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可吃不可糟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背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知道诗中所蕴含的意义,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那是入世之初,我们就开始接受的一种要珍惜粮食的教育。记得年少时,每逢稻谷收割捆扎后,我们都得到稻田里打扫战场,去捡拾那些遗落在田里的稻穗和那些散落在泥土里的谷粒,因为它们都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要带它们回家。春种秋收其实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你只有投入到劳作中,才会珍惜劳动的果实。 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粮食可吃不可糟。一直向我们强调着要珍惜粮食的朴素道理。在印象中,儿时的家境很是贫寒。奶奶作为掌管家里一日三餐的一家之主,做饭向来以够吃为标准,从不舍得多给一把米,多给的往往是一瓢水。家中偶有剩饭,奶奶从来舍不得倒掉,而是留着下一顿接着吃。在炎热的夏天,为了防止那点剩饭变味发馊,奶奶就把剩饭用盆装着放在水缸里,那里的温度比较低。 我们知道奶奶从前节俭的事情。因为家里困难,那时农村即使来了客人,饭桌上也鲜见肉和鸡蛋,最了不起的就是煎一盘豆腐。而奶奶每次都将那剩下的豆腐择起来,晒干,留着下一次待客。现在看来那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是,从前在我老家的农村,每家几乎都是那么做的。 奶奶给我讲过一则有关粮食的传说。说是有一家比较殷实的家庭,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粮食,而随意糟蹋浪费。他们家的粮食们不愿意了,家里的粮食精(奶奶说粮食也有神仙)召集粮食商议,准备集体离开他们家。但是粮食们也都知道那家的主人还是颇为爱惜粮食的,就决定考验考验他。于是粮食精就变成了一个饭团躺在厕所里,那家主人看到了,把饭团拾起吃掉,并把孩子们痛骂了一顿,让他们今后要懂得珍惜粮食。这样一来,那些粮食们才没有离开他们家。奶奶说:头顶三尺有神灵,你浪费粮食,上天也不饶恕你的。 奶奶给我们讲得最多的却是“粮食关”的往事。“粮食关”是我们这里的人对1959年震惊全国的“信阳事件”的别称。当时,因为没有粮食吃,据不完全统计,全信阳地区饿死100多万人。奶奶每次回忆那段历史,总是声音哽咽,说人们吃野菜、啃树皮、吃老鼠、咽糠头……把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吃了。那时,要是能有一袋粮食就能救活好多人的性命呀!所以奶奶最痛恨那些浪费粮食的人,她说那些人都应该经历“粮食关”。 如果奶奶的愿望能够实现,也许中国现在“舌尖上的浪费”就会少了很多。因为经历过惨痛教训,人们更应该珍惜粮食的弥足珍贵。 河南省光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黄森林 邮政编码 465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