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蛙人飞鹰:太行山上

发布者: 江山 | 发布时间: 2025-8-28 21:11| 查看数: 17914| 评论数: 1|帖子模式

      太行山上

  蛙人飞鹰

mmexport1756387147072.jpg
  山西武乡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前,矗立着八路军将领群雕。 赵 进 摄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1938年7月,当周恩来和郭沫若得知桂涛声与冼星海创作了一首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欣然让冼星海弹奏试唱,山岳般磅礴的旋律,令周恩来不禁主动要求唱第二声部。一曲唱罢,众人心潮澎湃,当即决定,将此歌作为纪念全面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演唱曲目。由此,这首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英雄曲,迅速传遍了大后方、传遍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太行山西麓,有座鲜血染红的英雄城市——武乡,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先后5次转战进驻于此,为核心抗战根据地,百团大战决策地,曾发生过令彭德怀亲临一线指挥的著名战斗关家垴之战,全县14万人口中,有9万余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团体、1.46万多人参加了八路军,还涌现出许多太行石般坚硬的女八路、小八路,被誉“抗战圣地”。

  山脉一隅凤凰山下,那座由“老太行”邓小平同志题写馆名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足见武乡在传承太行精神中的独特地位。“伫马太行侧,十月雪飞花。战士仍单衣,夜夜杀倭贼。”这首1939年冬朱德写于武乡的诗句,正是太行精神的一个缩影。千山万壑,铁壁铜墙。在党的领导下,巍巍太行山上,太行儿女团结一心、不畏艰险、浴血奋战孕育出的军民如山、山脊如刃的太行精神,犹若座座丰碑,光耀千秋,彪炳史册。

  沿弯弯山路前行,相继来到两处较为隐蔽的八路军总部旧址,当年经周密勘察,先后设于太行腹地砖壁村和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怀、左权等总部首长曾于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曾“滴滴”不停的电波、盏盏长明的油灯、匹匹穿梭的战马、还有那颗硕果累累的红枣树可证,在这里,在巴掌大的作战室里,曾作出过诸多重大决策、下达过一道道命令。

  屋顶瓦片间长出青翠瓦松的旧址内,一张醒目的老照片格外亲切,那是朱德和彭德怀在太行山的珍贵合影。两位统帅,粗布征衣,表里厚道,英姿翩翩。同样的国字脸,同样的浓眉下闪烁着同样睿智的目光。艺术家依此精心制作了一尊塑像,永远矗立在并肩战斗的太行山上。雕像满身褶皱,苍松衬映间,宛若倾诉两人戎马故事。

  同为山里苦娃,同为行伍出身,都为爱吃辣子的大军事家,同时也同为国民革命军将领和新中国开国元勋,一个稳健灵活,一个刚烈果敢,均为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两人同心同“德”,密切配合,稳若泰山,动如雷霆,指挥千军万兵四方征战,是抗日前线的“太行之脊”,其坚实足迹,几乎踏遍巍巍太行山山水水。

   mmexport1756387225240.jpg


       三

  平型关,位于晋东北内长城上,一向是晋、冀两省相通的重要关隘,峰峦叠起。1937年9月,那个高粱泛红的时节,在其位于太行山北段延伸地带灵丘白崖台,第115师作为八路军出师抗日先遣部队,于此乔沟峡谷等处凭借险要地形,布下设伏的“口袋”。

  几经艰难跋涉,登临当年115师设在山梁巨头后的指挥所遗址,由此远眺隐约可见古长城蜿蜒山脊,俯视依稀可见当年主战场的轮廓地貌,数十年的岁月更迭,虽已被茂密丛林植被覆盖,但恍若闻到淡淡的火药味,眼前跃动着115师将士英勇杀敌的身影。

  雨后的清晨,日军板垣师团一部主力和师团辎重部队,挥舞太阳旗进入了伏击圈。突然,3发信号弹撕裂天际,打响了以“拦头”、“斩腰”、“断尾”分割战术伏击强敌的平型关战役。

