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04452|回复: 0

张子影:眉山是中国的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7 09:13: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子影    诵读:肖玉
·点击收听·

眉山是中国的眉

mmexport1674782135264.jpg




一直很喜欢四川。

四川这个的地方,不管是山水景观,食物美器,还是历史文明,人文风情,包括美人,都是有意趣有意味可圈可点回味无穷的。四川有还有一绝,就是地名。相当一段时间里我都特别迷恋四川的地名。四川的很多地名实在是绝好且妙,风格多样,卓而不凡,气质婉约的,比如绵阳,青城,雅安、遂宁、宜宾、攀枝花;性格豪放的,比如广汉、大英、大邑、射洪、隆昌、天全;逶迆从水的,有温江,锦江,青白江,嘉陵,黑水,苍溪;崇仰临山的,比如乐山、凉山、剑阁、青川、翠屏,当然还有:眉山。

一直一直很想知道,自盘古开天地之后,我们今天看到的,地图上那些吟之列之如珠玉琳琅的地名,究竟是怎么取出来的——当然,有历史或者政治履之的名称除外——是谁?或者是谁们?旷古奇天的开创,比如,这个叫做“眉山”的地方。

眉山在南齐建武年间时,叫齐通郡,老实说,这真是个太过中庸寻常的名字。公元548年,称青州,就有点味道了。到了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青州”为“眉州”,简直就出色了,这大约是有史料记载的,此地称“眉”的第一次出现。此后百年间,从西魏,到北同,到建德,至隋,一度“眉州”改“青州”,又改“嘉州”,复又改回“眉州”,至唐之后,“眉”之名基本定属,无论是定义为“郡”、“州”、“县“,还是我们今天说的“市”,“眉”这个名字总终于是没有再变。

眉山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介于东经102.49′~104.30′,北纬29.30′~30.16′之间,北靠成都,南瞰乐山,东临资阳,西望雅安,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南、川西、云南的咽喉要地和南大门。富庶的成都天府,是蜀地四川的定心石,白菜心,若旱地入蜀,李白诗仙早就说,蜀道难于上青天,而若自水入,必先过眉山。有人说,天府之地的成都,眉山傲而南居,山川气象,必得它占尽先机,再者,此地山形起伏舒畅,状如清晰一叶秀眉,故名“眉”。是为“眉”。
mmexport1674782138151.jpg
关于地理上的特征,比如明万历四十六年时,著名经史学家曹学佺将他著名的《蜀中名胜记》出版30卷出版,其中,就有这样一段写道:

昔人评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澈,列眉通衢,平直广衍。

我久久地凝视这个“眉”字,我不知道把此地唤作“眉”,这是不是关于眉山之眉的第一个评点出处,果然山水不言,其意自现。

当初,曹学佺将他关于四川的著作《蜀中地理志补》、《蜀中宦游记》、《蜀中人物记》、《蜀中方物记》、《蜀中风土记》等等,连同《蜀中名胜记》共同结集成《蜀中广记》,洋洋凡108卷。著名的小品文家仲惺曾这样评点: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名不能为胜,唯“事”、“诗”、“文”为山水之眼。意思是,仅仅靠简单的山水自身不能成为名胜,一定要加上历史、古迹、人物、诗文,才可称得上“名胜”。

历史与人文,仿佛冥冥之中总有某种交集,如果说,之前的“眉”字,是状形拟势,那么,到了苏氏三杰的出现,这个“眉”字,才算是真正点晴画龙地出现了。苏氏一门三绝,论人生,论文品,论功过修品,所有的波澜壮阔,风云际会,一眉以概述之,还有什么字会是比这个字更妥帖,更耐人寻味、大俗大雅、呼之欲出却又大道至简呢?

故而,眉山以眉名而胜,或者以苏氏名胜而名,皆是通达契合的。所以,东坡先生会说出“每逢蜀叟谈终晶,便觉蛾眉翠扫空。”

这一个“眉”字,多么精彩!没有了这个“眉”,一切都空淡了。

眉山是真正值得眉山人骄傲的,因为这里孕育了中国文化人群中最高的山峰:三苏。眉山之地印证了中国人爱说的一句话:人杰地灵。

所以,眉山人走到哪里,都会一扬眉说:我们是,三苏故里。

mmexport1674782131796.jpg


历代名人中的文人墨客,民心所向也好,曲高和寡也罢,常常是诗文秩事流传广远,而遗址实迹鲜有留存,一块补叙的碑帖,二间摹拟的草屋,就算是故居了。但眉山不同,眉山关于苏氏的遗址遗迹,辅以多种多样的诗文故秩,琳琅满目,云云总总,难以计数,眉山人每每说起,如数家珍。特别是以三苏祠为中心的三苏祠的规模与收纳,大到辐地格局,屋宇栋梁,中至亭石曲荷,张幅绣像,小至板壁几前的一文一字,蝇头角尾,辐射至整个眉山的三苏故里的曲意回旋与履痕遗泽,层次丰富,意况繁复,复原承继了逝者所有的信息故事,又接纳积蓄了后人全部的神往希冀,它真实独特的现实情境与现场环境,难得而又珍贵,放眼全国,恐怕只有鲁地曲阜的“三孔”可有势相较,或者异曲同工,殊路同归。

而这有着旷古才情的两位,又真的是曾入选世界十大人物的中国人,是巧合,还是必然?

