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81738|回复: 0

6月8日淮安区报:状元、榜眼、探花与山阳阮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9 18: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状元、榜眼、探花与山阳阮氏
阮 文  阮宏旭  叶晓艳

  清朝有两位状元:于振、钱棨;两位榜眼:汪廷珍、蔡廷衡;两位探花:韦谦恒、邵玉清。以上六位朝廷高官都为山阳阮氏亲笔题过词。笔者最近在阮氏后裔家见到距今已有二三百年的手迹。
  状元于振:为淮安府山阳县阮氏十一代阮应韶夫人六十荣寿特意题写书祝,立轴。
  于振:字良常,号秋田。江苏金坛人。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考中葵卯科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入南书房侍奉。雍正二年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任江西乡试主考官,雍四年督查湖北学政,累迁官至侍读学士,于振自幼好学,后以文章、书法闻名远近,均为世人所推崇,颇有声誉。著有《清涟文、诗抄》四十八卷。
  阮应韶,淮安山阳人,监生。赠儒林郎,翰林院检讨。进赠中宪大夫,乃阮学浩、阮学浚兄弟生父(公元1676-1723年),卒后地方人员《公呈》上署,上署的有淮安府山阳县绅士,翰林院检讨周龙官、吴泰,延平府知府任崇延,东平州知州毛韶芳以及六名举人、贡生、秀才二十二名,其中知名的有周振采、王家贲、边寿民等,《公呈》开始概括了阮应韶品行端正,为闊邑所重,处宗族乡党,虽卑幼后进,必推诚相与,交接以礼,每以孝弟忠信,因事劝导,卒二十余年,迄今人人追思之勿忘。以下分述“其理由”:“儒慕推成,孝养二亲,笃于同气兄弟七人,有恭无间”:“祀先尽诚”,“攻儒业,务植根本,幼即工文、绝无鸿薄之习”, 虽贫寒而济人之急,不吝解难,最后总结:“ 概其生平隐德多矣。”摘山阳县志有记载。
  江苏巡抚陈大受接到《公呈》后上疏朝廷、朝廷礼部下文:山阳县已故监生阮应韶据该抚查核明确,开具事实清册,就准其入祠矣。
  命下之日臣礼部行文该抚照例遵行可也。
  乾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题十七日奉旨依议
  钦此      摘阮氏家谱乾隆版
  阮应韶配夫人刘恭人,朝廷封太安人浩赠一品夫人。并赐浩命盒。
  此立轴于振状元为阮母刘太夫人六表荣寿特写的书祝,表明于振对淮安府山阳县阮学浩,阮学浚母亲的尊重。
  状元钱棨:清代唯一夺得“六元”的状元。钱棨为山阳阮学浩在勺湖草堂讲学题词。  
  手迹是其55岁时,受权臣和珅嫉妒,排挤空闲时段回忆恩师阮学浩对自己如何关爱而作的诗文,大部分描写当时勺湖的美景。状元钱棨与阮学浩、阮葵生、阮赋梅之三代交往甚密。与阮赋梅同窗好友、后又同授业于阮学浩的门下,因此题写手迹,手迹右上款,时乾隆(1789)清和即望:左下款年愚再侄钱棨拜手:右上款:司寇吾山年伯景仰阮学浩、阮葵生父子敬业精神,而教赋的诗文三十韵,钱棨的手迹以暗竖格玉版纸书写,铃有三枚印章,为清代官方典型的阁体楷体字。
  钱棨(1734-1799)字振威,号湘铃,长洲人,乾隆辛丑(1781)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修撰。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连中“六元”的状元。28岁以县、府、院试三个第一考上秀才,人称“小三元”。乾隆四十四年乡试考中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进京会试,得中第一名会元;同年紧接着在殿试中,又摘得状元桂冠,从而成为清代第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也是中国科举史上唯一夺得六个第一的状元(考秀才夺得的“小三元”加上考进士夺得的“三元”,共计六个第一,合称“六元”)。
