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范小青:家在西山湖水间

发布者: 赵日超 | 发布时间: 2024-9-22 16:02| 查看数: 466251|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mmexport1726993039825.jpg
      范小青,江苏苏州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兼任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苏派小说”代表作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我的名字叫王村》《香火》《灭籍记》等,曾获中国小说学会短篇小说成就奖、汪曾祺短篇小说奖等,其中短篇小说《城乡简史》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城市表情》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家在西山湖水间
     


  我想做个这样的比喻:如果太湖是一位胸怀宽广的母亲,那么湖中的七十二峰,就是她的孩子。母亲永远拥抱着孩子,养育着他们,滋润着他们。
  太湖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出色哦。
  说说太湖洞庭山。有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
  东山是半岛,西山是岛。
  我再用一个比喻吧:如果说东山是美丽大方的姐姐,那么与她隔水相峙,遥遥相望的西山,更象是一位深藏闺中的妹妹。
  石笋如林的林屋洞,“白银盘中一青螺”的石公山,明月湾古村,古樟园......无不隐约在茫茫湖水中。
  曾经,上岛的路只有一条:水路。
  早年的时候,从岸边码头,坐船到西山,在茫茫的湖上行走,在滔滔的浪中前行,从“吱呀吱呀”摇橹的木船,到“突突突突”躁耳的机动船,少则要走一两个小时,多呢,那没法说的啦,若是碰上恶劣天气,风大,浪急,那更是惊险之行,甚至是生死之旅啦。
  就这样,数百年、上千年,西山一直就藏在太湖的最深处,藏在我们时时想见却又十分难见的那一处。
  一直到1994年,这里建成了全国内湖第一长桥太湖大桥,轻轻地撩开了西山掩隐了数千年的神秘的面纱。
  从此以后,到西山,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常事了。
  你看,今年我又来了。
  只是,今天我来的时候,已是冬天,似乎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节,早春的梅花、菜花、温暖的太阳,温和的湖水;夏天里,被太湖的风,太湖的浪,太湖的热烈,包围着的青绿的西山;还有初秋的美景,晚秋的意韵,等等等等,都已经飘过,统统地融入了太湖。
  天已经有些冷了。冬天的西山,多少有了一点“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静谧之意。而这一份静谧的意境意趣,恰好配合和烘托了西山的另一个面貌,另一种情怀:西山的古村、古宅、古桥、古道、古庙、古埠、古墓、古石刻、古遗迹等等,因了这一种独特的配合和烘托,它们呈现出更浓,更静,更深,更厚,更古朴的意味和气息。
  虽然眼前没有了花红柳绿,但是有了这一份古朴的气息,让我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西山的特殊的魅力。
  出发之前,我以为这一趟的西山之行会比较的拘束和局限,伸展不开,因为天冷,因为不是旅游的季节,因为没有了花红柳绿。
  但是等到我走进了冬天的西山,我才发现,这虽然不是我头一次来西山,却又似乎是头一次认识它。
  许多年来,神秘美丽的西山岛,既深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又常常让我们身置其中,和我们零距离亲密接触。
  或者来了远方的朋友,或者自己忽然产生了悠闲的心情,或者有什么任务了,我们都可能会说,走,到西山去。
  是的,那里有许多许多值得我们去走一走的地方。太湖七十二峰之首的飘渺峰,奇幻神秘林屋洞,地质奇观石公山,沉静厚重古樟园,江南名刹包山寺……
  曾经的,许多次来西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游人,会感受到很热烈的气息,今天却不一样。
  天气冷了,游人少了,在寒风嗖嗖的湖边不宜逗留太长时间,于是,我们走进了西山的古村落。
  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还是那个明月湾,只不过不是“春花秋月”的明月湾,不是“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的明月湾,这是冬天的明月湾,冬天的明月湾,别有一番滋味在眼前,上心头。
  游人是有的,不多,也不少,恰恰正好。既有鲜活的声响,又不至于过份喧哗,既给安静的古村带来外面世界的现代气息,又不是那么的莽撞和突兀。
  现在,我们走在明月湾的石板街上,我们经过村落里的一些老宅、旧宅,我们看到村落里的门楼、窄巷,我们站在一棵古树下面,我们停在一座祠堂前面,我们不但放慢脚步,连说话交谈都是轻轻的,好像怕惊动了什么。
  那是什么呢?
