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80658|回复: 2

12月6日淮安区报发《差官错送奠仪 吴棠步步高升》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1 17: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十鏖战贫病交加 一朝变泰三峰齐攀
——闲话钦赐翰林程骏业
  刘怀玉

  我们在谈论河下翰林时,曾经提到过程骏业。他的翰林不是凭考试得来,而是皇帝直接赐予的。淮安特赐翰林的有二人,还有一位是高延第。高延第的情况知道的人较多,程骏业则有些神秘,不大为人所知。这里作一较详细的介绍。
  程骏业的先人本是徽州盐商,明末清初入籍安东即今之涟水。根据有关资料,他是程朝聘、程堦、程鉴的后人(见附表)。他号涟岑,岑是歙县岑山渡,是他的原籍,涟即涟水。虽说是安东人,但其家一直住在山阳河下,多少代人都是山阳的寓客。大约由于这个原因,他的事迹《山阳县志》中没有记载,《安东县志》又记之甚略,甚至有错:两头不着边。比如,他是个读书人,先是当个秀才,然后成为一名贡生,当时来运转之后,获赐举人、进士和翰林。他是什么时候进学的?专门记载秀才的《淮山肄雅录》中没有记录,《安东县志》中更不可能有;什么时候成贡生的?是什么贡生?《安东县志》说他是乾隆二十六年恩贡,《淮安河下志》卷12“科目”表中则说是乾隆己亥贡生。乾隆己亥是乾隆四十四年,即公元1779年。根据以下所引潘宗睿先生的诗,后者说的时间是正确的。他是一名岁贡生,在《清实录?乾隆实录》中是有明确记载的,而安东志却说他是恩贡。
  现在尚未见到他的完整传记,不知其履历和行止。最近我在潘宗睿的《笥箫集》卷一中,发现有一首长长的五言古诗,是潘先生写给程骏业的。该诗题兼序,名为《程涟岑夫子年老入都,乙卯乡试钦赐举人,丙辰赐与千叟宴,会试钦赐翰林院检讨。得报誌喜。八十二韵》。此诗提供了关于程骏业的大量信息,也可作为一篇传记来读。但全诗很长,不能将全诗抄在这里,只能择其关键诗句加以叙述。
  在介绍此诗之前,先将作者潘先生的情况说一下。潘宗睿(1479—1802),字圣思、慎思,号抑隅,是淮安潘氏第十六世人,江南解元、清代著名学人潘德舆之父。乾隆四十五年应车桥邵鲍两家之聘,至车桥教读,便移居车桥,是车桥的文化种子。五十七年成为岁贡生,官候选训导。《同治山阳县志》卷14称他“以品望为一邑宗师。”据此可知,他在诗中所说其师程骏业的事迹不会有虚假。
  诗的开头说:“初立门外雪”,这是用的杨时拜师程颐的典故,说明程骏业是他的老师。“其年值辛卯,华发已丝丝。”这二句是说他拜程为师是在辛卯年,当时程的头上已生了不少白发了。辛卯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潘宗睿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师从程骏业时已23岁,已不是童子开蒙,而是上的“高级班”了。此诗作于程先生得赐翰林后回家之时,即在嘉庆元年(1796)。诗有八十二韵,很可能这时程先生已82岁。若此说成立,则程先生生于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已57岁了,故有“华发已丝丝”之语。
  程骏业很热衷科举考试,每次明明知道又要落榜,他仍带笑面对,不知考了多少次,依然“去去甘如饴”。
  在“从父在庶常”这句诗后,潘先生自注云:“寿补太史。”从父即叔父,即说寿补是程骏业的叔父。寿补叫程沆(1716—1787),字瀣亭,号晴岚、寿补。乾隆二十四年举人,二十八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俗称为“庶常”、“太史”。程沆之侄皆以“世”字排行,程骏业亦当在“世”字上排,“骏业”当为后改,并非谱名。
