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东方旅游文化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一场关于生命与灵魂的对话——白描长篇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评论文章专辑

发布者: 赵日超 | 发布时间: 2025-10-30 13:14| 查看数: 28340|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东方旅游文化
mmexport1761807480352.jpg   
作家白描先生近照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职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代表作有《天下第一渠》、《黄土地之歌:苍凉青春》、《秘境》、《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人.兽》等。

mmexportcf87f1ab4a3a7efc61a905d1aff0ea43_1761807292259.jpeg
       编者按:著名作家白描先生的长篇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再度引发热评。近期广西钦州市作协就此部作品举办了专题分享会。分享会“不仅是一场文字的品鉴,更是一次关于生命缺憾与精神完满的灵魂对话”。特挑选了部分与会作家撰写的关于这部长篇散文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由《十月》杂志2011年第一期首发,后由《散文选刊》等数十家杂志报刊转载,同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曾获“十月文学奖”等奖项。

  

      浅析白描笔下疾病叙事的“反套路”温度与风格

  文丨邱桂丽

  当很多写疾病的文学作品还在 “悲情苦熬” 或 “英雄抗争” 的框架里打转时,白描老师以自己肝癌诊疗的亲身经历写的长篇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却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 没有刻意煽情,也不刻意拔高,就像唠家常一样讲自己的遭遇,可那份 “不声不响的韧劲” 反而越读越动人。下面结合书中细节,说说我最有感触的三点。

  一、跳出 “符号化患者”:他只是 “处理病事儿的普通人”

  以前读疾病题材的文字,总觉得 “患者” 要么是史铁生《我与地坛》里那样的 —— 坐在轮椅上反复琢磨 “人为什么活着”,把疾病当成叩问生命的镜子;要么是《滚蛋吧!肿瘤君》里那种,用尽全力笑对死神,活成 “阳光战士” 的模样。可白描在书里写的自己,既不是苦行者,也不是战士,就是个 “遇到病、就处理病” 的普通人。

  最让我印象深的是他取 CT 报告的那段。护士递给他写着 “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的报告时,他没像小说里常写的那样崩溃落泪,也没立刻抓着人问 “怎么办”,反而 “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没回病房,径直走出大楼,走到医院的小花坛边”。他拿着报告 “一字一字地抠,想找出点破绽”,不是逃避,更像面对一份需要核实的工作文件 —— 用处理公务的那股理性,去面对生死关口的事儿。后来医生直白说 “肝癌”,他也承认 “浑身发冷,像掉冰窟里”,但没陷在 “为什么是我” 的怨怼里,反倒反思 “以前太不把身体当回事了”。这种把疾病归因为 “自己的疏忽”,而非 “命运不公” 的心态,一下子就把疾病的 “特殊性” 和 “悲剧感” 卸下来了。

  还有他瞒着病情继续上班的事儿,更见这种 “普通人的务实”。鲁院的郭艳老师因为陈建功先生临时缺课找他救场,他明明知道自己得了肝癌,还是答应了。回家后 “强迫自己不想病,一门心思备课”,第二天上课前还特意 “洗了头、刮了脸,穿得整整齐齐”。讲到路遥病中写《平凡的世界》时,他也 “心里一酸”,甚至想起黛玉葬花的句子,但脸上 “没露一点破绽”。课后听到掌声,他也会暗忖 “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在鲁院讲课”,可伤感没持续多久,又去忙导师见面会的事了。

  我读史铁生《我与地坛》时,能感受到他借写作完成 “精神突围” 的沉重;而白描不一样,他是靠 “正常上班” 守住自己的生活节奏 —— 对他来说,自己首先是鲁院的老师,其次才是病人。这种 “不把自己当‘特殊患者’” 的坚持,比任何 “带病坚守” 的口号都实在。就连和海明威《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比,也不一样:圣地亚哥跟鲨鱼搏斗,是要证明 “人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那是英雄式的张扬;而白描的 “勇敢” 藏在细节里 —— 在眉州小馆点了小菜和担担面,突然想喝酒,想起父亲 “空嘴喝几盅也舒坦” 的样子,甚至念起 “举大白,听金缕” 的词,可转念又骂自己 “现在喝酒不是找死吗”,最后把没喝完的酒丢给服务员。这种 “想放纵又克制” 的纠结,没有壮烈感,却特别真实 —— 他也怕,但不想被恐惧牵着走。这样写,反而让 “患者” 回到了人的本真。

  二、不玩 “诗意套路”:细节里藏着 “带痛感的日常”

  大家都说白描的文笔 “温暖质朴”,可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里,我觉得他的细节写得更特别 —— 不回避疾病的疼,却不拿诗意或戏剧性包装它。那些细节不是汪曾祺《受戒》里 “明海种菱角” 的田园美,也不是鲁迅《祝福》里 “祥林嫂拄着破竹竿” 的悲剧符号,就是些 “裹着痛感、带着烟火气” 的日常片段,却比抒情更有力量。

  比如他在花坛里看报告时,盯着鉴真和尚的雕像看了很久。鉴真和尚双目失明还能东渡传法,这要是换别的作者,早把鉴真写成 “精神支柱” 了,可白描只写 “鉴真和尚不会给我出主意,他连看都没看我一眼”。这份 “不借象征抒情” 的克制,反倒让细节落回了 “当下的真实”—— 他那时候需要的不是偶像的激励,是 “下一步该做什么” 的具体答案,不是空泛的精神支撑。

  后来他在眉州小馆想喝酒的那段,更把这种 “细节里的挣扎” 写活了。他想起父亲 “早上喝酽茶、再空嘴喝酒” 的习惯,自己也想喝两杯解解闷,甚至念出张元干的词,可刚叫了服务员,又打退堂鼓:“现在喝酒不是尽快找死吗?” 最后把第二瓶没开的酒丢给服务员。这段里,有对父亲的怀念,有对死亡的怕,有文人的小兴致,更有普通人的理性 —— 没说一句 “我好痛苦”,可读者能懂那种 “想放纵又不敢” 的拧巴,比直白的感叹更戳人。

