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93401|回复: 0

王福林:浅论韩信故里不是码头镇而是老淮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9 23: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网络上发表了很多有关码头镇是韩信故里的文章,我撰写了《浅论韩信故里是老淮安》,阐述我的观点,现呈请史学界的专家们审阅指正。

  一、韩信不是码头镇

  1、韩信的祖籍是临淮

  韩信的祖先是淮夷部落人(我们两淮人绝大多数都是淮夷部落人的后人),淮夷部落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东夷部落的一个分支,是东夷部落中最强悍的力量。东夷部落的始祖是诞生在江淮丘陵上的下草湾人。临淮是他们的聚集中心。

  春秋初期,原在北方的“古寒国”,有一支后裔迁徙到淮河下游的临淮一带,在此建立了新的“寒国”,改称“干国”(干音寒),临淮成了干国国都。寒人不多,又从北方来,他们团结淮夷部落,重用淮夷有才华之人,所以很快地发展壮大。居有定所后,国人对干字加邑偏旁成了“邗”字,改称邗国。邗国发展很快,原长江与淮河之间的东夷部落完全融入了邗国的版图。

  韩信的祖先因此成了邗国的公民,由于他们是有才华之人,受到邗国重用,成了邗国的贵族。司马迁先生在《淮阴侯列传》中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项梁渡淮时,“信仗剑从之”,说明韩信家有“剑”。我国古代社会,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带剑,剑是很珍贵的,因为那个年代铸一把剑是很不容易的。这佐证了韩信祖辈是有贵族身份的人,或者是在铸剑方面有专长的人。

  后来邗国被吴国吞并,再后来越国又消灭吴国,在吴越两国统治时期,因为吴越两国对剑的铸造都很重视,所以韩信的祖辈仍然受到重用,仍具有贵族身份,直到楚国打败越国,在楚国统治时期,韩信的父辈才沦为没落贵族。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写道:“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常数月“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足以佐证韩信已是没落贵族的后裔。

  我根据时代背景,事情发生地,韩氏家人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4点结论:

  a、韩信是没落贵族后裔。

  b、韩信的祖籍是在临淮(今泗洪一带),不是在码头镇。从远古的下草湾人到淮夷部落人都是以临淮为中心,后来的邗国也是以临淮为国都的。因为临淮位于江淮丘陵的上部,地势较高。人们愿居高临下,不愿栖居低洼湿地。尤其是有身份的贵族人,对当时周易的风水学是很重视的。

  c、韩信出生在临淮,不是出生在码头镇,码头镇这个山阴水阴之地,不是有贵族身份的人居留之地,从这儿是走不出家有宝剑的贵族后裔的。

  d、东夷部落的人好以国名为姓,铸剑大师干将就是以国名为姓的。我猜想:“韩信”二字很可能由“邗姓”演变而来。
mmexport1723219571581.jpg
 韩侯祠堂正门上方悬挂“勳冠三杰”牌匾 李正林 摄

  2、韩信是在山阳城长大成人

  战国末期,是秦始皇战六国统一中华的时期,韩信就是出生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约是在前231年。据史料记载,韩信出生后的第二年(前230年),秦国就打败韩国,战火已经烧到楚国边境。就在这时,韩信他父亲这一支脉,由西向东逃避战乱,他的父母很可能抱着他离开故土,逃迁到邗沟边的山阳城落户,成了山阳城的外来户,人地两生,无亲无故,过着贫困的生活。

  韩信的确是在山阳城长大,我在《认真研读典籍文字 科学判断历史事件》一文中,根据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提供的有字信息和无字信息,得出四点结论:

  a、韩信小时候,在山阳城受到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

  从《列传》中得知,韩信家中有宝剑,说明他不是出生在一般的平民家庭,是出生在有贵族身份的人家。韩信的宝剑是他父亲的,《列传》中虽然没有文字记载韩父。但先生详细地记载了韩信“杖剑从之”后,施展的雄才大略,创造的辉煌业绩。他渊博的军事知识从哪里来的呢?绝非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他一定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韩父是贵族后裔,从祖辈那里知道了春秋战国的争霸历史,在吴国统治的岁月里,他学到了孙武兵法,在越国统治的岁月里,他懂得了什么叫“卧薪尝胆”。他一定会把学得的知识,把他亲身的经历,全部传授给年幼的韩信,培养儿子有安邦治国的胸怀。