  三年以后,即乾隆三十九年,他的应考队伍扩大了,有他的“子姪担囊随”,一起去南京参加乡试。根据诗作者自注,这“子侄”是指程掌明和程圣与二人。考结束回家时,黄河老坝决堤,水灌淮安三城,他的家被淹了,“旧宅无津涯”。只好“挈众向东北,海上频流离。”他家是个盐商,大约他家在海边产盐区有住宅,临时到那里去住一阵了。后来成为岁贡生,此时虽然功名之心己淡,但贫穷仍然如故。
  在得赐举人、进士、翰林以后便回到河下家中。一天晚上,程骏业在灯光之下,将他生平之事对潘先生作了倾谈。他说他这辈子“忧患何累累”:
  早年得了一种“异疾”,右臂不能动,武不能开弓,文不能读书,书法很差。眼睛也有毛病,到邵伯去求医,人家拿他开玩笑说,你这一个措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这个眼睛就是治好了,字也得棋子大才能看见。他听了大哭起来,再三央求人家为他治好。经过几个月的治療,居然治好了,能分清黑白,一年后竟能“察毫厘”。他生下来以后,一直与药打交道,《本草》上的药几乎都吃过。久病成良医,也能为人治病,亦能治好一些人。于是他自我解嘲地说:“堪笑折臂翁,又为折臂医”。
  中年时候,曾到安徽歙县老家去。船家不知潮信,将船搁在江中浅滩之上不能动弹,想涉水上岸,脚一踏上滩地即陷入泥中,怎么也走不出去,又饥又渴。看见有帆船从身边经过,立即呼救。人家也无法解救,他只好将自己的姓名家乡告诉人家,哀请人家如果看到他的家人,请报个信。这是二月里的一个大冷天,北风呼啸,寒刺肌骨,一夜过来泥淖冻得坚硬如铁,船上人一起舍船逃生,才躲过这一刼。到老年了一想起这事仍惊心动魄。
  实指望脱险就会交上好运,做点生意谋生,哪知时运不济,连本带利都赔光了。想隐遁起来躲避恶运,但灾星驱之不散,全家卑幼行为混乱,老年人性情不安,终日人心惶惧。
  就在这时收到儿子程掌明从京城的来信,信的前半说是想念老爸了,后半说应该来京到吏部铨选。你老是去考什么举人,如果早来铨选,早已可以当个教官,也可慰藉一下自己。那时贡生可以直接到吏部谒选,通过一定的考核即可得到一个小官。过了年又收到儿子来信,说暂缓来吏部谒选,做教官没什么意思,不能展示自己才能。你也不要再到南京去乡试了,到北京来考吧,顺天乡试容易考中。于是,他便“南辕改北辙”要北上了。这时他已八十多岁了,左邻右舍的人不大相信还能远途劳顿,而他决意要去,早已将行李放到车子上了。六月里从家动身,很快便到了京城,一家骨肉在京团聚。
  正要参加考试,突然疝气病发作。这也是他从幼年即有的老毛病了。今日发作,病魔也会乘人之危啊!他不远千里辛苦赶来,不能就这么卧床不起,便硬撑着应考。可想而知,成绩肯定不佳,考中举人一定是无指望了。
  正当大家不抱希望之时,幸运之神降临了。虽然落榜了,乾隆皇帝下诏赐他一个举人。第二年乾隆禅位给他儿子,嘉庆登基,朝廷于大年初四举办千叟宴,他又被特许邀请参加。他“瞻尧拜舜”,一下子见到两个皇帝。享用着皇家的酒馔盛宴,获得赏赐,感到无限荣光。
  转眼又到三月,朝廷照例举行廷试,天下举人都来参加,考中者即为进士。程先生已是举人了,当然可以参考。他的一个侄儿叫程元吉,早已是个举人,在京城官内阁中书,这次与其阿叔一起参加考试。结果两个人一个也没有考中。程元吉以后一边当官,一边继续参加下一届再下一届的考试,直至十年后才考上。程骏业则不一样了,年龄太大了,有没有下一届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但他有幸运之神照着他,好事便一个接着一个跟着来了:先是乾隆皇帝发话,赐他一个进士,没过几天,再赐他一个翰林。他在儿孙们的陪同下,在京城游赏,许多人都传说着他的故事,亲戚朋友都来看望他。
  程骏业回忆昔日的狼狈,再看今天一朝变泰,感悟到《易》理的精奥,一个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早年曾有一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是个艮卦,说是“收功东北陲”。向南考至八十岁都没考中,一向北立即转运。他认为算卦先生算得真准,回家以后,便请算卦的先生喝酒吃饭。
