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8167|回复: 2

古词创作技巧讲座---第三讲 过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8 1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词创作技巧讲座

第三讲   过片

    过片也叫“过遍”,即一首词下阕的开头。如果某一词下片首句与上篇首句句式不同,那么,其下片首句则名之曰“换头”,或者称之“过变”。除单调外,大多数的词牌都是由上下两片组成的。慢词有三、四片的。而下片的开头是与上片衔接发地方。,是全词的关键所在。因此,填词者、评词者都十分关注。过片不能断了曲意,须要承上启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断曲意,承上启下呢?清人周济提出了“藕断丝连”、“异军突起”的说法。他认为“吞吐之妙,全在换头煞尾。……或藕断丝连,或异军突起,皆须令读者耳目振动,方成佳制。”
    在此,我们就对“藕断丝连”和“异军突起”进行探讨。
    (一)   藕断丝连。此法较常见的有以下八种:
    1、貌断神续。作词必须要血脉贯通。这就要求:“过片不可断了曲意,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如李煜的《浪淘沙》上片结句为“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但过片并未写“贪欢”,却推出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镜头。上片词意在此似乎断了。实则貌断而神续。这首词是怀念故国之作,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这种愁与恨都是由故国破亡之痛而来的。“神”不仅未断,且深化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哀音来。这仅是其一。其次,上片结句有“身是客”一语,自感孤独之甚;过片“独自”正好暗相呼应,其形单影孤的愁态恨情就愈发明显了。
    2、呼前应后。此法与貌离神续之法所不同的是:上片结句与过片有明显的呼应关系。如李煜的《虞美人》:上片结句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过片则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显然地是承回首故国而来,前呼后应,“救首救尾”。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上片结句为“沙场秋点兵”,过片则为“马作的卢飞快”,当为“沙场秋点兵”的内容。也是前呼后应,几乎是难以割舍的两阕。这种呼应,有时甚至以关联词语相关连,尤其显得前后词意之紧凑。这种关连,有以实词相关连的。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上阕结句为:“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过片则曰:“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上片写他年轻时参加抗战,信心百倍,雄姿英发,情绪高昂的情形;下片状老大无成的悲愤。过片用一“今”字关连时间,从而使词情前后紧相呼应。有时也以虚词相关连的。如陈亮的《念奴娇》上片结句为“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过片则曰:“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因”(于是)是虚词,它将前后的呼应关系愈发明朗化了。不过,以虚词相关连的作法颇有“以论为词”的味道,在宋代,只有辛派人偶一为之。
    3、前问后答。即上阕结拍处设问,然后过片开始作答。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因上片结拍为“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过片即答曰:“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辛弃疾的《木兰花慢·送月》上片歇拍为:“……飞镜无根系,姮娥不嫁谁留?”过片即答曰:“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4、前总后分。即上片结拍总述,过片后一一分述。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冯延已的《长命女》。上片结拍云:“再拜陈三愿”。过片则曰:“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
    5、前后对照。 一般为:上片写往昔,下片写而今;上片怀古,下片述今;上片写梦幻,下片写现实。或将上述情况上下颠倒一下。但不论如何,过片都会显露“藕断丝连”的痕迹来。如李煜的《破阵子》,上片写往昔华美的宫室生活,过片则“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道出的是如今的苦难状况。辛弃疾词《丑奴儿》也用的是此法。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过片往下写出“而今识尽愁滋味”。貌似下片另辟蹊竟径了。实则以“愁”关连,进而完成“藕断丝连”的过度。
   6、前实后虚。 其主要特点是上片叙事,下片抒情。如刘克庄的《沁园春·梦孚若》即用此法。
   7、前虚后实。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前面泛泛述景,或铺垫,或蓄势,后片重点抒情。宋人尤好用此法。苏轼的《大江东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辛弃疾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同样用的是此法。
   8、承上启下。
   一般说来,过片都具有这一特点。但是这里指的是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这类承上启下极为明显的过片。其中的“追往事”就是明显地承上,“叹金吾”则明显地启下。
   (二)异军突起。指过片似另起新意而言,实则藕虽断而丝仍连。以辛弃疾《水龙吟· 过南阳剑溪楼》为例: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凉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写词人幻想从剑溪中取出神剑以建功立业,却又受到种种阻力。过片并未承此意直下,却把视线转向“峡束苍江对起”之景,似乎跑了题,可谓“异军突起”了。实则不然,全词是以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联系起来的。过片突兀而起的景语,也是情语,它抒发了词人心中的抑压之情,仍可谓“藕断丝连”。
发表于 2007-11-20 21: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寒雨老师的讲作太棒了,应该置顶待慢慢学习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3 20: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貌断神续。作词必须要血脉贯通........补一下古典诗词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9-28 08:23 , Processed in 0.053353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