行走在三苏祠,仿佛看着苏氏家人曲院回廊地穿行在一一的过往,细节迷离又清晰宛然,令人一唱三叹。仿佛走散多年的时光,在这里凝集,会聚。不,不是,东坡先生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眉山这个地方。叫做眉山的三苏故里,无需高亢嘶吼,却卓而不群,历久弥鲜,熠然生辉。如同东坡先生一世的写照,有风致,更有风骨。东坡他半世寂寥,一生波折,依然头脑清灵,秉赋颖异,历经风霜之后更显气质谨严,思想独立,更难能可贵的是依然保持了人生人性完全的纯真质朴,顺逆从容,高低无畏。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丝毫没有沾染。虽是怀笔文人却胸含半壁天下,这也许是他青史留名的真正原因。

我不想在三苏祠和眉山人面前班门关于苏氏三门的故事或者传说,我知道,无论我说什么,眉山人听了,都会一笑,这是眉山人的宽容,也是苏式的大度。他们要么不开口,要是开了口,除了历史,除了文化,还有乡亲血脉的生动,气韵,和温度。

那是数百年年年月月口口相传的积淀和累积,入骨,入心,出神入化。

mmexport1674782140913.jpg


喜欢眉山,还有它独具情怀汩汩流淌的柔嘉深秀与斯文绵软。无论何时来,这里满城葱郁,云烟朝幕,松竹阴晴。已经故去的伍松乔老先生说起眉山时,有过一句经典之语,虽然言简,却十分经典,只有八个字:

满城披绿,随处东坡。

我们今天仅仅用审美来看苏东坡未免太过轻浅,于东坡而言,他斗转星移放任不羁的一生是否真如林语堂先生所言"深得其味乐在其中"或也还有商榷争持的余地。但苏东坡风光霁月确是人间难得有一世上再无出其二的。所以,先生生时坎坷漂零,死后却光芒万丈。东坡精神,不仅仅是文坛,而更是集人性品德大方大全的缩写代指。

如果你到了三苏祠后,有时间还可以再有一个去处,东坡村外的苏子林。祖先们相信福荫庇护,无论是闻名遐迩的孔林,还是这里的苏子林,都有相同一景:古柏森森。只不过,苏子林中,至今每一棵都向眉山的方向倾斜着躯干。草房琉瓦,会因为失了主人,在时间的烟尘中湮灭,但树木不会,无论冬寒多么凛冽,春风一吹,又是新绿郁郁。史载,苏东坡的发妻王弗16岁嫁与苏轼,与年轻的苏轼共同生活了十一个春秋,她去逝时,苏轼扶柩千里,将爱人的棺椁送回家乡故里,并亲手在爱妻留驻的山坡上遍植松柏。所以后来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的绝词。

又闻,当年苏氏兄弟安葬父母之时,也是“手植松三万株”。我当然不是想考证两兄弟手植三万株松树需要多少时间,我只是惊佩古人做事的专注与沉着。那一株株埋进土里的是多么深沉的情意与心绪,哪怕光阴流传,斗转星移,待年年新意满眼时,魂牵梦绕的无限追忆怀念终有可以实实在在的寄存。不象我们今天,经年数日,在目眩神迷的都市中往来奔波,却把一份被挤压得已经寡薄的情怀无处托付。

巨大的三苏塑像朴素地立在园中一侧,四下草碧竹青,一溪清带,在咫尺之处蜿蜒而过。我固执地相信这是三苏最具象最本色的形象记实,衣带飘诀处,虽然静默无声,却目光如炬,胸蕴千壑。不在场,无法感同身受,这也是为什么,在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每年十万千千的人们,要从世界各地赶赴这里,亲临到场的缘故吧!

在眉山,应褪去所有的矫饰浮华,做低首虔静,莫作妄语漫言,因为你所有的见地意揣,在这三位至高至尚者面前都是轻浅。走近眉山是走进三苏的幸运,这一次在场的相遇,是一种浸润,亦是一次洗礼,要以吾与古人之精神,俱化为山水之精神,使山水与文字不做两事,好之者不做两人。经纬开合,一往深情。

三苏是眉山的眉。

眉山是中国的眉。

作者介绍
mmexport1674782128215.jpg
张子影

空军政治工作部文职二级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试飞英雄》《女兵一号》《一朵云响亮地飘动》《守望光明》《飞越驼峰》《三日长过百年》《洪学智》(上、中、下)《烽火狼娃》《我的兄弟我的马》等多部;影视剧作品:《沧海丝路》《甘巴拉》《生死之间》《新女驸马》《我爱芳邻》《蓝猫特工队》等多部。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解放军文艺奖、全军文艺新作品一等奖等多种奖项,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中华优秀出版物、“2017中国好书”。

诵读介绍
mmexport1674782168437.jpg
肖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播音指导,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多次担任夏青杯、齐越艺术节朗诵大赛评委。曾获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十大爱心记者、第二届广播十佳金牌主播、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主播并主持过《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439播音室》《星星火炬》等节目。演播长篇文学作品《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裴艳玲传》《雪域长歌》《长征记》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0:35 , Processed in 0.0650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