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310734|回复: 2

3月13日选发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成都滋味》等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6 09: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成都滋味
陈建功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难,在于有的人熟读经史,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比如北京之于我,她的“滋味”是暮色中前门箭楼上飞来掠去的燕子,是丽日下盘旋于蓝天发散着嗡嗡哨音的鸽群,是关学增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北京琴书,是居高临下直议朝政、挥斥方遒、言语机锋的“的哥”……说个不怕您笑话的秘密——自从自驾车以后,唯一的遗憾就是失去了打车时和“北京的哥”胡喷的快乐,因此时不时还要专程打打车,花钱去找那个“乐儿”。有一回,和一位“的哥”侃得开心,结账时说:“哥们儿,今天给您28块算是我赚啦,坐了您的车,还听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单口相声专场!”那“的哥”忙说:“两赚!两赚!我赚了您28块,还当了一路的蒙代尔、戴相龙呢!您慢走,欢迎再来!……”北京滋味并不仅只在景观、风情,而是渗透在北京性格里——夸张、夸饰,不管是豪门巨子还是升斗小民,都那么优越、自信,自得其乐中,洋溢着君临天下的自豪。  
  我爱北京并不奇怪,因为我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而我为成都所倾倒,却似乎是须臾之间的事情。成都过去是来过几次的,曾经沿着一条大街一路走去,在这个茶楼望一眼,到那个茶楼待片刻。只记得处处人声鼎沸,横七竖八地摆放的矮矮的竹椅上,横七竖八地坐着茶客们。掺茶的手提尖嘴铜壶,跳芭蕾一般在茶客间转悠。那时只是感叹,成都人的“龙门阵”可真火爆啊,猛一看还以为整条街的老百姓都来开会议事呢。我记得自己还曾经让一街“搓麻”的壮景吓了一跳。那次是到一条街上闲逛,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令人称奇的是,摊位上不见一个摊主,满街却闻哗啦哗啦的洗牌声。原来摊主都躲在摊位后面的方桌旁,沉浸于搓麻大战。“5·12”地震发生之后,即使还有许多搓麻者,但他们中间也有很多都是志愿者,一边搓着麻,一边听着广播里的呼唤,只要说是哪里需要出车,麻将桌上立刻就成了“三缺一”。我默然了,我发现这简直就是成都滋味的最好注脚。“安逸”,就是成都的哲学。在某些人眼里,这哲学或许就是慵懒与无为的代名词,倘若从前,或许还会被指为误人子弟的邪说。而我们为什么不明白,因了这哲学,使成都人无心纠缠于无谓的争斗,也绝不沉湎于高堂讲章。他们信奉“安逸是硬道理”,由此践行“发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经营自己的美好生活,即便地震来袭,洪水滔天,泰山崩于前,他们依然要过得爽、过得美,这难道不就是成都人的魅力?难道不也正是人类追求幸福之天性吗?  
  这一刻,成都忽然变得可爱起来。安逸的成都,人性的成都,要过舒心日子的成都。或许,这就是我终于悟到的成都滋味?  
  地震发生后的第五个月,我又一次来到了成都。
  成都算不算灾区我不知道,或许,被算作灾区的,只是成都下属的都江堰市。但成都遭受地震的影响是严重的,间接损失尤为巨大。特别是都江堰,就在地震发生前的一个月,我曾经到过这里。现在,坐着面包车从马路上走过,发现昔日簇新的楼宇已经布满了裂痕,更有地震遗址上那满目疮痍的建筑,想见地动山摇中绝望的呼喊和惨烈的奔跑,心中久久难以释怀。然而我到了名为“勤俭人家”的灾民安置点,看到了那些在活动板房构建的社区暂且栖身的人们时,我忽然为自己惭愧起来。  
  如果没有那些活动板房,你能看得出他们是灾民吗?没有沮丧,没有失望,每个人都活得平静而安详。老人们在喝茶,孩子们在嬉戏,也有不少男男女女在打麻将。他们有的是一家人,有的则是几家人拼住在一间板房里。不远的地方,在举行灾区群众的自行车大赛,喝彩声、锣鼓声阵阵传来。我这么说,绝不想粉饰他们过得如何幸福美满,也无意遮掩他们或有怨言和不满,甚至可能还有愤懑。但他们使我感到羞愧,因为他们那种处变不惊、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充分展示着成都人的坚韧与达观。  
  也许是因为我曾经考察过思索过北京人心理形成过程的缘故,我固执地认为,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一片街区,是这城市性格的发源地。就拿北京来说,天桥,是不是北京性格的发源地虽不敢断言,但说它是推动北京性格形成的大舞台是不会错的。那么,哪里又是成都性格的发源地?难道真的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灰中了吗?  
  那一天,从“勤俭人家”出来,来到熙熙攘攘的宽窄巷子,擎一把布伞,流连于古风浓郁的街区,一边赞叹成都建设者的匠心独具,一边还在思索着成都性格的源流。渐渐地,几乎在同一个时代,一幅发生在北京,一幅发生在成都的历史图景拼贴到了一起。在北京,因民国的到来而断了钱粮的八旗子弟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到天桥的游艺场唱起了单弦岔曲,尽管他们都说不过是来玩玩,言语中已经开始了落魄者的不甘和失意者的自嘲,这就是北京滋味的开始。而自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平定准噶尔部后永留成都少城生息的八旗兵遗少们,也不能再靠习武骑射领取钱粮为生,他们养成的少城子弟的安逸洒脱之风,渐渐由宽窄巷子吹向了里闾街肆……这会不会又是成都滋味的一个源头呢?  
  我不是研究成都风俗的专家,岂敢置喙,不过心底是暗暗存着几分期待的。倘若有人能以此为线索,探究一下两地地域性格形成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异同,还真是一个有趣的题目呢。