  榜眼汪廷珍为山阳阮氏十二代阮学浩在勺湖草堂讲学时成立“洒扫会约”,捐献资金修建淮安府学和山阳县学中提文,当时汪廷珍是朝廷礼部尚书,题文内容主要赞扬阮学浩同乡办学,培养人才,对成立“洒扫会约”捐资修建府学和县学的费用表示赞同,并提出指示,此文印到“洒扫会约”一本中,下款 。道光甲申二月初吉邑人礼部尚书汪廷珍书於京邸之退思小室。在道光四年(1824)礼部尚书汪廷珍受命回淮安视察,阮学浩孙子阮钟瑗曾两次上书汪廷珍,反映淮安河督和地方官吏贪脏枉法等情况,后贪官受处理,汪廷珍与阮钟瑗经常通信。
  阮钟瑗(公元1762-1831年)号定甫。21岁为秀才,在家乡开馆授徒。嘉庆中,淮安迂灾饥荒,山东即墨人李毓昌来淮安查赈,因揭露淮安府知府王毅山阳县令王伸汉贪污赈灾粮款,而被毒死于城内善缘庵。此案几经周折,得以平昭雪。阮钟瑗是最早把案情经过记录在著作的人。并作《淮安太守行》,揭露谴责鱼肉百姓的贪官,提议在善缘庵建“李公祠”,表彰李毓昌。道光4年(公元1823年),洪泽湖觉堤,淮安河西一片汪洋,百姓溺死无数。朝廷礼部尚书汪廷珍(山阳河下人),受命回淮安视察。他两次上书汪廷珍,请求惩办贪赃枉法的河督和地方官吏,对汪廷珍惩治贪官吏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阮钟瑗还热心修茸城中徐节孝祠、三台阁、疏浚文渠、宝带河。其著作有《修凝斋集》其中不少诗文被收入《山阳艺文志》。
  汪廷珍(1757-1827)号瑟庵,淮安河下人。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始终谨守母教,保持着俭朴的生活,因家境困难,母子二人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正因为如此,汪廷珍一心苦读,经十年寒窗,得中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放中一甲第二名, 榜眼及第,授编修,五十六年升侍读士,后升国子监祭酒。嘉庆七年任安徽、江西、浙江学政,二十二年,署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后升上书房总师付,为道光皇帝“御先生”道光四年,洪泽湖高堰溃决,阻碍漕运。皇帝命汪廷珍和史部尚书文孚前往勘测处理,河督张文浩侵吞治河费用,致使河防日懈,河患频仍,而两江总督孙玉庭徇私袒护,后两人均受到汪廷珍弹劾而曹遭查办。回京后升协办大学士,礼部尚书,道光七年卒于任上。
  榜眼蔡廷衡,为山阳阮氏十四代阮钟璟(字赋梅)亲笔题词。
  蔡廷衡,字咸一,号小霞,浙江仁和人,乾隆四十三年戌戊科考中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甘肃布致使。
  阮钟瑗,字赋梅,乾隆三十三年(1767)诸生,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
  蔡廷衡手迹用玉版纸行书写,篇幅较大1.5×0.6公尺,115个字,称赋梅二兄,下款蔡廷衡,两枚印章。
  探花韦谦恒为山阳阮氏十二代阮学浩在勺湖草堂讲学特意书赠。
  韦谦恒,字药斋,又号木翁,芜湖人,乾隆葵未(1763年)一甲三名探花,授编修,官至贵州巡抚,降鸿胪寺少卿。编撰《四库全书》时任武英殿提调官,著有《传经堂诗抄》十二卷。
  阮学浩,字裴园,号缓堂,雍正八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编修《回朝实录》,主持陕西、山西乡试,又提督湖南学政,皇清浩授奉大夫,例授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加级,  刊印《教学遗规》,《回礼翼注》和《学约》教育学子,被人赞颂为“公敏”。后陈情辞官,回乡奉母,建勺湖草堂,读书教学,教育弟子成材者有几百人,编修《淮安府志》,并发起成立“洒扫会约”,集资维修淮安府学和山阳县学,还藏书百余种赠送给丽正书院,著有《娱宣亭稿》、《职思堂诗文禁》,传世。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阮学浩及阮学浚在淮安红花阜迎栾,进献诗册,得到皇帝称赞,获赏大缎一匹。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途经淮安邀见阮学浩,亲切询问许多事情,赏赐大缎一匹。
  阮学浩配陈恭人为夫人,诰赠一品夫人,现在淮安府署吏科有检览为廉政夫人。