  还有两处细节,一轻一重,都透着他的韧性。一处是鲁院学员联欢会,大家起哄让他表演,他没推辞,拉着陕西老乡林衡权用方言念秦腔丑角的词:“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这段念白听着糙,其实是他 “扛住沉重” 的法子 —— 用家乡话的俗趣,把 “癌症” 的压头重量暂时挪开。这和汪曾祺《受戒》里 “小英子采藕” 的诗意不一样:汪曾祺写的是脱离苦难的乌托邦,而白描写的是 “带着疼也要过日子” 的实在。另一处是他陪廖红球夫人去瓷器口退玉。明知自己马上要手术,还是一大早跟着去,帮着鉴定 C 货翡翠,甚至跟店主交涉。全程没人把他当 “病人”,他自己也没端着 ——“看病” 和 “帮朋友” 在他眼里都是 “该办的事”。这种 “不把病当借口” 的态度,比 “我很坚强” 的宣言更有分量。

  对比契诃夫《第六病室》的细节,更能看出白描的不一样。契诃夫写 “冰冷的铁窗”“疯疯癫癫的病人”,满是对制度的批判,细节里带着寒意;而白描写医院 “人挤人,像庙会似的”,既写出医院的嘈杂,也藏着 “生命这么挤,却这么脆” 的感慨;写陈凤楼术后 36 分钟突然离世,就一句 “头一歪,没再醒过来”,没渲染悲伤,可 “生命无常” 的疼,读着心头发紧。这种 “暖里带冷” 的细节,不刻意煽情,却比刻意的悲剧更打动人。

  三、不站 “高低视角”:既是病人,也是生活的旁观者

  常理中写自己的病,最容易要么站得太高 —— 像全知的观察者,评判别人的应对;要么陷得太深 —— 沉在自己的情绪里,让读者跟着揪心。可白描在书里,把 “自己的体验” 和 “旁观的清醒” 捏得特别好:他既是 “记录自己病情的病人”,也是 “看着医院和生活的旁观者”,这种双重视角,让他的文字既有个人的真,又能让读者想起自己的生活。

  他的 “旁观” 藏在对环境的观察里。刚到中日友好医院时,他写 “一楼楼道里人挤人,不像医院,倒像赶庙会”—— 用 “庙会” 比医院,既写出人多,也暗戳戳藏着 “生命热热闹闹,却说不定哪天就断了” 的感慨。没带个人情绪,却把医院里的 “生命感” 写透了。后来在肿瘤医院,他遇到个陪女儿看病的中年女人,女人拿着《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滔滔不绝说张悟本多神。白描没评价 “这女人太盲目”,就如实写她的样子,像拍纪录片似的 —— 不评判、只记录,反倒避免了 “只说自己的事” 的狭隘。

  而他的 “介入”,是不假装坚强,坦诚自己的怕。主治大夫说 “肝癌患者挺过半年的少”,他也 “脑子发懵,一片空白”,甚至想 “没做完的事怎么办?老婆孩子、朋友怎么办?”;讲到路遥病中写作,他也 “心里一酸”,想起黛玉葬花的句子。这种 “不装硬汉” 的坦诚,比 “我不怕死” 的豪言更真实。

  这种视角的平衡,在他躲在宾馆制定 “生命时间表” 时到了头。肿瘤医院确诊后,他 “把自己关在宾馆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一条一条列要做的事”,还定了三年、五年的计划。列着列着又开始删,琢磨 “哪些事真值得做”。这里的 “列计划” 是他作为病人的 “介入”—— 想抓住剩下的日子;“删计划、想意义” 是他作为旁观者的 “清醒”—— 重新看自己以前在乎的事。这种 “既想抓住,又能放下” 的心态,比阿图・葛文德《最好的告别》里的专业分析更让我有共鸣。葛文德用医学知识讲 “怎么优雅告别”,理性却有点远;而白描写的 “既想掌控日子,又怕掌控不了” 的纠结,是每个人面对死亡时都会有的慌 —— 特别实在。

  白描的创作风格,既不同于史铁生 “精神突围” 的深刻,也不同于汪曾祺 “诗意日常” 的恬淡,更不同于海明威 “英雄对抗” 的壮烈 —— 他的风格是 “务实的真诚”:真诚面对恐惧,却不放大恐惧;真诚珍惜生命,却不刻意拔高生命。这种风格,让疾病叙事从 “特殊题材” 回归 “普遍人性”,让读者明白:最动人的生命韧性,不在 “与死神的搏斗” 中,而在 “取报告后仍去上班”“生病时仍帮朋友退货”“恐惧时仍能讲段秦腔” 的日常里。

  正如白描在文中所说:“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他的书写,不是告诉我们 “如何让苹果恢复完整”,而是告诉我们 “如何带着缺口,继续品尝苹果的甜”—— 这种对 “不完美生命” 的坦诚接纳,正是其作品最珍贵的价值。

  2025年10月 钦州

  本文作者简介
  邱桂丽,笔名秋语,广西钦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多以散文为主,作品主要散落于《散文海外版》《安徽文学》《散文选刊》《时代报告》《广西文学》等省内外文学期刊,部分作品荣获省、市级奖项,出版散文集《落雪无声》《守望无垠》。现供职于广西钦州市文联。

mmexport9dba91a51382a690e272348f4adf6514_1761807302742.png
  作家邱桂丽女士

mmexport0adf9dddca903d6de618ff779f8ee448_1761807305606.png
  当生命按下暂停键

  文丨梁 沃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不仅仅是一篇疾病纪事,更是一部沉甸甸的生命启示录。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将读者拽入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又在绝境的裂隙中,为我们凿开了关乎存在、意义与平常幸福的深刻思考。