真善美的升华
——读赵日超散文有感
  杨光中

  不经文学陶冶的人性是粗陋的,不经山水滋润的心灵是枯槁的。如果说读书是精神的探索,那么,旅行就是身体和心灵的娱悦。
  笔者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作家赵日超的散文写得精美脱俗。语言很有特色,文字优美,与众多游记大不一样。比如他的8000多字的《情醉海南》或侧重社会,或侧重风土,凭其优美、精辟的语言,通过移步换景,把海南富有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一步步把人带入唯美的境界。《梦里依稀看淮安》是典型的游记,不像时下泛滥的大量游记散文所存在的弊病,所剪辑的只有“一部书、一座庙、一府衙、一座桥、一条街、一棵树”不可能涵盖淮安的全部,但经作者笔墨点染,一样梆中要害。作者在写景点时,也不是平均使力,在写府衙时重点写楹联,略写景点,而详写感悟。《又见草荡绿》用优美的文字描摹着自然、人文、地理、民俗、风情,反映了环境的变化。而《老屋灯火》等许多篇章,我们读出了他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与生俱来的乡缘感悟和生活氛围。
  游记表面看好写,其实很难写出个性特色。现在有人写游记散文,仅仅满足于写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过某个地方,记流水账,充当导游,喋喋不休进行介绍。作者以为这样的文字材料就是游记散文。其实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写散文。写散文的目的,或者是借景抒情,或者是托物言志,或者是叙事述怀,或者是写人抒情……意在歌颂真善美。
  赵日超擅长快速构思,写过200多篇随笔散文,其中大部分作品是游记类的,娓娓道来,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魅力。《莲香清幽伴旅程》是他怀着对生活的热爱,社会的感恩之情,利用以人喻花,以花喻人的手法,精巧的构思,将特殊地域中产生的独特文化与心灵的震撼感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清新流畅的叙述中,歌颂了廉政文化。该文构思精巧,语言优美,意境深邃。
  赵日超选择了自己身边最有代表性与最具特点人物,如《又是小荷盛开时》,千把字的篇幅中,写出了人的纯真而又复杂的心理,读之给人以惋惜,也给人以散文美感。在写法上,一是以人喻花做为整体构思的基点,使它成为抒情和写意的依据,谋篇的脉线,焕发感情的气氛。在以人喻花的同时,也以花比人,挖掘内涵。十六岁的姑娘就像一枝含苞欲放的莲花,而姑娘名字又称莲子,颇具其审美意识。虽然人生之爱未能如愿,而眼前的自然物——小荷,便成了人物的一种投影。二是情景交汇,真意实感。写人需以情感人,记事则以事带情,达到让环境与人物的协调。冰心散文中描绘过一朵刚开满的“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的红莲”,“你是荷叶,我是红莲……”两者题材与内容不同,但都借物抒情。
  赵日超说,游记散文,不是为了写景抒情,就是为了表达人生感悟,表达真知灼见。好游记不仅需要作者历史文化知识和描摹山川景物的本领,更要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写游记散文,真的是不要仅仅满足于记游,搞备忘录。《水经注》上说,景是情的语言。因此,写景与抒情,景语与情语,要有机结合在一起,才显得浑然一体大气浑厚。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得很好,意思是,一切写景的语句都是为了抒情,或者说,是一切写景的句子都寄寓了感情,交融了感情。《踏雪寻梅——周恩来故居印象》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大美天目湖》先写泛舟湖上,湖边青山,白帆点点,野鸭起落。远眺流泉飞瀑,悬崖挂绿,松涛竹海,猴鹿出没。置身其中,情趣横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之感。接着写“水甜、茶香、鱼头鲜”是天目湖的“三绝”;随后又写茶周身散发着植物的芳香,虽九蒸九曝,其味不改,与清官、文人自守的气质,民族的气节,有着天然的契合。接着就是记游,写自己所见所闻,然后过度到纪检干部更要像这天目湖水一样纯净透明,该沉淀时沉淀,该放下时放下,该融合时融合,该取舍时取舍……自然过度到感悟:人生最美的享受是精神的,精神的享受是自然的,大自然的胸怀是宽广的,也是安全的,道出纪检干部的情怀。
  作者借记游,表达人生感悟,表达人生见解。《泰山游记》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尽吾志”。记游不是本文的目的,而是手段,议论才是他的本意,表达人生感悟和观点才是他的目的。大自然的胸怀是宽阔的。犹如泰山巍峨、凝重、宽厚、包容的性格。而一个缺失情感,心底自私的人,是体验不出泰山性格的,一个对登高缺失信心,又不愿艰苦跋涉的人是领悟不出其间胜境的。
  总之,读赵日超的散文,引领你走进文学的殿堂,是一次情理情趣的开掘,是一次真善美的升华。
  (杨光中:南京闽侨投资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原《青春》杂志编审)