  韩母也是一位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列传》中也没有文字记载韩母,没有叙说韩母因家贫而出外做工,因小孩子皮玩而和邻里口角。也没有记载韩信有任何越规行为,韩信没有打骂过别人,没有欺负过别人,只有别人欺负过他,更没有偷鸡摸狗的行径,说明韩母对韩信管教是很严厉的。她配合丈夫教育孩子,熟读史书、兵书,不得随便出外玩耍。培养了韩信有远大的志向、感恩的情操,宽阔的胸襟。

  b、韩信长大成人后,在山阳城经受了一次“胯下之辱”。

  韩信十三岁左右时,父母已先后去世。在古代,男儿到十三岁就视为成人了。韩信自以为是大人了,于是佩剑上街显摆,遭到当地“屠中少年”的欺辱,此时韩信已是孤儿,他忍受了,招来“一市人皆笑信”。

  c、韩信父母去世后,他在山阳城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mmexport1723219591574.jpg

淮安区胯下桥

  据《列传》载:韩信“常从人寄食饮”,他“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由此看来,韩信在山阳城无亲无故,在他的生计有困难的时候,没有亲属给予关怀。韩信在苦难中成长!

  d、韩信二十岁左右时,在山阳城得到漂母的恩惠。

  据《列传》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漂母“饭信”是发生在山阳城相家湾的事情。当时淮河山阳大湾上的相家湾(今河下古镇),已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业集镇了,纺织业已经很发达,这帮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纺织作坊为漂洗麻衣或丝绸织品而雇佣的临时工。

  韩信为大汉帝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兴汉三杰之一。韩信也没有忘记漂母的恩情,“汉五年(前202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由此可见,淮安(历史上以山阳城为治所的淮阴县)才是韩信真正的故里。

  二、秦王始置淮阴县不是在码头镇

  秦王灭楚,置淮阴县,当年的县治设在哪里?淮阴人说是设在码头镇,淮安人说是设在山阳城。鉴于这一历史事件已经成为历史,且无详细的文字记载确切说明,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根据山阳城和码头镇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以及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条件,逻辑推理,看哪个是最符合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战略思维。

  1、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社会背景

  前484年,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筑邗城,凿邗沟,由泗河北上,在艾陵大歼十万齐军。

  前473年,越王勾践为报灭国之仇,攻打吴国,夫差兵败而逃,自杀身亡,吴国灭亡。越国占领了吴国的所有属地。至此,我国由“春秋时期”进入了“战国时期”。江苏北部成了越国、楚国、秦国三雄角逐的战场。

  前333年,越楚战争爆发,越国攻打楚国,结果反被楚国打败,杀死越王无疆,越国灭亡,楚国占领了越国的属地。

  前312年,秦楚大战全面展开。楚国在和秦国的较量中一次又一次被击败。前223年,秦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社会背景。在这大背景下,山阳城和码头镇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山阳城,自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从物质上说,促进了太湖流域与淮河流域的水上往来,活跃了江南与苏北的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从精神上说,邗沟好似一把宝剑,**了苏中平原的胸膛,将江南的灵气送到了淮河边上,使末口的风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邗沟与淮河成丁字形相交于山阳城的末口,成了苏北大地上的水陆交通要冲,加之东有水关(下关)、西有钵池山,成了我国东部平原一处非常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码头镇经受了战争的创伤,就是在吴王夫差北上伐齐时,由邗沟入淮,经淮河入泗河北上,码头镇也没有从战争中得到好处。在秦楚大战中,楚国节节败退,首都一次次东迁,人心惶惶,为了躲避战争的杀戮,纷纷逃迁,流离失所。

  2、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山阳城和码头镇都位于苏北黄淮平原与苏中江淮平原的交汇地带,古淮河的右岸,地理位置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码头镇位于江苏古淮河的上部,洪泽洼地的东北边缘,而山阳城位于江苏古淮河的中部,山阳大湾上。地理位置不完全相同,因而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就不一样。