  盐商程氏多好声色犬马,家蓄梨园优伶,经常演剧觞客。有的还能亲自操刀编剧。程骏业也是一个戏剧行家。诗的末尾云:“请演三峰云,曲折当如斯。”潘先生自注云:“夫子(指程骏业)昔制传奇名《三峰云》。”在清代传奇就是戏剧。据“曲折当如斯”,《三峰云》当是程先生据他自己的故事而编的一部戏。三峰,三座山峰。不知是不是暗指举人、进士、翰林这读书人追求的三座高峰。他现在都已全部攀登上了。但他的幸运来得也太迟了。王鸿翔说他是“二十年秀才,八个月举人”,程骏业则远远过之,是河下文人中的一段佳话。
  程先生得赐举人事,在《乾隆实录》卷1486有记载:“乾隆六十年乙卯,九月戊午谕:据阿精阿等奏、本年乡试诸生年届八十以上者韩士励等六名,七十以上者宋晋等六十七名,俱三场完竣等语,现在榜发未经中式。第念该生等俱年臻耄耋,犹踊跃观光,洵为艺林盛事……其年在八十以上之恩贡生韩士励、副榜郝希曾、岁贡生程骏业;七十以上之恩贡生王拱枢……俱著加恩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以彰寿世作人至意。”至于赐进士、翰林事则见《淮安河下志》卷12。该书记载,程骏业,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钦赐举人,嘉庆丙辰(元年,1796)钦赐进士、检讨。而本文所引潘宗睿的诗题中,也说明了此事。
  附注:此诗中云,程骏业有一个叔父叫程沆,一个侄儿叫程元吉。据有关资料,此二人皆是程堦、程鉴的后人。


阮氏后裔深藏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
朱树森

  这几天来,中央电视台的四频道,连续几次播放淮安古城河下古镇的电视镜头,从银幕上,我偶然看到我原来的同事阮宝珍和她丈夫叶寿芝夫妻俩的家中深藏有数百年的文化历史,有许多名人笔墨手迹、古书籍,以及她家的家族家谱一节,对这些,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事,我很感兴趣。
  已经多年不见她了,还记得她家原先住在县城东门水巷口附近,有面朝南三间店面门,对门不远是农机厂。
  那还是在六十年代末,我们同在手工业局经理部工作;假日有时走到门前,到她家叙常,走往较近。
  见她父亲阮再奄,母亲崔阮氏,老夫妻俩已是六十开外,但精神很好,碰见我,言语不多,为人厚道,七十年代两位老人先后离世。一辈子就是一个疼爱的女儿阮宝珍,爱人叶寿芝是县电影公司放映师,一直到退休。
  听说他们老夫妻俩身体健康健实,身边儿女满堂,几个孩子早已成家立业,连孙儿们均参加工作,全家过着幸福美满生活。
  老叶现担任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常参加区内各项历史文化的活动。
  一时要找到阮大姐,今日还是有点难,因为她已搬过了好几次家,这一次电影公司拆迁,她又搬到别处,我在原来近处,打听多人才知,又搬到保安巷她女儿家那儿暂住。后来在别人指点下,才在一个小巷口,正迎面碰上阮大姐。
  多年不见了,一见面同志间格外热情,大家相互问长问短,一坐下来,阮大姐不是给我削来苹果,就是端来香喷喷茶水,还忙中午饭热心招待我,让我很不过意。
  没有多长时间,我就开门见山地讲了来意,想通过她们俩,了解阮氏家的历史鲜为人知的事。
  老叶热心地打开了话闸,给我谈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事,说到阮氏一家到阮宝珍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九后裔,她家史记载,是从河南尉氏县三国时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后裔后迁江西省临江府清江县,元末明初是随朱元璋征战后迁居淮安,传至清乾隆年间,阮氏家族,已达到鼎盛时期。