赞三奇将军粟裕
章壮骧
  苏中抗日骋疆场,  叱咤风云战果强。
  粟裕三奇丧敌胆,  车桥一役铸辉煌。
  将才睿智驱豺豹,  谋略精明斩恶狼。
  军史功臣书典范,  五湖四海美名扬。
  注:“三奇”即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

书读好的,饭吃淡的
 刘卫京

  假期里儿子看电视里的《笑傲江湖》时,提出想买原著来看,我马上就在网上的书城里帮他买下了,几天后,书就送来了。儿子不分白天黑夜地看,不过三天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读过原著了,他也就不再天天追着电视剧看了。
  我的一些朋友对我给儿子买武侠小说表示十分不解,他们说:“像他这样十三四岁的孩子,正担心他会因为读武侠小说而着了迷,而你却这样支持他读,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
  我说:“要是他读过好书,再看那些不入流的小说,就会有一种天然排斥。而且,读书比看电视剧要好多了,不但可以锻炼阅读速度,养成阅读习惯,就是对了解这部书的人物,也能更深入的啊!”
  书要读好的,这是我的读书经验。生命中的时光是那么宝贵,好东西那么多,如果我们在不太好的东西上浪费了时间,就会失去了很多享受好东西的机会。
  在儿子很小的时候,我就拒绝给他买虾条之类只有滋味没有营养的东西,到现在还是坚持这样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是,一直到现在,方便面在儿子的心目中仍然是世间美味,为什么?他吃得少啊!
  吃那些滋味足的饭,会让人在吃饭时只注意口感与味道,吃惯了,就会对粗茶淡饭有一种天然的排斥。
  那些滋味足的饭,未必就没有营养,只是,如果不是家里有人专门侍候,就得天天去外面吃,这两样,都需要有极高的收入才能维持。
  我不是不赞成高收入,也不是不相信儿子能有高收入,而是觉得,如果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挣来的钱都花在吃喝二字上,显然是不合算的。
  世间,有更多的享受或是追求,一样需要钱,不如把钱花到那上面。
  有本事吃得好是一件好事,但是若只能吃得好才觉得幸福,只有从吃得好上才能感觉到幸福,就不行了。
  我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也是用极清淡的饭菜充饥,一省时间,二省精力,还可以用这种方式来清心。
  世间有万般美好的事物与美丽的诱惑,于我,只是两样:读好书,吃淡饭。

