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上解释“璞”字是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有天真、淳朴的意思。我将自己写的作品和主编的文集、杂志和书,比作“璞”了,写得如何,由读者评价。名人或读者为我写的序和书评等,是批评还是赞美,由别人说了算。但此书是我主编的,大家以为我总将别人写自己好的文章收集进去,自然就是璞上添花了。而成语有“锦上添花”一说,让人们遐想有“好上加好”的含义,我没有这样做,当然想避免“自夸”这两个字。
《璞上添花》总收集60篇名人或读者所写的诗文,计15万8千余字。分为三辑,其中第一辑:为书作序(14篇),为我出版的书和主编的书写序;第二辑:诗文评论(33篇/首),为我出版的书和主编的书写书评;第三辑:会刊采撷(13篇/首),则是为我主编的杂志和杂志书所写的贺评。
第一辑“为书作序”第一篇写于2011年11月,是我网上认识的一位叫菱花碎的女子,为我与刘青玉主编的《当代文学作品选》所写的一篇序。说起来她的真实姓名,是哪里人,我都不知道,更从未谋面。问过她,说不用知道。她是位打工妹,但写过一部长篇小说。网易的地址是江西某地,而她回复不是那里人。她是我第一次在网易博客圈向全国作家、文学爱好者征文时的投稿者。看她的文笔好,我请她写了“万千魅惑之出书”的序文。她说:
“是网络出版让更多的草根有机会享受到阳光雨露,是《网易精彩文学》让我的梦有了更大的动力,是圈子的组织者朱超群先生,给了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延续梦想的舞台。”
朱先贵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我们在网上认识。他在网易上有自己的博客和博客圈,我们在网上经常交流,年龄同岁,属于比较谈得来的那种。为此,我曾特地开车千里,到他的家乡无为牛埠镇相聚,顺便游了采石矶等名胜古迹。他为我与他主编的一本书《当代作家诗人作品选》和另一本由我主编的文集《当代作家诗人风采录》写过序。他说:
“继《当代作家诗人作品选》《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陆续出版后,朱超群先生不辞辛苦再次精心策划和主编了《当代作家诗人风采录》一书,该书以网络原创文学为载体,汇集了来自全国六、七十位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散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集中展示了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诗人的睿智和风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胡中华,在我组织的《文笔精华·首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选集》一书投稿,我请他写序,他写了一篇“掬水月在手 弄花香满衣”的序。他是我那几年组织全国网络征文时,第一位是国家级作协会员的作家,为我主编的文集写序。他说:
“曾经出过4本散文集,为了装潢门面,先后请著名作家张敏、京夫、常志奇、方英文为拙作写序,而今,朱超群先生约我为《文笔精华——首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选集》写几句话,我顿觉愕然,主编是要作者自己给自己一个说法吧?”
“掩卷遐思,书中许多文学形象在我心中升腾,在我眼前飘动,他让我受到了撞击,引起共鸣和震颤;他让我重新审视生活,认知周围的事物,规划未来的路。我以为,许多作品是弘扬正能量的,是值得一读的。我想《文笔精华——首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选集》一定能达到熏陶人,教育人,净化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上海新闻界前辈、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忻才良,为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同学梦》写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序文。他与沈裕慎,还为我的另外一本中短篇小说集《曾经辉煌》写了书评“写小说,就像在写生活”一文,刊登在《文汇读书周报》上。他为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同学梦》序中说:
