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忆里,农村过春节要贴春联,杀年猪,蒸包子等等。现在我来讲讲蒸包子的印象。腊月下旬,一家人为忙蒸包子要忙活了一整天,每年的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始准备年终岁首里要吃的各种馅的包子,有青菜馅、猪肉馅、豆沙馅还有红糖馅的。 妈妈的身影总是忙碌的,她用一个很大的盆,洗干净晾干后,取了十多斤面粉里兑温水,掺上发酵粉揉面,发面。这一切都是妈妈一手包办,面揉好后用一块布盖在盆子上,把揉好的面及盆子抬到床上,天太冷,所以要在盆的外面四周上放上两三个热水袋,用被子盖上,等候面发起来,一般要等三、四个小时。 在等待的期间,妈妈也没闲着,洗菜,切菜,沫肉,切肉丝,又让爸爸去有绞肉机的人家把肉绞成糊状。上大锅把青菜和肉丝搅拌翻炒,加上葱姜油盐,少许味精,做成馅。冰冷的水让妈妈的手冻得通红,可她还是很乐意开心的为一家人效力。约中午一点多一些,妈妈掀开被子和那块布用手轻轻按了一下发了整整一盆的面,松软的,按下去的面很快又起来,浅浅的按痕。 妈妈见面发好了,在干净的桌面上撒些面粉,用刀在大盆里切一大块面团,放在桌上稍微揉搓成长条状,用刀切成相等的方块,然后拿起一个方块在手心里捏成扁圆,中间微厚,边缘较薄,用筷子夹上馅,先包青菜肉丝馅的,拇指与食指夹住面皮的边缘快速的拿捏,最后一步捏住封口时,翻过来光面朝上,皱褶部朝下,搁在撒上面粉的桌面上,以便于和肉馅的分别。肉馅的则是皱褶部朝上。 很少做家务的爸爸,也一反常态地坐在灶台后面负责烧火,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起包包子。包了差不多够一笼的时候,妈妈就把事先准备好的笼布打上水湿湿得放在透气的蒸笼上。大锅的边上用稻草编成辫子一样圈在锅沿边上,目的是更好的密封不漏气,这样的包子蒸出来好吃又好看。蒸包子的时间也是有限制的,水开之后,还要烧上十五分钟左右。包子出锅的时候,要把它们快速的倒入干净的匾里,趁热拿开笼布,冷下来再取笼布会连同包子上的肉带下来。 蒸笼是竹片做的,至少要备两个轮流换着。第一笼出锅的时候,很快就会被馋嘴的我们以尝一下咸淡为借口消灭了一半,做完青菜馅、肉馅的,妈妈还会用红糖馅的做成三角形的,被称为糖角子。最后面团还有少部分,馅却没有了的时候,妈妈就直接把方块面团,实心的,一个一个放蒸笼上蒸,就是所谓的馒头。厨房里雾气腾腾,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