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06111|回复: 0

陈谋勇:漫步瘦西湖畔(第三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获奖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8 17:55: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网


漫步瘦西湖畔
  陈谋勇


  无锡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在扬州召开《无锡城市科学研究》读者、作者、编者工作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结合城建考察,得以游览了风景秀丽的瘦西湖。这里是人文荟萃之地,既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也有文化大师们留下的无数典籍、诗文和书画。漫步在瘦西湖畔,既是看一幅画,也是读一本书。在那里,我们轻触了扬州两千多年的辉煌与梦想;在那里,我们走过了一个做了两千多年的扬州梦……

  瘦西湖公园位于扬州城的西北部,总面积103.7公顷,其中水面面积49.9公顷,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清代康乾时期,这里已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景,湖上园林群,融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串以大虹桥、长堤春聊、徐园、小金山、白塔、五亭桥、二十四桥、万花园等名园胜迹,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瘦西湖是任何到扬州的人必看的一道风景,在这条湖长约5公里的清秀狭长的水道上,有画舫中歌女的软语轻唱,有二十四桥的倒影,有五亭桥下的云影月色。这里还完整地保留着清代盐商时期的历史文脉和人文生态。扬州瘦西湖以“瘦”著称,“瘦”者“秀”也。

  品味“虹桥览胜”。如果把瘦西湖看作是一支优美动听、张弛有度的乐曲,那么大虹桥便是她的前奏和序曲。从这里向北,水面骤然开阔,有了“湖”的意味;而穿过虹桥向南之后,水面便渐收为一条河。所以,大虹桥也可以看作是瘦西湖的入口和起点。大虹桥最初是明崇祯年间建造的一座木桥,因为有着红色的栏杆,当时被称作红桥。到清代乾隆年间,木桥被改建为一座单孔石桥。新建的石桥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在湖面上,此后便被人称为虹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孔石桥是1972年重建的,桥身尽量使用原来的青石板,桥面则以城内宋代的花岗岩条石加工而成。整座桥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和加长,外观显得非常壮观。“虹桥览胜”是瘦西湖二十四景之一。这座石桥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著名景点,据导游介绍:是和它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分不开的。1659年,27岁的王士祯来到扬州担任推官。推官是一个主管地方司法的职位。但是,这个青年才子显然对诗文更感兴趣。王士祯别号“渔洋山人”后人更喜欢称他为王渔洋,他论书所创立的“神韵说”对当时及后世的诗风有着巨大的影响。尽管王渔洋25岁就中了进士,27岁任官扬州,但他过人的才气并没有表现在断案上,却给扬州留下了一件文坛盛事,并确立了自己在清初文坛的领袖地位。公务之外,王渔洋纵情于山水,扬州特有的文化、历史传承使他才情勃发,而他的才情又给扬州的山水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在无数个秉烛赋诗的夜晚,在和文人名士的交往中,那些频繁的诗词唱和,成为今天我们解读清初扬州文化的途径之一。

  康熙元年是王渔洋到任扬州的第三年,就在这一年的三月三日,王渔洋带着一群文人雅士来到了大虹桥边。这一天由此成为大虹桥历史上最辉煌的日子。在这次活动中,王渔洋作了三首《浣溪沙》,其中一首写道:“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在这首看上去情绪有些低落的诗中,诞生了一个扬州人传诵至今的名句“绿杨城郭是扬州”。他在另一首中写道:“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衣香人影太匆匆”,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能读到的关于大虹桥最潇洒、最浪漫、最具神韵的文字。细细品味,我仿佛闻到了大虹桥的桥面上仍然飘散着无尽的余香。

  走进“长堤春柳”。过虹桥之后,我们便进入瘦西湖的南大门,从这里进去,脚下这条笔直的长堤就是瘦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长堤春柳。在乾隆年间,长堤从大虹桥西岸开始,曾连绵近10公里,直到蜀岗的脚下。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堤春柳”只是其中的一段。现在,这条600米长堤的两侧,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间而植。每年的初春,密密的柳条渐渐变成嫩黄色,再吐出一颗颗毛茸茸的绿珠,于是扬州便到了满城“烟花”的时候了。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曾令无数人怦然心动,其中的“烟花”指的就是柳絮。杨柳是亲水的树,只有水边的杨柳看起来才有灵气。扬州恰恰是一座水城,杨柳又是扬州的市树,在每一条河边都有着拂水的垂柳。那一株株杨柳就像垂着长发的少女。满城飘扬的雪绒花般的柳絮,让春天的扬州城笼罩在一层轻烟似的薄纱中。和别处比起来,瘦西湖长堤上的春柳更有一种别样的风情。在桃花的映衬下,碧玉般的柳条婆娑起舞。水光、树影、花香,不时有柳絮轻轻飘落在游客的肩头和发际,人行其间,恍若梦境。在弥漫的花香里,在拂水的柳枝中,我们的心也变得轻柔起来。在长堤中部的一座滨水方亭内,大家停留片刻,欣赏“长堤春柳”的匾额,是扬州清代书法家陈重庆的 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宿云澹野川”是扬州著名书法家、齐白石的**王板哉所书。为不留下遗憾,我打开相机,咔嚓一声,瞬间定格在相机内……