“蛇年岁末,编辑老友沈裕慎送来嘉定同乡朱超群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同学梦》稿样,请我为该书作序,我诚惶诚恐,缘由有三:我虽知朱在网络界大名,却与之不熟;我虽为市作协会员,但只写散文、随笔、评论,不曾创作过小说;时值年终,公私方面写作颇忙,恐抽不出时间交差。恭敬不如从命之后,我趁每天上下班后在10号线地铁里阅读**万字这部书稿,三天里居然把他九篇小说仔细阅读完,并在书稿上作了记言、记感、记评,于是就有这篇漫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丁一,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王雅军,他们为我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缘》,分别写了“写作能否成为一种信仰”序一和“文学是窄门是山路”序二。认识丁一老师是在中国散文家协会组织的青岛笔会上,后来在国际诗词协会组织的庐山发奖会上。我们熟悉后,知道他老家在无锡,上海有女儿的家,就邀请他夫妇在上海中百一店楼上一家餐馆聚会。而王雅军是上海人,我们有活动时多次相聚,属于熟悉的文友。
丁一说:“朱超群的文字很直爽,但爽直并不等于对言语毫无顾忌。文学修养妙词佳句,是文章的面容和肌肤,真实是散文的筋骨,美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情感是散文的灵魂,从古至今凡好文章都以情感人。一篇优美的散文,不仅应该表现出作家的真情实感,行文更应强调耐人欣赏的韵味,重视对美的追求。窃以为写作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写作更是受过教育的人所独有的情怀,写作是异常之寂寞而神圣的事,近乎于宗教,写作的价值就是为了超越自己的过去。”
王雅军说:“为了活跃民间文学创作,给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作品发表的机会,超群先生先后三次利用互联网的天地,组织了“中国龙文学奖”作品征集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有名家,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底层的作者,并主编了三本征文作品选集。”
另外,还有潘颂德教授、沈裕慎忘年交等知名作家和名人为我写的或主编的书写序。
在第二辑“诗文评论”中,许多文友为我的个人作品和主编的文集,在阅读后写的书评。其中有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几本书写几篇的。当然,赠阅的书我发出去很多,写是根据读者的兴趣而已。沈裕慎、沈志强、梅常青他们,每人各自写了多篇书评。那些热情洋溢、分析诚恳的书评,为读者阅读我书提供了良好的注释作用。
嘉定原统计局局长朱龙铭,他为“然”字研究50年,写了上百万字的文字,是位学者和作家,他写有上千万字的作品。读了我著的《文笔精华·朱超群近年散文随笔选集》一书,写了“寄情文字”。他说:
“《文笔精华·朱超群近年散文随笔选集》辑有98篇形式不同、风格不同的散文,分成四辑,其中有写师长、同事,有写父母、儿女,有写学者、诗人,有写游记、随笔,还有写城市、乡村和序言、后记,等等,题材广泛,千变万化。论其功能,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无所不有,而其中以叙事为主,因超群同志具有一定的记忆和观察,以及运用形象思维展开故事的情节,有时曲折跌宕,有时峰回路转。”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潘颂德教授,我曾经邀请他写过《文笔精华·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选集》一书的序言,在我赠书自传体写作谈《人文春秋》后,有一天他邮寄一封信给我,说写了一篇“翔实记录个人文学成功追梦历程”读后感,请查收。他说:
“朱超群青年时代,在勤奋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广泛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人文春秋》告诉我们,他在青年时代,阅读面也相当广泛。‘一到晚上,就阅读书籍。一个晚上,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文革结束后,图书馆进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中外名著一大堆。因此,图书馆里有多少书,我就阅读了多少书。总量上来说,起码上万本书,我是肯定阅读过的。’超群五十岁到六十岁创作,出版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一般作家这一年龄段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与他青年时代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是密不可分的。”
沈裕慎先生在读了散文随笔集《人文情缘》后,写了“生活因写作而精彩”一文,其中肯定作品的同时,诚恳地写了对我写作剪裁上欠缺批评的分析,他说:
“朱超群的文字,总体给我的感觉是细腻,跳跃也很敏锐。问题是,我觉得有些文章的篇幅似乎长了一点,我也有这个毛病,文章越写越长。在选材的剪裁上,稍微欠缺了一些,艺术上要起立来的,要有震憾力和感动人的东西。剪裁不够,立面不足,深挖欠缺,他已注意并在改正之中。当然,朱超群已写得很好了,没有很多散文那种俗风,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文笔精华微刊》,供文友和全国各地作者投稿,写作优秀者,我赠书一批我著和主编的文集,江南布衣、许培良、夏明等就各自发来了他们的读后感。写得最多的作者群,自然是我组织的嘉定文学协会的作者,沈志强、梅常青、卫润石、卢忠雁、宇杨等。