  文章最撼动人心的力量,首先源于其极致的真实与冷静的笔触。从增强CT报告单上那行“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的文字开始,作者便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悬索。他没有渲染呼天抢地的悲情,而是以一位作家特有的敏锐与克制,细致描摹了从“发懵”、“枯坐”到理性安排“时间表”的全过程。这种冷静,并非麻木,而是一种在巨大灾难面前,试图以理性维持尊严与秩序的顽强努力。无论是手术前与天地的寂静对话,还是术后在魔障般的痛苦中与自我辩论,其心理描摹之细腻、之坦诚,都达到了令人心惊的程度。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英雄,而是一个有血有肉、会恐惧、会不甘、也会在深夜渴望一杯酒、在痛苦中濒临崩溃的普通人。正是这种“非英雄”的叙事,使得其最终的“新生”更具普世的共鸣与感召力。

  其次,文章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情感支撑体系,这构成了与冰冷诊断书抗衡的温暖力量。作者以深情的笔调,描绘了身边的同人、友人、亲人、爱人。张健书记的奔走、李冰书记执拗的“不相信”、铁凝主席亲自挑选的“红掌”、学员们热烈的掌声、妻子憔悴而坚毅的面容、女儿女婿的默默守候,乃至家犬“可汗”的无精打采……这些细节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共同编织成一张坚韧的情感之网,托住了下坠的生命。作者对此的感念,并非简单的致谢,它揭示了生命在脆弱之时最本质的需求:我们因爱而脆弱,亦因爱而坚强。这场病痛,也因此成为一次对人间真情最深切的勘探与确认。然而,文章最深邃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个体病痛,升华为一场关于生命哲学的沉静思索。在“被上帝咬过”之后,作者被迫重新审视那些曾被看重、热衷、希冀的事物。他制定的“三年计划”与“五年计划”,本质上是一次对生命价值的紧急重构与意义提纯。当他站在“生命斑马线的这边”,眺望“那边”时,他顿悟到“迎来送往”是人生的常态,从而获得了一种难得的超然。尤为精彩的是,他在故乡渠岸上与天地的“寂静对话”,这既是内心的独白,也是与宇宙秩序的叩问。天地告诉他,死亡“只是奉还”,是“变数”向“常数”的回归,鼓励他以“从容坦然的姿态”对待。这番形而上的思考,将个人的苦难置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中,使其痛苦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化解与升华。

  面对死亡,在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西方父母会经常带孩子去墓地,说这里睡着的是你的曾祖父,他生前是个善良快乐的人,我们对他的爱永远不会消失。意在承认失去、鼓励情感表达、建立纪念的仪式。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可能会指着一棵树说,就像你的曾祖父,他来自自然,又回到了自然,这有什么可悲伤的呢?旨在消解个体执念,将生命置于宇宙循环中,从而超越悲伤。妻子去世后,庄子击盆而歌,展现了其对世俗丧礼的审慎和对生命本质的豁达‌。许多西方墓地环境优美如公园,是人们散步、思考、甚至孩童奔跑的场所。《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正是从二维度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感受。从刚开始的恐惧。后来学会慢慢接受。最后坦然、淡然面对。在这场生死考验中,作者同时行走于两条路径,并最终在终点汇合,达到了中西“兼而有之”。在确诊与手术阶段,作者展现出了强烈的、西式的直面态度,取报告、读片、询问医生,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为“死亡”祛魅。这与西方带孩子去墓地一脉相承,不回避,而是走近它靠近它。他制定“时间表”,与亲人深情道别,感受同事朋友的关怀,主动选择医院、医生、方案。这些都是西方文化中“向死而生”的积极行动。当理性的抗争达到极限,东方的哲思庄子出现了。在故乡月夜下,他与天地“寂静对话”。

  最终,奇迹般的病理结果(不典型性腺瘤)并未削弱文本的力量,反而为其画上了一个更具深意的句号。在文末,作者将这场大病视为一次“洗礼”和“回炉”。他用西方的“语法”来结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与疾病的战斗,用东方的“诗意”来安抚战斗中的焦虑与恐惧。最终,他不仅战胜了自己,更通过这场病魔参透了生命的圆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大团圆”结局,而是这场生命淬火后自然而然的加冕。当作者感慨“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这过程”,我们明白,真正的“新生”不在于肿瘤的良性与恶性,而在于他经由这场磨难所获得的精神顿悟。他不再厌恶身上的疤痕,而是能“拍拍”它与之和解;他前所未有地体会到“无事赛神仙”的“平常”是何等珍贵。那自由生长的草木、任意飞翔的鸟儿、辛勤劳作的清洁工,都成了幸福本身的象征。这种生死观,或许就是现代人寻求到的最健康的表达。《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其沉重的主题传递出轻盈而温暖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生命的甜美,恰恰在于深刻体验过其苦涩之后;真正的强大,是认清生活的残酷真相后,依然热爱并珍惜其中的每一刻平常。这篇散文,是作者从生命的悬崖边为我们采撷的一朵哲学之花,它提醒每一个“路过”人间的我们,在无法预知的命运面前,唯有珍视当下,充盈地活,以爱为舟,以思考为桨,方能渡一切苦厄,抵达内心的安宁与澄明。2025年10月 钦州

  本文作者简介
  梁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鲁院学子。作品刊发《延河》《文艺报》《黄河 》《广西文学》《青岛文学》。著有《今天的觉明天醒》 《指间花》《我在木兰舟上等你》。

mmexport21da54d7516dab9c2999b2c3360e9805_1761807313318.jpeg
  作家梁沃女士近照
mmexport4243078bab3fea10da925ce576e7a2dd_1761807316101.png
  赏析白描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艺术特色

