溪县境内确认了通济渠从河南永城县进入该县后流经路线,同时发现了隋唐历史重镇柳孜码头等运河遗迹。通济渠由西北向东南从濉溪县进入宿州市,贯穿市境。经过埇桥区、灵璧县、泗县后入江苏省泗洪县。埇桥区至灵璧县境内基本处在303省道的北侧,现在依然可看到隐约隆起的地貌。在埇桥区大店镇和宿州市第一小学院内遗址区发现千年古榆树;灵璧县境内发现北宋宣和年间运河花石纲事件遗迹,千里通济渠绝大部分因淤淀堙废而尘封在地下成为遗址。科学解决了通济渠流经区域路线的历史纷争,为通济渠这条线遗址保护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条河有多长,她的故事就有多长。运河岸边的故事犹如水中的浪花,一朵接着一朵。

那时,古运河长堤杨柳夹岸,柳浪如烟,景致格外妩媚,“隋堤烟柳”就曾被列入“汴京八景”之一。离宿州市不远的符离集曾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活的地方,他在这里生活了22年,年轻的他在“东林草堂”不远处运河岸边,写出了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脍炙人口的千古诗句,他也曾走在隋堤写出“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的《隋堤柳》。从诗句中不难看出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恰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清代诗人赞美说:隋堤迢递柳成林,一望青青秀色深。风絮乱飘千树雪,烟丝新变万条金。远来乔绮无人见,娇转流莺何处寻。说与离人休挽折,炎天行客待繁阴。后人有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千年文脉、传承有续。历史毕竟已经过去,但岸边的每一个故事,都凝结成一段段的运河时光。

mmexport1668229345049.jpg

隋风唐韵古码头

一河桨声、一岸稻香、一城故事。繁华摇落处,水韵流华章。
  据《隋书·炀帝纪》卷三载:“大业元年三月辛亥(公元605年),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通济渠从黄河至洪泽湖入淮河,全长1300余里。它是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其中一段,黄河水过河南开封后折向东南,经河南境内的宋城、永城等进入安徽濉溪柳孜、宿州泗县等地,由洪泽湖进入淮河,新开河道800多里。通济渠柳孜码头(《宿州志》记载,在唐宋时柳孜属宿州辖区。)西起濉溪县铁佛刘庄与永城县相接,东至四铺乡石圩子入宿州市境,长40.8公里。1999年,政府在303省道公路拓宽改建中,意外发现这处古遗迹。经数十个日夜发掘,一座沿运河南岸东西走向,顺河而建的石造码头展现在人们面前,整座码头为长方形建筑,长14.3米,宽9米,高5.5米。东西南三面采用由上而下的飞檐砌法,两侧用夯土护堤,临水面石壁陡高,便于靠船装卸。经考察鉴定,此码头为北宋时期的货运码头,其中八艘沉船尚属国内首次发现。国家文物局专家团队实地考察后,向世界郑重宣布:“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运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证明了大运河的流经路线,填补了中国运河考古的空白”。
  柳孜,始建于东汉,因隋炀帝开掘的大运河之通济渠段穿镇而过而逐渐繁荣。在考古队发掘码头四周深部土层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八艘古沉船。其中有三艘沉船较为完整,出土时舱内有唐代釉陶制泡菜坛等文物,这些黝黑的船只静静躺在沙泥土中,谁也不知道他们曾经到底历经了什么,但谁都想知道他们那曾经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或许这本身就是历史探寻的意义吧?
   人们常把大运河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两个统一江山的疆土开拓者,一个用确保北方安全的长城,成全了汉朝的文治武功;一个用四通八达的大运河,成全了隋唐盛世。只是万里长城是防御抵挡,而大运河则是开放交流。静静闭上眼,想着,当年大运河一池碧水浩浩荡荡,河内百舸争流、两岸花果飘香,船工号子响彻运河两岸,那抑扬顿挫的声音,跨越了艰辛岁月,穿透了生命时空。每当夜幕降临,在柳孜码头上停泊的数十艘船只灯火闪烁,炊烟袅袅,好一个如梦如幻的皖北水乡盛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老城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对于一个乡村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感受地域风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柳孜运河遗址发掘后,当地政府修建了“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并在原址上修建了“中国大运河·濉溪柳孜遗址博物馆”以及“中国大运河柳孜文化园”。走进博物馆,走进文化园,在这里看到的不仅是运河的前世和今生,也为越来越多热爱自然、热爱历史、热爱运河文化的人找到了心中久违的答案,唤醒了大运河的文化记忆。