  那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生活,那是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面目。
  就这样,虽然在冬季,明月湾仍然如同一幅长轴画卷,全方位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了,这是一幅天然去雕饰的自然长卷,这又是一幅经受了风雨洗礼的社会长卷,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我们的心,也悬浮了起来,对生活对人生对世态,常有一种不真实感,不确定感。不过,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走在明月湾的古街上,我们的心,落回了原处,我们的情绪,已经安稳笃定了,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平常,那么的普通,平常普通得那么的踏实,那么的真实。
  细细长长的老街上,除了少量的旅客,少有行人经过,一眼望过去,似乎是空的,是轻的,但是在这个空的和轻的里边,却是神秘的,是有力量的,隐藏着许多奇特的故事,掩饰了许多辉煌的往事。
  且让我们踏进一座老宅去看一看。
  黄氏宗祠。
  大门口的台阶上,随意而又零散地坐着几位大妈和老太太。早晨的雾气散了,太阳出来了,她们在这里晒太阳,做着手工活,看看游人。所以,说这里是一个景点,其实它更像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所,是明月湾老人们的一个聚集处,老人和老宅,都是一个“老”字,却让我们感觉到了新鲜,感受到了真切,让我们怦然心跳。
  给门票打眼的,也是明月湾的大妈,她告诉我们,这个景点里有什么什么样的内容。她还叮嘱我们,进村时买的门票不要弄丢,在村里进每一个景点都要在门票上打个眼。
  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轻便,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我们走进了黄氏宗祠,原本是想看看这座建于乾隆四十九年清代建筑的特色,结果第一眼就被大厅的几幅对联吸引了: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山湖水间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守古老家风惟孝惟友  教后来恒业日读日耕
  被它们拖住了脚步,挪不开了,不想走了,细细地读了一遍,再读一遍,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去、以后、再以后,都还会慢慢地品味——总共不到五十个字,已经概括出这个家族的林林总总、许许多多,甚至一切的一切。
  老宅之所在
  做人之准则
  良好的家风
  严格的家教
  深厚文脉
  渊博知识
  等等等等。
  就五十个字,已经足够了,已经让我们的内心沉甸甸、热乎乎,似乎已经可以满载而归了。
  如果说我们刚一进入黄氏宗祠,就被这几幅对联打动了初心的话,那么,在宗祠的村史馆里,我们肯定再一次被征服了。
  尽管今天我们已经无从考证明月湾的建村年代,但是感谢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的诗文,留到了今天,才让我们得以知晓,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明月湾就已闻名遐迩了。
  先看看来过明月湾的几位唐朝诗人的来路:
  刘长卿,公元706年生人;
  释皎然,760年生人;
  白居易,772年生人;
  贾岛,779年生人;
  皮日休,834年生人;
  ……
  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诗人们却将从前的明月湾留给了后人,留给了我们。
  “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
  “湖山处处好掩留,最爱东湾北码头”
  一千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诗人笔下的明月湾今天犹存眼前。
  后来,一些南宋**从战乱中南迁而来,明月湾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之地,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西山的望族,他们和明月湾本地人一样,是明月湾历史文化的创造和见证者,最终也成为了明月湾人。