  山阳城西部是管家湖、邱家湖、山子湖,西南是白马湖,东南是射阳湖,为群湖环抱,苏中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湖荡平原。自从邗沟开凿后,极大地沟通了江南江北的水上往来,促进了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

  山阳城西北郊有一个相家湾,是古淮河下游最早形成的河湾集镇。古淮河自安徽流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的阻隔,由自西向东流改为向东北流,形成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道,自西向东横穿苏北大地,流入黄海。由于河道弯曲,形成多种不同的河岸地貌。自西向东有:洪泽洼地、钵池山地、山阳大湾、下关水关、季桥大湾、滨海浅滩。山阳大湾位于古淮河下游的中间位置,是一个大肚湾,水面较宽,水流平缓。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北面是钵池山,南面是射阳湖。山阳大湾中部有一个小河湾,风平浪静,有利于舟船停泊,最适宜人群在此聚集、栖息。早在春秋末期邗沟开凿以前,就有了姓相的人家在此安家落戶,故小河湾叫相家湾,是古淮河下游最早有名字的码头。邗沟开凿后,加速了相家湾镇的形成,从吴王开凿邗沟,到秦王灭楚的260多年中,相家湾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以手工业为主的大集镇。

  山阳城东北角是古淮河上唯一的水关,背后是广阔的黄淮平原,此处河道较窄,有利于由邗沟而来的南方商人,在这儿转换乘牛马车继续北行。同样,北方的生产资料,车载到这儿,就可以装载上船南行长江。

  而码头镇的情况就不一样,码头镇西南是洪泽洼地,是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形成的交接洼地,自古就有一些浅水型小湖泊,古时称富陵湖,两汉以后称破釜塘,隋朝称洪泽浦,唐代始称洪泽湖。淮河在河南和安徽境内,都是沿着大别山和江淮丘陵自西向东流的,由安徽进入江苏后,受江淮丘陵阻隔,改向东北流。淮河上中游洪水,往往在洪泽洼地潴留,形成洪泽湿地。码头镇就在洪泽湿地的东北边缘。

  码头镇的南部是江淮丘陵余脉的残丘,受其阻隔,与苏中湖荡相望,没有水上往来,亦没有大道可寻。码头镇的东部是江淮丘陵余脉上的主峰钵池山,影响着古淮河洪水下泄。码头镇脚下的古淮河又是一条河床底下没有堤防的河流。

  码头镇东北有一条泗河汇入,泗河是古淮河上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下游唯一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山东省沂蒙山区,自古就是一条水质清澈的河流,亦称清河。泗河在码头镇与淮河相交,对码头镇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农耕社会,水上交通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河流交汇处往往就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受黄河泛滥的影响,自古泗河就是黄河泛滥入淮的通道,对码头镇有诸多不利的影响。

  3、自身具备的条件

  山阳城,自邗沟开凿后,末口段诞生个山阳码头,这是合乎情理的,到前223年秦王灭楚,山阳码头已经发展成山阳镇或山阳城,这也是必然的。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载:韩信常数月“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说明在山阳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城”和“乡”的区别,山阳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

  由于邗沟沟通了江淮,在山阳城内已经形成了南北方物资交流的大市场,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位于古淮河南岸,所以叫“淮阴市”。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叙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时,“一市人皆笑信”,佐证了山阳城内已经有了“淮阴市”。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修筑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其中有一支是从泗河进淮河,经邗沟南达大江。邗沟成了大秦帝国通往南方的重要水路驰道,交通驿站在山阳城里诞生是必然的事。

  这时的山阳城已经具备了有市、有站、有城郭的条件。而码头镇的自身条件就比较差了。

  (1)由于码头镇位于淮河南岸(水阴),江淮丘陵余脉的背面(山阴),我们祖先对堪舆风水学是很重视的,山水皆阴之地是不祥之地。地势低洼,水灾频繁,人烟稀少。没有形成大范围的人群聚集,码头镇发展不起来。从吴王开凿邗沟到秦王灭楚的260多年中,顶多从一个“小码头”发展成了“码头集镇”。


