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坛,早该洗洗澡了
就近日出炉的据说由几个诗人“发出真正声音”的一份《天问诗歌公约》,陈云发先生逐条予以置疑(见3月26日东方网)。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陈兄何必如此较真?
记得还在年初,文学评论家杨义先生对当今文学,有过一句去向性“名言”:给当今文学洗个脸!用他的话说,“洗脸”是个客气、文雅的说法。即他是在审慎地肯定当今文学成就的同时,针对“流风变幻、蓬头垢面已久,以脏为酷、以乱为美的卑下取向亟须引起重视”的角度,对当今文学所发出的警示之声。
如果说,对当今文学还可基本认可杨义先生的“洗脸”一说,那么对文学中的重要品种——诗歌的现状,就得“另眼相看”了。有人直白地说,诗歌,早该洗洗澡了!对此,局外人很难置喙。但诗歌现状的不妙,确实远过、远虑于当今文学(广义的,主要是小说)的糟糕。
自年前女诗人赵丽华“梨花体”(亦称口水诗)一事引起轩然大波,铺天盖地的争论,各种不同观点的竞相表达,虽然无需由谁来做出什么结论,但大体上,持其反弹的倾向性还是明显的。笔者对此的一些观点,已在当时东方网时评栏亮出(见2006.9.24日《我们不懂诗》、9.26《“我们不懂诗”补》),后经人民日报“文化观察”(2006.10.26日)一则长文:《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中,未点明加以转述,不赘。
也不说作品,只说些“事”儿吧。有人说,诗歌不兴,但有关诗歌的炒作事件却层出不穷。确是。至少,自“梨花体”事后,诗歌界有二件不大光彩的糗事,让人哭笑不得;二起被称为炒作的事,让人不得要领。一件不大光彩的糗事是,据说为了给沉闷已久的诗坛打打气,十几位诗人在北京精心策划了一场“诗歌保卫战”的朗诵会,一名诗人为“拯救”诗歌竟脱光衣服裸体上场,致使现场“顿时乱作一团”,最后以鸟兽散收场,简直是乌烟瘴气。另一件是有个诗人据说为创作出诗歌,通过媒体公开征得另一位据说也是诗人的女富婆所“包养”,成为一时抢眼的娱乐新闻。
两起“炒作”事中的一起,就是陈云发先生较真的近日出笼的那个《天向诗歌公约》,此前还有一起是年初出笼的也是少数诗人弄出的一个“中国第一份诗歌排行榜”,其榜中的“十大庸诗”不去说了;其榜中的“十大好诗”,据报道:“对普通读者而言绝大部分诗歌却没有听说过”,也可见这个“榜”中被称作“好诗”的“好在”了。至于被云发先生置疑的那个“公约”,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它的真实用意。细心的读者还从中分辨出由14位签署这份“公约”的诗人中,包括活动的组织者潘洗尘在内,就有五六个经商后有了点钱后又开始“玩起诗歌的人”,报道引用其中的签署者沈浩波认为,他们就是“想靠钞票混进诗人队伍”,“是些诗歌混子。”而已。——既然如此,大家(包括云发先生在内),又何必对“公约”较什么真呢。
这里还没提目前诗坛山头(不是流派)林立,四分五裂,小圈子化,还不时相互攻讦,恶搞,……等等不仅无助于诗歌创作,且内耗日益严重等情况呢。
说了这么些“事儿”,无非想表达这么点意思:一、“拯救”已衰落了的诗歌,还为时尚早;二、前提是,先得给诗歌洗洗澡,彻彻底底地;或说先从诗人的自尊、自重、自爱、自省、自洁做起,认认真真地。
至于诗歌的未来,我们并不悲观。因为人类需要诗歌,时代需要诗歌,需要诗人。但诗歌的振兴或繁荣,不会发生在诗坛“蓬头垢面”的当下,这是可以预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