  今天的明月湾,还留有他们的痕迹,邓宅,吴宅,秦宅,无不于无言之中,向我们传递着历史的精彩;今天的村史馆里,更是记载了明月湾人农耕、经商、建设家乡的业绩。
  这是什么,这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自信,这是值得我们骄傲自豪、一直传承至今的中华文化的优良的美好的内涵。
  走出明白湾村史馆,我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已经了解和知晓了西山的文化,西山的民间信仰,西山的世俗生活等等等等。
  其实不然。
  那是纸上的和墙上的历史。
  历史还在现实生活中鲜活地存在着,热烈地延续着呢。
  我们继续沿着石板街往前走吧。太阳升高了,气温也高了些,暖和多了,整个村子都活泛起来了,在小街的拐角那儿,飘过来一阵香味,一位明月湾大叔,正在做油氽萝卜丝饼,让我们顿时馋涎欲滴,赶紧买了来吃。
  大叔的女儿在帮着大叔张罗生意,她戴着眼镜,文文静静,看上去是个学生,不知是高中,还是大学,我们没有和她交谈,只是猜想,在假期的时候,明月湾走出去的女儿回来了。
  是的,今天的明月湾,有许多的老村子一样,年轻人越来越少,只剩下留守着的老人。
  但是,年轻人会回来的,他们的心会牵记着家乡的,何况是明月湾这样的家乡。
  又何况是明月湾的年轻人,即使是许多外来的年轻人,他们本来只是来走走,看看,当成一个一般的游客,当成一个一般的旅游之地,但是,当他们走过了明月湾,明月湾就在他们心里留下去了,不可磨灭了,也和他们自己的故乡一样,值得他们永远去怀念,常常去回忆。
  因为明月湾,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童年呀。
  它就是那么的简单而丰富,它就是那么的朴素而饱满,你在石板老街上这么随便地走着,忽然就多愁善感起来,忽然就心思细腻起来,一个粗糙的小竹篓,一捆杂乱的干柴伙,都能够激荡起情感的涟渏。也许,这些年来,我们将这些普通而又朴素的情感丢失了,遗忘了。
  于是,我们在明月湾流留忘返,我们在寻找我们远去了的童年呢。
  童年的气味引领着我们,我们又进了另一个院子,另一种院子,一个崭新的院子,满院子挂满了腌制的鱼、肉、鸡、鸭,简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明月湾的这一幅风俗风情画中,游人渐渐地多了起来,大家走过了明月湾,已经把明月湾留在心里,可是,如果还能带上一点看得见摸得着吃得香的东西,真是何乐而不为。
  问价的,讨价还价的,你买一只咸鸭,他买一袋腌鱼,声音也渐渐地响起来了,和声音一同蒸腾起来了,是地气,是明月湾的浓郁的乡情乡意。
  我看中的是一只咸猪头,猪头肉是我的最爱,也问了价格,可是最后却没有买下来,主要是担心回去拾掇起来有点麻烦,就这样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这一个院子。
  然后就后悔了。
  和原汁原味的童年美味擦肩而过了。
  就这样,我们在明月湾,从童年的味道里钻进去又钻出来,钻出来又钻进去,终于,我们回到村口了。
  村口有一棵千年古樟树。
  在古樟树隔河的对岸,是一家茶室,里边热气腾腾地坐着一群来旅游的上海大妈,满屋子的沪方言,说话,喝茶,磕瓜子,忆旧,迎新,向未来。
  村里还有一家名叫“知青缘”的小客栈,在一条小巷的深处,我们虽然没有走进去,但是看到这个名字,就已经感受到了旧日时光在这个冬天的温暖回照。
  冬天的明月湾,就这样刻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西山有很多的景点,世界上有更多的景点,而明月湾只是其中之一,但是我想,明月湾是一处最接地气的景点,是一座最鲜活的古村,是一段最真切的历史,是一幅最精致的天然长卷。
  终于要离开明月湾了,有些不舍,有些依恋。其实我们都知道,西山岛上的古村落,保存下来的,为世人所熟知和所不知的,还有好些好些,它们像散落在小岛各处的明珠,一颗一颗都值得细细品鉴,一颗一颗都值得留下记忆,走过了明月湾,还想再去东村,去阴山,去植里,堂里,甪里,蔡里……去更多更多的古村落。
  回家去。

最新评论

赵日超 发表于 3 天前
拜读了范小青西山散文,感到不愧为著名小说家,文字那么干净,行文很从容,笔随景走,情随景移,显得安安静静,不像有些散文写得那么华美喧闹。是真正的文章作手。我喜欢。一一安徽梁长峨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2-22 00:48 , Processed in 0.07011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