沈志强在读了《同学梦》后,写了“一生追求文学梦”中说:“作者在这一本集子中,为一生追求的文学梦,对散文化式和**式笔法,都作了尝试,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崇明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协会员施永培读了自传体写作谈《人文春秋》等书后,写了“卓然文笔写春秋”一文,其中写道:
“超群用他的**创作,奉献文学,用他的热情助人,为人作嫁,用他的深情书写那《人文春秋》,记录自己热爱文学,痴迷文学,跋涉前行的一串串足迹。在《人文春秋》之后的又一年,也即他说的第二个十年的第二年,传来了喜讯佳音,其中由他参与的‘中国红色经典绘本《小英雄雨来》《狱中的萝卜头》’儿童文学绘本改编的读本问世,并大获成功,社会各界好评如潮。近日,他的《我客串绘本改编》一文发布在‘中国作家网’。这在2020年初,他就挂了个‘大红彩’,这也为他的人文春秋、人生春秋添上了一笔大红的色彩。可说是‘朱笔写春秋’。”
作家、诗人俞娜华,别出心裁为我写了诗评“角度”。其中写道:
天使赏读了
您的二本大作:
《人文情缘》《文笔精华》
著名作家丁一评:超群创作之勤,令人折服
著名作家王雅军评:
超群乐善好施……
著名作家王瑞评:
超群无私奉献与文学神圣之地
数不尽的人在写超群
如同我们数不尽植物的名称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人民日报》记者管志华,读了我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思》后,看到了我写的关于考证叶辛外婆家的文章,特意到花桥采访,写了“摇啊摇,摇到外婆家”一文,发在《新民晚报》上。其中写道:
“我近日读到嘉定文友朱超群2020年出版的《人文情思》,其中有《从‘花家桥’到‘天福庵’》《叶辛故乡考证和联系》文章,真实记录了寻找叶辛祖籍是苏州市昆山花桥镇天福村人的过程,我歆羡花桥、安亭有如此的叶辛拥趸者,感叹花桥、安亭有这样的文学热心人。”
“朱超群陪同我实地察看叶辛祖居,这里均被拆迁,要改造成文化产业园。朱超群说,现历史名人馆造了姚、薛两家。姚家是党的女儿姚雪琴,解放前是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担任上海首任市长陈毅的秘书。薛家则是解放前的一家药材行,楼宇造好,但无实物。朱超群指着姚家百米远之处,说那里便是叶辛外婆家的老宅,客堂匾叫‘绿竹堂’,前后房子有18间,都已被拆。前些年修高铁,几乎从‘绿竹堂’边擦身而过,对三桥边地面震动太大,已不适宜居住,村民都搬进了天福社区。政府现辟地另建‘叶辛故乡文学馆’,将于今年底开馆。天福庵老遗址处曾是天福小学,这所百年老校早年是地下党活动的场所。”
这是一本由全国各地几十位作家、诗人和写作高手为我的著作、主编的文集、主编的杂志所写的诗文序评的汇总,收集起来出版,以期鼓舞作者在长期写作中获得称赞或批评的文字,提高我或阅读者日后在写作时,起到借鉴和改进作用。可以说,这些由几十位作家、诗人和写作高手以他们优美的文笔,热情洋溢的文风,写出不同风格的序评,仿佛璞玉添花,值得大家喜欢和称赞。而那些赞扬和关怀作者,总是大于批评的文笔,仿佛在探索和研究每一块“石头”的价值,到底是否蕴藏有玉,可以经过写作者不断的雕逐,打造成为一枚又一枚有价值的可以令人欣赏的美物。这一篇篇诗文序评,在每一本书、每一本杂志中,本身犹如研究一块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发现有玉的成份,已经散发出晶莹剔透的光,如花似玉一般让人喜欢或爱不释手。愿此成书后,值得作者、写作者和读者的进一步品赏、研究与收藏。
不再累赘。是为序。
2022年4月21日
注:此文为我主编书评集《璞上添花》一书所写的序言。
文字比人走的路长
朱超群
4月中旬,文笔精华研究会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召开写作知识讲座时,发布组织“文笔精华杯”小说散文诗歌征文,结集出版的书名为《沪西之约》,作为研究会重要活动的纪念。原计划征文历时两个月,因作者积极投稿,在限定一个月结束的同时,又根据征文个人专辑比较多的情况下,另出版一本《沪上作家诗文选》,形成了姐妹篇的情况。
花开两朵,又用这么短时间获得征文成功,让我想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共用一个平台。参与投稿的作者主要以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为主,因为投稿作品大都在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微刊上发表,面向全国,所以,文友从四面八方发来作品,其中有江苏、内蒙、陕西、河南、安徽、江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的作者参加,也有澳大利亚籍华人参与。诗文如此之多,不得不分别出版来解决出书问题。