  (2)由于受江淮丘陵余脉的阻隔,没有往南的水上通道,又没有陆上大道可寻,淮河以北只有泗河汇入。形不成南船北马转换格局,形不成南北方物资交流市场。

  (3)不在驰道旁,得不到重视,没有驿站。

  (4)没有城池,后人传说有甘罗城,那是后人编造的历史故事。

  以上是我客观地、详细地阐述了秦始皇置淮阴县治时,码头镇和山阳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置身的地理环境,以及他们的自身条件。

  所以我认为:李斯根据秦始皇治国理政的思想,肯定是选山阳城为淮阴县治所,绝对不会选码头镇为治所的。

mmexport1723219582985.jpg
  韩侯钓台 李正林 摄

  三、码头镇的韩信历史文化遗存与历史不符


  韩信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胯下桥、漂母祠、韩侯祠、漂母墓等,老淮安和码头镇各有不同。

  1、老淮安的韩信历史文化遗存

  老淮安,是历史上秦始皇置山阳城为治所的淮阴县,现在保存的韩信历史文化遗存有:胯下桥、漂母祠、**、韩侯祠、淮阴市碑。

  胯下桥,是纪念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一座牌坊。韩信在十三岁左右的时候,自认为是大人了,佩剑上街显摆自己,遭到当地“屠中少年”的欺辱,让他从胯下爬过去,韩信忍受了。后来,韩信当了楚王,都下邳。信至国,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韩信不仅没有杀他,还重用了他,后人对韩信有如此大的气量,深为敬佩,于是在他当年受辱的地方,为韩信树立了一座牌坊,以表彰他的奋发精神和大丈夫气概。立牌坊时,文人给牌坊取名“胯下桥”,以不忘胯下之耻。胯下桥牌坊位于淮安老城区兴文街与胯下街交汇处。原牌坊早已腐烂,建于何时,亦无考证。但可以肯定的认为,司马迁先生撰写的《史记》,到西汉征和二年才面世,到东汉刘秀建武年间才广为传播。后人从《列传》中得知了韩信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故事后,才有此举,并历代更新。
mmexport1723219400611.jpg
镇淮楼东路的韩侯祠

  漂母祠,祭祀漂母的祠堂,位于老淮安联城萧家湖畔。相传是当年漂母从事漂洗劳动的地方。原建于明代,清代屡有修葺。现祠为1979年重建,1982年再度修葺。殿中神台塑漂母及左右侍像3尊。祠中有对联多副,歌颂漂母济食韩信,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清康熙间,琉球国使者过淮,曾敬挂百钱于神位。后乾隆皇帝亦曾参拜,亲题“一饭千古”榜额。


  韩侯钓台,相传为韩信钓鱼处,位于老淮安联城萧家湖畔,漂母祠前。韩侯钓台与漂母祠呈跪拜格局。为明万历年间建造,清同治年间重修。在该台正前方竖有牌坊,横坊上书“**”三字;台内立有一碑,正面镌有“韩侯钓台”四字,上有瓦檐;碑西有“千金亭”。

  韩侯祠,位于淮安老城中心,镇淮楼东,祠庙坐北朝南。原建有前殿、中殿和大殿。前殿大门额上书有“汉韩侯祠”四个大字。大殿典雅古朴,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大殿中置有韩信及侍从的泥塑偶像。祠中存有“精白乃心”、“国士无双”、“兴汉三杰”等匾额。祠内悬有几副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奠数千里长淮,神留桑梓;开四百年帝业,功冠萧曹。

  韩侯祠历史久远,何时建造,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他和胯下桥一样,是司马迁先生撰写的《史记》问世后,后人从《列传》中得知了韩信的丰功伟绩和他的故事,才建祠供奉祭祀的。
mmexport1723219947761.jpg

码头镇韩侯钓台

  淮阴市碑,这个碑不是城市的市碑,而是市场的市碑。中国城邑的坊市制度历史悠久,居邑者为坊,居野者为村。坊就相当于现在的居住区,市就是市场,是专营买卖的地方。自邗沟开凿后,沟通江淮,促进南北方物资交流,位于邗沟与古淮河交汇处的山阳城,最先形成了南北方物资交流的大市场,历史久远。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记叙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有一句话“一市人皆笑”,就佐证了山阳城里有“淮阴市”存在。当时有没有碑刻,无从考证。时值春秋战国时期,又遇上秦始皇统一文字,很可能没有石刻。现在竖立在府市口的石碑,据讲是明代所建。这块石碑,在民国年间,被镶嵌在上坂街路西,北头第二家,山东籍倪姓人家,楼房的北山墙里。新中国成立后,我在倪家亲眼见过。后来修筑北门大街时移至路中心。

