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风 水乡情
——略谈丁迺武的绘画道路
马鸿增 在江苏画坛上,有好几位已具有相当成就的水印木刻画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民族传统绘画兴趣日渐浓厚,画风也随之一变,丁迺武就是其中之一。
丁迺武1941年出生于古城淮安。“扬州八怪”中那位钟情于湖滩芦雁的边寿民是其乡先贤。当他10多岁时,江苏水印木刻画派方兴未艾,他以大运河之子的独特身份加入了创作行列。大运河文化的陶冶,使他创作出六十年代的《运河夜曲》、《歌声十里飘满河》;七十年代的《战天斗地》、《淮河新歌》;八十年代的《橹声》、《珠穆朗玛峰》。他的朴实而清新的水印木刻语言,平静而深沉地抒写出苏北水乡之美。
进入“知天命”之年,他又开始了水墨人物画的探索。他自称“五十岁学吹鼓手”。其实并不奇怪。水印版画与中国水墨画本来就有着“水缘”关系,在韵味、诗情的表现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使人诧异的是他选择了人物画。相对于山水、花鸟而言,人物画似乎难度较大。在某些人物画家考虑“改行”之时,他却跨入了这个行列。
丁迺武有一股倔劲。为了拓展视野,他自筹经费,两次去云南边境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写生、采风。画家显然着重在追求一种欢乐的、轻快的、柔情脉脉的格调。泼水节的喧闹、赶集路上的笑语、柳林中的沉思……傣族妇女种种旖旎生活情态,他百写不厌。这批水墨画采取了印象式、意象式的创作方法,逸笔草草,夸张变形,线条自由挥写,时或与墨晕交融。这种方法与前面版画倾向于写实的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情韵。 丁迺武,1941年出生于江苏淮安。国家一级美术师。擅版画、中国画。鲁迅版画奖获得者。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结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美协江苏分会理事,江苏版画家协会理事,江苏版画院特聘高级画师,江苏淮阴画院副院长。现为淮安市美术协会、淮安书画院特聘顾问。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起,即开始以版画为主的美术创作,是我国较早从事现代水印版画创作并有所成就的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和国际展览,并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