说到“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参与者中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各省市自治区作协会员,以及地市级作协会员和各地文学团体中的写作高手。我们把阳春白雪当作加入省市级以上协会的作者,那么,下里巴人则是地市级和各地写作高手了。其实这里面还要加注说明,阳春白雪是高雅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则指通俗文艺的意思,而我这里延伸为作家层次和写作高手的比喻,并希望两者在融合中共同提高。研究会比作为培养作家的“摇蓝”,愿是会员的,能在团体活动中相互提携,有所“升华”。
征文因西宫有沪西革命历史陈列馆和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培养无数文学志士并是作家摇蓝为荣耀,故写作内容以红色经典题材为先,宣传社会正能量作品为主导,文体则是小说散文诗歌皆可。希望投稿作者看清征文要求写稿。书中的各个个人专辑,都是符合上述条件或标准的。
本书收集的个人专辑,其中5位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他们大都也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另外都是地区级作协会员或文学团体中的写作高手。研究会的宗旨,除了研究会员作品,召开作品研讨会外,也有以老带新的意思,多层次的作家和文学作者都可以参与进来。
书中作品大都以散文为主,包含散文随笔、纪实和游记等;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个别也有小中篇;诗歌可以是组诗,也可以单独成首。本书专辑排列以姓氏笔划为始,共收录9位作者的作品,分为9个个人专辑,大约20万字左右。
九英的《家国情怀篇》有30首诗歌,既写家,也写国。她做过知青,与土地打交道;做过会计,与数字打交道;做过居委会主任,与居民打交道,现已退休十余年。近两年在9旬诗人徐慧敏的影响下开始习诗,又与文字打交道了。作者致力从自然、社会、生活中汲取光和热,并以此为乐。也加入了几个文学团体,以写现代诗为主,与文友们交往学习,并在进一步提高写诗的过程中。一组诗的展示,让文友们领略其写作能力和成绩的体现。
卫润石写的是《国外游记篇》,即斯里兰卡游记。他是一举两得,既参加游泳活动,又是旅游,游记中有充分反映。他写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这样的形式写出来。作者是上海奉贤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奉贤区作协会员。曾读于上海市第八届中医带徒班,学业期间应征在海军部队服役。退伍后从事医疗及管理工作。期间业余完成上海电大医学专业和中文专业学业。爱好游泳、冬泳、长跑、旅游,借着活动的名义游山玩水,也做着文学梦。2009年出版散文集《在水一方》(大众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随笔集《绿水苍苍》(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年出版散文集《金汇港水》(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编著纪实文学作品集《2020世界大瘟疫》(辉联出版社)。 作者的文笔自成一体,以散文为主,写出自己的风格,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水准。
叶振环写的是《灯下漫笔篇》,平常写的作品的选集。他自己选题,自己写作,累计多了出版一本书。这是个好方法。作者是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他出生于上海崇明,参过军,后从警,退休前曾任上海市公安局研究室调研员(处长),《上海崇明农村经济与法律研究》《上海公安研究》《上海外滩》责任编辑;上海《三叶草》执行主编;现任上海《乡愁诗苑》文学顾问。自1978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共计190多万字。已出版散文集《绿叶情怀》《岁月留影》《叶振环散文随笔自选集》,中短篇小说集《旁观者迷》,主编报告文学集《老骥伏枥夕阳红》,愿作者的写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朱超群发的是《人文真情篇》,主要是近几年来与文友交往的记录。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本书主编。作者曾出版过文人情怀三部曲《人文情缘》《人文情思》《人文情悟》,本想结束此题材,但后继作品较多,又基本上可以出版一部新书,思考着三部曲为四部曲了,书名也想好了,称为《人文情深》。在《人文真情》中,仅录用了一小部分四部曲中的作品,以飨读者先阅。
