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一到清明时节,大多会想到杜牧的“…路上行人欲断魂…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情景,沉醉于在纷纷细雨中缅怀先人,并且沉侵在以酒浇愁的苦闷之中。 其实不然,这个节日是缅怀与团聚并存,扫墓与踏青同在,唐代诗人祖咏有诗云“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这就将缅怀与继承,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了,而陆游的诗中情感更为复杂:“方池瀲瀲碧波平,曲径纤纤草细生。席地幕天君但醉,无多日里是清明”一方面他看到了春意盎然的无限生机,也感到了身世飘泊与理想的差距,在现实中虽说个“醉”字,但寒食过去,无多日里的“清明”将如何解,此处我想不一定只作清明节来理解与解釋吧。 回到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十里长街,桃花盛开,香气阵阵,扑面而来,但却见到车过而浊气生,霾来而腥风至,但春的脚步是无法阻挡的,更多见到的是风吹而春意浓,花好而枝叶茂,世界上好与坏,清与浊,永远是孪生姊妹,也是矛盾的统一体。霾也好,雾也吧,毕竟都应在阴阳的远动中寻找平衡点,如果任何一方太过,那就是伤害。 烈士碑前少年列队,青山公墓车水马龙,一片花海中有哀思的凄迷,有深沉的怀念,也有显富攀比的个别意愿,但更多是理性的继承与理想再现。 祭扫过后,因感情的释放,身心应有一定的轻松,调整一下情绪,可以换一种心态,归途将会看到:小草吐绿,嫩栁扬波,莺啼燕语,群鸟抒喉而淂溪水伴奏,白云飘渺而获天地之允,无邪少女在秋迁架上如乳燕轻飞,暮年老翁在自家楼内静侍儿孙归来。 此情此景,可否将清明过得更有内涵,继承远祖的“德性”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而鞭策现实的丑陋呢? 如果我用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结,好象题目大了些,想了想还是借用张若虚的几句诗作结罢: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