  韦谦恒手迹字体清秀的书法作品,保存完好,表达出对阮学浩敬仰之情,开篇用“奉题”裴园先生,吾山司寇大兄教正,下款后学韦谦恒 “拜手”,这不仅仅因阮学浩官位显赫,受乾隆皇帝垂青,还因阮学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在当时亦被传为佳话。
  邵玉清字履洁,天津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科茹盏榜进士第三人,赐邵玉清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一年,出任山东乡试负考官,乾隆五十四年任子行正科会试同考官,乾隆五十五年再任恩科会试同考官。
  阮葵生:山阳阮氏第十三代人(公元1727年生-1789年卒),字宝成,号吾山,晚号安甫。他天资聪慧,智力过人。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矢志笃学。《山阳县志》称他“生而才识卓越,为文下笔立成”。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25岁的阮葵生在乡试中中了举人。乾隆二十六年在会试中副榜入围进士。不久,被任命兼三馆(修史、藏书、校储)编修,后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成为辅佐皇帝的重要大臣。以后任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卸史及通政史参议, 授光禄大夫,刑部左侍郎加级,被朝野上下赞誉为司寇公。曾奉诏入宫和诗,又复校文津阁《四库全书》,并将京师松筠庵改造为淮安会馆,以方便同乡应试者。他的后半生掌握司法大权20多年,不仅居官清正,为人有节,“耿直不面谀人,人有过而面斥,退而相忘”。而且“熟精法律,屡决大狱”,“治狱以明察平,充见称于时”,“成为刑务总汇熟之圆”。一生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为官,而在作文,他交游极广,博闻强记,多才多艺,阅力极深,特别重视“国家掌故”及历史的考证。乾隆36年(公元1771)他完成了《茶余客话》的写作,这是一部很有资料价格的笔记文集,文笔老练,选材精致,立意清晰,记前型搜逸事,考证典物,多有未经人道者。全书有30卷,后来通行的节缩本为22卷。这部书对研究历史有着重要参考价值。还著有《七录斋集》、《七录斋诗词集》,后人还根据他生前的大量司狱笔记整理成《刑述》。乾隆54年(公元1798年)62岁的阮葵生“中风”亡于京师任所。后归葬于淮安城东七里塘阮氏墓地。
  阮葵生原配邱夫人,诰赠一品夫人。继配李夫人,诰赠一品夫人。
  上 :恭祝:吾山少司寇大人,六表荣幸
  下:侍邵玉清,一枚印章
  从以上六位状元榜眼,探花手迹来看对山阳阮氏多么尊重,敬佩,也说明山阳阮氏在朝廷的政治地位和贡献。山阳阮氏原籍是河南开封卫氏县:是三国竹林七贤阮籍后裔,后祖籍江西,临江府清江县十九都枣儿村,在元代末年公元(1368年)由阮武德者以武功显明,随大河卫奉命定居淮安府山阳县,至今已有645年,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人,特别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达到辉煌顶点,当时有“一门四进士,七世两方贤,翰林成双,清官第一”,婆媳三代四位授朝廷封为一品夫人。
  同治续撰《山阳县志》十四卷十九页记载:
  将史部给事中阮应商墓、翰林院编修阮学浚墓、翰林院检讨阮学浩墓、刑部侍郎阮葵生墓、永定河同治阮芝生墓,以上五墓均在七里塘阮氏墓地列为古迹。
  还有一位是民国大总统为阮氏革命提吊词内容是:“ 喋血于孔子庙中,吾道将衰,周公不梦,阴灵绕淮安城上,穷途痛哭,阮籍奚归。”
  以上手迹对研究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重要价值。
闻思寺
毛鼎来

  位于河下的闻思寺为淮安的八大寺之一,当时的名气很大。
  闻思寺,原名大悲庵,位于淮安城西北五里河下镇湖嘴大街旁。