  文丨张蔓燕

  白描老师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自身肝部病变的诊疗经历为核心,将一场关乎生死的生命考验,转化为兼具文学质感与精神深度的散文佳作。作品跳出传统病中随笔“诉苦”或“励志”的单一范式,凭借纪实与文学的共生、情感与理性的平衡、细节与象征的交融三大艺术特色,让沉重的生死话题变得细腻可感、温情动人,既留存了个人体验的真实性,又实现了生命哲思的普世传递。

  一、纪实性与文学性的共生:让真实经历生出诗意与温度

  作为一部基于亲身经历的散文,作品最鲜明的艺术特质便是极致的纪实性,白描以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还原了从确诊到康复的每一个关键场景与细节,为文本奠定了“真实可信”的基石。在医疗场景的描写中,他精准记录专业术语与流程:中日友好医院 CT报告中“门脉期及延长期可见肝内右叶后段低密度灶,边界不清,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的诊断表述,肿瘤医院“先平扫、次日增强”的核磁共振检查安排,甚至细致到“下午一点半准时赶到,捱到五点多才轮到”的排队时长;术前“鼻孔插胃管与小肠营养管、下身插导尿管”的准备过程,术后“右腹部两根引流管拖至床下、肩窝裹纱布连接吊瓶”的身体状态,每一处描写都未经艺术化修饰,却因“直面真实”而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当他写下“止痛泵仅工作一两次便停歇,术后大部分时间靠硬扛疼痛”“嗓子干得像要裂开,护士用盐水纱布擦拭口腔时,我贪婪地吮嘬那点滴咸水”,没有刻意渲染痛苦,却让读者真切感受到病痛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这种“不加滤镜”的纪实,让“生命面临绝境”的核心主题有了扎实的现实支撑。

  而在纪实的基础上,白描老师又以文学化的叙事调度,让平铺直叙的“病历式记录”升华为有情感、有意境的“生命故事”。他善用“场景定格”手法,将关键瞬间转化为富有画面感的镜头:拿到疑似肝癌的报告后,他走出医院病房,在鉴真和尚塑像前“一字一字推敲‘可能性大’的措辞”,春日暖风吹拂下,鉴真的 “盲目”与作者的“迷茫”形成无声对话,阳光洒在报告单的白纸黑字上,塑像的庄严与诊断的沉重形成强烈对比;手术前回故乡泾阳为祖坟立碑,他在月光下的渠岸“独自踱行”,童年“在玉米地剜野小蒜、用竹管逮蛐蛐、偷偷守护甜瓜” 的往事,与眼前“土渠变水泥岸、独庄院落成面粉厂高楼”的现实交织,故乡的黄土地成为连接“过去生命力”与“当下困境”的精神纽带;术后在 306 医院楼下散步,“落霞与归鸟齐飞”的景致中,他看着“草木蓬勃生长、大街人来车往”,第一次生出“还是这个世界好”的旷达——这些场景既有纪实的细节支撑,又有文学的意境营造,让真实的经历摆脱了“流水账”的平淡,变得兼具质感与美感,让读者在跟随作者经历医疗流程的同时,更能共情其内心的迷茫、牵挂与顿悟。

  二、情感与理性的平衡:在痛彻体验中沉淀通透哲思

  病中叙事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沉溺于悲情无法自拔,要么刻意拔高显得空洞。而《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却实现了情感浓度与理性深度的精妙平衡,既不回避病痛带来的脆弱与恐惧,又始终以清醒的视角审视自身遭遇,让文本既有“血与泪”的温度,又有“思与辨”的厚度。

  在情感表达上,白描老师采用“克制的共情”,以极简的笔墨传递深沉的情感,避免了过度煽情的廉价感。得知疑似肝癌时,他听到医生电话中直白说出“肝癌” 二字,仅用“像是掉进冰窟,周身发冷”八个字,便勾勒出瞬间的绝望;妻子赶到医院后,他“斟酌词语,尽量缓和地告知检查结果”,没有描写妻子的哭泣,只记录她“主张很坚定:积极治疗,好在是早期”的冷静支撑;手术前送别三姐,他回忆起三姐“月工资仅三十多块,却在小馆买油糕硬让我吃”“我上大学时每月寄五元怕我饿肚子”的往事,没有直白抒情“姐弟情深”,却让这份跨越岁月的温暖自然流淌。这种“不喊痛、不煽情”的表达,让情感藏在细节背后,读者在平淡的文字中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人的牵挂、对亲情的珍视,进而主动代入自身的情感联结,与作品产生深层共鸣。

  更难得的是,白描老师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反思意识,让情感在思考中沉淀为深刻的哲思,避免了“沉浸痛苦”的局限。在重症监护室,他没有被身体的痛苦裹挟,反而思考“死亡的本质”:“对死亡本身我并不那么恐惧,恐惧的是苟延残喘中欲罢不能、任人摆布的惨境”;术后面对医生在肝部预留的“四个放疗靶位”,他在重庆的宾馆里“制定三年计划与五年计划”,以编辑校对稿件的严谨,逐一罗列“想做却未做的事”,再“删除不重要的内容”,梳理人生的轻重缓急;当病理结果证实病灶为良性肝腺瘤时,他没有抱怨“误诊”带来的煎熬,反而感恩医生“尽职尽责的努力”,坦言“那个东西太少见,不痛下快刀,不安的便是我”。这种理性不是对情感的否定,而是在情感基础上的升华——它让读者看到,面对生死,除了恐惧与悲伤,更可以有清醒的审视与通透的接纳,进而引导读者跳出“同情作者”的单一视角,反思自身对生命、死亡与价值的认知。

