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99433|回复: 3

原创投稿:苏门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4 02:4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百泉,或许知者甚少。
??百泉位于太行余脉的辉县市内,地属豫北,虽然古时名声显赫,历代碑文传记所在皆是。然而如今的百泉只是徒有虚名,长年累月,无一枚泉眼喷涌,偶或遇到涝年,方显灵动气象。然而百泉所依傍的苏门山在当今文化界还是应该略有名气的。
??苏门山据太行山约七八十里许,四周并无峰峦牵连,方圆约二十里,可谓突兀而起,位于辉县市郊的百泉镇,松柏叠翠,静空幽僻。苏门山高虽不过百米,然处在平原地界,亦高出四野,一览无余,是古百泉之所由生也。苏门山在中国众多山川名胜中实属小辈,为俗世之人所罕知。然而如此小山,在中国文化界却是鼎盛千年,让避俗之士钦慕向往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甚小,住不下神仙。它为文人墨客所熟知,应在魏晋之后。在魏晋时期,这方圆不过数十里的小山中隐居着中国文化界的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并由此人而诞生了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首的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他就是遗世独立、睥睨人生的千古高人——苏门先生。
??苏门先生名叫孙登,因山而得号,字公和,西晋汲郡(今河南辉县)人,“无家属,于郡北山为土窟居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终日弹琴读《易》。
??史料记载:魏晋之际,嵇康颇负才名,又精通音律,自以为琴技无人可比。一日,嵇康前去拜访孙登,孙登为他弹了一曲,听后深感世上真有高人。从此,从游三年,而登终无所言。别时孙登说:“才优而识寡,又不善保身,不能长久。”不久,嵇康果然被司马昭所杀。《世说新语》是这样说的:“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这是嵇康和孙登的交往。在《世说新语》和《晋书》中分别记载了阮籍和孙登的交往:
??阮步兵啸,闻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樵伐者咸共传说。阮籍往观,见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就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讫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世说新语栖逸篇》
??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藉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晋书阮籍传》
??竹林七贤中最属嵇康潇洒,阮籍猖狂。他们可谓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这两个名气最大的人尚且对孙登甘拜下风,可想而知,这位苏门先生是如何了得!
??去年六月,到辉县参加高考监考,正好住在苏门山下的百泉国际大酒店。培训会结束后,便和几个朋友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由东边山路登山。一路行去,偶有亭阁,然碑记不多。但山中空气清新,寂寥幽静,清空怡人。后沿斜路至三清观,由于几位女士体力不支,一起顺原路返回。至酒店,发现后门正对碑廊,于是兴致又起,穿过后门欣赏碑文。迎面为飞檐门楼,横书“苏门碑廊”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此处碑记极多,或许山中历代碑刻皆汇集于此,砌而为墙。墙的两面皆有碑文。过碑林上行四五百米,是三清观正门。第二天早饭后,便约了几个人一起游百泉。百泉公园内,亭台楼阁是有,合抱古木是有,名人碑文是有,水也是有,然喷泉却一个也没有,转了一圈,索然无味。于是,从百泉公园内开始登山。山脚下,庵庙道观错杂并置,只是有待修葺,无甚可观。拾阶而上,过碑林,经孔庙,道边五步一碑,十步一亭,时而还有干涸的泉眼旧址。四周杂树丛生,松柏居多,落叶枕藉,青石偶现,空山清寂,不闻鸟语。沿小径,一路走走停停,欣赏玩味,不知不觉,将至山顶。这时,眼前横一巨石,石上横书“孙登长啸处”。巨石左右又是碑墙,上刻历代文人墨客凭吊孙登的诗赋文记。过了此处,便至啸台。
??啸台,一方平冈,高山众峰,南北皆有山路相通,中心一亭,亭中一桶石碑,上书“孙登啸台”。立于此处,瞩览四方,确有沧桑千古,俯视群小之感。徘徊久之,山风清爽,天籁有声,如闻苏门先生箕踞当地,撮口长啸之清音,深感先生遗世独立,一啸古今之气势,实可谓一啸千古,傲视尘嚣。登上此台,实令人杂念俱尽,唯存超然之感。
发表于 2006-9-4 08: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棠棣光临!

楼主的文笔很不错,值得学习.

这篇游记我个人感觉介绍史料多些,写旅游感受少些了,这样阅读起来会感觉枯燥.一家之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4 10: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琴语2006-09-04 08:05发表的“”:
欢迎棠棣光临!

楼主的文笔很不错,值得学习.

这篇游记我个人感觉介绍史料多些,写旅游感受少些了,这样阅读起来会感觉枯燥.一家之言.

----------支持。不过写得比俺的强多了。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4 1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两位,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5-5-21 20:03 , Processed in 0.069185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