  霎那间,枪弹、手榴弹、迫击炮炮弹如雨泼下,枪炮声、喊杀声响彻山谷,顿时打得鬼子人仰马翻,惊慌失措。一番沉重伏击后,指战员们伴随送鬼子回家的号角,如猛虎下山杀向敌群,展开了血肉横飞的肉搏战……

  经全师6个多小时激战,歼敌千余,摧毁汽车百余辆,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打破“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也是全国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首个大胜仗,点燃了华夏儿女全民抗战的血性与希望。

  多年后,聂荣臻元帅在《忆平型关大捷》中写道:“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留。”

  继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第716团,在“独臂将军”贺炳炎的指挥下,奉命于雁门关以南高地重叠设伏,歼敌、摧毁车辆和缴获武器颇丰,成为八路军游击战的典范。此战,也用烈士的鲜血浇醒了一度沉睡的雁门关。

  两月内两场大捷,如星星之火燎原炸裂,引发日军恐慌和疯狂围攻。八路军及根据地面临严峻考验,广大军民同仇敌忾、共克时艰,由此又一长乐村之战载入太行史册。

  1938年春,由八路军第129师师长、24岁因右眼战斗至残被军界封为军神的刘伯承亲自指挥,麾下奇将陈赓直接指挥,虎将叶成焕、陈锡联和杀伐急先锋王近山率部出征,将困在武乡县长乐村浊漳河谷内一支规模不小的日军截为数段,后续部队第115师所属第689团团长、后来人称“旋风司令”的韩先楚等率部增援、打援,一并对敌予以痛击。

  战斗异常激烈,八路军亦付出血的代价,虎将叶成焕等壮烈牺牲。此战共歼日军两千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创造了单次作战歼敌最高纪录,对粉碎日军大部队“九路围攻”晋东南抗日根据地起到关键作用。

  从此,该师在太行山站稳了脚跟,根据地得到了巩固。日后,这支部队和根据地不断发展,乃至壮大为后来大名鼎鼎的“刘邓大军”。

  在巍巍太行山上,八路军的破袭战、伏击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竞相迸发,不胜枚举,打得鬼子团团转。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机场、神头岭伏击战、黄崖洞保卫战、手刃“益子小队”、娘子关插旗之战等等,尤为传奇经典,甚至日军七亘村被伏后,特意在地图上标注“不可逾越之鬼门”。太行山,不仅是太行儿女的“大靠山”,更像一块块霍霍作响的磨刀石,将抗日之刃磨砺得锋利无比。

  一段“白刃拼刺”戏剧而精彩。

  那年初秋的一天,太行山脚大落坡颇不寻常。数十名日军利用“青纱帐”作掩护摸进村口,企图偷袭山西青年决死队所属第25团指挥所。“鬼子来了!”士兵发现后高喊、鸣枪,犹如山顶一头倒地的“消息树”,顷刻,负责保卫任务的第8连纷纷行动起来,一时枪声大作,日军见已暴露,依仗火力优势改为强攻,在随后的战斗中,指战员们曾两度与日军短兵相接,两度展开白刃格斗,敢于搏命刺刀见红,杀得狂傲的日军“嗷嗷叫”,其指挥官逃跑时倒地装死,狼狈不堪。

  此战在机关和后勤人员等助阵下大获全胜,还缴获了两挺“歪把子”机枪,刺翻了白刃战拼不过日军的怪论,将日军武士道精神挑**下,无愧决死队威名,被八路军总部授予“白刃格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1940年8月20日,为粉碎侵华日军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遏制国-民-党顽固派妥协投降逆流,八路军在太行山脉、华北发动了三阶段大规模战略进攻作战——“百团大战”。

  此役历时5个多月,先后进行若干次激烈战斗,共歼日伪军数万,缴获武器、摧毁据点、炸毁设施等不计其数,战绩辉煌堪为壮举。华北的捷报,鼓舞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也是当年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一抹难得亮色。而那张彭德怀手举望远镜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珍贵照片已成永恒瞬间。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此役被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称为“挖心战”,以后每年将8月20日,作为“挖心战”雪耻日。