  三、细节叙事与象征手法的交融:让宏大主题落地于生活肌理

  作品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以微观的细节叙事承载深刻的生命主题,又以“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为核心象征串联全文,让“珍惜、礼敬、感恩”这些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最终实现从“个人叙事”到“普世共鸣”的跨越。

  细节叙事的运用,让主题表达有了“具体落点”,避免了空洞说教。术前回故乡立碑时,父母墓碑基座上突然出现“足有二尺长的草色花蛇”,众人欢呼 “蛇是小龙,吉瑞之兆”,作者却陷入沉思:“是不是父母在召唤我,让我回到他们身旁?是不是我该落叶归根了?”这条蛇既是故乡生态“早年滥用农药导致蛇类绝迹,近年环保措施加强后重新出现”的真实细节,又成为“生命归宿” 的象征,让“生死”这个宏大主题有了具象的载体;术后第一次能“自己穿鞋”,作者感慨“过去在医院时,鞋就在眼前,十多分钟也穿不上脚”,一双鞋的细节浓缩了“从浑身插管的脆弱”到“自主行动的康复”的历程,让“珍惜平常生活”的主题不再是口号,而是“能自主穿衣、走路”这样具体的幸福;家里的爱犬可汗“自我住院后就无精打采,屋门、花园门大开也懒得一动”,对比它往日“溜出门撒欢奔跑”的模样,动物的本能反应不仅增添了文本的温情,更暗合“万物有灵、人情相通”的“礼敬”主题——这些细节如同“锚点”,将抽象的主题固定在读者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中,让读者从“作者的经历”联想到自身“被忽略的平常、被珍视的情感”,进而理解“珍惜与感恩”的真正含义。

  而“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这一核心象征,更是让主题实现了普世传递。开篇面对确诊结果,作者将病痛比作“上帝咬过的苹果”,此时的“咬痕”是命运的残酷;术后康复时,他补充西方谚语的后半句——“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一些人味道的甜美,才咬得更狠一些”,调侃自己“味道一般,所以上帝咬我这一口,不算轻,也不算重”,让“咬痕”变成对生命的提醒;文末他祈祷“万能的上帝已很老很老,不会再那么贪嘴,即使再甜美的苹果,也舍不得去咬”,则让“咬痕”转化为“感恩的契机”。这个象征贯穿全文,从个人遭遇的“不幸”,延伸到“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普遍认知——读者未必都经历过“肝癌疑云”,但都会面对生活中的“咬痕”:可能是一次挫折、一段困境、一份遗憾。当作者从“接受咬痕”到“感恩咬痕带来的成长”,读者会自然联想到自身的“不完美”,进而理解“珍惜当下、礼敬生命、感恩际遇”的主题并非仅适用于作者,而是每个人面对生活都应有的态度,让作品突破了“个人回忆录”的局限,成为写给所有“被上帝咬过”的人的生命箴言。

  2025年10月 钦州

  本文作者简介张蔓燕,广西写作学会理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歌月刊》《中国文艺家》《诗潮》《绿风》《奔流》《广西文学》《北欧时报》《山西日报》《广西日报》《千岛日报》等国内外 30 多家报刊。已出版诗集《生命的画布》《秋的记忆》,散文集《心和之美》,小小说集《兜售微笑的人》。

mmexportca16b388476eea547cf377eec6640ad8_1761807324661.jpeg
  作家张蔓燕女士近照

mmexportd0da0bf4b0b1b660824bb25f6fb6aef3_1761807328059.png
  残缺中的神性光芒

  文丨黄钰涵

  白描先生以其凝练而富有张力的笔触,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中构建了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隐喻世界。这部作品跳出了对“完美”的常规赞颂,转而将目光聚焦于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残缺”,以“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这一鲜活意象为载体,挖掘出超越表象的深刻思想内涵,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生命、自我与世界的独特视角,其思想价值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更显珍贵。

  一、解构“完美神话”:重构对缺陷的认知维度

  在传统认知中,“完美”往往被视为生命的理想形态,而“缺陷”则被贴上 “不幸”“遗憾”的负面标签。但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里,白描彻底打破了这种固化认知。作品将每个人的生命比作“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意味着 “残缺” 并非偶然的不幸,而是生命本真的常态——上帝的“咬痕”可能是身体的缺憾、人生的挫折,或是性格的瑕疵,但这道痕迹并非对生命的否定,反而是生命被“眷顾”的证明。

  这种隐喻背后,蕴含着对“完美神话”的深刻解构。作品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故事,展现了那些带着“咬痕”的生命:有人因身体残疾却在艺术领域绽放光芒,有人历经事业失败却在平凡生活中收获真挚情感,有人因性格内向却在独处中探寻到精神的丰盈。这些角色用亲身经历证明,缺陷并非生命的“污点”,而是生命多样性的体现。白描以细腻的白描手法,让读者看到“咬痕”背后的独特价值——正如被咬过的苹果虽不完整,却因汁液的溢出更显香甜,带着缺陷的生命也因对困境的抗争、对自我的坚守,更具韧性与温度。这种认知重构,让人们摆脱了对“完美”的盲目追逐,学会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

  二、彰显生命韧性:在残缺中书写成长力量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的思想意义,更体现在其对生命韧性的深情赞颂。作品并未停留在对缺陷的接纳层面,而是进一步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咬痕”时,所迸发出的顽强生命力与成长力量。

