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陈仓:衡水有神

发布者: 江山 | 发布时间: 2025-3-15 16:48| 查看数: 67544|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衡水有神
陈仓

mmexport1742030604161.jpg
  陈仓,诗人,小说家。出版“进城系列”小说集《父亲进城》《小猪进城》等八卷,长篇小说《后土寺》《止痛药》《浮生》,长篇散文《预言家》《动物忧伤》,散文集《月光不是光》,长诗《醒神》《天鹅颂》,小说集《地下三尺》《再见白素贞》《我想去西安》等。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六届柳青文学奖、第三届三毛散文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中、长篇小说多次被评为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好小说。

  衡水有神
  陈 仓


  (刊于《长城》2025年第1期)

  陕西简称秦,山西简称晋,河南简称豫,每一个地方的简称,其实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精神原乡,也可以说是这个地方的根脉所在。河北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燕国和赵国,所以又称燕赵大地。燕赵大地的根脉何在呢?我以为就在衡水。因为河北简称“冀”,源自衡水市如今下辖的冀州区。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所以中国古代又叫九州,而当年的冀州乃九州之首。衡水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当时分属冀、兖二州,经过分分合合,目前的衡水是1962年设置的。

  我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去河边走走,因为河是一面镜子,它流经两岸的时候,总能映照出历史和现实的影子。我想,这里之所以叫衡水,应该有一条衡河或衡水河。我刚刚来到衡水,就问去衡河怎么走。当地的朋友则说,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滏阳新河、清凉江、江江河、南运河,这里的河特别多,但却没有一条叫衡河(水)。倒是有一个衡水湖,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取土修建防洪大堤留下的洼地。

  但是“衡水”一词,白纸黑字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应该是北魏文成帝所立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我在衡水看到的碑是仿制的,真正的原碑被修复以后,存放在山西大同的觉山寺,日日沐浴着袅袅梵音。因为石碑残损严重,经过反复研究考证,可以从碑文中看到,文成帝曾在信都(衡水冀州区旧称)的“衡水之滨”举行过盛大的“禊礼”。“禊礼”指古代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举行的清理河污、消灾祈福的祭祀活动。据当地史志专家考证,“衡水之滨”中的“衡水”确系河流的名字,是当时穿过冀州境内的漳水下游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史料的印证,《史记》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尚书·禹贡》也记载,大禹治水时曾“至于衡漳”。

  衡水武强县的年画名气很大。我的故乡是秦岭南麓的丹凤县塔尔坪,和武强县之间隔着一个山西和半个河北,导航的距离是1019公里,驾车需要11个小时。原以为这个名字威猛的地方,和自己是毫不相干的。但是站在武强年画博物馆的门前,看到门头悬挂着的一幅年画,我的眼睛突然被点亮,心为之一颤。朋友问我,你看看这张年画里有几个孩子?我看到三张孩子的脸,便回答是“三个”。朋友笑着说,其实是六个孩子,所以这张年画的名字叫《六子争头》。这里的“头”,既有头颅的意思,也有“第一名”的寓意。我仔细一看,画面上确实是六子连体、两两争头的画面。三个头,六个孩子,三坐三趴,还真是绝妙。

  艳丽而富有生命力的色彩,胖嘟嘟的光**小孩,是那么的可亲可爱可喜,顿时把我的故乡和衡水无缝地对接在了一起。随着参观的深入,武强年画勾起了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我对故乡最美好最深刻最隆重的记忆,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似乎只有最后一天——过年——是彩色而喜庆的,其余的日子都是昏暗和苦涩的。这一天的喜庆色彩,是由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红通通的对联、温暖的木炭火、高高挂起来的灯笼和丰盛的年夜饭组成的。当然,最神圣的,还是贴门神秦琼和敬德。父亲把放炮、烧火、贴对联和挂灯笼的任务总是交给我,只有贴门神,他会和我一起。我负责往门神上涂糨糊,他负责告诉我,贴高了还是低了,偏左了还是偏右了。

  因为门神对我们而言,是一种守护,是一种祈福,是一种信仰。我们村子里没有寺庙,过年没有烧香拜佛的习惯,除了上坟的时候念叨几句,祈求死去的亲人保佑一家人来年平平安安,似乎所有的祈福,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门神的身上了。也可以这么说,除了死去的亲人,我们只有门神可以依靠。

  有一年,我的生活和工作非常不顺,经济上陷入了困境,父亲听说后,取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积蓄交给我,特别自责地说,都怪他,过年的时候没有好好贴门神。原来,那一年春节我没有回家,父亲按照往年的习惯,依然贴了秦琼和敬德,但是到了三月的时候,他突然发现,门神贴颠倒了,其中秦琼那一张,头朝下,脚朝上。父亲嘟囔着说,我们这么不敬重秦琼,他还怎么保佑我们啊!