一条河连接南北、一座桥横跨两岸、八艘船畅通运河,十六层叠压河床遗存堆积,无不静静诉说着这条河和柳孜码头曾经的历史和辉煌。


mmexport1668214217245.jpg

一池碧水运河情

一池碧水、一帆风悬、一城古韵。昔日,隋唐大运河逶迤千里,在唐宋五百多年间曾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今天行走在古运河安徽宿州段,从柳孜码头遗址到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一个大大问号一直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尽,曾经如此辉煌的大运河怎么就消失的只剩那么一段了?除了历史上的黄河在阳武决口改道,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这几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之外,社会历史动荡、资源环境和生态破坏也是加速消亡的因素吧?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在泗县,至今依然保存一段长约28.1公里的通济渠运河古道,其中有5.8公里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大运河通济渠现存最完整的一处活态遗址。在运河岸边站立着一颗树围4米多的千年古槐,依然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被誉为“千里汴河第一槐”。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站在通济渠泗县段最东端的景观亭,远眺大运河的河水延绵流淌,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千帆竞发的繁荣景象。

坐落在运河北岸的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里,声势浩大的人工开凿运河场景在这里得到了真实微缩还原,展粮船、人物、工具、隋唐大运河水系图、古运河漕运等画面浮现在眼前,向世人再现着古运河曾经水运的繁忙。在运河古道沿线,泗县先后建设开放了泗县隋唐运河博物馆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确立了“三区一线多点”的文旅发展格局,通过连点串线,形成了公共文化集聚区,着力打造“水韵泗州、运河名城”的城市品牌,使古运河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mmexport1668214183853.jpg

泗县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泗县文旅局供图)

采访中、宿州市文旅局领导介绍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全面加快新汴河复航工作,恢复新汴河航运活力,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新汴河复航迎来了历史性机遇。新汴河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国家和省建设规划,项目建成后,连接洪泽湖通达京杭运河,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和水资源综合效益,将大大提升宿州市水运通达能力,形成安全、顺畅、低碳、绿色的新汴河航道。致力于打造一条具有新时代特征、展示文明形象、体现科技智慧以及造福沿线百姓的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创新长廊、经济长廊和幸福长廊。

城河相依,人水相和。那时,不用到远方,诗意就在眼前。

宿州市将古运河埇桥段着力体现“顽强拼搏、勤劳坚韧”的汴河精神,打造与人文交融、与自然共生的航运中心;灵璧段位于霸王之城、灵石之都、钟馗故里、虞姬之乡,重在讲好灵璧故事;泗县段着力体现“团结治水、精诚合作”精神,彰显皖苏两省深厚情谊,描绘出一幅生态环保、蓝绿交织的风情画卷。建筑设计传承历史文化特点,关注民生福祉,展现生态景观,统筹适用、安全、美观、经济的设计理念,坚持借景与造景相结合,将运河公园、桥头公园与桥梁有机融合,做到“一桥一景”,构成新汴河航道上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以大运河博物馆、古运飞虹、运河故道、运河书院、非遗合集、活力水岸、文创产业园、古运童趣为主题的新“运河八景”即将展现在市民眼前,宿州古运河“通江达海”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大运河飘来紫禁城》一书中说: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在这一撇一捺大写“人”字的两侧,西侧有陆地丝绸古道、东侧则有海上丝绸之路,像腰间的彩带飘展开去。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大运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江山社稷、国计民生紧紧连在一起,成为与之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面朝着源源不绝的运河波涛,仿佛悄然翻开了一本无字却又厚重的历史巨著。

千年古运河,流动的文化、活着的遗产、流淌的历史,当一池碧水、两岸花香,四季芬芳,南北通衢的新运河展现在眼前的时候,你是否能想到它曾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正如央视热播大剧《运河边的人们》中所说,运河边的人们不是别人,讲述的正是运河边的你、我、他。悠悠运河水、殷殷故乡情。在天地间行走,阳光、雨露、挚爱、成长、诗和远方总在前方,如果不是负重太多,便可一路前行、一路欣赏、一路收获,抵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正如这历经沧桑的大运河,无论水高水低、无论河深河浅、无论地上地下、无论曲折蜿蜒,也无论过去和现在,总有一朵浪花是曾经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一条运河,在中华历史画卷中绘就浓墨重彩;

一湾碧水,在皖北岁月长河中进入梦里老家。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mmexport1668214180028.jpg
       张琳,安徽濉溪人,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委员会委员,普洱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思茅区作协副主席,作品获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出版《留恋这身绿》《穿过普洱茶香的城市》《我在茶城等你》《穿过山野的风》《耕云种月》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1:23 , Processed in 0.04988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