  书中的主人公们,无一不面临着命运的“刁难”:有的自幼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学会了写字、绘画,甚至弹奏乐器;有的在中年遭遇家庭变故,失去了至亲与财富,却在废墟之上重新搭建起生活的希望;有的因疾病缠身常年与医院为伴,却用乐观的心态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成为他人生命中的“光”。白描先生没有刻意渲染苦难的悲情,而是以客观、冷静的笔触,记录下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点滴:那些无数个与自我怀疑对抗的深夜,那些在一次次失败后重新站起的瞬间,那些在平凡日常中坚守热爱的坚持。这些细节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读者看到,生命的价值并非由“完美”定义,而是由面对残缺时的态度与行动决定。

  这种对生命韧性的书写,在当代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因追求“完美”而陷入焦虑与自我否定,面对挫折时容易一蹶不振。而《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如同一剂“清醒剂”,它告诉我们,苦难与缺陷是生命的必修课,正是这些“不完美”,磨砺了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在成长中学会坚强、懂得珍惜,最终成为更完整、更强大的自己。

  三、传递人文关怀:构建包容与共情的精神家园

  除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体现在对“少数群体”的理解与尊重,以及对社会包容氛围的呼唤上。作品中,那些带着“咬痕”的生命,往往是社会中容易被忽视或边缘化的群体 ——残疾人、失败者、弱势群体等。但白描先生并未将他们塑造成“可怜的受害者”,而是将他们视为与普通人一样,拥有梦想、情感与尊严的个体。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他们内心的渴望与挣扎:对平等对待的期待,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对情感联结的向往。这种描写打破了人们对“特殊群体”的刻板印象,让读者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深刻的共情。同时,作品也间接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完美主义偏见”与对缺陷的歧视。它呼吁人们摒弃以“外在条件”评判他人的狭隘观念,学会用包容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个体的差异与独特性。这种人文关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充满共情与温暖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园里,没有“完美”与“残缺”的对立,只有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热爱;没有歧视与排斥,只有理解与接纳。在当今社会,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发展,对“差异”的包容与对“少数群体” 的关怀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通过文学的力量,将人文关怀传递给每一位读者,推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包容与共情,为构建更加平等、温暖的社会氛围贡献了文学的力量。白描先生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隐喻,串联起对生命、自我与社会的思考。它解构了“完美神话”,让人们学会接纳残缺;它赞颂了生命韧性,让人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它传递了人文关怀,让人们懂得包容与共情。这部作品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不完美”的恐惧与焦虑,也为人们指引了一条通往自我接纳、生命成长与社会包容的道路。在这个追求“完美”的时代,《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的思想意义,将持续启发着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在残缺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神性光芒。2025年10月 钦州

  本文作者简介 黄钰涵,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出版散文集《蓝色日记本》(20万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中国诗歌》《奔流.时代报告》《鸭绿江》《江河文学》《青年文学家》《北国作家》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曾荣获“雨花杯”全国十佳优秀文学少年荣誉称号。

mmexport0b06166418544cd87058b110770812bf_1761807334205.png
  作家黄钰涵女士近照

mmexportda6f42f168c5c3c3d06a27beefafe04c_1761807336914.jpeg
  被上帝咬过的伤痛与幸运

  吕 岳

  阅读白描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感受其思想的深度和艺术手法的高超,得到了许多学习收获。

  一、从恐惧到坦然多维探索生死命题

  文章以作者确诊肝部病变的经历为核心,层层递进展现人面对死亡威胁时的心理变化,构建起对生死命题的立体思考。起初,拿到 CT 报告时,“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 的诊断如 “指向悬崖的白旗”,作者陷入 “发懵” 与恐惧,甚至将病情比作 “强大而狰狞的敌人”“十有九败的遭遇战”,直白呈现人面对死亡时本能的抗拒与无助。

  随着诊断逐步明确,作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在鉴真和尚雕像前反复推敲报告、在元代土城遗址观察常人生活、在故乡田埂与天地 “对话”,这些场景成为其探索生死的精神场域。尤其是故乡立碑时与天地的 “对话”,通过“天说命运如抽签”“地说消亡促成生生不息” 的拟人化表达,将个体生死置于宇宙规律与自然循环中,逐渐消解对死亡的恐惧。最终病理结果为良性后,作者并未停留在侥幸,而是升华出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的哲思,完成从 “害怕死亡方式” 到 “接纳生命无常” 的精神蜕变。

  二、通过深度书写呈现细腻人间温情

  文章并非单一的个人病痛叙事,而是围绕作者构建起一张充满暖意的情感网络,展现亲情、友情、同事情等人间温情对困境中个体的支撑作用。亲情层面,妻子冷静坚定地推动治疗、隐瞒病情以保护姐姐们的情绪;三姐进京时变着花样做家乡饭,哪怕经济拮据仍在作者年轻时省吃俭用资助;外甥女、女婿全程陪护,亲家照料家中事务,这些细节勾勒出亲情的坚韧与无私。

  友情与同事情同样动人:鲁院同事排出轮值表探望、成曾樾奔波联系医院、学员代表带着 54 位学员的关切到访;作协领导李冰始终坚信作者非癌症、铁凝主席亲自挑选礼物与书籍,甚至为医护人员签名赠书。这些情感并非刻意煽情,而是融入 “帮忙退假玉”“病房里打扑克”“护工被辞退” 等日常场景,既展现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也印证 “情感共同体是生命重要支点” 的主题

  三、用写实笔触还原细节在场感

  文章以白描为主要手法,通过精准的细节刻画与场景还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 “在场感”。在医院场景中,护士 “异样的神情”“犹疑的态度”,主治医生 “看过单子看片子” 的反复动作,手术室里 “凉凉的消毒水感觉”“仪器的怪声”,术后 “浑身插满管子”“伤口跳痛” 的生理感受,这些细节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精准捕捉病痛中的关键体验,让叙事真实可触。