  闻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城西管家湖,亦名西湖),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幽美。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宋时僧人蘭盂重新创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法律甚属森严。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犯难,大悲庵亦多次被水淹没,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渐恢复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府(今淮安区)河下镇,钦赐寺名为“闻思寺”,康熙同时钦赐寺名的还有与闻思寺隔运河相望的佑济寺,原名为湖心寺,又名十方禅院;湛真寺,原名绍隆寺,在程公桥西。
  闻思寺自建寺以来,据史料记载和老人的回忆,先后担任方丈可查到的有:宋:蘭盂;清:注公、眼文(字聚用,俗家宋氏)、源长(字涵公,俗家郯城张氏)、海忍、西华(号莲谷,俗家颖州人)、幻。
  清康熙朝间,聚用继注公任闻思寺方丈,四方信徒争相到寺顶礼朝拜,江淮一带文人贤士亦多与之交往。闻思寺香火益盛,时寺中僧徒有百余人。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涵空承聚用之命继任方丈,重新建造了地藏大殿,以扩大寺院规模,后又置田若干亩,所产粮食用以作为寺中开支与僧众日常生活之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闻思寺住持海忍邀同廪生许炜于闻思寺内成立了“瘗骨惜字会”,收集士子所弃字纸,令寺僧逐日登记。并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好意者募资置田四十八亩,后于同治十三年,许炜又募田五亩五分,其所收租息用于寺中所派两僧分单双月瘗骨拾字之资,和寺中的一些开支。笔者幼时初习字时,长辈就时时叮嘱我将废字纸置于我家面前的古天兴观大殿后的墙缝里,好让闻恩寺的道士收集起来集中焚烧。
  闻思寺为淮安名刹之一,历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识渊深,文人墨客亦乐于与其往来。眼文任方丈时,士大夫多与其交往,教师接待一以真诚,凡登座说法,演扬内典,古德公案,随处都成道气。源长方丈精持戒律,无问寒暑,善写丹青,爱绘雪中寒梅,于笔墨中带有禅寂之意。西华方丈貌古而性朴,善草书工诗词,与淮安文人雅士互有投赠。清康熙三年(1664年)进士杨光曾后裔杨寿恒博学好古,诗文有名,曾于闻思寺戒壇讲学,听众有百数十人。
  从古运河湖嘴御码头处下古运河堤,沿曲径即至闻思寺山门,山门内中奉韦驮像,两旁彩塑四大金刚,它们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北方广目天王。大雄宝殿,是寺庙的主殿,计五间。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及左右两旁东方药师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三尊佛像,迦叶、阿难二尊者像恭立两旁,大殿东西分列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后为戒壇,戒壇后为地藏大殿,供奉地藏王菩萨。左右配房为僧众寝室与庖厨之房。
  在民间有一则关于闻思寺与莲花街的传说,现抄录如下:
  在淮安城西北萧湖中本无石堤。相传宋代时,闻思寺香火很是兴旺,时蘭盂僧人住持,他亦精通医理,广施恩泽于民,经他医治的病人,无不手到疾除,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闻思寺的香火益发旺盛。加之河下是漕运的关卡,纲盐的集散地,闻思寺又紧临西湖嘴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经过这里,都会到闻思寺烧柱香,拜拜佛,求个签,以求神佛保佑旅途平安,生意发达。