  父亲分析,自己再老眼昏花,也不至于分不清上下,所以怀疑是村子里的坏人捣了鬼,揭了我们家的门神重贴的。我宽慰父亲,不至于,和我们家再怎么有仇,也不会干出这么缺德的事情。再说了,秦琼宽宏大量,而且武功高强,即使是睡着了,也照样可以看门,流年不利都是我自己不争气而已。

  这么多年,无论走到天南地北,我依然保持着过年贴门神的习惯。只是时代不一样了,看家守户的门也不一样了。当年在乡下,大门是两扇,所以门神也是两位,敬德秦琼分立左右,刚好形成守护之势,在吱吱咛咛的开开关关中,预示着一家人的平安和吉祥。如今在城里,木门换成了铁门,开关之间发出冰冷的哐当声。关键是,这些门都只有一扇,所以每次让人特别犯难。把两位并肩贴在一起吧,拥挤,失去平衡,感觉特别不好;如果贴一个人吧,势单力薄,也不吉利。

  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干脆就贴一个“福”字。“福”字有时候用隶书有时候用行书,有时候用墨水有时候用金粉,有时候倒着贴有时候正着贴。但是不管如何,毕竟只是一个汉字而已,没有了门神的故事,没有了门神的血肉,没有了门神的那种味道,更重要的是没有了门神的那种宗教般的气息。

  当年,我们每次贴完门神,父亲都会问一句,你认识这两个人吧?不等我回答,他就会告诉我,右边的叫秦琼秦叔宝,左边的叫敬德尉迟恭;秦琼脸上留着细长胡子,敬德下巴上长着络腮胡子;秦琼手上拿着的是金锏,敬德手上拿着的是钢鞭。我就会问他,为什么要贴秦琼和敬德,而不贴孙悟空和猪八戒?父亲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每次都是神秘一笑。直到我长大了,自己去查了查资料,才弄清了其中的来龙去脉。

  门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没有门的诞生,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筑巢打洞的动物有何区别呢?所以,门神的诞生水到渠成,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据记载,在周朝就出现了祭祀门的活动。祭祀,是中国的一种信仰活动,通常和天地神灵和祖先联系在一起,这足以证明门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了。

  不过,在周朝以前,门神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祭祀的时候只是朝着门,叩拜,跳舞,饮酒,欢歌。直到后来,人们才把神荼和郁垒这两兄弟当成了门神予以祭祀。

  据《山海经》记载,东海有一座岛屿,岛上有一座巍峨的山,叫作度朔山。山上有神奇的大桃木,枝干绵延三千里,中间有一道鬼门,供万鬼出入。山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管理着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意思是,他们遇到恶鬼,便用绳子捆住,拿去喂老虎。于是,黄帝命人把神荼、郁垒的像画在门上,并且悬挂着苇索,“以防御凶魅”。当然,据出土的东汉密县画像砖、南阳画像石、北魏宁懋石刻,以及武强年画等文物资料显示,除了神荼和郁垒这些神人,人们作为镇宅的形象还有很多,比如神虎和神鸡。

  但是,把秦琼和敬德作为门神,得以普及和广泛推广的时间,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已经是元代的事情了。最原始的故事蓝本是这样的:唐太宗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亲手杀死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大将尉迟恭,也就是敬德,射杀了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还对太子和齐王的子孙大肆杀戮,包括几岁的幼童都没有放过。所以李世民继承皇位以后,心中特别不安,晚上无法入睡,总感觉有鬼魂前来索命。于是,秦琼和敬德拿着兵器站在门前站岗。有了两人的守护,李世民才心安无事,夜夜都睡得很香。后来,两人年老体衰,无法值守夜班,人们只好把两人的画像挂在门上。

  这段故事是真是假,我是无从考证的。但是有人说,秦琼和敬德被普及,得益于小说《西游记》和《隋唐演义》。我查了一下《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确实是这么描写的:

  却说太宗苏醒回来,只叫“有鬼!有鬼!”慌得那三宫皇后,六院嫔妃,与近侍太监,战兢兢一夜无眠。不觉五更三点,那满朝文武百官,都在朝门外候朝。等到天明,犹不见临朝,唬得一个个惊惧踌躇。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不觉倏五七日,众官忧惶,都正要撞门见驾问安,只见太后有旨,召医官入宫用药,众人在朝门等候讨信。少时,医官出来,众问何疾。医官道:“皇上脉气不正,虚而又数,狂言见鬼,又诊得十动一代,五脏无气,恐不讳只在七日之内矣。”众官闻言大惊失色。正怆惶间,又听得太后有旨宣徐茂功、护国公、尉迟公见驾。三公奉旨,急入到分宫楼下。拜毕,太宗正色强言道:“贤卿,寡人十九岁领兵,南征北伐,东挡西除,苦历数载,更不曾见半点邪祟,今日却反见鬼!”尉迟公道:“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何怕鬼乎?”太宗道:“卿是不信。朕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白日犹可,昏夜难禁。”

  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甚么鬼祟。”

  太宗准奏,茂功谢恩而出。当日天晚,各取披挂,他两个介胄整齐,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好将军!你看他怎生打扮: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不过,我个人认为,秦琼敬德当了大家的门神,如其说是得力于文学作品,不如说是文学作品借鉴了门神的故事。门神是民俗文化,是市井崇拜,演义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应该更可靠一些,因为普通老百姓哪里会读书呢?起码在我的老家塔尔坪,没有几个人读过《西游记》和《隋唐演义》,但是并不影响家家都贴秦琼和敬德。另外,从时间上来说,唐朝的秦琼敬德二位,作为门神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和两部著作创作的时间,大致都在元末明初,著作相对还晚了一些。何况《西游记》自己也写了,秦琼敬德当门神已经是“千年”“万古”。

  不管如何,历史上有名的英雄数不胜数,秦琼和敬德能成为人们避灾化难的门神,都是靠他们自己修行来的,如果他们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仁义的品质,没有英雄气概,别说成为永不退场的神了,恐怕早被遗忘在浩渺的历史烟尘中了。

  ……

  全文请阅读《长城》2025年第1期

最新评论

浏览过的版块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4-2 04:19 , Processed in 0.066057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