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樊国栋 于 2013-10-14 17:26 编辑
(接续1楼正文) 何杰老师奉献社会的执着精神不是偶然的。他的五位姐姐于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投身革命,日寇投降不久,其中年仅25岁的二姐何明在东北开辟新区时英勇牺牲。少年何杰在革命家风的熏陶下,强烈的报国之志保持终生。 说起何老师的抱负,还有两件事值得一提—— 一、少年时,亲睹新四军在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演出《黄土桥惨案》活报剧及公审汉奸沙贵章的场面,对城东乡黄土桥一带小刀会义民的保乡爱国行为怀上深深敬意。工作期间在上海参观了小刀会展览馆,再次受到激励,回来后收集淮安小刀会活动事迹。抗日战争60周年之际,晚年的他在网络上宣传小刀会抗日故事,呼吁为黄土桥惨案的死难者树碑立传。在他奔走呼告下,陌生人陈拥军女士慨然应允负责购碑,她驱车到外地终于购得大理石碑材;村民曹正付自告奋勇联系大队提供河边土地,并自愿花钱建碑座、修通道;书法协会陆春桂为何老亲撰的碑文义务书写;在外打工回家的村民蒋士桂自费给碑座贴上大理石;三星书店谭经理闻讯后捐赠一对石狮。落成之日,在名城淮安网的邀约下,市区小主人报与淮城勺湖小学师生,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人士,村民与遇难者亲属,共同隆重地举行了揭碑仪式。如今,矗立在铁云路旁晶莹洁白的黄土桥抗日纪念碑,在向后生警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二、解放后当上人民教师的他一贯管教管导。“文革”后期在教学从《西游记》中节选的《三打白骨精》一文时,照例追加了社会实践题:要学生收集诞生于淮安的作者吴承恩的传闻、手迹,寻找他的墓葬地。十多天后,学生郭锦艾汇报某户猪圈石门上就刻有“吴承恩”的名字。何杰随他前往探究,果然是吴承恩为其父亲撰并书写的两方墓志铭。顺藤摸瓜又在附近寻得书有吴承恩官职的棺材头的挡板。这一发现震动全国文史界,也结束了吴承恩诞生地的长期争论。今年央视4频道摄制组来淮拍摄吴承恩墓地发现经过时,何杰与他的学生被邀接受现场采访,很快在央视国际频道播出。 网友的推崇与拜访,黄土桥民众的赞叹与支持,中央电视台的采访与播放,就是对何杰老人的最好奖励! (楼下附有相关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