  阮史记载,八百年前六代末年明清时,在新城郭家墩建阮家池,住三百年,房屋数十间,有山、有水、有石桥、有经堂、松石斋、葡萄园、客房、厅房。
  到了1773年由勺湖南岸,迁东门大街43号,建太史阮公祠,房屋38间,有祠堂、客厅、住宅、竹园、后花园,共28亩地。阮氏兴旺时期祠堂建后许多学生敬拜。
  抗日战争后阮氏家族衰落,解放后家房划为公有,只留后人居住三间房子。那勺湖堂仍在县文物馆手里,可见证阮家历史过去一节。
  这里说到,阮氏家谱,老叶向我讲原来家中仅三本,家谱记载十五位进士,四位举人,三名名医,四位一品夫人,二位分贤,约一百页。后来老叶又自己陆续整理出四本,共十九页。和三本相联串到时间2005年5月间。
  我见老叶整理多年家谱,古朴有新保存完好;几本家谱我翻了翻记载着;山阳阮氏世系表五,第十代至十五代补本传,第十四代到十九代本传,为官清廉千古留芳阮学浩像,纪晓岚为阮学浩在勺湖草堂讲学题词,阮葵生家世及茶客话,上海联合时报(周、阮惨案)等。         
  我见老叶虽然78岁年纪,讲的头头是道,他精力和珍爱历史文化精神让我敬重。
  我又盯看墙面上,挂着十多幅名人手迹挂匾,因我眼花,走到近处细看每一幅,见一幅雍正状元、于振、江苏金坛人为山阳县阮母刘林八十荣寿题词。又一幅是漕运总督部阮总督阮元,休仁阁大学士为阮学浩养亲归里题词。其中最大一块,是和珅老师吴省兰、乾隆进士官至士部左侍郎、读学士和珅老师,为山阳阮葵生题词。我又特别看到,京城名人纪晓岚,在乾隆52岁为阮学浩养心归里在勺湖草堂讲学拜题。
  从这么多的墙上挂匾,我想为什么阮家在明清时有那么多高官接触的背景呢?这么多历史高阶名人笔墨手迹赠题的事呢?
  这让我去看阮家谱中阮学浩一节。
  阮学浩1702年—1764年 字园,生于康熙40年,自幼他嗜读书,九岁能涌诗经,初执笔为文即语惊众人。1729年进士,与于振状元关系很好,他母老太八十大寿写了一篇寿幛以庆贺。
  他先后任翰林院检讨·编修,四朝实录,曾主持陕西,山西乡试,提督南学政、皇清洁授大夫,例授光录大夫,刑部石侍郎加二级。
  他一生留下“教学遗规”,“四礼翼注”“学约”人称他公敏,乾隆十六年辞官回乡奉母,建立勺湖堂读书教学,培育弟子九百余人,编写“淮安府”,发起“洒扫会”集资维修县学、学府。
  他一生的著述颇丰,留下有《娱萱彦稿》,《职思堂馆阁文全集》,其诗稿有:“落叶”“雁字”“夜镜”“移居”“汉税元朝”唐宋文诗数百册。
  值得一说,当朝乾隆二次南巡淮安,进献诗册。乾隆三次南巡途径淮安邀见皇恩赏缎绸一匹。封其夫人为一品浩命夫人,乾隆二十九年阮学浩病故。
  阮学浩的儿子阮葵生(1727年—1789)字宝减,号吾山,晚号安甫,他天资聪明智力过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就只去学,山阳县志称他“生而才识卓越,为文下笔立成。”他25岁中了举人,乾隆二十六年在会试中取中付榜闱进士,不久任兼三馆(修史、竺书、校储)编修,后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成为辅佐皇帝的重要大臣。
  以后任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御史及通政史,参议,浩授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加级,被朝野上下赞誉为司冠公。
  曾奉召入宫写诗,又复校文津阁(四库全书)并将京师松筠庵改造淮安会馆,以方便同乡迭应试者。后来他曾掌握司法大权20年,不仅居官清正,为人有节耿直不阿谀人。
  他与一些学者,陆弗墀,翁方钢、周永年、程严芳等入馆,分配编务,至乾隆52年完成收先秦至乾隆间图书三千四百八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分装三万八千三百零四册,先后抄写七本,均分藏在北京、沈阳、承德、镇江、扬州等地。
  阮葵生一生最大成就不是为官,也在作文,二十年写近两千篇诗文,交友极广,博闻强记,多才多艺,阅历极深,特别重视国家掌故及历史考证。