  游览“徐园”“趣园”。长堤尽头便是徐园,1915年在清代韩园桃花坞旧址上建成,徐园入口月洞门上“徐园”二字,为清代书画家吉亮工所书。徐园的规模并不大,整个院落规整而得体。园中有一方黄石砌成的荷塘,池水与湖水相通,沟渠上架石桥。过桥为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称听鹂馆,听鹂馆前陈列着两只大铁镬,相传为南北朝遗物。出听鹂馆,有一道曲廊在花木掩蔽中连接着疏峰馆。馆前有怪石数峰,导游介绍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在这里可以找到《西游记》中72妖的不同形象。类似的怪石在中国园林中随处可见,但大多数人缺乏这样的耐心和想象力,也就一笑而已。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还听到了和徐园相关的人物徐老虎的故事。徐老虎原名徐怀礼,但更多的人只记住了他的绰号。这个镇江丹徒人曾经是一位江湖人物。以贩私盐起家,生性聪明而又出手狠毒的徐老虎当上了“洪帮”的头目。他的身上既有匪气也有侠气,民间他义救弱女子的传说可能不是杜撰。被清朝政府招安之后,他摇身一变成为专门缉拿私盐贩子的官员。他在江淮一带黑白两道中游刃有余。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中,徐老虎充分表现出他的心计和狡猾,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狡猾最后送了他的命(被人暗算、炸弹引爆、血肉横飞)。现在,当年为祭祀徐老虎而建的徐园已经成为瘦西湖景点的一部分。那些书房里的心计权谋、精心算度,假山背后的离合悲欢、恩怨情愁,花厅里的依红偎翠、醉生梦死……无数惊心动魄或缠绵悱恻的故事,最终都注定要融化在这一池湖水中,留下的只有万古不变的河山。

  徐园东侧,临水架有木桥一座,连接湖心小岛。岛上有亭,亭北有一小径,我们穿小径过一五曲桥,到达湖东岸,登岸即是趣园。“趣园”的名字由乾隆所赐,其实它还有个更富诗意的名字,就是“四桥烟雨”。现在扬州人对这个名字更熟悉,对当年皇帝送的名字并不太买账,尽管为此乾隆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多有名园绿水滨,清游不事羽林纷。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开亦觉欣……”乾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爱题诗的皇帝。扬州他来了六次,所以乾隆的“御题”在这里一不留神就会碰上。“四桥烟雨”的建造者也是个盐商,叫黄履暹,他还有老大、老四、老六几个兄弟,加起来被人并称为四元宝。这四位兄弟都挺有钱,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趣,就是给自己造园,甚至有些痴迷。《扬州画舫录》中说,他们有一次花重金买了本造园秘笈,其中记载了诸多造园秘技。于是他们从此沉溺其中,造出了一批可以载入扬州园林史册的园林,“四桥烟雨”就是其中一座。现在我们看到的四桥烟雨楼为1958年重建。导游小姐告诉我们:如果在暮春飘雨的傍晚登楼远眺,被雨幕洗淡了颜色的莲花桥、长春桥、春波桥和大虹桥,在烟雨蒙蒙中若隐若现,人就像穿行在历史的缝隙中……

  停留“五亭桥”。有人说,如果把瘦西湖比作一位婀娜多姿的窈窕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她腰中那条镶嵌着五朵莲花的腰带。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比喻。从**折回,沿湖向北越过玉版桥,顺堤岸西行,我们停留在五亭桥上小憩。坐在桥面的围椅上,迎着阵阵袭来的湖风远眺。西侧,隔着开阔的湖面,遥遥看到的正是二十四桥景区;南侧,是绿树掩映中的白塔;东侧,可以远望小金山。这座横卧湖心造型奇妙的桥,一向被游客认为是瘦西湖的标志,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扬州这座城市的标志。在扬州所有的桥中,没有一座桥能享有五亭桥这样非凡的地位和荣耀。在任何一种宣传扬州的资料中,五亭桥几乎成为永恒的形象反复出现。在不可胜数的扬州地方产品中,“五亭桥牌”是一个惯常的品牌。五亭桥的美丽剪影常常成为扬州整个城市的意象。对于扬州人而言,这是一座特殊的桥,这座不同寻常的桥令扬州人自豪和骄傲,寄托着扬州的光荣与梦想。五亭桥全长50余米,桥面和桥身围栏石柱的顶部都有雕凿精巧的石狮,飞檐下画栋雕梁的彩绘有着北方的风格和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亭桥的亭顶,在金碧辉煌的黄瓦映衬下,数条青脊画出纵横交错的优美弧线,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五亭桥的桥面上,那朵盛开的莲花由五座建在桥面上的亭子组成。中间一亭最高,为重檐四角攒尖式;南北各二亭互相对称,为单檐四角攒尖式,拱出主亭。亭与亭之间由短廊相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屋面。五亭桥的桥身为拱券形,桥基共由12个粗细不等的桥墩组成。在厚实的桥基上,勾勒出空灵的3种共15个不同的拱券桥洞,使雄伟和秀美集于一体。

  现在,五亭桥的桥基上已长出了青苔,扬州导游小姐自信地告诉我:在那些有月亮的晚上,瘦西湖的湖水在桥下轻轻摇晃,晃荡着一个月白色的扬州梦……尽管这幅奇幻的画面我没亲眼目睹过,但我至今仍然相信。同时,五亭桥也是一座可以让人停留的桥,你决不会匆匆走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4 01:27 , Processed in 0.04764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