  当年,在成千上万地方游击队和民工与八路军破击队并肩撬轨、毁枕、炸桥等破袭的同时,第129师385旅所属两个团,奉命连夜占领了狮脑山高地,并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先后动用千余兵力及飞机大炮、毒气弹发动一次次猖狂进攻,指战员们据险坚守鏖战6昼夜,将敌死死挡在脚下,阵地上的焦土早被鲜血浸透。

  仅此一战,共毙伤日军数百余人,为百团大战第一阶段全面胜利赢得首功。

  如今,驻足狮脑山主峰,仰望高高耸立形如枪刺直插云霄的纪念牌,俨然一座逢敌亮剑的太行丰碑。

  指战员们缺衣少食,常常睡土窑、卧山坡、躺林子,有时以树叶、野菜拌着玉米糊充饥,在重重困难和恶劣环境中咬紧牙关持久抗战,气壮山河!

  曾写下“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诗句的左权最为壮烈。1942年春,数万日伪军对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转移时,不幸于辽县麻田十字岭壮烈殉国,年仅37岁,是八路军中牺牲的最具指挥才华的最高将领,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真可谓“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与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左权相比,号称日军“名将之花”“山地战专家”的入侵者阿部规秀,随一枚正义炮弹落地开花,手持屠刀的阿部规秀,命丧中国太行黄土岭,和其主子及侵华日军被永远钉在人类的耻辱柱上。

  为给左权等牺牲的将士报仇,彭德怀决定“以特制特”,亲令总部特务团消灭此队。不久,特务团获取情报,精干行动队如复仇之刃,潜-入敌占县城,以摔碗为号,将数十名在酒楼内作乐的“益子队员”悉数手刃,像根钢刺深深刺入冈村宁次的心脏。

  

  在三晋大地,踏访太行的几日,追寻、缅怀、崇敬和洗礼中,那一张张泛黄照片、一件件陈旧文物、一次次深情解说,还有那一场场壮烈战斗、一个个英雄故事,常常令我感动和震撼,像太行深处的风不时拂过心海,久久不能平静。

  似太行山贫瘠而厚实的黄土、坚硬而滚烫的石头、顽强而苍劲的崖柏、扎根而钻天的“红星杨”,炊烟、石碾、老屋土窑……无不是太行和太行儿女脊梁挺拔的基石与象征。

  此刻,眼前浮现一幅丹青画卷,仿佛不屈的军民,化作巍巍太行,巍巍太行,又化作不屈的军民,抽象且具象,清晰定格在伟大抗战的丰碑上。

  冬去春来,峭岩上那些被热血浸染的石缝,不起眼间总会绽放出朵朵红花。不禁联想,尚未涉足的北太行、南太行,那是同样不可遗忘的热血厚土、不可遗忘的精神高地。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令人动容。而值得深深敬仰,也不仅仅在太行山脉,在华北大地、在全面抗战的每个角落。

  自然,还有家乡伟人故里淮安,那方当年被抗战烽火点燃的热土,如滔滔洪流激起的滚滚巨浪。车桥战役,惊心动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铁血壮烈。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见证往昔岁月峥嵘。那棵陈毅拴马歇脚的沧桑老树,至今枝繁叶茂。一群小好汉“新安旅行团”,四方宣传抗日救国……

  伫立在太行山上,我深情凝望绵延不断的群山,深切回望那段浴血荣光的岁月,仿佛依然能听到壮士们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呐喊,感受到军民同心抗战的伟大力量。历史并未走远,已升华为精神坐标,深深融入了太行、挺起了民族脊梁,那首抗战英雄曲《在太行山上》,犹在山谷回荡、在耳畔回响。渐渐的,这歌声,雄壮有力的,传向祖国边陲、海疆,飞向领空,传遍并不安宁的世界:“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最新评论

江山 发表于 前天 21:11
全文是一曲壮烈的太行史诗,以史为镜,以山为魂,以《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为引,通过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地理景观的串联,展现了太行山作为抗日精神象征的厚重历史。文章情感饱满,既有对英雄的崇敬,也有对军民团结的讴歌,结尾处歌声的呼应更强化了“不屈脊梁”的主题。

浏览过的版块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8-31 09:14 , Processed in 0.145242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