  到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完成“茶余客话”这是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散文集,全书三十卷,内容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科学工艺、文学、艺术多面的历史考证和趣闻轶事,还记载清初有关典章制度及清人,入关前后建置等历史资料,对淮安的地方掌故记载也较为详尽。
  他还著《琭斋集》、《琭斋诗词集》、《淮股三则》,后人根据他的大量司狱笔记整理出《刑述》书籍。
  乾隆54年他因体胖脑溢血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二岁,安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墓地。阮葵生原配夫人,邱夫人浩赠一品夫人,继配夫人浩赠一品夫人。
  翻看阮葵生集,分上中下三卷,茶与客话22卷,还有七条诗钞十卷。
  除此外老叶近五年来,他在家整理杂乱的文史资料,经过他细心梳理,已汇集五本历史名人手迹,具说摊放开来足有40米之长,约200多张,这些文书记载有秦少文、丁喜生、丁一鹏、吴承恩等人,尽是一些举人进士,其中进士50多人,举人20多人,都是文人之间来往书札。
  还有纪、翁方钢、阮元、杨志家、许兆椿这些人的书信、字通和题词。其中不少人均是清政要员。显示出古城名人文化历史底蕴的深厚。阮宝珍同志还对我讲到她前两年,在家里整理书籍时发现清朝乾隆时工、刑、礼尚书裘日修书写的奏折。此奏折是裘日修与儿子裘行简共同拟写的。
  其子裘行简子敬之,乾隆间赐举人,以中书直军机处。因和阿桂往甘肃石峰剿匪有功。嘉庆间累官兵侍郎、直隶总督又一次去石峰堡剿匪作战大功告成,向皇帝乾隆回报奏折,有两份,一份给皇帝,另一份给当时任刑侍郎阮葵生,重要大臣.这奏折共十一页,行书字体,至今在阮家保存完好。
  保存完好的阮氏大门祠堂对联,“一门进士七世乡贤,翰林成双清官第一,让孙三代婆媳四位浩赠一品夫人”更是罕见唯一精品文物,这些物件是为淮安历史文化,丰富内容的研究阮葵生及阮氏家族提供方便。
  这时老叶见我眼又盯上墙上看,那一幅辛亥革命烈士阮式画像,他对我说,他的家族经过几百年的历史,阮氏家出了众多秀才、举人,以及上层封建官史,到民国的时期,出了一个封建家族背叛者阮式。到了这一代,却门庭已冷落,十分清贫。
  阮式(1989——1911年)字梦桃,原名书麟 ,字翰轩,辛亥革命烈士,淮南社创始人。
  说起阮式出生淮安城内一个世代书香家庭。高祖辈阮学浩,清雍正1730年进士,官检讨。曾祖辈阮葵风,祖父效曾,字砚荣,号尚予、附贡。父颐隆,号呈台,字连集,1879年举人。
  阮式自幼从父教,读西洋书刊,投入淮阴江北小学学堂,后参加同盟会,协助周实办淮南社,在1911年受武昌起义报捷的影响,同周实策划淮安光复大业,任学生队长,后任巡逻队长。曾在漕运总督大院门前声讨县令姚荣泽和豪绅,痛斥封建统治者与洋人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为虎作伥。而遭到当局的迫害。死时肠子和未消化的白米饭渗在一起,极为惨痛。死时22岁。
  死后孙中山、陈其美送了挽联。孙中山题词“喋血于孔子庙中,严道将衷,同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穷途痛哭,阮籍奚归”。陈其美题词:“不忍见徐淮云,以一身殉国,誓平段炼狱,为二公雪冤”。
  多少年已过,人们没有忘记烈士的英迹。90年代,烈士八十周年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和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均为烈士题词。
  到今年的一百周年时还特邀了阮式后裔叶寿芝参加纪念活动。