肖左林的《游记随感篇》,只是游记和随感的选集。作者是位新手,写作态度认真,写一篇看好一遍,这里选收部分随感和游记,都属散文;他还尝试写短篇小说。近年虽然退休,但还在发挥余热。他是中共党员,从小参军,服役于陆军高炮团,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退役后在军工企业、外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他现在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短文写作,在《作家文学》杂志、《嘉定文学》杂志、《双城人文》杂志、网络和书籍上发表部分散文作品。还是《双城人文》杂志和《文笔精华》杂志编委。祝愿他的作品和他写作的认真劲一样,更上层楼。
周劲草的纪实文学作品,称为《疾风劲草篇》,里面收集的多篇纪实散文,现在也可称为非虚构作品,都是近年来所写佳作。作者是中共党员,党政管理高等专业,政工师。2021年6月获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他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浦东新区作家协会会员,文友称他为纪实文学作家。作者兴趣广泛,酷爱写作,已有300多篇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主流报刊上,曾多次获奖。至今出版个人著作19部,近400万字。老有所乐,老有所爱,既然喜爱文学,就祝愿他能写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周琪卿的《生活观察篇》,则有小说,有散文,有诗歌,是综合类文体的合集,也是这本书中个人投稿类作品文学体裁最齐的一个。综观各类文体,小说、散文和诗歌,尤其以散文为优秀。作者经历上学,插队,进制药厂从事药物分析工作,到学校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喜欢文字,爱好写作,曾在地方报刊有文发表。现为《双城人文》杂志编委、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她的特点是勤奋,写作快,写得好。愿作者写出多题材、多文体和更优秀的佳作。
赵定宪的《人生烙印篇》,从澳大利亚发来了他的个人传记精选。虽然都是以单独成篇的方式出现,但可能是传记中的某些章节,属于非虚构类散文作品。作者出生于上海,随后在苏州前宝元街及享有文化盛名的山塘街度过童年,接受家族重视的传统文化教育。回上海后参加工作,在国有企业内从事过秘书、办公室主任以及总经理(法人代表)等工作,直至退休。大学学历,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参加过大型工具书《辞海》哲学部分的条目撰稿以及修订工作。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至今,公开发表国学诠释方面的专著四部以及相关文章70余篇,150万字,主要作品有《四书读本》《三十六计鉴赏辞典》《经典诠释》《忍经诠释》等。作者的古文底子深厚,文笔优美,曾获得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青睐,写出来的文字自然成为佳作。现在虽然国内国外两头跑,但不忘写作。愿经常能看到作者的佳作发表。
陶建幸的《往事足迹篇》,则是他生活的人生经历的往事回忆。作者是上海知青诗社成员,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大专,高级政工师。历经兵团战士、央企政工、民企行政、政府宣传等工作。曾受聘客座研究员、省级出版社系列丛书副主编,参编(著)社科类书籍及徐汇区地方志(年鉴)撰稿等20余本。现任杂志编辑。他从小酷爱文学,累计发表诗、散文、评论等作品数千篇(首),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鹤城晚报》《海派文化》等报刊,也曾参与一些书籍征文和文学网络平台投稿,担任《春满东方》诗报编委。如今,作者经常在沪上各种报上发表小品文类文章。其实,作者的现代诗歌写作,也很优秀,时常有佳作问世。
沪上9位作者都是作家或写作高手,出版一本合集,不仅对作者来说是一种纪念,也是对作者所展示的各类文体,作为一次组合汇总,呈现在读者眼前检阅。作者们的共同参与,其中有男性,也有女性,他们将小说、散文和诗歌组合在一本书中,成为沪上近期作者作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诗与文,犹如一座矿山中的璞玉,是否是有价值的真玉,还是普通石头?既然已经挖掘出来,就留下来让品宝者去分析、去探索、去研究、去评价。但编者通过总体阅读看,觉得这些作品,也很值得读者的欣赏和收藏。
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说,文字的记载比人的寿命长。一个人倘若能活百岁,已是高寿中的王者。而文字的出现,早已留传了数千年,只要作者的作品优秀,它会长期传世,与世同在。
我们愿作者所写的作品,会越写越好,成为人见人爱的佳作。那么,文字所走的路,一定比人走的路长,走的远。它的寿命,则也更长。
是为序。
2024年5月8日
注:此文为我主编诗文集《沪上作家诗人作品选》一书所写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