  从历史遗存的分布来看,老淮安的历史文化遗存分布范围较广,从老城区一直到河下古镇,分布在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建筑分布自然,合情合理。建筑格调古色古香,特别讲究,尤其是韩侯钓台与漂母祠相依在湖滨,呈跪拜型布局,赖人沉思。

  2、码头镇的韩信历史文化遗存

  现在码头镇的所谓韩信历史文化遗存比较多,比较新,由于得到重视,又有资金,所以规模较大,建筑比较豪华。

  据网络报道:韩信故里公园内修建了淮阴侯庙、韩信**、胯下桥、漂母岸、千金亭等古迹,开挖了韩信湖。公园入口处门的横额上写着“韩侯故里”四个镏金大字。

  韩信故里公园外,还建筑了安澜大街、官巷、御码头、韩信故居和三座牌坊,还开辟了漂母祠和漂母墓景区、甘罗城景区。

  胯下桥,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发生在“市”的大街上,不是发生在什么“桥”上。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写得很清楚,“一市人皆笑信”。当时的韩信才十三四岁。后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为韩信立了牌坊,取名“胯下桥”。

  码头镇韩信故里公园里的“胯下桥”,不是牌坊,而是真桥,一座漂亮的四角亭桥。坐落在韩信湖的东南角,与陆地相连,桥边的标牌上写道:“立下桥以表纪念”。把韩信受辱定格在桥上,而不是市井。桥对面韩信匍匐爬行的雕塑也不是一个十三四岁的童子,而是一个彪形大汉。与真实的历史多有不符。

  韩侯钓台,司马迁先生在《列传》中描述年轻时的韩信:“始为布衣”,“贫无行”,“常从人寄食饮”,“钓于城下”,漂母“饭信”。昔日的一个穷孩子,一个孤儿,衣衫褴褛,蹲在湖边一处高台,以垂钓充饥。

  现在码头镇韩信故里公园里的韩侯钓台,位于淮阴侯庙背面的韩信湖滨,是一座三面临水的豪华水榭,亭额“韩侯钓台”四字。**临水面的楹柱上和两侧的亭柱上都有楹联。

  这是历史文化遗存吗?哪一点像司马迁前辈笔下的韩信**呢?

  漂母墓,我在《漂母饭信与漂母墓》一文中,已经详细地阐述了位于泰山墩的漂母大墓是假的,墓穴里不可能有“饭信漂母”的遗骸,绝对不是“饭信漂母”的原始墓葬。码头镇人不应该把纪念性质的坟墓,说成是漂母的原始墓葬,更不应该为坚持漂母墓就是原始墓葬,编造了十万大军兜土圆坟的故事,进而请专家来探测土层性质,用来佐证原始墓葬一说。

  安澜马头镇牌楼,不是历史文化遗存,为了丰富码头镇历史文化内容,佐证马头镇历史悠久,而做的现代建筑。

  甘罗城,司马迁撰写的《甘罗列传》是在汉武帝刘彻征和二年才面世的,从那以后,世人才知道“甘罗十二为丞相”,流传全国,流传了2000多年。秦始皇嬴政22岁时才正式登基亲理朝政,23岁时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夺回朝政大权,并下令对吕不韦门下的客卿必须遣返。甘罗是吕不韦的门人,又是吕不韦向秦王政举荐出使赵国的。吕不韦事件后,甘罗已经销声匿迹,无影无踪。说甘罗是在他爷爷的封地上建造的城池。甘罗的爷爷甘茂是秦国的三朝元老,他的封地怎么会在没有被征服的楚国土地上。甘罗聪慧过人,他给自己建筑城池,会选择在山水皆阴的不祥之地吗?历史上从没有过帝王、大臣为自己营造行宫,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甘罗睿智得很,他会这样做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09:08 , Processed in 0.32130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