  烈士为辛亥革命献了身躯,死后还为我们留下了“阮式遗稿一百余文,其中分述着小说诗稿、诗辞、题词、《烈士梦桃传》、《梦桃行述》、《翰轩从话》、《原情》、《二十一岁自叙》、《梦桃遗诗》、《姚荣泽罪案详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留给了后人。
  从历史角度,淮安古城历史名人辈出。韩信、枚乘、吉子浮、赵嘏、吴承恩、关天培、罗振玉、邱心如,到周恩来,为中国政治、军事、文学、艺术及学术领域写下重要篇章。历史上多名阮家人只是其中一部分。

差官错送奠仪 吴棠步步高升
秦九凤

  吴棠(1813~1876),盱眙三界市人(今安徽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村,清时属盱眙县管辖)。在清朝中后期,他服官30年,其中任封疆大吏就达16年。他任过桃源(今泗阳)、清河等知县,后升任漕运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四川总督、成都将军等职。在整个同治朝,他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陕甘总督左宗棠齐名,并称“四大总督”。咸丰年间,有着“声振江淮”、“金石至交”的李鸿章称誉他是“天子知名淮海吏”,翰林院编修、翁同龢的姐夫钱振伦称赞吴棠督漕期间“以民慈父,为国重臣。江淮草木知名,天下治平第一人”。
  咸丰元年仅为一知县的吴棠何以能如此青云直上呢?这竟与他一次送错礼有关呢。
  咸丰初年,任湖南道员(也叫道台)的刘某逝于任所,其子扶棺水运回原籍。丧船抵达江苏清河县大闸口后,差人上岸向刘道员生前故交、时任清河县令的吴棠报告丧信。吴棠得信后,立即派人封上三百两白银,去大闸口送到刘道员的丧船上。
  吴棠的这位差役来到大闸口运河边,看见一艘丧船正停在那儿,上前一问,正是一位道员的灵船,随即将三百两白银呈上,并告知是当地清河县令吴棠大老爷的奠仪。道员丧船上的姐妹俩接过白银,千恩万谢。她们做梦也没想到素不相识的吴县令竟能出资相助。
  原来,这艘丧船的灵主是安徽皖南道员惠征。他谢世后,正由两个女儿扶灵还乡。船经停清河时,正因资金不够,愁眉苦脸,如今得了吴县令这笔银子,真是雪中送炭,从内心感恩戴德。
  再说吴棠得悉差役送错了奠仪后,怒不可遏。但生气归生气,送出的丧礼怎么好收回呢?就在吴棠莫衷一是时,他的一位幕僚建言说:“大老爷,听说这艘丧船上有两位满族少女,她们将顺道进京参与选秀。如果被选中在皇上身边,这不是一根通天的‘内线’吗?这是3千两、3万两银子也买不到的呀。”
  吴棠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索性来个顺水人情。他带领一班部属亲往丧船,到送错银子的船上吊祭一番,这使船上的姐妹俩更加感激涕零。
  原来这船上的姐姐正是叶赫拉那氏兰儿,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她当即就嘱咐妹妹将吴棠的拜贴保存在自己的梳妆盒中,并对妹妹说:“他日我们如果得志,一定不能忘掉今日吴县令的恩情。”
  后来吴棠虽因为他有一定才干而步步高升,但是当年他送错的300两银子也不是没有作用。因为在清同治、光绪两朝都是慈禧垂帘听政。她还念念不忘那救急她治丧的300两白银,吴棠哪能不官运亨通呢?

【关闭窗口】
发表于 2013-1-8 12: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 10: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解了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4:11 , Processed in 0.04952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