把三月送给你
孙凤山

  把三月送给你,三月是春牵出来的。春心一动,芳华连连,万物万事紧随其后——春了。你不会拒绝小草,小草陪你突破;你不会拒绝鲜花,鲜花陪你微笑;你不会拒绝小鸟,小鸟陪你向上;你不会拒绝小溪,小溪陪你向前……三月是粉嫩的,也是生动的,你可要接好。三月不打折,在和谐春意里伸延。
  把三月送给你,三月是一往情深的花。最后的梅花开了,蘸着正月的烟火、二月剪刀似的春风,迎来花弟花妹:浦包花的丰满、樱草的修长、瓜叶菊的簇拥、海棠的团状、君子兰的攀援、蟹爪莲的蓬勃……桃花窈窕醉、水仙婀娜艳,三月的花或蓓蕾,或绽放,或摇曳,或坚守,虽然低于傲然的树枝,却高于肥沃的土地。三月,让人们从春风中脱颖而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春色在三月,三月春风风人、春雨雨人。三月灵魂毫无遮拦。三月比谁都忙,美丽和魅力就在你身旁。要想拥有鲜花,就要突破土地的牵挂。你给了春天魅力,春天才能给你生机;你给了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
  把三月送给你,三月是一望无际的诗。浪漫最是三月绿。那绿是粉嫩的、淡雅的。这种绿,把身世交给春风,把风采交给春雨,把思想交给阳光。没有人拒绝绿意,没有人疏远花开。李贺早在《三月》里,就打探“东方风来满眼春”;李白早在《送孟浩然之广陵》里,就尝试“烟花三月下扬州”;王令早在《送春》里,就“不信东风唤不回”……诗在三月里是海,绿给历史看,挤进教科书冒号后面,一头扎进现代生活。三月的诗,更是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三月的诗,是拼搏的符号,是汗水的结晶:只有拼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三月的诗,是一个大写的机会,永远留给最渴望的那个人!
  把三月送给你,三月是一目了然的情。三月浓缩着春的力量,普照着“两会”的光芒,国计民生是最美的话题。三月是“三农”的根,播种是最美的选择。三月是爱情的家园,是游子的乐园。人说,既然终于玫瑰,便勇敢吐露真情;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即便为了玫瑰,也要给刺浇水。把三月送给你,不等于把果实送给你。所有的果实都曾经是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成为果实。成熟的路上,你仅仅是三月的使者,成熟造就的名声,传播的更远。带着希望,洒下汗水,远离三月吧,因为,听钟声,太近了反而不好。看成熟,太远了,反而不真。向前拼搏,只要拼搏过一次,就是无悔的人生。
  不管你在哪里,不管你在什么岗位,三月都轻轻呼唤着你的名字。向着梦想,温一壶月光,可解乡愁;摘一篮阳光,可暖心窝。向前走,你收到三月了么?
发表于 2015-9-12 17: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滋味。  品出一座城市的滋味,难,也不难。难,在于有的人熟读经史,深谙风俗,却永远找不到爱这座城市的感觉;不难,在于有时一个人,一番景致,一段唱词,突然就使你感动起来,激动起来,乃至可以顿悟这座城市的神韵,品出这座城市的滋味,立马有了那种难舍难分的依恋。

陈主席作品很厚重。喜欢陈主席的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东方旅游文化网 ( 苏ICP备10083277号|苏公网安备 32080302000142号 )
东方文旅百家集,天下风光一网中! 电话:13196963696

GMT+8, 2024-11-28 03:34 , Processed in 0.07782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