  生活场景的还原同样细腻:故乡泾阳的土渠变水泥渠、张老伯的香堂与面粉厂的对比、童年在玉米地偷甜瓜的回忆,这些充满生活质感的细节,既承载着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也为生死思考提供具体的场景依托;鲁院课堂上 “学员全体起立鼓掌”、病房里 “15 床妻子的玩笑话”,则让温情叙事避免空洞,充满烟火气。

  四、双线交织结构推进叙事节奏

  文章采用 “时间线 + 心理线” 双线交织的结构,既保证叙事的清晰性,又展现心理变化的层次感。时间线以 “确诊 — 检查 — 手术 — 康复” 为脉络,按 2010 年 3 月至 5 月的时间顺序推进,关键节点(如 3 月 17 日取报告、4 月 14 日手术、4 月 20 日得知良性结果)明确,让读者清晰把握事件进程。

  心理线则与时间线同步推进,从 “恐惧 — 犹疑 — 挣扎 — 坦然” 逐步变化,且通过 “插入回忆”“场景转换” 调节节奏:在紧张的诊断过程中,插入 2009 年延误复查的回忆、童年故乡的片段,缓解叙事紧张感;在术后痛苦的描写后,转入同事探望、友人鼓励的温情场景,形成 “紧张 — 舒缓” 的节奏交替,避免单一情绪的压抑。

  五、用象征与隐喻提升文本的哲理

  文章善用象征与隐喻,将抽象的生死思考与情感体验具象化。“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贯穿全文,既是对个体病痛的隐喻 —— 每个人都有缺陷与困境,也是对生命的诗意解读 ——“上帝咬得更狠是因为喜欢其甜美”,最终在 “良性结果” 后升华为 “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 的哲思,让主题表达更含蓄深刻。故乡的蛇(小龙)既是现实场景,也象征 “生死的昭示”,引发作者对 “落叶归根” 的思考;铁凝主席送来的 “红掌”、李冰书记的 “蝴蝶兰”,则象征希望与祝福,为沉重的病痛叙事增添亮色。

  六、质朴真诚而摇曳多姿的语言风格

  文章语言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真诚为基调,如 “一纸薄薄的诊断书,像一面指路的白旗”“伤口疼起来,一跳一跳,是那种持续缓慢有力的跳痛”,直白的表达让情感更易引发共鸣。同时,语言兼具摇曳多姿的特点,语言叙述如旋律与**交织推进。比如“我有点发懵,再看了一遍,没错,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一个始料未及的事实摆在面前,看来自己面对的是人生的一个大坎,”这部分像乐曲的旋律音。“一道生死之门,一个强大而狰狞的敌人,一场只能被动防御且结果十有九败的遭遇战。一纸薄薄的诊断书,像一面指路的白旗,将我生命的旅行车指向一条通向悬崖的轨道。”这部分内容像是扩展修饰主旋律音的**音,使得语言丰富多彩、摇曳多姿。

  2025年10月 钦州

  本文作者简介
  黄钰涵,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文学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出版散文集《蓝色日记本》(20万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在《中国诗歌》《奔流.时代报告》《鸭绿江》《江河文学》《青年文学家》《北国作家》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曾荣获“雨花杯”全国十佳优秀文学少年荣誉称号。


mmexport6d8e0e35404264829facda33c72b4055_1761807343655.png
  作家吕岳先生近照

mmexport3f5823158932747bda4a36bb142d27f0_1761807347407.png
  

      人生几何?人生苦短

  文丨江  城

  白描的散文集《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主要探讨了生命、死亡、缺陷与苦难这些主题,并融入了对亲情、友情、责任的深刻感悟。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记事或懂事那天起,就注定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生与死的必然性,先天性的不足,后天性生活的苦难,控诉人性悲欢离合,人生几何,人生苦短。

  一、应该面对生命缺陷的态度

  散文集的核心比喻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象征着每个人与生俱来或后天遭遇的缺陷与苦难。白描通过自己被误诊为肝癌的亲身经历,以及盲人推拿师、米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等身有缺陷却成就非凡的范例,阐述了这样一个核心观点:人生的缺陷与苦难并非纯粹的惩罚,有时也可以是命运独特的 “烙印”。他强调,面对无法抗拒的缺陷,我们应 “既‘咬’之,则安之”,不屈服于命运,通过积极的抗争实现生命的价值。这种思路虽有自我安慰之嫌,但为身处逆境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支撑。世间哪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东西,缺陷与苦难是每个人可能面临的挑战,正是这样才体现人的双面性和复杂性,也构成了一种真实的人生,人类的故事才那么精彩动人。

  二、面临生死关头的哲学思考

  当被宣告可能罹患绝症时,白描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心灵震荡。他不仅坦诚面对死亡的恐惧与不甘,更由此进入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叩问。他认为,只有真正直面死亡,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与意义。在与天地的 “生死对话” 中,他写道:“灵魂的安妥不是最后时刻完成的,而决定于平素建立的精神坐标”,这强调了精神修炼与灵魂高度的重要性,它超越了肉体的局限,是生命价值的永恒所在。

  死亡是多么恐怖的事情,人无法抗拒死亡,但人不愿面对死亡,害怕等待死亡的过程。你可知道,人在等死时是多么痛苦?有人在临终前抱着亲人说,他不想死,害怕死,但死亡不会因恐惧而缺席。这恐怕就是人生吧!“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人不由得对这个 “哲理” 多了几分认同。

  三、需求亲情友情的温暖力量

  在对抗病魔的过程中,白描深切体会到了亲情、友情所带来的巨大慰藉与力量。他想到妻子、女儿、姐姐等亲人,意识到自己是她们深深的牵挂。这种源于爱与责任的联结,成为他抗击疾病的重要精神支柱。此外,他也回顾了成长岁月中朋友给予的温暖,这些都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以及在苦难中相互扶持的珍贵。