  时扬州一张姓富商,经营盐业,因经常夹带私盐,结聚了万贯家财,妻妾成群。这天他的一个最庞爱的小妾不知得了一个什么怪病,关节酸痛,卧床不起,在扬州找遍名医,久治不愈。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听一客商说:淮安府闻思寺住持医道精熟,能医治百病。于是派一家人骑着快马,来到淮安,穿城而过,出北门,到新城,经河下,来到了闻思寺,欲见住持。时蘭盂住持早就听说此人广有资财,却十分吝啬。今见小和尚通报,便对小和尚说:告诉来人,就说住持外出云游,不在寺中,请客官改日再来。家人等了三天,未能见到住持,无法,随即摧快马返回扬州,禀报了主人。此时爱妾病重不起,疼痛难忍,张氏无法,旋即派主管家急驰快马,再次来到了闻思寺,苦苦哀求住持大发慈悲救主人爱妾一命,主人必将以重金酬谢。蘭盂住持心想:萧湖本为府城北,新城西一湖泊,从府城来闻思寺必需绕河下方能到达,甚不方便。何不借此机会,从萧湖之中打开一条通道,以方便信徒往来。于是计上心来 ,便对管家说:如若要治好你家女施主之病,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一是要你家主人夫妇二人一起,在三天后从最近的路经过萧湖来到我寺中拜佛,二是出了府城必须一步一叩首,经过萧湖时,不许乘船,必须是步步脚踩莲花,如能答应这两个条件,我僧方能替你家女施主治病。管家一听,心想,寻找最近路到达闻名寺好办,一步一叩首也好办,这……步步脚踩莲花如何能办到。于是立即打马回扬,禀报主人。主人一听,随即召集所有家人和管事及来客商讨此事如何办理。此时一来客说:此事好办,但主人得破些财。张氏听讲,因疼爱小妾心急,就说:若能医好小妾此病,破些财但也无妨。他们急忙来到淮安城,召募民工,连夜在萧湖中从新城西南角到西湖嘴堆砌了一道长堤,同时召集了许多名匠,在每一块石上都凿成了莲花,然后把这些刻有莲花的石板铺在堤上。从而就建成了莲花街,既方便了来闻思寺进香的信徒,亦方便了周围的百姓。
  堤筑好后,张氏带着爱妾,遵照蘭盂住持的要求来到闻思寺。主持说:客官一心向佛,我佛必将大发慈悲。请尊夫人能否七七四十九天,天天一步一叩首,步步脚踩莲花来我寺朝佛,到时夫人之病必将全愈。按照今天的说法,张氏爱妾原来因为娇生惯养,少活动,得的是关节疼痛病,经过连续四十九天的活动,也就基本全愈了。之后闻思寺的香火愈发兴旺,蘭盂住持亦名声大振。
  闻思寺的故事很多。但由于多种原因,闻思寺于解放时已成瓦砾一片,解放后,在其旧址上成立了淮安腌切厂。
  2005年,为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满足当地佛教信教群众的信仰要求,同时配合河下古镇开发和淮安市淮安区(原淮安县、淮安市)对外开放旅游的需要,经宗教团体申请和政府批准,决定恢复重建闻思寺。
  闻思寺现任住持济平法师俗家为淮安区河下粉章巷人。1929年出生于淮安河下古镇,少年时代即出家为僧,幼年潜心修练,颇得沸法。先后师从虚云、海灯等著名高僧,一生弘扬佛法,先后在江西、福建、四川等地复建极乐寺、妙峰寺、苦慧寺、回龙寺等多处寺庙,在佛教界德高望重。济平法师一直为推动佛教慈善事务不遗余力,兴学校、建寺院、济贫困、转**。2004年带领香港供僧团前往五台山供千僧。又在2005年举行了中国供万僧活动。济平法师旅居香港20多年,爱国爱教、热爱家乡。现为香港荃湾芙蓉山虚云和尚纪念堂住持,江苏省淮安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闻思寺住持,四川省江油市佛教协会会长,四川省江油市观雾山极乐寺方丈,四川省江油市政协委员等。八十年代初,济平法师在得知家乡拟复建闻思寺的消息后,欣然接受家乡政府的礼请,回乡复建闻思寺。
  2006年5月29日举行了闻思寺复建奠基仪式。2008年9月18日,数千人隆重集会,共同庆贺闻思寺一期复建工程竣工暨佛像开光典礼。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学长老、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果光法师、江苏省宗教局副局长沈祖荣、淮安市政协主席王维凯、中共淮安市委组织部长朱维宁、淮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陆长苏等高僧大德和党政领导出席了当天的庆典活动。
  复建后的闻思寺的建筑风格,为仿五代、宋代风格的寺庙建筑。修建在紧临古运河湖嘴御码头闻名寺旧址上。古朴壮观,法像威严,花木相映,功能齐全,成为苏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之一,不仅满足了本地佛教信众的信仰需求,更吸引了外地大量的佛教信众和游客来淮安拜谒观光。
