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静川2 于 2013-1-27 18:03 编辑
岁末闲读——《雪舞庐山》
书是秋天收到的。送书的是一位山里女子,我称她为庐英老师。书放在书柜第三格,很安静地注视着我,直到窗外雪地鸟雀飞起,又落下。
在更早,我已经看过这本书的零星片段,在《散文世界》,在一些旅游报刊杂志。于我来说,读这本书,是去捡拾那些散落在山里的叶片,野果,根须。《雪舞庐山》的版式设计极为减省,也就是说,图在阅读中的分量被大大减弱了,甚至是忽略。这对于诸如我这般休闲式的读者来说,是个小小的遗憾。也许庐英老师更愿意读者沿着文字组成的蜿蜒山路,绕过山石,跨过溪水,进入苍茫和翠色,进入她的山她的水?
这是庐英老师的山,也是我们的山。庐英老师说,山里的故事很多哦,听我慢慢讲。
她从小女孩时就住在山里。这儿有她和亲爱的邻人们的房屋,房屋面向溪水与石阶。她在山林、石阶上走,脚下踩着碎金的光斑,她又是温和友善的人,她笑着,或者聊天,句子和词语就在脚边破土而出,发芽,长叶。“在山里,你能听到嘭,嘭的声音此起彼伏,那是对择好的柴木进行砍伐的声音,你还会听到有歌声突然从林间飞出……哦呵呵、哦呵呵……”怎么能想像呢?山林,怎么能想象,一个我们正在经历却还不曾细致聆听和体味的美景?
山石菊花般绽开,云雾遮蔽我们的视线,时而散去。阅读的视野里,一个扛着一小捆木柴的女孩从山间走过,汲取门前山泉水,她累了,就自在躺下睡一觉。和她一同躺下的,还有一些青翠的细草。当然,睡眠并没有使得青草停止生长,青草像女孩一样梦想迅速长大,花开……稚嫩与无休止的沉睡将宣告结束,群山中的植物里藏匿着梦想,也将带领女孩来到一个丰盛开阔的地带 。女孩在长大,她将注意到山林与自身间的关联,除了聆听自己的脚步声,她还在寻找另一种生活,风景背后的另一些风景。
“山间万象”一辑,有许多的篇章让我感到美好而诗意。它们篇幅虽小,却是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感又相互关联的世界,这些文字有真情,有遐想。在《春山雨蒙蒙》中,那个背柴禾的小女孩如今已是为人母为人妻的庐英老师。“她亦想学着戴望舒《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袅娜地叩着光滑的青石板,徘徊在长长雨巷的江南女子 ……可是山里没有长长的青石板,只有坡度的长长短短,山里的雨水没有长巷里的柔细,会伴着风;那样纤巧的油纸伞怎能撑得住山里风雨?”这样的文字有雨雾的惆怅,迷惑,打湿了她在山里深深浅浅一路走来的脚印。随后的《秋日午后时光》中,我又读到了山的沉静、从容、淡雅,一如在秋光中缓步走来的庐英老师。
庐英老师也写山中人文历史。同山中诸多男性作者一样,她在亲近山水的同时也拥抱山的伟大的传统。在明天、今天之前,还有山的昨天,还有通往写作的第三条路:缅怀、追忆之路。这些文字在《雪舞庐山》一书中并不多,却也写得柔韧别致。也许庐英老师,只是在偶尔之际,乘着山风与明月,抵达她所感兴趣的神奇和美丽。
我还感动《一炉的火温暖着》、《浔阳城里那些人》、《彭姨》、《山城里的春茶香》这些山中平常风景,普通山民形象的篇章。就像我们不只是喜爱这座山的山林气息,骄傲它的人文气息,还爱它平和微温的烟火气息。庐英老师在凝望着一座山时,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小镇质朴的山民,那些草一样普通,草一样默默的山民,他们劳动,欢笑,忧伤,一样谱写着山中动人的故事,一样是作者视野中青翠美丽的绿。
当然,《雪舞庐山》的第三辑,我读之甚少。报告文学,于我是个陌生的文字领域。我的阅读更多的停留在庐英老师的山水自然篇章,山的人文历史,及作者回归心灵的生命内在流程的心声。也许我更偏爱女性气质比较明显的文字,它游离在男性写作庐山建构的范畴之外,自可保留温婉细碎女声,不必等同。我得闲时也写文字,有一搭没一搭说说山里的琐碎小事,和心情。相信,庐英老师与我一样,写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如吃饭,散步,很平常很简单。写作只与作者发生关系,也只表明它与作者的关系,没有别的间隙。那么,拿起笔,如此这般,无须解释。
因此,在我读来,《雪舞庐山》不少篇章中软而稠密,低婉又轻扬,一点小诗情小浪漫的女性文字气息,倒是诸多写庐山的厚重著作所缺席的。就像女人聊天,多半没什么大事,嘀嘀咕咕,自吟自唱,听的人心烦,却难以割舍,甚而悦耳欢喜起来。这样的文字讲述山里的那些人那些事,于冬日炉火前是最合适的。
2013-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