  病魔是人生的天敌,人的一生中,有人被病魔折磨得生不如死,人们痛恨病魔,与它抗衡,与它争斗,想方设法战胜它,哪怕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最终仍可能被病魔夺去生命。从古至今,人大多数是死于病魔,所以人们对病魔避之不及,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与病魔的斗争永远在路上 —— 病魔时时刻刻想夺取人的生命,所以人们始终在追寻健康,只有健康是病魔的克星。愿人健康地活着,这便是最真挚、最温暖的人生期盼。

  四、渴念珍惜平常与感悟生命

  经历生死考验后,白描对于 “平常” 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深的渴念。他意识到,那些看似简单、庸常的日常生活 —— 闲散遛弯的人们、安然自在的时光 —— 其实正是生命中最真实、最可贵的部分。这种对 “平常” 的重新发现,启示我们珍惜当下的平凡幸福,认真活好每一天。

  珍惜眼前人,在有生之年好好活着,只有活着才是人生的真谛,才是人生的意义。世间事没有什么比得上好好地活着,哪怕再苦再难,都比死亡带来的虚无要好 —— 死了便一切归零,再也没有意识,没有任何存在感。

  白描在孙儿诞生之际,表达了对新生命的喜悦、期盼与谆谆教诲。他告诫孙儿要心存善念、懂得感恩、勇于担当,希望孙儿 “让生命之光在你身上光彩灼灼,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体现了白描对生命生生不息、精神代代传承的信念,也为整部散文集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画上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句点。生命的延续与传承,让人生的意义得以永续。

  五、人生在世应该如此这样或那样

  这篇散文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深刻的隐喻。“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这个意象,将人生的缺憾、磨难与不完美,重新置于一个神圣而温暖的视角下进行审视。

  文章最直接的情感冲击,是它提供了一种对 “不完美” 的全新解读。我们通常视身体缺陷、命运坎坷、人生挫折为不幸,是 “次品” 的标志。但白描先生巧妙地将这些比作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瞬间将这种 “缺失” 从 “惩罚” 或 “瑕疵” 提升为一种 “被选中” 的特殊印记。这不再是冷冰冰的宿命论,而是一种充满神性关怀的寓言,它抚慰了无数因自身或命运不完美而深感痛苦的心灵。

  我们再读散文《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会完成一次视角的转换:从聚焦于 “缺失的部分” 转向欣赏 “存在的整体”。一个苹果,并不会因为一个咬痕而失去它的甘甜、芬芳和大部分的价值。同样,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某种缺陷而失去他的才华、品格、爱与梦想。这种视角将我们从自怜与悲情的泥沼中拉出,站在一个更宏大、更超然的立场上来看待生命本身。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其整体性,而非局部的完整性。

  在散文中,白描列举了盲人推拿师、米尔顿、贝多芬、帕格尼尼等身有残障或历经磨难却成就非凡的人物,我们还可联想到霍金等类似人物。这些 “被狠狠咬过一口的苹果”,非但没有腐烂,反而将命运的咬痕化作奋斗的动力,凝聚成更浓郁的芬芳。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在面对局限时所迸发出的惊人能量和韧性。那 “咬痕” 成了磨砺灵魂的砂纸,让生命的光泽愈发温润而深邃。

  这篇散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让我们学会与自身的不完美和解。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个被咬过的苹果,有的咬痕在身体上,有的在心灵里,有的在命运中。抗拒和怨恨咬痕,只会耗尽我们的心力。真正的智慧在于接纳它,视其为自身独特生命叙事的一部分,然后带着它继续生长。

  “上帝咬过的地方”,从现实角度看或许是荒唐的想象,根本不会存在,但作者却将其写得活灵活现。这一隐喻虽指向 “缺失”,却也暗示着 “转机”—— 它可能为我们关闭了一扇窗,从而打开了另一扇门。听力受限的人,可能视觉或内心感受力更为敏锐;身体行动不便的人,可能思想驰骋得更为深远。缺陷迫使我们去寻找非常规的路径,从而开发出潜在的、在顺境中无法被激发的天赋。这正应了那句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现代社会常常追求一种无暇的、标准化的 “完美”。而这篇文章启示我们,那种没有经历过磨难、毫无瑕疵的 “完美” 或许是脆弱的、浅薄的。一个饱经风霜却依然热爱生活的灵魂,一个历经破碎却用碎片拼出彩虹的生命,才是真正 “完整” 和 “完美” 的。完美,不是毫无瑕疵,而是真实、丰富且有深度。

  人无法选择是否会被 “咬一口”,但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这个 “咬痕”。我们可以选择视其为毁灭性的打击,也可以选择像文中所暗示的那样,将其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印记,甚至是一种荣耀的勋章。人生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不在于你遭遇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回应你的遭遇。

  白描的《被上帝咬过的苹果》不仅仅是一篇散文,更是一剂治愈心灵的良药,一盏照亮迷途的明灯。它用最温柔的比喻,化解了我们对于自身缺陷和人生苦难的尖锐恐惧,教会我们用一种更包容、更积极、甚至带有一丝感恩的眼光,来看待那独一无二、且因不完美而显得格外真实的 —— 我们自己的生命。

  它提醒我们,我们不必追求成为那个货架上最光滑、最标准的苹果。也许,那个带着神圣咬痕,却拥有最甜美内核的,才是上帝最偏爱的那一个。

  本文作者简介

  江城,原名赖德忠,广西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做过记者、编辑,曾主编“天涯亭”副刊160多版80多万字文学作品,文章散见于媒体,钦州市岭南诗书画院院长,广西钦州市作协副主席,六届钦州市政协常委。

mmexport7f1da0119e87704e408209ec43d05ed4_1761807357598.png
  作家江城先生近照




最新评论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10-31 03:23 , Processed in 0.14131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