  经几年来的建设,闻思寺已初具规模。如今,到了千年古镇河下湖嘴的古运河的河堤上,即见堤旁有一古朴的牌坊,正面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书“闻思禅寺”四个大字,背面亦为赵朴初所书“发菩提心”四字。牌坊前有一对威严的雄狮立于两旁。天王殿两旁为四大金刚,高峨威严,它们是: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广目天王,他们脚下各踩着两个小鬼。在天王殿的东南方的草坪上有十米高的阿弥陀佛,六米高的西方三圣佛(观士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为苏北地区所罕见。
  过了天王殿威严的大雄宝殿展现眼前,大雄宝殿3层5间,大雄宝殿高21.19米,建筑面积达1834.4平方米,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迦叶、阿难二尊者像恭立两旁。背面供奉西方三圣菩萨,东为大势至菩萨,中为阿弥陀佛,西为观世音菩萨。在如来佛像的东面为大智文珠师利菩萨,西为大行普贤菩萨。大殿的东西山供奉着十八罗汉。
  东、西侧殿各十八间,合三十六间,面积1100平方米。东侧殿北幢九间,中间三间为药师殿,北三间为客房和仓库,南面三间为一间缝纫工用房和二间客房;东侧殿南幢九间,中间三间为客堂,北面三间为办公用房,南面三间为师傅住房。西侧殿北幢九间,由北往南分别为海灯法师殿一间,虚云法师殿一间,客房一间,观音殿三间,客房三间;西侧殿南幢九间,由北往南分别为车库一间,闲置房两间,西方三圣殿三间,千手千眼观音殿一间,地藏殿一间,最南一间供奉着财神菩萨和眼光菩萨。
  所有殿堂全部彩绘,殿堂里的佛像全部是从缅甸进口的白玉石雕制而成,堪称上是一座苏北的“玉佛寺”。现在的闻思寺内的所有建筑都以迴廊相连。
  大雄宝殿的东面为面阔三间的古色小楼,即方丈室。在方丈楼的南面为古闻思寺的大雄宝殿,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中共中央华中局进驻淮安,办公地点在今淮安区中学南校区(原为江苏省淮安师范,旧址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内。1945年时任皖东北苏皖边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淮海区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区党委副书记兼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兼民运部长,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员的刘瑞龙曾居住在闻思寺大雄宝殿里,当时闻恩寺为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的一个卫生所所在地。1981年11月,刘瑞龙的女儿刘延东任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副书记,他写了一首长诗给她,其中有这样的警句:“事事靠实干,不搞‘客里空’。工作遇疑难,调研路自通。”刘瑞龙逝世时,他的夫人江彤,献给他的长幅挽联中有这样的话:“耿耿忠心,铮铮铁骨,谱写了磊落生平;凛凛正气,荡荡胸襟,留几多激昂往事。”这正是刘瑞龙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延东为刘瑞龙的女儿 ,现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据说1945年11月出生淮安闻思寺。现闻思寺已将原大雄宝殿作为刘瑞龙的居住地于以恢复布置陈列。
  闻思寺现为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4 11:12 , Processed in 0.0626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